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a man cannotchoose, he ceases to be a man。
當一個人無法選擇時,他不再是一個人。
——安東尼.伯吉斯《發條橙》
(本片中經典的庫佈裡克凝視)
在《發條橙》小說原著中,主角艾利克斯在故事的最後恢復原狀後沒有選擇和之前一樣作惡,而是成瞭任何意義上的普通人。
但是在庫佈裡克的電影改編版中,刪去瞭這一結局,以艾利克斯在病床上對暴力與性的幻想結束。
53f1953b820659f9ef04e8c5e6229014
(病床上的艾利克斯)
這也就傳達瞭「庫佈裡克」對艾利克斯的惡的原因的解釋,不是原著中“青春期的原始沖動”而是由絕對的自由意識而產生的「絕對的惡」。
同樣的,在經受“厭惡治療”後艾利克斯產生的“善”也不是正常意義的“善”,而是因為暴力與性與藥物的惡心產生的生理性不適,這與廣為人知的“狗搖鈴鐺實驗”的本質是一樣的。
(接受厭惡治療的艾利克斯,各種機關象征著被“正義”束縛的艾利克斯)
庫佈裡克通過這樣二元對立的方法將善與惡,自由與專制推向兩個極端。
即自由意志代表著絕對的惡,性,暴力,毒品。
而絕對專制下“惡”的改造最終會導致“正義”對人性的湮滅,如此的“善”反而是傷害人的誘因。
並且這樣“善”也是正如我上文所說隻是生理性的條件反射,隻要條件恰當,人心中惡的部分還是會被激發出來。
c8916d6ce97beea84e3c747e40acc77b
(主角艾利克斯用暴力的方式懲戒夥伴)
影片的觀影過程可謂“煎熬”,這種煎熬是心理上而非生理上。
因為前半段的暴力的畫面配上激昂或優雅的古典樂讓人會產生一種「美感」,觀影者在這種情況下會想:
天那,我居然覺得這種行為是美的,我的心底是否也是這樣邪惡?
在影片的後半段面對艾利克斯“從良”後的境遇,觀眾又會對艾利克斯產生憐憫的情緒,
也會為自己對艾利克斯這樣的“大惡人”產生憐憫而不適,這樣就落入瞭庫佈裡克導演的「陷阱」中。
如今好萊塢的電影中暴力的元素層出不窮而這種暴力卻不會被譴責,因為在觀眾看來這種暴力是“正義”施加給“邪惡”的。
但是暴力的本質沒有變,這也是導演想讓我們思考的地方,暴力無論在什麼時候都不應該是被歌頌的。
030456b20fa1e69acce557a03663497f
(電影之神庫佈裡克)
影片後半段艾利克斯經過“治療”後的反應,導演在這裡想要討論的是,在通過“科學”的方式對人的本性經過改造後,人還能稱之為“人”嗎?
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可能隻是被插上發條的玩具為瞭實現善,真的要把所有的惡“趕盡殺絕”嗎?
而泯滅人性後的善還能稱之為善嗎?
(接受厭惡治療後,聽到曾經喜歡的貝多芬交響樂反而十分痛苦的艾利克斯)
不過幸好我們現實的社會從不是二元對立的,善與惡從來也不是獨立存在的,
但是無論是自由意識下對人性惡的無節制放縱,還是絕對專制下對人性善的絕對要求,依然是我們要警惕的。
今年中秋有點特別!中秋假期遇上國慶假期,中秋-國慶一起過,總共8天假期,不用再抱怨沒時間去玩瞭,時間一大把,足夠瞭!雖...
文 | Dove 《晓寺》是 “丰饶之海” 四部曲中,最被忽视、也最难理解的一本。 其实我也没看懂。 1 《晓寺》是《丰饶之海》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