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張篇白話釋義和解讀

·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釋義:子張說:“士人遇見危急關頭能勇於獻出生命,看見有所得能考慮是否合於道義,祭祀時能想到虔誠恭敬,服喪時能想到哀傷悲痛,這樣也就可以瞭。”

解讀:古代的士能夠擔當重要使命,子張認為作為士人,首先能臨危授命、不辱使命,其次無功不受祿、取之守義,再就是祭祀有虔誠敬畏之心,喪孝有悲傷真情實感。簡單說也就是士人應當有勇有敬、有情有義。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釋義:子張說:“恪守品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大道又不能堅定不移,對這樣的人道德難以說是有還是無。”

解讀:古人道德思想就是人生的理念信仰和操行修養,人格品德表現在行為舉止之中,能夠形成社會影響力,如果品德不能彰顯出來就難以說是有德;大道是人生信仰堅守的理念,可離非道,如果人放棄瞭自我信仰就難以說是有道,道和德相輔相成,內心堅守而行為彰顯才是真正踐行道德。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釋義:子夏的學生向子張請教如何交友。子張說:“子夏怎麼說的呢?”子夏的學生回答說:“子夏說:‘可以交往的就和他交往,不可以交往的就拒絕他。’”子張說:“這和我所聽到的不一樣!君子尊敬賢人並能夠容納眾人,稱贊好人而體諒無能的人。如果我是個很賢明的人,對別人來說有什麼不能夠被容納呢?如果我不賢明,別人將會拒絕我,我又怎麼能夠去拒絕別人呢?”

解讀:子夏的交友觀中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思想,隱含著君子、小人之區分,主張擇善而交、惡而遠之;子張的交友觀中有“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的思想,強調立足於自身修養,主張內聖外王、尊賢容眾。這兩種思想在孔子言論中均有體現,無疑是子張觀念站位更高,體現出厚德載物、泛愛容人的寬廣情懷,但達到這個層次自我心智修養需要有較高水平,子夏的觀念更有通適性,對心智尚淺的人特別處於成長期的年輕人有重要指導意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交友不可不慎。實際生活中,個人依據自身心智發展程度可以先子夏後子張。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釋義:子夏說:“即使是小道也有值得研究的學問,但研究深遠瞭容易陷入泥潭難以自拔,所以君子不去做。”

解讀:這句話很多人釋義將小道簡單理解為技藝,並不恰當,古代道是指事物發展或研究事物的路徑和方向,小道針對大道而言,貶義詞還有旁門左道,儒傢主張的人生大道是“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在儒傢學派的眼裡,道、法、墨、兵、名、陰陽、雜傢等學派可能有些看作是小道,因此這樣說。其實,人生在世立身治國需要廣博學識,明白通達多方面知識,若僅修身養性、踐行道德,又何以為用?不懂運用法律何以為政,不懂領兵打仗何以衛國,故有諷刺說“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用是書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釋義:子夏說:“每天能夠學到一些自己沒有的知識,每月不忘記已掌握的知識,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的瞭。”

解讀:學習知識需要溫故而知新、日積月累、持之以恒、厚積而薄發才能夠實現明白通達,才能夠稱之為好學。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釋義:子夏說:“廣泛學習且專心致志,切中要點詢問且慎密認真思考,仁愛品德就從其中產生。”

解讀:廣泛學習能開拓思路,遇到問題要專心致志研究,不明白之處要切中問題要害來請教,請教後還需要針對問題慎密認真思考,有如此求知態度就能夠理解關於人生和社會發展的深刻道理,明達這些事理後自然就會產生仁德之心。認知推動人生心靈的發展,智慧能夠點燃心靈的光亮。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釋義:子夏說:“各行業工匠在作坊裡完成他們的工作,君子通過學習做人做事來踐行道德。”

解讀:儒傢思想中人有明確的社會分工,春秋時期沒落士族們不甘心淪落為從事技藝或勞作農事的民眾,想依附於統治者成為社會管理者而謀求人生地位和俸祿,為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培養個人品德和才華,這也是入仕的素質要求,因此形成瞭君子勞心不勞力的生存觀,勞心就是通過學習來提高自身修養和才幹從而實現人生目標,故有此言。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釋義:子夏說:“小人犯瞭錯誤必定會加以掩飾。”

