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原理,动能定理和内力做功
所谓教学相长,就是随着年龄增加,老师的思维也会变慢,如果鲜有学生来问问题的话,老师也就很难成为老师了。所以,我想起了我高中的化学老师,天天在教室里问:有没有学生问问题呀。现在算是理解了!
近日,有小伙伴问了下面这样一个问题:
例1.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地面上,物体上面连着一个直立的轻质弹簧,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先用手拉住弹簧上端,使弹簧上端缓慢提升高度为h。此时物体已经离开地面,求拉力所做得功。
为了让这道题看起来更加通用和复杂一些,我作如下改编:
例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地面上,物体上面连着一个直立的轻质弹簧,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轻质弹簧上面又连接一质量为M的物体,先用手拉住上面的物体使弹簧刚好处于原长状态,然后使其缓慢提升高度为h。此时下面的物体已经离开地面,求拉力所做的功。
求解例2的答案后,再令M=0,即可得到例1的答案!所以例1我就不讲了,直接讲例2。
解1:因为外力F为变力,因此不能直接用力和位移的乘积来计算。首先,我们可以考虑图像法。
整个过程都是处于缓慢状态,即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因此,外力F大小随着上升高度变化如下图所示:
注意其中的过程:刚开始,弹簧为原长,没有弹力,此时取上面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如下图:F=Mg。
随着弹簧的伸长F逐渐增大,直到下面的物体刚好离开地面,此时取系统整体进行受力分析,如下图:F=(Mg+mg),随后保持不变。
取下面的物体分析,离地后弹簧的伸长量为:x=F弹/k=mg/k
由弹簧性质可知,在外力F从Mg变化到(M+m)g的过程中,随高度变化为线性变化。
所以外力F做功,即为下图中的阴影面积。
W_F=S=frac{1}{2}(Mg+Mg+mg)frac{mg}{k}+(Mg+mg)(h-frac{mg}{k})=(M+m)gh-frac{1}{2}frac{(mg)^2}{k}
下面,我们从能量的角度来考虑变力做功。
我们知道,做功对应着能量的变化,那么做功与能量变化是如何对应的呢?
对表格内容作一解释,对应四句话:
(1)重力做功,对应重力势能变化,重力作正功,重力势能减小。
(2)弹簧弹力做功,对应弹性势能变化,弹力作正功,弹性势能减小。
注意:弹簧弹性势能是有公式的,为: E_弹=frac{1}{2}kx^2 。其中,k为弹簧劲度系数,x为弹簧形变量,包括压缩和伸长两种情况。在某些地方,该公式属于超纲知识点,但可以通过类似上面变力做功由图像法推导得到。
(3)除重力和弹簧弹力以外的力做功,对应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变化,作正功,机械能增加。
注意:很多小伙伴对这一条不是很理解,试试这样想:如果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物体机械能是守恒的,比如只有重力做功,则物体的能量就在动能和势能之间转化,机械能不变;再比如只有弹力做功,则物体能量就在弹性势能和动能之间转化,机械能不变。因此,只有当有重力和弹力以外的力做功时,才有机械能的变化。
这一条很重要,在解题中可以经常使用。
(4)合外力做功,对应动能变化,合外力作正功,动能增加。
这是非常非常非常有用的动能定理,无论是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得到,还是课本中的实验得到,总之这是一条做题时十分重要定理。
解2:我们用(3)条来进行解题,即“除重力和弹簧弹力以外的力做功,对应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变化,作正功,机械能增加”。
首先,我们要确定研究对象,我们取系统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于是得到:
W_F=Delta E_弹+Delta E_M+Delta E_m
其中: W_F 表示拉力做功,即除重力和弹簧弹力以外的力做功。 Delta E_弹 , Delta E_M,Delta E_m 分别表示弹簧弹性势能、物体M和物体m重力势能的增量。
根据弹簧长度变化可知:
Delta E_弹=frac{1}{2}kx^2=frac{1}{2}k(frac{mg}{k})^2=frac{1}{2}frac{(mg)^2}{k}
Delta E_M=Mgh
Delta E_m=mg(h-frac{mg}{k})=mgh-frac{(mg)^2}{k}
于是得到:
W_F=(M+m)gh-frac{1}{2}frac{(mg)^2}{k}
同解1。
解3:下面采用动能定理来解,即合外力做功等于物体动能增量。
W_F-W_{GM}-W_{Gm}-W_弹=Delta E_K
其中:W_F 、W_{GM} 、W_{Gm} 、W_弹 分别表示拉力、物体M重力、物体m重力和弹力做功,且物体M重力、物体m重力和弹力均作负功,且 Delta E_K=0 ,因为动能没有变化。
W_{GM}=Mgh
W_{Gm}=mg(h-frac{mg}{k})=mgh-frac{(mg)^2}{k}
W_弹=Delta E_弹=frac{1}{2}kx^2=frac{1}{2}k(frac{mg}{k})^2=frac{1}{2}frac{(mg)^2}{k}
Delta E_K=0
因此:
W_F=Delta E_K+W_{GM}+W_{Gm}+W_弹=(M+m)gh-frac{1}{2}frac{(mg)^2}{k}
答案同解1,解2。
注意:解2和解3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思路是不同的,小伙伴千万不要采用混搭的方式来做题,让人不理解到底是用了动能定理还是功能原理!
其实关于解3中,是有一个隐藏难点的,就是弹力做功,这个弹力做功其实是系统内力做功,耗散了外力做功的能量。我们可以以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进行对比理解。
模型.如下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长木板,在长木板右端有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在长木板上作用一恒力F,运动位移为图中所示时,长木板和小物块的速度分别为 v_M 和 v_m,长木板与小物块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f。
对长木板分析,由动能定理:
FL-fL=frac{1}{2}Mv_M^2
对小物块分析,由动能定理:
fl=frac{1}{2}mv_m^2
若将长木板和小物块看作整体,则外力(不包括摩擦力)做功为 W_F=FL 。
而整体的动能为:
E_K=frac{1}{2}Mv_M^2+frac{1}{2}mv_m^2=FL-fL+fl=FL-f(L-l)
于是我们发现:
W_F-E_K=f(L-l)
即外力做功并没有全部转化为动能,一部分被内力耗散了,其中内力摩擦力做功为摩擦力乘以相对位移大小,因此在采用整体法动能定理时要考虑内力做功情况。
因此,上述模型整体法可以写成:
W_F-W_f= E_K
其中 W_f=f(L-l) ,即一对摩擦力做功等于摩擦力乘以相对位移。
不多说了,小伙伴们,下期再见啦!
下一篇
0. 序言 The CRH3 Hexie (simplified Chinese: 和谐号; traditional Chinese: 和谐号; pinyin: Héxié Hào; literall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