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以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高为特征,大量现代化常规武器和特殊武器的投入,致使战创伤伤势呈多元化趋势,即损伤部位多、创伤面积大、晚期并发症多,救护难度明显增加。战创伤救治一直是战伤外科的重点,提高战创伤救治水平一直也是一项重要军事医学课题。
战伤急救包括战(现)场急救与紧急救治,是为稳定血流动力学、挽救生命、保留肢体、预防致命并发症而采取的紧急医疗措施,为安全后送到更高一级的医疗机构行进一步抢救提供条件和保障。
一、救治原则
救治技术方面遵循以下原则:
①先抢后救;
②全面检伤,科学分类;
③连续监护和后送结合;
④早期清创,延期缝合;
⑤先重后轻,防治结合;
⑥局部处理与整体功能调整相结合。
二、战创伤急救术
战伤主要阵亡原因为大量失血、气道梗阻、张力性气胸。在平时,严重创伤院前救治顺序为ABC(Airway,Breathing,Circulation);在战时,单个伤员的救治顺序改为CAB,即先止血,然后是气道管理和呼吸支持。美军针对战伤救治还提出更全面的MARCH(Massive hemorrhage,Airw ay,Respiration,Circulation,Hypothermia)策略,即除止血、气道管理、呼吸支持外,还包括复苏和低温防治。这些急救技术在战伤救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固定、搬运、转运、输血与携氧、镇痛技术对稳定伤情、挽救生命、保存部队战斗力等也起着重要作用。
1、止血技术
失血是导致战时伤员阵亡的主要原因,止血技术已成为目前战伤救治中最重要的环节。战伤止血法有很多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①指压法:指压止血是较迅速、有效的一种临时止血措施,但起效后需立即换用其他止血方法。如:头颈部大出血时,可在气管外侧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交界处向第5颈椎横突处加压于颈总动脉;肩或上臂出血时,可在锁骨上窝处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外侧向第1肋骨压迫锁骨下动脉;大腿或小腿出血时,可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向耻骨上支压迫动脉;手部出血时,压迫尺、桡动脉;足部出血时,则压迫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
②压迫包扎法:适用于静脉和小动脉出血。先将敷料盖于伤口上,然后用绷带或三角巾加压缠绕以压迫止血。
③填塞法:用于肌肉、骨端等渗血。此法的缺点是止血不够彻底,取出敷料易引发再出血,因此,到达后方医院后可采用高聚能超声有效止血后再取出纱布。
④止血带法:包括橡皮止血带止血法、卡式止血带止血法、绞棒止血法、加压充气止血带止血法等。
止血带法能有效控制四肢出血,但用后可能引起或加重肢端坏死、急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因此,使用此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A. 必须作出显著标志,注明和计算时间,优先后送伤员。
B. 连续阻断血流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小时,如必须继续阻断止血,应每隔1小时放松1~2分钟。
C. 要避免止血带勒伤皮肤,勿用绳索、电线等缚扎;用橡胶管(带)时应先在缚扎处垫上1~2层布;还可用帆布带或其他结实的布袋,加以绞棒绞紧作为止血带(勿过紧)。
D. 止血带位置应接近伤口(减小缺血组织范围)。
● 皮肤保护,松紧适宜。
● 位置。上肢:上臂中上1/3,不应缚在中下1/3处;下肢:大腿上1/3处。
● 时间。1小时放松一次。
● 前臂/小腿不适用止血带,因有两根长骨使血流阻断不全。
⑤自体压迫止血:在小腿、足、前臂或手出血不伴骨折时,可用一厚棉垫或纱布卷塞在膕窝或肘窝处,然后屈膝或屈肘,再用三角巾、绷带或布带将屈肢加压包扎。
2、气道管理和呼吸支持技术
伤员的鼻咽腔和气管,被血块、泥土或呕吐物等堵塞,或昏迷后舌后坠,均可造成窒息,应立即选用下列方法,恢复呼吸道通气,如击背、指抠咽喉、推压腹部、气管插管、环甲膜穿刺。
①指抠咽喉:一手用拇、食指拉出舌头,另一手食指伸入口腔和咽部,迅速将血块、异物取除。
②拍背法:使伤员上半身前倾或半俯卧;一手支托其胸骨前,用另一手掌猛击其背部两肩胛骨之间,促使咳嗽将上呼吸道的堵塞物咳出。
③腹部冲击法:从背侧用双手臂围抱伤员上腹部,将伤员提起使其上半身垂俯,用力压腹,促使上呼吸道堵塞物吐出。
④托颌牵舌法:昏迷伤员的舌后坠堵塞声门,应用手从下颌骨向前侧托起,解除舌后坠对气道的阻塞。
