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初二课外文言文20篇精选,假期突击提分

说到语文大家普遍头疼的三个部分“作文、阅读、古文”,今天桃子就来和大家谈谈文言文。在部编版改革之后,文言文难度再次提升,不仅学起来困难大内容多,而且在中考失分也是相当严重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量!!!

桃子在语文教学的这些年里总结了文言文想要取得高分的几个要点:

第一、一定要牢牢掌握课本内容,书本中的必考送分内容都不去掌握我也不知道说你们什么好啦T~T(之后桃子也会分享课内文言文的干货记得关注)

其中课内要掌握的内容主要包括:字音(多音字、异读字)、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等。课内文言文内容强调能够要背诵,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培养语感能力。

文言文的学习步骤可分为以下四步:

1、解下文注释:大致浏览全文

2、向文章发出质疑,在精读全文

3、将自己带进去,在一遍精读

4、评价课文,说出想法

第二、必须加强课外文言文练习。现在大家都在说“得语文者的天下”,而“得古文者得语文”,现在文言文在中考语文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语文要是想取得好成绩文言文必须下苦功夫,去广泛阅读,去理解,去练习,去深究,去探索,最后消化。

现在初二是提升文言文成绩的关键时刻,文言文一定要花费时间去提升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等到初三就来不及了,时间过去的很快,不要让自己考完了再后悔,现在就是文言文学习的最好时机。

当然呢,课外文言文也不能盲目去做,所以桃子特意整理了20篇适合初二年级难度并且符合部编版考情的精选课外文言文,文言文多做题,才是硬道理。接下来20天我们一起一天一篇走起,坚持学习一定会有收获。

接下来,废话不多说,干货走起~


1、《何岳轶事》

【文章主旨】

《何岳轶事》通过何岳拾金不昧、寄金不昧两件小事,表现了他不贪财,不取意外之财的的好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原文】

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原文 注释 译文
秀才何岳,号畏斋。 有个秀才叫何岳,号畏斋。
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 【言】说,告诉。【之】这件事。 曾经再一次走夜路的时候捡到200两银子,不敢跟家人说,怕他们劝自己留下这笔钱。
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 【携】带。【至】到。 第二天早上带着银子来到捡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找了过来,
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皆合】都吻合。 问了他银子的数目和封识(封印的标识),全都吻合,就还给了那个人。
其人【欲】分数金【为】谢, 【欲】想。【为】作为。 那人想分给何岳一些银两表示感谢,
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 【利】贪图。 何岳说:“如果我捡到这些银子而不告诉任何人,这些不就都是我的了么,难道我会在乎这点?”
其人感谢而【去】。 【去】离开。 那个人千恩万谢的离开了。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 【尝】曾经。【于】在。 何岳又曾经在官宦之家教书,
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 【寄】交给,托付。 那家的官员因为有事进京,把一个箱子交给何岳保管,
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 【俟】等待。 里面有几百两银子,说:“过一段时间来取。”
去数年,【绝】无音信, 【绝】断。 走了好几年,毫无音讯,
【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闻】听说。【以】因为。 听说这个官员的侄子因为其他的事情到南边来,并不是为了取回箱子。
【因】托【以】寄去。 【因】于是,因而。【以】把。 于是托他把箱子带过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 【夫】句首发语词,无实意。【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犹:还。勉:勉励。 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在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贪心;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略不】一点也不。【过】超过。 那金钱寄放在他家多年,而他毫不动心,这种高尚的品质远远超过了普通人。

【赏析】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

散文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

《何岳轶事》应该是一篇优秀的古代写人、叙事的散文。文中通过两件事,表现了何岳拾金不昧,不贪财的美好品质。语言简练,叙事通畅,耐人寻味。

【拓展阅读】

林积拾珠不昧

林积,南剑人。少时入京师,至蔡州,息旅邸。既卧,觉床笫间有物逆其背,揭席视之,见一布囊,其中有锦囊,又其中则锦囊实以北珠数百颗。明日,询主人曰:“前夕何人宿此?”主人以告:“乃巨商也。”林语之曰:“此吾故人,脱复至,幸令来上庠相访。”又揭其名于室曰:“某年某月日剑南林积假馆。”遂行。商人至京师,取珠欲货,则无有,急沿故道处处物色之。至蔡邸,见其榜,即还访林于上庠。林具以告曰:“元珠俱在,然不可但取,可投牒府中,当悉以归。”商如其教,林诣府尽以珠授商,府尹使中分之,商曰:“固所愿。”林不受,曰:“使积欲之,前日已为己有矣。”秋毫无所取。   