解讀:儒傢思想認為“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過則勿憚改”,“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而小人犯錯後總尋找些理由來辯解,或者說君子誠實、小人虛偽。人掩飾自己過錯常源於人有良知和自尊心,若有錯誤而毫不掩飾則是肆無忌憚,通俗說也就是不要臉面,不能說君子有瞭過錯就不會掩飾。儒傢強調君子、小人之區分是在人為強化比較概念,失落士族在社會地位沉淪後隻能從心理上尋求慰藉,借助於鄙視更底層的民眾來獲取人生存在的優越感,這好比窩囊男人在外面受氣後將怨氣轉嫁給妻子。誰天生是君子?誰又天生是小人?人生的優秀品德需要後天自我培養。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釋義:子夏說:“君子會讓人感到有三種變化:遠遠望去莊嚴可畏,接近他時卻溫和可親,聽他說話則很嚴肅。”

解讀:子夏認為君子儀表莊重、相處溫和、言辭嚴肅,也就是人生修養要做到內心沉穩剛健、待人態度和藹、談論事情嚴肅認真。人不重而不威、待人不溫和則疏遠人、說話不嚴肅則人不信,不莊重會讓人輕視、不嚴肅則落得輕浮。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釋義:子夏說:“君子得到民眾的信任後才去勞役他們,沒有得到信任,民眾就會認為勞役是在虐待他們。君子得到君主的信任後才去進諫,沒有得到信任,君主就會以為進諫是在誹謗自己。”

解讀:人際之間交往處之以信,取信於民可使民,取信與君可諫君。信任是交往中的一種認同情感,形成心理意識上的確認,成功的交往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上,因此人生處世無信不立。信任的對面是懷疑,如果缺少信任的基礎就會產生懷疑,而懷疑常會向著負面去考慮。商鞅在秦國變法時深諳此道,采取“立木為信”方式形成瞭廣泛的社會認同,為變法奠定瞭民眾信任的基礎。

·子夏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釋義:子夏說:“大的道德品質不逾越界限,小的品行節操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解讀:孔子在《易經》裡有言“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中庸》中稱贊孔子有“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大德是最宏大的德行,天地是生養之德,儒傢則是仁愛之心;小德則指人處世的一些行為規范,如儀表是否端正、舉止是否適當、禮節是否周備。這句話類似“行大禮不拘小節”對禮儀行為的要求,隻是側重於闡明的品德方面。強調做人的根本品德不應當改變,仁愛之心不要改變,但是人無完人,對待人也不要責備求全,體現出瞭儒傢對待人生寬恕和中庸的指導思想。

·子遊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釋義:子遊說:“子夏的學生們,做灑水掃地、招待客人迎進送退一類的事是可以的。不過這些隻是細枝末節的事,根本的學問卻沒有學到,這怎麼行呢?”子夏聽到這話,說:“咳!言遊說錯瞭!君子的學問,哪些先傳授、哪些後傳授,就好比栽培草木一樣,是有類別區分的。君子的學問怎麼能歪曲呢?有始有終地循序漸進,大概隻有聖人吧!”

解讀:這段話是爭議教育方式問題,子遊認為教育弟子主要是傳授學問的要義和精髓,而子夏讓弟子們從基本禮儀入手,先小節、後大義,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從這裡可以看出,子夏對教育方式的認知比子遊要深刻,教育是個系統而立體的工程,學以致用,學和用不能脫節,用可以促進學。人從認知到領悟到踐行需要過程,也就是道理先入腦明白,再入心紮根,最後才能轉化成為行為,這是正常程序,最終是要落到行為上,子夏認為不應當單純的說教傳授知識,讓弟子們先實踐培養禮儀,也就是通過規范行為去領悟道理,以修行來修智、修心,這類似於一些宗教戒律做法,從細節入手不急於求成,促進知、心、行相統一,這樣才能夠達到知行合一,也就是常說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對教育而言應當強調實踐的重要性。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釋義:子夏說:”官做好瞭有閑暇就去學習,知識學習優異突出就去爭取做官。”

解讀:這句話釋義關鍵在於對“優”的理解,“優”有美好、充足的內涵,將“學而優則仕”解釋成“學習如果仍有餘力就去做官”邏輯上不好理解,什麼狀況才算是學習仍有餘力,孔門弟子中子路也沒有把學問做得很好,卻擔任瞭季氏傢臣,再者,做官是種有地位和俸祿的美差,也不是想做就能做,學習有餘力就去做官象是半讀半工,這也不符合實際,給別人效力自然要以政務為重,也就隻能象子路那樣抽閑空來聽聽孔子教誨。儒傢強調人生發展修、齊、治、平,因此倡導“仕而優則學”,當官之餘再做做學問,可增智、怡情、養性,歷代很多的官員亦如此,如蘇軾、朱熹等人;儒傢強調學以致用,修身學習目的在於治國,孔子一生到處求官就是為瞭實現人生政治抱負,因此鼓勵“學而優則仕”,將人生聰明才智用於服務社會、造福民眾。

