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想起來寫這個“惡搞”的考證文,是因為之前考證孫悟空的壽命引出來的,關於在被壓五行山下這一段,考得唐三藏約於貞觀十三年冬十月於兩界山初遇孫悟空,而又雲“王莽篡漢之時,天降此山”,可知五行山下五百年確實是一個虛數,猴子被壓瞭不止六百年。而想到王莽在前,三國在後,那麼猴子是於人間經歷過整個三國的,因此我就想到瞭考證一下於三國時期的猴子,看看是不是真有這麼巧能遇上一個三國時代的名臣良將。
考證文章短小,引用文字皆出於通行本《西遊記》、裴註《三國志》、《新唐書》,也就是簡短數語,博各位一笑
因為吳承恩先生明說瞭“王莽篡漢之時,天降此山”(《西遊記 第十四回 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所以猴子在三國時期是被埋在五行山下的,直到唐三藏來救,固定的位置好找,動態的位置不好找,所以就從考證猴子所在開始。
唐三藏在遇到孫悟空之前,是先在雙叉嶺上遭遇到瞭妖怪熊山君,得太白金星救援逃出生天,次日遇虎又被獵戶劉伯欽所救,在劉傢住宿超度劉父亡魂,次日兩人一起前往兩界山。這一部分所指不明,但是兩日所行不遠,可以往前倒推。在雙叉嶺之前具體的行程記載是“一路饑餐渴飲,夜住曉行,兩三日,又至河州衛。此乃大唐的山河邊界”(《西遊記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雙叉嶺伯欽留僧》)。
河州所在可見下圖,為唐高祖武德年間置,屬隴西道下面的一州,州治在枹罕(“河州安昌郡,下。本枹罕郡,天寶元年更名”《新唐書·卷四十·地理四》),即今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與青海交界。《唐六典》所雲“東接秦州,西逾流沙,南連蜀及吐蕃,北界朔漠”,可見是在唐和吐蕃交界。
而《西遊記》所述“大唐的山河邊界”確實不假。後文有說“乃是韃靼的地界”,這裡是吳承恩先生以明代人的口吻敘述,明代對於西北少數民族統稱“韃靼”,並不特指韃靼某部。因為後文又明說“此處是烏斯藏國界之地,喚作高老莊”(《西遊記 第十八回 觀音院唐僧脫難 高老莊行者降魔》),而“烏斯藏”是明沿襲宋元時對於吐蕃的稱呼,所以吳承恩先生也是照搬明人口吻(“洪武初,太祖懲唐世吐蕃之亂,思制禦之……於是烏斯藏攝帝師喃加巴藏卜先遣使朝貢”《明史·列傳第二百十九·西域三》),可見過瞭兩界山進入的正是唐朝時的吐蕃境,也就印證此考證無誤。
那麼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孫悟空被如來佛祖所壓的兩界山,正是在枹罕郡以西約一兩日路程處。
那麼我們就要來說說這個“枹罕郡”,最早是秦朝隴西郡下面的一個縣,近人後曉榮《秦代政區地理》考證得如下圖。
這個名稱從秦時一直未變沿襲到元,所以三國時自然也是有此名稱的。那我們就在《三國志》中尋找有沒有關於此地的記錄。其地西北乃是今蘭州市,在東漢末時為“金城郡”治所,所以可以聯系當年曹操平韓遂馬超亂時,可能於此地有交集。
果然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中找到瞭關於“枹罕”的記載雲:“初,隴西宋建自稱河首平漢王,聚眾枹罕,改元,置百官,三十餘年。(公)遣夏侯淵自興國討之。(建安十九年)冬十月,屠枹罕,斬建,涼州平”看來夏侯淵當年是來過枹罕平叛的,那麼他有沒有更往西去一點呢?
當然有,這個任務就交在瞭我們張郃將軍的肩膀上,《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第九》中記載“淵別遣張郃等……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諸羌盡降”。張將軍既已經往西渡過黃河,可見所行並不止一兩日路程。我們可以大膽推測,張郃此時是經過兩界山(彼時的五行山),遇到過孫悟空的。
卻說張郃得瞭軍令,往平復河西諸羌叛亂,經行一日,隻見對面一座大山,真個是高接雲霄,險峻無比。張郃催軍速行,隻聽得山腳下喊聲如雷:“過路的將軍,可否搭救搭救?”郃大驚,急喚領路的土人來問,土人道:“這喊叫的必然是那山腳下石匣中老猿猴。”郃問:“什麼老猿猴?”土人又道:“我少時曾問老人傢說到‘王莽篡漢之時,天降此山,下面壓著一個神猴’,這叫喚必定是他。”這張郃誠然不懼,道:“既是神猴,諸軍稍停,待我看來。”遂打馬上前,行不數裡,隻見石縫之中,果有一猴,露著頭,亂招著手,高聲叫道:“行路的將軍,救我一救!”
張郃牽馬上前,與那猴子拔去瞭鬢邊草,問道:“你是何處神猴,為何被羈押於此?”,那猴道:“我乃百年前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被佛祖羈押此處。望見將軍路過,特求搭救。”張郃聞言,暗思曰:“我又無斧鑿,如何救得他脫?縱然救得,此猴若言不虛,果真是神通瞭得,如若放出,必為禍世間,不如不救他罷。”乃躬身曰:“你既是觸犯天規,為神通收降,自當好心反省,從新向善才是。此時我卻救不得你。”那猴聽瞭,默然無言。郃乃上馬,往大路而去。正是:猴王偶遇將軍至 可惜非此有緣人。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聽寫一向是大傢學習中提高英語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對於聽寫什麼材料,許多人在選擇上都有一些疑問——是選擇嚴肅正規的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