【译文】

  林积,是南剑人。年少时游历京师。到了蔡州。在旅店休息。睡觉的时候觉得,床板中夹杂着东西,搁著背了。掀开席子观察。看见一个布囊,里面有个锦囊。锦囊用数百颗珍珠填满。第二天,他向主人询问这件事情,说:以前什么人住过这间房子?主人把事实告诉他,是一个大商人。林积告诉主人家,这个大商人是我的老朋友,他遗漏了东西。(如果)他回来的话,请你让他来上庠询问。又在旅店的墙上写下:某年某月日,剑浦林积在这个地方寄宿。于是就离开了。商人到了京师。(准备)拿出珠子来出售,发现珠子没有了。急忙沿着来时的路,处处观察。到了蔡州的旅店,看见了榜文。立马返回造访上庠。林积把事情都告诉他。并说“珍珠都在,但是不能直接去取。可以投文书到府中。应当能全部拿回来了。”商人按照林积教的去做。林积到府上去拜谒。把所有的珠子都还给了商人。府尹把珠子分成了一样的两份。商人说:“这本来就是我的愿望。”林积不肯接受,回答说,“假使我想要这些珠子,前日就已经把它们占为己有了。而我现今一颗都没有动过。”他什么都没有得到。

【练习与检测】(共30分)

1.解释加粗的词语。(10分)

①其人感谢而去( )

②俟他日来取 ( )

③尝教书于宦官家( )

④略不动心 ( )

⑤不敢与家人言之( )

⑥旦日携至拾银处( )

⑦其人欲分数金为谢( )

⑧遂以还之( )

⑨皆我物也( )

⑩因托以寄去( )

2.翻译。(10分)

(1)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

(2)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3)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

(4)俟他日来取。

(5)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3.用“|”划出句子的两处停顿。(2分)

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

4.请各用四个字概括这两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5.最后一段中哪一个字有点睛之效?为什么?(4分)


2、《吴起传》

【文章主旨】

《吴起传》通过吴起和田文论功的事情,表现了吴起性情率真,心胸开阔,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善于与同僚沟通的品质。

【原文】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原文 注释 译文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 【好】喜欢。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甚】十分,非常。 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
魏【置】相,【相】田文。 置】设置。【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国相。 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 【悦】高兴。 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
“请【与】子论功,可乎?” 【与】同,和。 “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
田文曰:“可。” 田文说:"可以。"
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 【将】统率,统领。【乐】以……为乐。 吴起说:"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去死战,
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 【子孰与起】您跟我比,哪一个更好。孰与,与……比,哪一个……。 敌国不敢图谋魏国,您和我比,谁好?"
文曰:“不如子。” 田文说:"不如您。"
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 【亲】使动用法,使……亲近。【实】使动用法,使……充实。 吴起说:"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府库的储备,您和我比,谁行?"
文曰:“不如子。” 田文说:"不如您。"
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 【不敢东乡】不敢向东侵犯。乡,同“向”。面对着。 吴起说:"拒守西河而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
韩赵【宾从】,子孰与起?” 【宾从】服从、归顺。 韩国、赵国服从归顺,您和我比,谁能?"
文曰:“不如子。” 田文说:"不如您。"
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 【加】任,居其位。 吴起说:"这几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
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 【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 田文说:"田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
【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 【方】当……的时候。【属】同“嘱”,委托、托付。 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
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所以】……原因。 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弗】不。 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人物介绍】

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前135年—?)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陜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令。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司马谈在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续自己的事业,撰写史书。3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令,开始在国家藏书处“金匮石室”阅读,整理历史资料。20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沅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回长安后任郎中。35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李陵孤军深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报答汉朝,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茍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拓展阅读】

邓攸,晋人也

【原文】  邓攸,晋人也。有弟早亡,唯有一儿,曰遗民。时值动乱,胡人入侵京城,掠牛马。邓攸挈妻子亡。食尽,贼又迫,谓妻曰:“吾弟早亡,但有遗民。今担两儿,尽死。莫若弃己儿,怀遗民走。”妻涕如雨。攸慰之曰:“毋哭,吾辈尚壮,日后当有儿。”妻从之!【翻译】  邓攸是晋国人。(他的)弟弟很早便过世了,只留有一个小孩,名字叫遗民。那个年代,正遇上动乱,匈奴人入侵首都,抢夺牛马。邓攸带着妻子孩子逃到他乡。食物快吃完了,匈奴人再次逼近。(在这种情况下,)邓攸对妻子说:“我的弟弟死得早,(他)只有遗民。现在如果我们带着两个小孩子逃命,大家都会死。不如我们放下我们的孩子,带着(我弟弟的儿子)遗民逃跑吧。”妻子听后泪如雨下。邓攸(便)安慰她说:“不要哭了,我们还年轻,日后一定还会有孩子的。”妻子也就听从了他的话!

【练习与检测】(共24分)

1.解释加粗的词语。(10分)

①将三军 ( )

②吴起不悦 ( )

③好用兵 ( )

④方是之时 ( )

⑤相田文( )

⑥子孰与起( )

⑦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 )

⑧韩赵宾从( )

⑨属之于子乎( )

⑩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

2.翻译。(10分)

(1)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

(2)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3)请与子论功,可乎?

