公元前 5世纪,麦加拉学派的欧布里得(欧几里得的继承者)提出了几个悖论,包括如下两个:
从数学角度,这说明“约等于”或“相似性”不能多次传递,如:
这里每个环节都是成立的,但1≈10000肯定不是成立的。
从语言学角度,这反映了自然语言的模糊性,如果从字面意义出发,笔者认为:
“二分类”是描述世界最简直的方式,如“非黑即白”,“一阴一阳”,是定性描述。这种方式好记好用,将复杂的事物迅速概括,将大量的信息高度压缩,但代价是在“秃头”与“不是秃头”的边界上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当我们说有一根头发的人“不是秃头”的时候,会感到有些荒谬和不适。如果要精确描述纷繁复杂的世界,只能用定量描述,直接说“他大概有3万2千根头发”,当然这种方式给观察者增加了不少难度和工作量,需要死盯着一个人看半天才能描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折衷一下,使用半定量描述,即“有序多分类”,如:
这是分成5类的情况,当然,分类越多,描述越精确,边界问题越小,但用肉眼观察的难度也越大。
谷堆悖论也是同理,如果用“二分类”定性描述:
如果按半定量方式,可把谷堆按高度再分成微谷堆、小谷堆、(中)谷堆、大谷堆。
日常生活中首选定性描述,因为人的眼睛和耳朵没有精确测量的功能,只能看个大概。比如描述一个人的特征是“浓眉大眼”、“嗓音低沉”,这是定性描述,如果用定量描述就只能说“内外眼角间距28毫米”,“嗓音频率是125.5赫兹”,这也太奇怪了。
而科学研究中首选定量描述,比如“明天最高气温28摄氏度”。如果天气预报说“明天有点热”,我们会觉得气象局多少有点不负责任吧。
扩展阅读:
【科普】谷堆悖论&秃头悖论 https://www.jianshu.com/p/466b54f08a7d
(一) buildings(阡陌) (二) Acolasia (放纵) (三) Confession(深情告白) (四) Monologue(独角戏) (五) Gu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