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奮,是兩個字組成的。第一個是“勤”,代表勤勞,勤快。第二個是“奮”,代表我們的欲望,動力,奮發向上的拼搏精神。勤勞就像汽車的四個輪子,在不停的轉,是我們看得見的。而欲望就像發動機,看不見,但卻提供瞭內在動力。勤是行為表現,奮是內在精神。
勤奮就是去做自己不喜歡做但是需要做的事情。癡迷於愛好不叫勤奮,突破惰性才叫勤奮。所以勤奮需要被激勵。
勤奮就是吃苦耐勞精神。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就是吃苦,做必須要做的事情就是勞動。吃苦耐勞是中國人最優秀的品德之一。
保持勤奮和勇氣的成本是最低的。積極進取可以在代價還很低的時候就達成所想,而懶惰懈怠和消極膽怯卻有可能使小問題變成大問題,最終也不得不解決,但是花的成本是先前的數倍。
成功與付出是成正比的,如果連每個人都擁有且無需成本的時間都不願付出,那還希望成功麼?所以"朝九晚五"的蕓蕓大眾隻能是普通人,成功的是那些在八小時之外仍然不停工作的人。
成功不在於行業的選擇。因為每個行業都有成功者和失敗者。成功的關鍵在於自律、勤奮、勇氣、智慧、學習力等優秀素質和好人緣的結合。
勤奮有三個內涵:性格的勤奮,思想的勤奮和行為的勤奮。
一、性格勤奮
勤奮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性格,而這種性格就是積極進取,克服惰性,突破舒適區,不斷嘗試,不斷拓展新的領域。性格勤奮有四種表現:
1、闖蕩精神
闖蕩是一種生活狀態:喜歡熱鬧,喜歡嘗試不同的生活,喜歡闖進未知的地方。
這就是一種年輕的心態。年輕人永遠有著對未知強烈的好奇心,對未來充滿期待,對遠方滿懷憧憬,對生活充滿熱愛。
心累則惰生。如果你感覺老瞭,不再想去遠方冒險,安於現狀瞭,接受失敗的現實瞭,那麼懶惰隨之而來。
闖蕩精神就是具有冒險性。更傾向於用“嘗試”的方式解決問題,願意在“做”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怕困難和挫折,勇於承擔責任和行動後果。
2、奮發精神
人要立志高遠,心懷夢想,積極進取,奮發圖強。任何事情都是不容易的,不可能隨隨便便就獲得成功。人隻有一種進取精神的支撐,才能突破現狀,取得進展。
3、吃苦精神
即吃苦耐勞的精神。成功的過程是重復而枯燥的,並且往往會伴隨著難以數計的艱難困苦。所以必須要具備吃苦的精神,才能稱之為勤奮。
吃苦耐勞的另一層含義就是耐心,具備堅持不懈的意志力。很多時候我們努力一會兒,辛苦一下,就希望看見回報,但事實是越偉大的事業累積的過程越長。所以在信念的指引下,哪怕沒有回報,看不見希望,你也要堅持不懈的行動。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來,就隻好用一生去面對失敗瞭。
俗話說,好吃懶做。貪圖享受的人必然懶惰,而勤奮的人必然能夠吃苦。
4、創新精神
性格懶惰,就是固守舊習。喜歡呆在能力的舒適區,不嘗試新的方法,不學習新的東西,不使用新的工具,不接受新的資訊,不進行新的思考。因為這一切都會讓人覺得麻煩。
如果你覺得自己不夠創新,或者別人覺得你不夠創新,那麼你就是在固守舊習。
二、思想勤奮
思想勤奮就是腦勤,積極思考,多動腦筋,多學習。很多人往往會忽略思維上的勤奮,並拼命靠肢體上的勤奮來彌補。
人的大腦就是一個偷奸耍滑的懶漢。隻喜歡輕松快樂的娛樂,不喜歡辛苦費勁的深入思考。
思維懶惰就是以各種方式和借口逃避思考。舉個例子,凡是在同一件事情上犯兩次以上錯誤的人,以及有拖延癥的人,都是典型的思維懶惰。但凡真正開始創業,然後死掉的人,都是因為思維上的懶惰。
1、把事情想透徹
把事情想透徹,就是透過表面現象,抓住事情的本質的能力。
思維懶惰,就是不願意把一件事情想透徹。進行邏輯縝密的思考前需要做充分的準備,掌握足夠的基礎信息,梳理出清晰的脈絡,不斷推敲每個層次之間的邏輯關系然後得出結論。很多人會在這個過程中輕易采信未經證實的信息,並忽略有矛盾的邏輯關系,最終導致結論錯誤。
2、尋找問題根源
當問題發生後,不僅要解決問題,還要追究問題發生的原因,現行的制度、方法和邏輯哪裡出現漏洞,根源是什麼。並設立相應的防范機制,避免同樣的問題發生,或者可能導致的其他問題的發生。
設立防范機制,就是設立工作流程。如果隻是解決問題,以後還會有更多的問題發生。如果建立瞭完善的機制和流程,就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