(4)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

(5)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

3.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与长子受之》

【文章主旨】

朱熹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为根本,从为人要“勤、谨”二字着眼,告诫其子要勤勤问、勤思、谨起居、谨言谈、谨交友,敦厚忠信,见善思齐等 。朱熹教导儿子珍惜学习机会,对儿子的良苦用心清楚可见;希望儿子改掉旧习,发奋学习,有所作为;语重心长,发人深醒。

【原文】

盖汝好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朱熹)

原文 注释 译文
盖汝好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 【作文】写文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完全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
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 【膝下】借指父母。 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
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已无可望之理。 【既】既然。 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
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 【遣】遣:打发,让……走。【汩(gǔ )】搅乱,扰乱。 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 【督责】督促责备。 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
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 【故】所以。 再者,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
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 【彼】那里。 如果你到了老师那里,能够奋发图强,有所作为,
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故】旧的。【犹】还。 努力改掉旧的习气,始终勤勉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是抱有希望的。
不然,则徒劳费。 不这样的话,就白费精力。
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人物, 【归】回家。【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 如果和在家里一样,哪一天回来,又只是不务正业的人,
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 【乡党】乡里、家乡的人。【故旧】老朋友。【无忝(tiǎ n)】不要辱没。忝,辱。 不知道你还有什么脸面再见父母亲戚和乡里老朋友呢!
【念】之!念之! 【念】想。 可要好好地想一想啊!想一想啊!“
“【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无忝尔所生】不辱没你这一生! 早起晚睡,不辱没你这一生!”
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此】这。 这一次离家从师,千万要努力。

【作者介绍】

朱熹1130年(壬戌年,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尊称朱子,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双重遗产源于朱子,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朱子是唯一不是孔子的亲传弟子,是孔子之后又一位集大成者。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立于学宫,自宋朝至今八百年。其一生为学:穷理及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赏析】

朱熹让其长子赴婺州求交待途中和到达后的诸事情,朱熹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为根本,从为人要“勤、谨”二字着眼,朱熹告诫其子要勤勤问、勤思、谨起居、谨言谈、谨交游,敦厚忠信,见善思齐等 。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完全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再者,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

【拓展阅读】

猫犬

东坡云:“养猫以捕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蓄犬以防奸,不可以无奸而蓄不吠之犬。”余谓不捕犹可也,不捕鼠而捕鸡则甚矣;不吠犹可也,不吠盗而吠主则甚矣。疾视正人,必欲尽击去之,非捕鸡乎?委心权要,使天子孤立,非吠主乎?

【翻译】

苏东坡说:“养猫是用来捉老鼠的,不能因为没有老鼠就养不捉老鼠的猫;养狗是用来防止贼的,不能因为没贼就养不叫的狗。”但是我想:就算猫不捉老鼠也行,如果不捉老鼠却捉鸡就更糟了。狗不咬贼也可以,不对贼叫却对主人叫就更糟了。看到正直的人就嫉恨,一定使他走开,不是和捉鸡的猫心态一样吗?心思全在谋大权上面,让皇上变的无助(没有真正为皇帝分忧的人),这不是咬主人的狗吗?

【练习与检测】(共30分)

1.解释加粗的词语。(10分)

①汝既不能如此 ( )

②然今遣汝者 ( )

③则吾犹可望 ( )

④不然,则徒劳费( )

⑤讲明义理( )

⑥他日归来( )

⑦盖汝好学( )

⑧又只是伎俩人物( )

⑨在家足可读书作文( )

⑩故令汝一行( )

2.翻译。(10分)

①盖汝好在家足可读书作文。

②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

③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

④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⑤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3.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劝戒儿子珍惜时间,不要虚度人生。

B.批评儿子不求上进,学业无成。

C.希望儿子改掉旧习,发愤学习,有所作为。

D.想让儿子摆脱家庭,改变学习环境。

4.文中“奋然勇为”之义为_______ _________。(2分)

5.写出“然今遣汝”的原因。(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6.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启示。 (4分)


4、《 戴胄犯颜执法》

【文章主旨】

《戴胄犯颜执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公正而忠于职守的官员形象。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原文】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原文 注释 译文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 【上】指唐太宗。【忠清公直】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擢】提升。 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以】因为。【诈】假。【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未几】不久。【觉】被发现。 不久,有个假冒资历的人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
胄奏:“【据】法应【流】。” 【据】根据,依照。【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皇上大怒:“你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对】回答。【敕】命令。【所以】用来,通过……途径。【布】昭示。 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出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 【忿】痛恨。【故】所以。 皇上痛恨被选拔的人当中很多有欺诈行为,所以要杀他们。
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 【既】已经。【复】又,再。 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再交由法律裁决,
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乃】是。 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 皇上(称赞戴胄)说:“你擅于依法办事,我又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
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 【言如涌泉】言论如泉水涌出一般。 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严格执法,争辩的言论如泉水涌出一般,
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皆】都。【狱】案件。 皇上都依照他的决断,天下就没有了冤案。

【人物介绍】

戴胄zhòu(?—633)唐初大臣。字玄胤,谥号忠,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隋末入仕,归唐为秦王府曹参军,太宗立擢大理少卿,数犯颜执法,帝益重之,历迁尚书左丞、民部尚书、以检校吏部尚书主选事。贞观四年参预朝政,谏止帝修复洛阳宫。

【拓展阅读】

雪窦游志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xiu)书“雪窦山”字。

【翻译】

水更浅,行船不通畅,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过了两夜,就沿着小溪,再从山的东侧出来,淌过溪水,四周被大http://Www.Slkj.orG山环绕。远远望去,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驰到山谷中,大概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想要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练习与检测】(共26分)

1.解释加粗的词语。(10分)

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 )

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 )

③故欲杀之( )

