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遼朝先後形成五京制度。五京為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說是五京,其實也就上京臨潢府是首都,其他幾個均為陪都。
作為遊牧民族的契丹人建立的大遼,都城的修建結合瞭漢族農耕民族和當地風俗習慣,既有北宋東京城的影子,也有遊牧民族的特色。而且金滅遼之後,遼上京雖然不在是都城,但也是金的重要城市,金時期對臨潢府的改建也很有建築歷史傳承的意義。
位置:遼上京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東南。城址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漢城兩部分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總面積約5平方公裡。皇城城墻保存較好,平面呈不規則方形,宮城位於皇城的中部。
906aec4a8ca152483415de2f6bf32eb0
面積:
遼上京宮城位於皇城中部偏東,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約740米,南北長約770米,面積約0.57平方公裡。與南宋臨安的皇城0.5平方公裡差不多大,比北宋東京皇城的1.14平方公裡小,就更別說唐大明宮和隋紫薇宮瞭。
佈局:
遼上京宮城位於皇城的中部偏東,有東、南、西三個門,北邊沒有發現城門。宮城南門為承天門,東門為東華門,西門為西華門。
宮城西門位於宮城西墻中部,與皇城西門相對。通過鉆探發現兩門之間有道路相通。宮城西門遺址由兩側的墩臺和中間的門道兩部分組成。夯土墩臺保存較差,中間設單門道,寬度約6.4米。門道內尚存將軍石、地栿石、路面、柱洞等建築基礎遺跡。根據遺跡和遺物推斷,該門址在遼代至少經過兩次較大的營建。城門毀棄後,此處仍有東西向道路遺跡,並先後建有依宮墻殘跡而建的房址、跨宮墻殘跡而過的院墻等晚期遺跡。
宮城西門遺址倒塌堆積航拍(上為北)
4392a23c9e7b44836ad1843eed4e2253
遼上京宮城東門平面形制示意圖
遼上京宮城東門遺址
宮城內發現兩組東向宮殿院落和一座建築依軸線對稱分佈。遼上京皇城的東門為三門道格局的過洞式門址,宮城東門為殿堂式門址,與一號院落、二號院落,包括2017年發掘的一個大型建築基址共同形成一組中軸線。這是當時遼上京城最為重要的中樞區域。
遼代東向中軸線始終沒有發生變化,為單一軸線。從城門規模上來看,皇城東門為三門道,西門、北門均為單門道;宮城東門為殿堂式門址,南門、西門均為單門道過洞式門址。在東向的軸線上,道路很寬(40米以上),是南門外大街的2倍。東向軸線上有成組的大型建築基址和院落,但是南門進來的軸線上是沒有見到大型建築基址的,所以我們認為遼上京不存在南向的軸線,且遼代東向中軸線始終沒有發生變化。
遼上京的中軸線
5b6275cf905e48cfb05c1e01723780ae
城墻:
從現地表遺存來看,遼上京宮城墻保存狀況較差。除北墻還有局部隆起,大部分已掩埋於地下,難以分辨。通過對遼上京宮城北墻、南墻和西墻的考古發掘可知,殘存宮城墻由夯土夯築而成,夯土可分為地上墻身和地下基槽兩部分。目前發現的宮城北墻和西墻的底面寬度均2.6-2.9米左右,主體為黃色夯土。
宮城北墻西部城墻夯土剖面(北-南)
南墻的底面寬度約6.6-6.8米,主體為灰褐色夯土。
宮城南墻中部TG9城墻夯土剖面(南-北)
地下的基槽部分深度約0.25-0.45米,南墻局部基槽深度達0.92米。墻基兩側築有夯土護坡等附屬設施,墻外可能設有壕溝。通過發掘和解剖,我們發現瞭宮墻夯土側壁上等距分佈的立柱痕跡,和夯土底部等距分佈的小柱坑等與夯土宮墻營建相關的重要現象。根據遺跡和出土遺物推定,宮城墻建於遼代,局部有夯土增補修築;毀棄於金代,局部城墻上已建有金代房址。
價值:
遼上京皇城遺址平面格局基本保存完好,夯土城垣高達6-10米不等,宮殿寺院等建築基址依稀可見,具有極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海內外學者視遼上京遺址為古代都城中“失落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