·子遊曰:“喪致乎哀而止。”

釋義:子遊說:“喪事盡到悲傷也就可以瞭。”

解讀:子遊認為喪事不宜因為過於悲痛而傷害身心,是對孔子所提倡喪禮的發展,註重表達出內心真誠的情感,卻又不過度。如《中庸》中所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子遊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釋義:子遊說:“我的朋友子張已經難能可貴瞭,然而還沒有達到仁的境界。”

解讀:子張為人勇武,清流不媚俗,廣交朋友,有士的風范,他主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重視德行修養,但是孔子評價他性情偏激。仁的主要內涵是愛人、寬恕,推己及人,有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五種品德,以此標準來衡量的話,子張是士人未到仁人。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

釋義:曾子說:“相貌堂堂的子張啊,很難和他一起做到仁人境界。”

解讀:子張為人相貌堂堂,極富資質,才氣過人,從容自得,但有些邪辟。從子張前面的言論也可以看出,他天資非凡、孤傲自負、崇尚士的境界,內心缺乏寬恕泛愛情懷,孔子、子遊、曾子對他的缺點都有感觸。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釋義: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人不會自動地表露出全部真情來,(如果有)也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時候吧!”

解讀:儒傢修養強調中正、冷靜、穩實,主張理智管控情感,《中庸》有“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但這是人生修養的一種境界,城府很深的人才能做到喜怒哀樂不形於色。實際上,人總處在自我性情之中,有重大影響因素的時候,人的情感就會被激發出來,流露出真情實感,除瞭父母親情外,其他利益攸關的事都能誘發出真實情感,如范進中舉之後喜極而瘋。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釋義: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孟莊子的孝,其他的別人可以做到,而他不改換父親的舊臣和父親的政治措施,這是別人難以做到的。”

解讀:孔子說孝道有“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為孝矣。”他認為孟莊子不改換父親的舊臣和政治措施是對亡父的極大尊重,是孝的重要體現。這是基於父親的舊臣都擁護他、政治措施也是合適的,沒有必要去改動,從國人宗族觀上看,作為子孫保持宗族興盛的使命恐怕比不改父之政重要的多,將此與孝相聯系很勉強,這句話可能與孔子極力想恢復周朝禮制的意識傾向有關。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釋義:孟氏讓陽膚擔任掌管刑罰的官,陽膚向曾子請教。曾子說:“上位的人喪失正道,民心離散已經很久瞭。如果審案時審出真情,就應該悲哀憐憫而不要沾沾自喜!”

解讀:曾子認為導致民眾犯罪的根本原因是“上失其道,民散久矣”,統治者胡作非為,民眾離心離德,世道混亂、民不聊生,正是這種困境才迫使民眾鋌而走險,以身試法。因此,他囑咐陽膚查實案情後,對民眾要有同情憐憫之心,而不要以此為功,實質上是告誡作為執法者要心懷仁慈。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釋義:子貢說:“商紂王的無道,不象傳說的那樣嚴重。所以君子憎惡居於下流,(一旦如此),一切壞名聲就會都歸到他頭上瞭。”

解讀:成王敗寇,為標榜勝者的正義和道德,輿論宣傳采用誹謗和抹黑敗亡者是常用伎倆,子貢由此感悟到居下流就會被污名化。對一般人而言,身染污名就會被眾人懷疑,如平時小偷小摸,有人丟瞭東西就首先會懷疑到他,這句話警誡人要潔身自好、註重品性修身,不要落入下流。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釋義:子貢說:“君子的過失,就象日食和月蝕一樣。有過錯人人都看得見,改正瞭人人都敬仰他。”

解讀:君子是社會的道德標桿、名聲在外,任何舉動都容易成為社會話題,有瞭過錯就會傳遍街頭巷尾,改正之後人們又會產生敬仰之心,因此君子慎獨,做任何事情都謹慎,遵守道義規矩,有瞭錯誤後也無須隱瞞而是迅速改正。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釋義:衛國公孫朝向子貢問道:“仲尼的學問是從哪裡學的?”子貢說:“周文王和武王之道並沒有失傳,還留存在人間。賢能的人掌握其中要義,不賢能的人記住瞭枝末。周文王和武王之道是無處不在的,老師從哪兒不能學呢?又何必有固定的老師呢?”