④天下无冤狱 ( )

⑤擢为大理少卿( )

⑥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 )

⑦据法应流( )

⑧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

⑨上皆从之( )

⑩而既知其不可( )

2.翻译。(10分)

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④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⑤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3.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A.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B.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C.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D.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4.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4分)


5、《蒲留仙写书》

【文章主旨】

《蒲留仙写书》用简洁的语言对《聊斋志异》做了高度评价,写出了蒲松龄的生活状况,积累素材的过程和成书时间。启示我们要想写出绝文妙笔,就要要关注生活,感悟生活,不断积累材料,要用认真的态度去对待。

【原文】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故笔法超绝。

(选自《三借庐笔谈》)

原文 注释 译文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 【迹相】痕迹。 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用笔精确简约,他寓意的地方不着痕迹,
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 【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非仅】不只是。 他的笔法脱胎于诸子百家的文章,不只是左丘明和司马迁学的。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 境遇落魄没有伴偶。 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境遇落魄没有伴偶,
【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 【性尤怪僻】性格特别怪僻。尤:格外,十分。【为】当,做。 性格特别怪僻,当村中孩子的老师(就是私塾老师),
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
作此书时,每临晨一大磁【罂】, 【携】拿着。【罂】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 创作这本书时,每到清晨就拿一个罐子,
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 【贮】装着。【具】准备。【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 里面装着苦茶,而且还拿一包烟草,
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 【陈】垫著。 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著芦衬,
坐【于】上,烟茗【置】身畔。 【于】在。【置】放置。 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
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 【过】经过。【必强执与语】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 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
【搜奇说异】,随人所知; 【搜奇说异】搜罗奇妙的故事和一些奇异的传说。 搜罗奇妙的故事和一些奇异的传说,和人聊天的时候知道了这些奇妙的故事;
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 【则】就。【或】有时。【已】止,停止。 渴了就给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烟,一定让(那些行人)畅谈才可以。
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 【归】回去,回家。【粉饰】用文笔修饰。 每听说一件有趣的事,回去用文笔修饰而记录下来。
【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 【如是】像这样。如:像。是:这样。【蒇(chǎn)】完成。 像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
【故】笔法超【绝】。 【故】所以,因此。【绝】绝妙。 所以他的笔法非常绝妙。

【作者介绍】

《蒲留仙写书》是清代邹弢所作,邹弢,金匮(今江苏无锡)人,字翰飞。本文叙述了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时搜集素材的故事。

蒲留仙,即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拓展阅读】

令狐熙字长熙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熙性严重(尊重;办事严肃认真)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以母忧去职,殆不胜丧。其父戒之曰:“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嗣。何得过尔毁顿,贻吾忧也!”熙自是稍加饭粥。及武帝平齐,以留守功,增邑六百户。进位仪同,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当时之誉。

【翻译】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他家世代都是西州的豪门大族。令狐熙生性严谨持重,有宽宏的度量,即使是在家里,也终日庄重。他不随便与宾客交往,凡结交的,都是当时的名士。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三礼》;他擅长骑马射箭,精通音律。因为通晓经典,从家里被征召出来,担任吏部上士,不久被任命为帅都督,继而调任为夏官府都上士,都有能干的名声。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几乎不能忍受失去母亲的悲伤。他父亲劝诫他说:“最大的孝道在于让父母心里安慰,在道义上不让家族断绝了后代。怎么能因悲伤过度而精神委顿呢,让我忧心啊!”令狐熙从此才慢慢地吃饭了。等到周武帝平定北齐,他因留守京城有功,增加食邑六百户。他先后担任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很得时人的赞誉。

【练习与检测】(共30分)

1.解释加粗的词语。(10分)

①每临晨携一大磁罂( )

②必令畅谈乃已 ( )

③必强执与语( )

④如是二十余寒暑( )

⑤相传先生居乡里( )

⑥为村中童子师( )

⑦置行人大道旁( )

⑧或奉以烟( )

⑨归而粉饰之( )

⑩故笔法超绝( )

2.翻译。(10分)

①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②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

③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

④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

⑤搜奇说异,随人所知。

3.与“不求于人”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盖脱胎于诸子 B.下陈芦衬,坐于上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4.下列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居:相传先生居乡里/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B.置:置行人大道旁/烟茗置身畔

C.为:为村中童子师/不足为外人道也

D.故:故笔法超绝/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故笔法超绝”与前文的哪些词句相照应?(2分)(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7. 用文的话概述《聊斋志异》的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书谢御史》