3、打破思維慣性
當別人提出反對意見或挑戰時,是否不假思索就反駁?或者你已經學會瞭謙卑的姿態,習慣性地接受對反對意見或挑戰的分析,不僅需要套用在自己的邏輯框架下分析,還應嘗試打破自己的邏輯框架,嘗試用對方的邏輯框架來思考,分析其邏輯的合理和矛盾之處。重構邏輯框架的過程十分復雜,你要嘗試去理解一些“不合理”的事情。但它會讓你的邏輯框架更明確,更牢固。
打破慣性思維,就是思維的自我檢修。建立在理性邏輯基礎上的創新,才具有實際意義,才能從創新變為創造,並且獲得自我的提升。
4、獨立思考
對“權威信息”不加甄別地采納,放任自己的思維被引導,這是最危險的情況。中國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摧毀瞭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它固然在教給我們技能,但同時在弱化我們學習其他知識的能力。
獨立思考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迷茫。不經思考簡單相信可以在低層面上提升員工的行動力,但如果開啟員工的思維,讓員工具備在統一價值觀上的獨立思考能力,則可以建立真正的自動自發的執行力。
對於組織的領導人,獨立思考更是其必須具備的能力。從戰略層面來講,有獨立思考才有主見,有主見才有主張,有主張才有主義,有主義才有方向,有方向才有領導力。從執行層面來講,有獨立思考才有主意,有主意才有方法,有方法才有帶動力。
5、不斷學習
思維懶惰,就是對知識漏洞的容忍。遇到自己不懂的事情,自欺欺人地蒙混過去,這種狀態有另一個說法叫喪失好奇心,或者不好學。
人不能夠容忍自己在工作和專業領域還存在知識的漏洞。隻要發現有能力上的不足,就要盡快加強這方面的學習和訓練。
學習是個維系終身的事情。把知識學到瞭某個夠用的階段,就會產生自滿和懶惰情緒,而不願意繼續精益求精。很多厲害的霸主就是這樣被新興的趨勢所淘汰的。所以要對一切新生事物保持尊敬和謙恭,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不斷更新自己的數據庫。
6、保持專註
能夠專註的人不存在能力上的不足,因為專註所產生的能量簡直太強大瞭,舉個極端的例子,N個一分鐘累加的效應可能永遠都達不到一個專註的10分鐘創造的效應。專註是思維勤奮的一種狀態,同時也非常耗費精力和體力。
三、行為勤奮
行為勤奮就是一個人的行動力。行為勤奮就是突破身體本身的惰性,快速將預見到的願景變成現實。創業路艱辛,四體不勤的人根本沒有資格創業。
行為勤奮是建立在性格勤奮和思想勤奮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行動力需要內在精神狀態的支撐。但同時,一個人的行為也會極大的反過來影響一個人的狀態。
認知心理學上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神經記憶,也可以把它稱為行為在前原理。它告訴我們,改變瞭行為,我們的意識也會跟著改變。
神經記憶不依靠大腦的自我暗示,而是從行為入手,用它來重置思維。這種行為改變意識的方法,比意識改變行為的效率要高得多。
為什麼會有這樣神奇的改變呢?這是因為,在改變的過程中,我們達成瞭自我認同。
首先,我們可以用行為塑造神經記憶。如果直接去做一件事情有難度,就可以先從做難度較輕的同類事情開始。
我們可以把這種方法運用到很多別的事情上,比如害怕與陌生人交談,就從社交工具開始,主動結識網絡上的朋友,等到有瞭成功案例和成就感以後,再開始接觸生活中的陌生人。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用身體動作來改變心理狀態。例如在你心情不太好的時候,可以做一個嘴角上揚的微笑動作。堅持一會,你的心情或許就會好上不少。
所以呢,我們想讓自己堅持做一件事情,那就盡管去做,用行為來帶動意識。一旦大腦被撬動瞭,我們就可以不斷地用一次又一次的行為進行鞏固,反復銘刻,直到成為習慣,變成性格。
刹车片是刹车中的重要配件,刹车不灵对人身安全有很大影响,一般建议每5000公里检查一下刹车系统,包括刹车盘和刹车片以及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