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分享】讀赫拉利《簡史三部曲》的9個思考(作者李根,CFA,小湯圓的爸爸,樂於分享生活中的金融知識)
關於《簡史三部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是以色列歷史學傢,出生於1976年,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教授,代表作為《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今日簡史》。尤瓦爾·赫拉利擅長世界歷史和宏觀歷史進程研究,是學界公認的“青年怪才”。
來自根哥分享的第 48 篇文章全文8576字,預計閱讀時間15分鐘,建議先收藏,以後有機會慢慢讀。讀書分享的緣由:作為一名“偽讀書人”,有幸加入瞭由T-LAB學員文豐組織的閱讀交流群,平時吸收瞭大傢許多閃亮的Idea,也給自己一個挑戰:做一次讀書分享。
一、帶著問題最近剛剛讀完赫拉利的“簡史三部曲”,感覺有許多顛覆認知的內容,所以分享這三本書很有價值,也很有挑戰。我也通過此次分享加深瞭對於讀書的理解。形式上,每本書我讓自己隻通過分析3個問題(一共9個問題)來闡述我的收獲和思考。具體的問題清單如下,方便閱讀:
9d4e73d335cb88ac42fa2aa3fdaa5023a670755a87bf0b3d4a9f4dd471ddf78a
赫拉利的簡史三部曲在出版之後迅速成為暢銷書,並且引起瞭各界很大轟動。根本原因就是書中許多對於人類的思考和對未來的擔憂非常新穎,直擊關鍵,發人深思。本次分享的順序是根據時間進程:人類簡史-今日簡史-未來簡史,但是作者的寫作順序是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今日簡史。因此可能有一些內容交叉部分,是因為分享順序和讀書順序不同的導致的。從顛覆認知的程度上來劃分,我認為《人類簡史》顛覆瞭最多,《未來簡史》顛覆的最狠,《今日簡史》顛覆的最實際。二、分享內容
《人類簡史》赫拉利雖然是一名歷史學傢,但是表現得更像是思想傢。一般的人類歷史研究無非是:從生物學角度或是歷史時間維度來分析,而赫拉利開創性的通過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和科技革命的革命主線來分析人類發展的進程。
問題1、人類從遠古的野生動物直到今天創造出如此光輝燦爛的文明,其背後最深層最根本的動力是什麼?答案是:想象力。古代智人通過想象力創造出瞭社群、團隊、部落,並通過“八卦”建立起瞭人與人之間的互信,這使得即使單個人的戰鬥力不強,依然能通過分工協作捕殺大型動物。有限公司、社會組織甚至是國傢,也都是人類通過想象力構造出來的虛構形式,並且通過大傢對於公司、社會、國傢的相信,建立起瞭一套社會運轉的分工協作機制,讓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變得越來越快。解釋人類通過想象建立對於國傢和民族的信念,有個很有意思的例子:作者赫拉利是以色列人,以色列社會對於他沒有濃墨重彩的介紹猶太教而耿耿於懷,因為他們對於民族的自信實在是太強瞭(猶太教號稱世界第三大宗教,而事實上,相比於基督教23億信徒、伊斯蘭教18億信徒、10億印度教信徒、5億佛教信徒,僅僅1500萬信徒的猶太教根本排不進前五。)而且,以色列建國的歷史就是猶太人依靠“猶太復國主義”和“編造”的聖經旨意,強行在巴勒斯坦搶占土地,建立國傢。猶太人依靠的就是執念的相信:聖經裡記載著耶路撒冷是猶太人/以色列國誕生的土地。這一令作者一個以色列人都臉紅的事實,在《虛構的猶太民族》一書中已經論述的非常清楚。而在眾多的想象中,金錢秩序(資本主義秩序)是一個相當有意義的想象。金錢,讓你我之間的交易不依靠實體交換,也就是說,我去街上吃一碗面,並不需要拎著一袋豬肉去交換,而是利用鈔票交換即可。這讓人類經濟的流動速度達到瞭前所未有的快速。隻要兩人相信金錢有價值,即使雙方不認識,也能依靠對金錢的信賴完成一筆交易。不同於宗教的“我相信而不需要你相信”,金錢的想象是“不僅我相信,而且你也相信”。