吴敏树【清】

【文章主旨】

《书谢御史》通过生动的描写,表现了谢振定不畏权贵,敢于执法的高尚品格。

【原文】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原文 注释 译文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 【楚】湖南古属楚国。 谢御史就是我们湖南湘乡的谢芗泉先生。
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 【和珅】清满洲正红旗人,姓钮祜禄,字致斋。乾隆时由侍卫迁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执政二十余年,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公。乾隆晚年对他极为倚重。任职期间结党营私招权纳贿,嘉庆继位后抄没家产,责令自杀。清代大学士实际行使宰相之权,故文中称他为“宰相”。 【用事】掌权。【权焰张】权势很大。 在乾隆末年,宰相和珅掌权,权势很大。
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 有一个得宠的奴仆常常乘坐和珅的车马出门,
人避之,【莫敢诘】。 【莫敢诘】没有人敢质问他。莫:不,没有。诘:质问,责问。 人们都躲着他,没有人敢质问他。
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 谢芗泉先生担任御史,巡查京城时遇到了他,非常生气,
命卒【曵】下奴,【笞】之。 【曵】拖,拉。【笞】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竹板打。 命令士兵将这个奴仆从车上拖了下来,鞭打他。
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 【笞】鞭打。 这个奴仆说道:“敢鞭打我!我乘坐我主子的车,你敢鞭打我!”
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益】更加。【遂】接着,于是,就。 谢先生更加愤怒,将这个奴仆痛打一顿,最后将他坐的车烧掉。
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岂】怎么,难道。【堪】忍受。 谢先生说:“这辆车怎么还能够让宰相乘坐呢!”
【九衢】中,人聚观, 【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 大街上,人们围聚在一起观看,
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 欢呼道:“这真是好御史啊!”
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假】借。【削其籍】除去官籍名姓,即革职。 和珅很恨他,借别的事情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回到家乡。
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 【乃】于是,就。 谢先生的文章在当时很闻名,他喜欢山水,于是遍游江浙一带,
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 【至】到。【奉】送。【筇(qiǒng)】竹杖。【屐(jī)】登山用的鞋。 他所到的地方,人们争着送上竹杖和登山鞋迎接。
饮酒赋诗,名益高, 谢先生喝酒作诗,名气愈来愈大,
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 全天下的人都传扬称道“烧车御史”的名号。
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复】恢复。 和珅被诛杀后,他恢复郎官职务一直到去世。

【文学常识】

吴敏树,字本深,巴陵人。父达德,岁歉,贷贫民谷逾万石,不偿,有名湖、湘间。敏树生而好为文章力求岸异,刮去世俗之见。道光十二年,举于乡。时梅曾亮倡古文义法京师,传其师姚氏学说。敏树起湖湘,不与当世士接手,录明昆山归氏文成册。既,入都,与曾亮语合。于是京师盛传敏树能古文。曾国籓官京师,与敏树交最笃,既出治军,欲使参幕事,辞不赴。

谢御史,谢振定,字一之,号芗泉,湖南湘乡人,乾隆进士,嘉庆初官御史。著有《知耻堂集》。御史,清代行使纠察的官吏。

【作品赏析】

本文通过生动的描写,表现了谢振定不畏权贵,敢于执法的高尚品格。后来他虽遭和珅报复,免官还乡,但他的烧车事迹却久传不衰,从中可以看出人心向背。后面以一位“郎官当推御史者”的腐败言行相对照,对只重官位,只重身家之利的庸俗之辈,进行了抨击,十分有力。文中记道光皇帝与谢兴峣的对话也颇具情趣。

【拓展阅读】

昔者,齐桓公出游于野

昔者,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问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也。”桓公曰:“郭氏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桓公归,以语管仲,管仲曰:“其人为谁?”桓公曰:“不知也。”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焉。

【翻译】

曾经齐桓公外出,看见一个从前荒废的城址,就问别人这是谁的城址。农民回答说:“这是郭氏的城址。”齐桓公又问:“郭氏的家为什么成为荒废的城址?”农民说:“因为他尊重好人,厌恶恶人啊。”齐桓公说:“尊重好人,厌恶恶人才会保存城址,却反而成了荒废城址,为什么呢?”农民说:“因为他尊重好人却不能任用他们,厌恶恶人又不能让他们离开,还想要不灭亡吗?” 齐桓公返回后,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管仲,管仲说:“那个人是谁?”齐桓公说:“不知道啊。”管仲说:“你也是一个郭氏啊!”于是齐桓公找来了那个农民而上赏赐了他。

【练习与检测】(共30分)

1.解释加点粗的词语。(10分)

①莫敢诘 ( )

②先生文章名一时 ( )

③汝敢笞我! ( )

④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

⑤先生为御史( )

⑥命卒曵下奴( )

⑦先生益大怒( )

⑧遂焚烧其车( )

⑨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

⑩人士争奉筇屐迎( )

2.翻译。(10分)

① 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

②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③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

④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

⑤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3.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 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B. 巡城遇之 至之市(《郑人买履》)

C. 遂焚烧其车 其真无马耶(《马说》)

D. 乃遍游江浙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4.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什么事?(4分)

5.表现谢御史的什么品格?(4分)


7、《孙叔敖纳言》

【文章主旨】

《孙叔敖纳言》中的两个奇特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相映成趣。突出孙叔敖为官谦虚尽职,能够听取别人哪怕是小民百姓的意见。正因为如此,孙叔敖为楚相,很有政绩。孙叔敖的为官之道,在今天也还可借鉴。

