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根据大量的以往经验总结出了经济波动一般都有如下特点:
1.1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1.1.1 古典经济学的假设
古典经济学把经济变量分为真实变量和名义变量,即所谓的二分法和货币中性。他们用“货币是一层面纱”来描述当我们观察经济时,名义变量是表象,真实变量才是决定经济的力量。古典理论描述了长期经济现象,但并没有描述短期经济。短期中,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是高度相关的。所有研究短期经济需要放弃货币中性的假设。
短期经济模型主要研究两个变量:真实GDP和CPI,如下图,与单个市场的供需曲线不同,此模型的供需曲线衡量了所有市场上的供需量,而单个市场买者和卖者的行为取决于其转移资源的能力(弹性)。如商品涨价消费者就购买其他便宜的东西或干脆不消费。
2.1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我们把供需模型拆开,先看需求曲线,为什么曲线向右下方倾斜?GDP等于消费、政府购买、投资、净出口的总和,那么一定是这些变量有变动。事实上,我们常说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为“消费、投资、出口”便是这个道理。
假设货币供给不变,因为物价下降,会导致:
为什么物价下降会使利率和汇率下降?因为物价下降使人们更富有,人们趋向于寻找比消费收益更大的投资如股市、债市,所以金融市场的资金增加,造成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又趋势资金向国外寻找高利率的回报,于是外汇市场上本币供给增加,汇率下降。
2.2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会移动
2.3 为什么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在长期中,经济的真实产出只取决与生产率,与物价或者说货币无关。这一结果符合古典经济理论。
2.4 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原因
供给曲线说明了社会可以生产提供商品的数量,长期生产水平也叫自然产出水平,描述了在正常或自然失业率下的产量。只要能使产出水平变动的因素均会使供给曲线移动。换句话说,生产率的改变会使供给曲线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影响生产率:
2.5 用总供需描述长期增长与通货膨胀
引发总供需曲线移动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1)生产率变动;2)货币政策。
2.6 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前面讲了长期中总供给曲线的趋势,下面来分析短期供给波动。要知道,长期趋势是短期波动叠加的结果。短期波动是长期趋势的背离。
如上图,短期中物价水平确实影响了经济的总产量。在一两年内,CPI上升增加了供给,下降则减少了供给。基于此现象,经济学家给出了三个理论来解释,虽然细节上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性:当经济中的实际物价背离了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供给量就背离了长期水平或自然水平。意味着实际物价比预期高,则供给高于自然水平,反之亦然。
上述三个理论其实都是市场信息在短期内不能有效传达造成的,一旦把时间拉长,供给曲线就又是一条直线了。
2.7 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
如下,首先是生产率的变动,然后是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物价水平。
3.1 总需求移动的影响
在长期中,长期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即为均衡数量。此时短期总供给的预期物价水平也等于均衡数量的实际价格。
如果经济发生波动,使需求减少,如下图,短期内价格、数量都会下降,因为人们预期未来会很糟糕,自己的钱不够用。但随着时间发展,物价比之前预期的还低。根据黏性工资理论,企业和工人会降低工资,劳动成本的减少会使企业扩大生产增加供给,因此供给增加。最终造成只是价格(名义变量)下降,产量(真实变量)不变。 因此政府可以在需求减少时就扩大需求来减弱衰退的影响。
3.2 总供给移动的影响
假设原材料供给端不足,则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如下图,此时价格上升(通货膨胀),产量下降(停滞),这种情况被形象的称之为滞涨(Stagflation).
由于滞涨是突发的短期现象,而企业和工人因为感觉到物价上涨所以提高了对物价水平的预期,并确定了更高的名义工资。提升了企业成本,还导致企业产出进一步下降,加重滞涨问题,然后又是高物价引起高工资,高工资又引起高物价,像这样循环下去。
这种循环会无限下去吗?不会,因为当物价和工资水平高到某一点时,企业的产量和社会就业率非常低,企业便能压低工资,而工人不得不接受。长期中产量、物价会逐渐恢复。
事实上,在滞涨发生时,政府可以调节需求来抵消总供给的不利影响,如下图,不过是以加剧通货膨胀为代价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