⑤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术是确保危重伤员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但即使熟练的专业人员操作也需2~5min,手术器械也较为复杂。
⑥环甲膜穿刺:在紧急情况下虽可行环甲膜穿刺,但因其不便吸出呼吸道分泌物而无法保持呼吸道通畅且不易固定、搬运和后送。因此近年来,一种改良的多功能组合的快速环甲膜切开器已开始应用于野战外科 。
⑦喉罩:当通气为首选治疗方案时,喉罩适用于无气管插管经验的人员及因解剖原因导致插管困难的情况。喉罩具有操作简单,用时短,对喉、气管和心血管刺激较小等优点,不需直视,初次使用者成功率可达94%,平均用时22.3s;另外,其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非常适合阵地急救。
⑧胸腔穿刺、闭式引流:张力性气胸所致的呼吸功能障碍也是引起阵亡的主要原因,其他还有开放性气胸、大量血胸和连枷胸等。针对张力性气胸要求快速给予胸腔穿刺、闭式引流等,对开放性气胸应闭合创口,对连枷胸伤员应立即加压包扎。
3、损害控制性复苏技术
损害控制性复苏基本策略是低压、低容量、延迟、低温,基本技术包括允许性低血压(收缩压维持在85~90mmHg)、低容量(限制性)晶体复苏、尽快成分输血或输入新鲜全血。
低容量复苏也称限制性复苏,是非控制性出血战伤救治的标准方法,避免大量液体快速输入引起的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和组织缺氧加剧。复苏液体首选高渗液和胶体液(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复苏效果好)。
延迟复苏是对活动性出血的休克伤员,在手术彻底止血前,只给予少量的平衡盐液维持机体基本需要,在手术彻底止血后再进行充分复苏。
低温复苏是采用低于常温的液体复苏,目的是延长救治的“黄金时间”,为大出血的伤员赢得更多的时间进行最后确定性的止血和复苏治疗。复苏的其他研究重点包括输液途径 (骨髓腔内、腹腔 内输液)、新型复苏液体(高渗氯化钠等)、抗休克药物(乙酰基转移酶组蛋白抑制剂)。
4、输血与携氧技术
失血使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越早输血战伤救治成功的概率越大。新鲜全血具有提供携氧能力、凝血因子,避免低体温等优点。由于血源短缺,各国均积极研究可携氧的血液代用品,主要有全氟化碳和血红蛋白制品。血液代用品不需配型、冷藏,常温下可保存3年,但目前尚无法取代白细胞、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等功能。
增加氧运的另一方法是在高压氧环境下吸氧,如100ml PFOB在3个大气压下可运载1500ml全血所携的氧量。美国海军的飞行高级治疗系统系一小型可移动高压氧舱,压力达3个大气压,供氧达6h,可用于战伤急救。
5、固定技术
固定时的注意事项:止血包扎再固定,就地取材要记牢,骨折两端各一道,上下关节固定牢,贴紧适宜要加垫,功能位置要放好。
固定、搬运材料应具有小巧轻便、多功能、可重复使用的特点,如改良托马斯夹板、充气夹板、网状夹板、智能担架等。
①充气夹板重量轻,能透x线,可塑性好;
②多部位骨折固定担架用于搬运全身多发骨折的伤员;
③美军的智能夹板有利于骨折固定,借助抗生素和镇痛剂可保持伤肢功能;
④负压夹板有自闭式气阀,通过专用气筒抽吸囊内气体至真空状态,囊内高分子颗粒间摩擦力增大,迅速成型变硬,再通过尼龙搭扣式束带绑扎,与肢体有良好的贴附性,有利于创伤止血和减少并发症;
⑤智能担架也称移动式重症监护室,作为伤员救治的复苏、稳定和后送平台,如机动特护救援设施和创伤生命支持与运输单元等。
6、搬运、转运技术
目的:及时隐蔽伤员,防止再次负伤,使伤员迅速后送。
搬运方法一般有徒手搬运法(主要用于火线)、器械搬运法(担架),技术更加先进的救护飞机/直升机、专用车辆被用于伤员转运,实现了后送、监护、救治一体化。伤员救助和运送系统除配备有相应的医护人员外,也装备了适合高空使用的动力复苏输液泵、自动体外除颤仪、便携式制氧机和呼吸机等。
不同部位伤员的搬运法:
①颅脑伤员的搬运法:搬运伤员时应采取半伏卧位或侧卧位,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将暴露的脑组织加以保护,如有脑组织膨出,可用纱布棉圈作为支持物,围住脱出的脑组织,或在脱出的脑组织两侧各放一敷料卷,再盖上敷料包扎,也可用清洁碗扣在膨出的脑组织上,再包扎固定。并用衣物将伤员的头部垫好,以减少震动。
②开放性气胸伤员的搬运法:伤员由于胸部受伤,空气由伤口出入,压迫肺脏,引起呼吸极度困难。此类伤员搬运前应迅速严密包扎,封闭伤口,使空气无法继续进出。封闭的方法:可用撕开的三角巾急救包外皮内面,紧贴于伤口,然后盖上敷料进行包扎。搬运时伤员采取坐位或半卧位,以坐椅式双人搬运法或单人抱扶搬运法搬运为宜。
③腹部伤员的搬运法:严重的腹部损伤,腹腔脏器可从伤口中脱出,应使伤员双腿屈曲,腹部肌肉放松,防止内脏继续脱出。对脱出的内脏,不应回纳,以免感染和肠管坏死。应用腰带做成略大于脱出脏器的围环,保护脏器,或用大小合适的清洁碗扣上加以保护,再包扎固定。搬运时,需使伤员取仰卧屈曲下肢的姿势,腹部保温,防止肠管过度胀气,用木板抬运。