【原文】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原文 注释 译文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 【为】当,做。【一】全。【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国】指都城。 孙叔敖作楚国的令尹,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衣粗衣】穿着麻制的丧衣。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衣。下句的“冠白冠”,同上,戴白色的帽子。【吊】吊唁,,吊丧,引申为拜访。 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 【谓】对……说。 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
“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 【不肖】自谦之词,没有才能,不能干,没有贤德。【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
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 【说】指教。 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
父日:“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去】离开。 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
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擅权】大权独揽。【恶】厌恶。 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
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足】满足。【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再】又,第二次。 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
父曰:“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心益小】意思是处事越要小心谨慎。益,更。【慎】小心谨慎。 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谨守】严格地遵守。【足】能够。 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说苑·敬慎》。孙叔敖出任楚国令尹,官吏、百姓都来祝贺,却有一位老人来吊丧,而孙叔敖不但不生气,反而更加彬彬有礼。这里写了两个奇特的人物:一个是普通百姓,对新任令尹胆敢冲撞冒颜,且“出言不逊”;一个是朝廷高官,面对小民百姓的“无礼”,却能以礼待之,虚心纳言受教。这两个奇特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相映成趣。自然,“趣”之旨,在于突出孙叔敖为官谦虚尽职,能够听取别人哪怕是小民百姓的意见。正因为如此,孙叔敖为楚相,很有政绩。孙叔敖的为官之道,在今天也还可借鉴。作者想告诉我们:为官应该谦逊尽职,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

孙叔敖(约前630-前593),蒍氏,名敖,字孙叔,春秋时期楚国期思(今河南固始)人,楚国名臣。在海子湖边被楚庄王举用,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赏析】

本文选自《说苑·敬慎》。孙叔敖出任楚国令尹,官吏、百姓都来祝贺,却有一位老人来吊丧,而孙叔敖不但不生气,反而更加彬彬有礼。这里写了两个奇特的人物:一个是普通百姓,对新任令尹胆敢冲撞冒颜,且“出言不逊”;一个是朝廷高官,面对小民百姓的“无礼”,却能以礼待之,虚心纳言受教。这两个奇特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相映成趣。自然,“趣”之旨,在于突出孙叔敖为官谦虚尽职,能够听取别人哪怕是小民百姓的意见。正因为如此,孙叔敖为楚相,很有政绩。孙叔敖的为官之道,在今天也还可借鉴。

【拓展阅读】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鬻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翻译】

陈公弼,名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考中进士。起初为长沙县令。有个叫海印的国师,结交权贵,肆意谋取不法利益,大家都很怕他。陈公依法抓捕处置了他,全县大为震惊。离开长沙去雩都任职。官吏曾腆轻视法令,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年轻而轻视陈公。陈公就任的那天,首先查得他的重大罪责,曾腆扣头以至于出血,愿意改过自新。陈公警诫他,宽免了他。当地的巫师每年收敛百姓钱财祭祀鬼神,称为“春斋”,说如果不祭祀就会有火灾。陈公禁止祭祀活动,老百姓不敢违反规定,结果也没发生火灾。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练习与检测】(共30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

①有一老父衣粗衣 ( )

②孙叔敖再拜曰 ( )

③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 )

④官益大而心益小 ( )

⑤谓老人曰:( )

⑥楚王不知臣之不肖( )

⑦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

⑧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

⑨孙叔敖再拜曰( )

⑩足以治楚矣( )

2.翻译。(10分)

①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

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③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④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⑤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

3.文中那位“老父”对孙叔敖提出治楚“三策”的内容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

4.楚国令尹孙叔敖位高权重,可面对一普通“老父”却是先“正衣冠”后“再拜”,由此可见他是怎样一个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

5.请仿照示例,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


8、《子产论政宽猛》

左丘明

【文章主旨】

全文通过子产授政、大叔用宽以及孔子的评价,阐明了为政应当“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的观点。

【原文】

1.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2.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3.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原文 注释 译文
1.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 【疾】病。【大叔】游氏,名吉。郑简公、定公时为卿。郑定公八年,继子产执政。 郑国的子产得了病。(他)对子大叔说:
“我死,子必为政。 “我死(以后),您必定主政。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服】使……服从。 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够用宽厚(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其次(的政策)没有比刚猛更有效(的了)。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鲜】少,很少。 比如烈火,民众望见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死(在其中)的。
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懦弱】柔弱。【狎(xiá)】轻视。【玩】玩弄。 水柔弱,民众轻视并和它嬉戏,就很多死(在其中)的,所以宽厚(的政策)难(以实施)。”
疾数月而卒。 (子产)病数月后死去。
2.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大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施行宽柔政策。
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 【取】通“聚”。【萑苻(huán fú)】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 郑国(因此)很多盗贼,(他们)从沼泽地招集人手。
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及此】到这种地步。及:到。此:这。 大叔后悔了,说:“我早听从(子产)夫子的,不会到此地步。”
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少止】稍微被遏止。少:稍微。止:停止,遏制。 发步兵去攻击沼地的盗贼,将他们全部杀灭,盗贼(才)稍微被遏止。
3.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慢】对上司无礼。 孔子说:“好啊!政策宽厚民众就怠慢,(民众)怠慢就用刚猛(的政策)来纠正。
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残】伤害。 (政策)刚猛民众就受伤害,(民众受)伤害了就施与他们宽厚(的政策)。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是以】因此。“是以”即“以是”,因为这。 用宽大来调和严厉;用严厉来补充宽大,政治因此而调和。

【作者介绍】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相传左丘明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他还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赏析】