解讀:孔子出生沒落士族,母親顏氏亦為當地大傢族,他從小喜歡祭祀文化並得到母親支持,接觸到大量古代文化知識。魯國是周公封地,孔子故裡曲阜為魯國國都,傳承瞭周朝的文化典籍、禮樂制度,春秋時期尚存留有宮廷樂隊,豐厚的文化底蘊給孔子學習提供瞭有利條件。孔子從小傢境貧寒,十五歲立志於學,勤學、好問、善思,當人全身心熱愛求知時,知識就無處不在,智慧大門隨之打開,他致力於求學,相傳與南宮敬叔前往周都城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正是熱愛知識和刻苦求學的人生態度成就瞭孔子的智慧。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傢之好;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釋義: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子貢比仲尼更賢明些。”子服景伯將此話告訴瞭子貢,子貢說:“用圍墻來作比喻吧,我傢的圍墻隻有肩膀高,從墻外可以看到房屋的美好。老師的圍墻有幾丈高,不從大門走進去,就看不見裡面宗廟的雄美、房屋的豪華。能夠找到大門進去的人也許太少瞭。叔孫武叔先生那樣說不也是很自然的嗎?”

解讀:孔子的思想重新構建瞭人倫道德、社會秩序體系,詩、書、禮、樂等領域無不精通,並教授弟子們六藝,可謂知識淵博、思想深邃,為儒傢學術的開山鼻祖,這是弟子們無法比肩的。子貢為人謙虛、賢明,理解老師的學問和價值,極力維護老師的權威,比喻十分形象,並非虛辭。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釋義:叔孫武叔詆毀仲尼。子貢說:“不要這樣做,仲尼是不可詆毀的。他人的賢能,好比丘陵,還是可以逾越的;仲尼,好比日月之光明,是無法逾越的。一個人即使想拒絕,對日月又有什麼傷害呢?隻顯出他不自量力罷瞭。”

解讀:叔孫武叔對孔子抱有仇視的態度而詆毀,無疑有不良居心。孔子生前就得到弟子們景仰,所以當有人詆毀時,弟子們就自覺地站出來為老師辯護。當然,孔子淵博學識、德行高尚、卓越貢獻之外,儒傢思想還得益於弟子們的繼承和發揚光大,孔子主張仁義,其弟子亦仁義。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傢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釋義:陳子禽對子貢說:“你太謙恭瞭,仲尼豈能比你更賢能?”子貢說:“君子一句話可以表現出聰明,一句話也可以表現出不聰明,所以說話不可以不慎重。我的老師沒有人能趕得上,就好象青天無法通過階梯登上去一樣。假如老師得到國傢去治理的話,要匡扶社稷能夠匡扶,道德教化能夠推廣,仁德禮樂能夠令民眾歸服,役使民眾能夠順和。他活著時榮耀,死瞭令人哀痛,別人怎麼能趕得上他呢?”

解讀:孔子生前沒有著書立說,構建起完整的學說體系,常年跟隨的弟子們對他的思想、學問、人格由衷敬佩,但是社會上有些人並不真正理解孔子,子貢為人賢明通達、善長交際、人緣很好,因此當時有些人認為子貢比孔子更加賢能。子貢衷心地敬慕愛戴孔子,辯護時將孔子的德行比作日月,學問之高比作青天,活著時充滿榮光,死後令人懷念。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女友睁着眼被强了12个小时,那画面让我瑟瑟发抖

女友睁着眼被强了12个小时,那画面让我瑟瑟发抖

· 2分钟前

这5种颜色的郁金香,每一种都是春天的颜色!

你 · 的 花艺师养成记 必备工具 郁金香 郁金香是世界著名的球根花卉,还是优良的切花品种,花卉刚劲挺拔,叶色素雅秀丽 ...

· 3分钟前

跨境綜試區:全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分析(連載)——大連市

中國(大連)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截至2022年底,國傢批復的跨境綜試區城市合計七批,165個城市(區域)。經過杭州跨境綜試...

· 6分钟前

2019.12 神舟系列笔记本选购推荐!

本文已更新,请移步这里吧,传送门: 年底的又一大电商大促已过,大部分笔记本的价格再次上浮!关注了神船系列很久了,在11 ...

· 6分钟前

电泳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电泳(Electrophoresis)(来源于希腊语“Hλεκτροφόρηση”,意为“携带电子”)是指分散质粒子在空间匀强电场影响下相对于流体的运动 ...

· 6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