④脊柱脊髓伤员的搬运法
A. 颈部脊柱脊髓伤的搬运法应用2—4人同时搬运,有一人稳定头部并加以牵引,而其他人以协调的力量将伤员平直“滚”到(或抬到)担架上,颈下应放置小枕,头部左右两侧用软枕或沙枕固定,要避免做摇头动作。
B. 胸、腰部脊柱脊髓伤的搬运法应有3—4人搬运,可蹲在伤员的一侧,或有一人在伤员的另一侧,专门保护胸、腰部的损伤部位。一人托住肩胛部,一人扶住腰部和臀部,另一人扶住伸直而并拢的两个下肢,同时行动把伤员“滚”到(或抬到)硬质担架床上;如用仰卧位输送则在胸、腰部垫一个高约10cm的小垫,以保持腰部的过伸位。在输送中要注明禁止扶伤员坐起或自行翻转身体,以免脊髓损伤。
⑤骨盆伤员的搬运法:骨盆损伤后应及时包扎,防止继发盆腔脏器损伤。骨盆伤应将骨盆用三角巾或大块包伤材料做环形包扎。搬运时,使伤员仰卧于门板或硬质担架上,双膝下垫以衣物使双膝略弯曲,髋部屈曲,以减少骨盆骨折的疼痛。
⑥四肢伤员的搬运法:上肢伤员多数可以步行离开火线,但下肢伤员则需背、抱或双人抬运才能离开火线。大腿部伤同时有股骨骨折时,作临时固定后,用门板或硬质担架抬送。
7、镇痛与保温技术
所有伤员均应镇痛。美军官兵随身携带镇痛药,受伤后立即口服或注射,可增强持续作战能力。镇痛药首选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关洛昔康,可迅速缓解疼痛,且不良反应少;口服吗啡也是基本选择,其肌内注射和静脉用药已被芬太尼口腔黏膜贴剂(OTFC)替代。OTFC已成为吞咽功能正常和意识清醒的美军伤员标准用药。
低温可致凝血功能障碍、出血量增加,战伤急救应重视防治低温。转运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保温,尤其是空中转运时,热量更容易丢失,可使用专用设备及毛毯、外套等。低体温防治套件已被应用于美军伤员转运过程中的保温。常见的复温途径包括体心加温和体周复温,体心加温效果优于体周复温。通过复温装置进行气道加温、输液输血加温、覆蓋法进行体表复温,或在急救和转运平台上安装强制通风复温系统。
8、战伤急救机器人系统
由于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增加,远程控制和自动化的机器人系统成为研究热点,如美军的“搜救犬”战救机器人、无人装甲伤员运输车等。
目前,为提高救治效率和减少救援人员伤亡,美军正积极研发战伤救治无人机器人系统,目标包括安全救回伤员、快速诊断严重损伤和实施挽救生命的处置,以减少医护兵阵亡的数量。战伤救治机器人具有多模式、高自由度的特点,其液压式手臂可持重186kg,手和手指可协调完成精细操作;携带有摄像机和传感器,人员可以遥控其执行高级指令;能够在具有核辐射、化学污染的环境中进行搜救任务。以色列Guardium机器人类似小型坦克,装备有电视摄像机、红外线探测仪等,在搜救任务中能360°监控周边环境,规避可能造成危险的障碍物。
科学技术的进步,战创伤急救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包括战创伤救治新观点、新方法,新型急救器材的研制等,这些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综合集成创新都对战时及平时急救体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新型材料研发和便携式装备的性能改进,战伤急救技术显著提高,促进了战伤救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同时,战伤现场或院前救治技术,多是适宜技术的应用,这方面我军与世界水平无差别,但我军在救治器材和技术规范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如止血带的使用、气道管理和复苏技术等前伸不够。还需进一步加强战伤急救技术和设备装置的研究,以适应现代和未来战争的需要。
【参考资料】
[1] 期刊|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9年3月30日第26卷第3期 《战创伤急救一体化模式》
[2] 期刊|海洋军事医学 2017年5月第38卷第5期 《战创伤急救止血技术的研究进展》
[3] 期刊|解放军医药杂志 [DOI] 10.3969/j.issn.2095—140X.2012.05.001
《战伤急救技术研究进展》
[4] 期刊|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专家论坛 《战创伤救治前沿》
[5] 网站|豆丁网 2020-05-19 《战伤急救五项技术》
https://www.docin.com/p-2366091117.html
[6] 网站|道客巴巴 2020-09-21 《战创伤急救器材及急救技术的研究进展》
https://www.doc88.com/p-60787022753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