子产执政二十年,内政外交都政绩卓著。“宽猛相济”的主张是他首先提出来的,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所说的“猛”,实际是为了预防犯罪,重点还是“宽”,所以得到孔子的赞赏。其实,事物本来是错综复杂的,宽与猛都不是绝对的而是互相渗透的,无论立法执法,都应斟酌情理,宽严结合。成都市武侯祠有副对联说:“不审势,即宽严皆误,”是对本文的补充。现代诗人流沙河又改为“不遵宪,即宽严皆误”,更说到点子上了。

全文通过子产授政、大叔用宽以及孔子的评价,阐明了为政应当“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的观点。这种观点既是郑子产执政二十多年内政外交的经验总结,也是先秦儒家对历史政治统治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后来,它便成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 文章观点鲜明,层次清楚,结构完整;善于运用通俗浅显的比喻说明深刻的道理;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言论,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塑造了子产、大叔、孔子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一篇颇具文学色彩的历史短文。

【拓展阅读】

子产诫游吉

子产相郑,病将死,谓游吉曰:“我死后,子必用郑,必以严莅人。夫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故人多溺。子必严子之刑,无令溺子之懦。”及子产死。游吉不肯严刑,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萑泽,将遂以为郑祸。游吉率车骑与战,一日一夜仅能克之。 游吉喟然叹曰:“吾蚤行夫子之教,必不悔至于此矣。”

【翻译】

子产作郑国的丞相,病得很重快要死了。他对游吉说:"我死后,你一定会得到郑国的重用,你一定要实行严厉的制度。火的样子很可怕,所以人们很少被烧伤。水的样子看起来很弱,可很多人却淹死在水里。你一定要严厉执行你的刑法,不要让老百姓看到你的懦弱而触犯刑法。”子产死了。游吉不肯实行严厉的制度。于是郑国的年轻人就在萑泽这个地方竞相作乱,就要逐步的变成郑国的大祸了。游吉率领车骑与他们作战,激战了一日一夜才战胜他们。游吉感叹地说:“我早日要是听了子产的教导,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后悔。”

【练习与检测】(共24分)

1.解释加粗的词语。(10分)

①故鲜死焉( )

②疾数月而卒 ( )

③不及此( )

④盗少止 ( )

⑤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 )

⑥民狎而玩之( )

⑦取人于萑苻之泽( )

⑧慢则纠之以猛( )

⑨政是以和( )

⑩谓子大叔曰( )

2.翻译。(10分)

①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②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③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④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⑤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3.文末孔子称赞太叔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9、《江乙对荆宣王》

【文章主旨】

江乙的故事主要的意义不在于表现狐貍的聪明,而在于揭露它的狡猾。指出:有的坏人为了欺负好人和干坏事,总要找到一种势力作为靠山,打着一块招牌,掩护自己,吓唬别人。善良的人们,要学会识破这种骗术。

【原文】

1.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2.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原文 注释 译文
1.【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 【荆宣王】就是楚宣王,因楚又称荆。宣王名良夫。【北方】当时指中原各诸侯之国。【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果诚何如】真正怎么样呢?“果”和诚是同义词,都是真正的意思。 楚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
群臣【莫】对。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人”。 群臣无人回答。
2.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求】寻找。 江乙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找到了一只狐貍,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无敢】不敢。 狐貍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
天帝使我【长百兽】; 【长(zhǎng)百兽】做百兽的首领。长:首领,这里用如动词。 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逆】违抗。 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不信】指说谎。信:言语真实。【行】相当于现在汉语的“走”。 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
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跑”。这里指逃跑。 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以为】认为,觉得。然:对,不错。 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貍同行,
兽见之皆走。 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貍。
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 【带甲】披盔甲,指披甲的战士。 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
而【专】【属】【之】于昭奚恤, 【专】专一,单独。【属(zhǔ))委托。【之】指百万军队。 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
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其实】这件事的实情。“其实”是状语,“北方之畏昭奚恤”是本句的主语,“畏王之甲兵”是本句的谓语。【甲兵】这里指军队。 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
【犹】百兽之畏虎也!” 【犹】好像。 这就象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赏析】

狐假虎威的成语就来自本章。古人在游说时创造了许多典故和成语,充实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语言。今天的人们,已经几乎没有创造新成语的能力和可能了。由此也可以看到古人的说话水平的确比现在的我们高出很多倍。

这个故事主要的意义不在于表现狐貍的聪明,而在于揭露它的狡猾,指出:有的坏人为了欺负好人和干坏事,总要找到一种势力作为靠山,打着一块招牌,掩护自己,吓唬别人。善良的人们,要学会识破这种骗术。

【拓展阅读】

为学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翻译】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练习与检测】(共25分)

1.解释加粗的词语。(10分)

①子无敢食我也( )

②天帝使我长百兽 ( )

③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④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 ( )

⑤群臣莫对( )

⑥是逆天帝命也( )

⑦虎以为然( )

⑧故遂与之行( )

⑨以为畏狐也( )

⑩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

2.翻译。(10分)

①子以我为不信。

②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③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④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⑤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3.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 : (2分)

4.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3分)