問題2、每一次革命和飛躍的背後,人類個體是變得更加苦難瞭?還是更加幸福瞭?答案是:每一次革命和飛躍的背後,都隱藏著人類個體遭受的巨大苦難。這聽起來很反常識,我們社會這麼進步,我們的生活如此的快樂,怎麼會遭受更大的苦難呢?這就好像在說,現代人能每天洗澡,難道比清朝的從不洗澡的人更苦?或者,農業社會中掌握種植技能的農民,難道比原始森林的野人生活的更苦?首先說洗澡,從幸福度的角度來說,清朝人雖然不經常洗澡,但是他們也從未體驗過“每天可以在傢裡洗澡”,也談不上覺得每天洗澡很幸福(因為不洗澡也沒啥不幸福)。而且清朝人如果想洗澡,可以找到清澈的河水和湖水來遊泳和玩耍,但我們現在還能輕易見到澄澈見底的河水嗎?其次說說農業人和原始人,從生物學的角度,人類的農業革命確實有利於“人類物種”的發展,但是人類個體可能更苦瞭。因為人類群體和人類個體是有區別的。這就是好像是說:定義一傢好公司,我們主要看的是公司整體的利潤高不高,而不是看每一個員工過得開不開心。
類似的,《雞征服世界》一書中提到,雞這個物種是非常成功地成為瞭世界上最多的傢禽(200億隻,比豬牛羊加起來還多),但是每個雞個體的生活是十分淒慘的。雞這個基因,利用為人類(地球霸主)提供蛋白質,把基因自身的復制變得極其成功,但是又有誰會去操心每隻雞的一生如何悲慘呢?(三個月生命,每天擠在隻夠兩隻腳站的籠子裡,時間一到立即進入屠宰場,母雞還要需要每天被催著下蛋)埃及能建成那麼大的金字塔工程,中國的萬裡長城、京杭大運河,離不開對千百萬勞工痛苦的剝削;而且近代戰爭的殘酷程度遠比遠古人類和猛獸搏鬥更慘烈。
問題3、科學和傳統的宗教信仰有什麼不同?答案是:宗教認為重要的都寫在教義裡瞭,而科學認為我們是無知的。科學之所以能夠為人類提供這麼大的力量,就在於科學思想認為我們是無知的,因此隻能依靠驗證,不斷推翻自己過去錯誤認知從而獲得更有用更新的力量。我之前寫的《從獨立宣言到四書五經》一文中也提到瞭科學思維的起源。卡爾波普爾提出的“可證偽性”可以說是科學思維的精髓。可證偽性轉變瞭人類認識世界的方法:從“我知道我是對的”變為瞭“我怎麼才能知道我是對的?”如果知道“假設檢驗”的朋友,可以反思一下,最終我們對這個社會檢驗的結論就是:我不能證明假設是錯的,由此來約等於認為假設是對的。舉個例子:比如女朋友想證明男朋友忠誠,因此假設“男朋友忠誠”,檢驗的內容就是“不斷查看男朋友手機”,經過100次的檢驗都沒發現問題,因此女朋友理論上應該得出的結論是“暫時,不能證明男朋友忠誠是錯的”,而不是“證明男朋友永遠是忠誠的”。(可悲的是我們經常把他們搞混。)而宗教認為,世界上所有重要的事情都寫在瞭教義裡,比如中世紀的基督徒就認為所有的理論依據就是《聖經》中的規定。因此一個人讀古典西方著作,沒有《聖經》作為根基是讀不懂的。宗教這種不容反駁,“我說什麼,就是什麼”的霸權思維,雖然在技術進步上沒啥貢獻,但是給瞭人們生活的信念(基於人類大腦很發達,不能接受“一個人活著是沒有意義的”),便於國傢的統治。書中依然用埃及修建金字塔的例子,百萬勞工雖然身體很苦,但是宗教告訴他們“你們的苦是為瞭法老(也就是神靈的化身),是有意義的,是值得的”,而當時的人們確實也相信,修金字塔就成為瞭他們人生最重大的意義,修完之後也讓他們的人生光輝瞭許多。
0473e51ab38465e5fa1383582a3f8718
《今日簡史》過去的我們人類依靠著宗教、文化的想象力,建立瞭部落、民族、帝國、經濟繁榮、甚至是戰爭。而從今天的視角來看,我們現在的社會和過去有什麼不同?展望下未來,又和今天有何差異?