10、《陶侃留客》

【文章主旨】

《陶侃留客》中的陶母是一个重视友情,重视功名,有主见、敢担当的人;也是一个疼爱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人。当孩子想款待朋友,却因家庭贫困受到难为时,陶母竭尽家庭所有满足孩子的愿望。

【原文】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kuí)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qìng),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bì),卖得数斛(hú)米,斫(zhuó)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cuò)诸茬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zhuó)、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原文 注释 译文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 【酷贫】非常贫困。 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
同郡【范逵(kuí)】【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 【范逵】人名。【素】一向,平时。【举孝廉】被举荐为孝廉。 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想要投宿到陶侃家。
【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qìng)】,而逵马仆甚多。 【于时】在这时,当时。【室如悬磬】屋里就像挂著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悬:挂;磬:乐器,中空。 当时,冰雪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屋里就像挂著石磬一样,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
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语】对……说。 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
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bì)】,卖得数斛(hú)米, 【下为二髲】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髲:假发。 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米。
【斫(zhuó)】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cuò)】诸【茬】以为马草。 【斫】用刀斧砍。【剉】同“挫”,割。【茬】草垫。 又把支撑屋的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
【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日夕】傍晚。 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
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其】指代陶侃。 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
【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明旦】第二天早晨。【已】停。【许】上下,左右。 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
逵曰:“路已远,君【宜还】。” 【宜还】应该回去。 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
侃【犹】不返。 【犹】还。 陶侃还是不肯回去。
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 【相为】互相。【美谈】美言。 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
侃乃返。 陶侃这才回去。
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zhuó)、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及】等到。 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

【人物介绍】

在《世说新语》中我们读到数条记载陶侃的资料,如“陶母教子”、“陶侃惜谷”、“陶侃惜阴”、“陶侃留客”等,从中可看到他珍惜光阴、勤奋好勤俭节约、为官廉洁、运筹帷幄、机敏过人,他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称道。

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江西鄱阳人,东晋大司马。陶侃是一代名将,在东晋的建立过程中,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他颇有建树。他出身贫寒,在西晋风云变幻中,竟冲破门阀政治为寒门入仕设置的重重障碍,当上东晋炙手可热的荆州刺史,而颇有治绩。他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晋书》、《世说新语》等史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他的遗闻逸事。

【拓展阅读】

郑公魏征卒

郑公魏征卒。征寝疾。上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征薨(hōng),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逝,朕亡一鉴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朕顾思之,恐不免斯过。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hù),知而必谏也。”【翻译】  郑国公魏征死了。当魏征还卧病在床时,皇上(李世民)和太子一起来到他的府第看望他,并将衡山公主指定给魏征的儿子叔玉做妻子。魏征死了以后,皇上亲自撰写碑文,并且刻于石碑上。皇上对侍臣说:“人以铜镜作为对照,可以把衣服、帽子穿戴得整齐端正;以历史作为对照,可以知道国家的兴衰更替;以他人作为对照,可以知道自己的成功失败。我曾经以此三件事物来防止自己出现过失。现在魏征死了,我就失去了其中的一样了。我最近派人到他家,寻得一本文稿,才写了一半,那些可以认识的是‘天下的事情有好有坏。任用好人那么国家就会安定,任用坏人那么国家就会衰败。爱憎之间http://Www.Slkj.orG,应该仔细谨慎。假如喜爱的人而能了解他的缺点,憎恶的人而能了解他的长处,去除邪恶不迟疑,任用贤能不猜疑,可以兴盛了。”那本书的大致内容就像这样。我总是思考这件事,唯恐免不了犯错。公卿侍臣,可以书写在笏板上,知道可以进谏的一定要进谏。”

【练习与检测】(共24分)

1.解释加粗的词语。(10分)

①同郡范逵素知名( )

②悉割半为薪 ( )

③明旦去( )

④侃犹不返 ( )

⑤于时冰雪积日( )

⑥悉割半为薪( )

⑦从者皆无所乏( )

⑧侃追送不已( )

⑨且百里许( )

⑩侃犹不返( )

2.翻译。(10分)

①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②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③路已远,君宜还。

④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

⑤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3.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4分)


干货持续更新记住关注@桃子酱 哦~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世界上真的有神吗?

以前释迦摩尼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现在,我想说,在座所有人都可以说这句话,为什么?因为你我就是天道,就是唯一。

· 36秒前

2020秋 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教材电子课本(高清更新可打印)

为了帮助学生提前进行上册教材的预习,帮助老师们节省时间,帮助家长有效辅导,我们精心整理了各教材电子课本高清电子版。

· 3分钟前

粤语学习APP大全

一直对粤语学习感兴趣,但是听不懂也不会说,终于决定开始学习了,看电视和视频都感觉兴趣不大,重点是自己不开口,跟哑巴英 ...

· 6分钟前

万宝龙146 14c/14k/T舌/现产 F尖找不同

这次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对比一下几支不同年代146,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年代从远到近分别是14C、14k、T舌、现产(P146), ...

· 7分钟前

史上最全股票和基金工具网站推荐:找资讯、逛论坛,看财报、查数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周末趁著闲暇,给大家整理了一份股票、基投资找工具网站。 看行情、找资讯、逛论坛,看财报、看研 ...

· 10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