問題4、既然想象力對我們這麼重要,那我們現在社會的信仰是什麼?答案是:人文主義。科學和宗教有個交易,人類放棄宗教提供的人生意義,獲得瞭科學提供的改造世界的力量。近代科技發展,人們發現原來《聖經》裡說的不都是對的,相信科學比相信神更加有好處。所以人們逐步放棄瞭神統治人類的信仰,轉而相信“人”才是萬物主宰。這就是當今社會和古代社會底層信念上最大的不同,人文主義就是近現代社會人們統一的信仰。我們人類和其他動物顯著的不同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己有“意識”或者叫“心靈”,因此人類最重要而其他的一切都要為人類服務。這種霸氣的底氣其實還是科學技術的發展賦予我們的力量。人文主義已經深入人心,甚至到難以察覺的地步。比如,為什麼殺一隻雞來吃肉很正常不過,而傷害一個人卻是很大的罪?為什麼平等、自由成瞭每一個人不可剝奪的權利(雖然平等和自由是有矛盾的)?為什麼國傢的權利是賦予每一個公民的,每個人(不論智高低、品德好壞、知識水平如何)都有一張選票?這些都是浸入現代人思維底層的人文主義思想。隨著意義和權威的源頭從“神”轉移到人類的內心,整個世界的觀念也隨之發生瞭極大的變化。書中舉瞭作者自己的例子,他發現自己是同性戀,很慶幸自己生活在人文主義的社會之中。因為人文主義認為,每個人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隻要不傷害到其他人,一個男人喜歡另一個男人沒有什麼不妥,而且還很人文。以色列的LGBT社群每年都會在耶路撒冷的街道舉行同性戀遊行,更加加深對於人文主義的渲染。而相反,令人感到恐怖的是,在宗教信仰為主導的黑暗中世紀,如果一個人是同性戀,明顯違反《聖經》裡的規定,一定要被當成邪惡、觸犯神靈的異類,被折磨甚至被處死。這就是一個明顯的對比。
問題5、在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發展的現在,我們的生活和過去有什麼不同?答案是:科技正在加速生活中的變化。生活中的變化有很多方面,其中教育和工作最為紮心。先說工作。隨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的科技崛起,會造成市場迭代的時間比人類職業生涯更短。怎麼理解?如果一個市場更迭的時間長,超過瞭100年,那麼在這100年內,從業者幾乎不用擔心失業問題,而現在可能10年就會出一代新的技術,甚至摩爾定律告訴我們,18個月在計算機行業就會迭代一個新的臺階。我們每個人的職業生涯很可能會面對一次技術革命給我們帶來的“被失業”。(電話股票交易員就隨著電腦技術普及而消失,這種迭代的速度隻會越來越快。)可預見人類社會將會因為AI技術而出現大規模失業,而這一次的失業和過去發生的失業很不一樣。過去工業社會革命導致的農民失業,可以通過農民簡單培訓後變為工人的方法來解決,但是人工智能對於普通工業工人來說,培訓成本很大,掌握水平有限。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的實力超群,需要人為操作的地方越來越少,極大壓縮瞭人類就業空間。以後可能真的不需要那麼多人工作瞭,那麼美國每天關心的失業率上升可能是不可挽回的大趨勢。再說教育,對於教育,作者認為,當下的教育模式正在失效,我們需要建立新的教育體系。可能在30年前,教育還是12年基礎教育+4年高等教育,學成之後進入工作。這種教育模式有一個隱含的前提,就是一個人用前二十多年的時間集中學習,獲得的學習成果基本上可以適用於他的後半生。在未來,人工智能會大面積地取代人的工作,而且人工智能讓技術進步速度指數上升。人們不僅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而且工作所需的技能要求也會不斷升高。即使是AI的從業人員,也在不斷學習更高效的編程語言。當今,每個人的職業生涯中都會經歷技術革命的轉折點,如果不能掌握“學習”的技能必將被淘汰。通過吃老本的鐵飯碗機會,不再有瞭。
問題6、未來人工智能將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挑戰?答案是:如果人工智能比你更瞭解你,那麼我們還應該相信自己還是AI?人工智能即將代替許多人的職業,甚至將來的社會都不要人作為消費主體,就可以提升世界經濟。人不僅失業,還變得越來越無足輕重。而且,最新的生物學研究告訴我們,人所謂的“自由意志”也是腦活動電信號而已,這打破瞭人文主義的基礎。如果人文主義不重要瞭,我們未來有可能進入的就是“AI主義”。書中讓人陷入沉思的一個問題是:隨著AI的技術不斷深入,能夠收集的數據越來越全面,處理數據越來越準確,做出的判斷越來越對人們有益,那麼,我們在面對AI決策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聽AI的。比如,假設AI能夠收集你從出生到今天為止的所有數據(包括教育、工作、傢庭、經歷、性格、脾氣...)並且掌握瞭全球所有人的類似數據,算法根據匹配最適合你的伴侶,和這個推薦的伴侶結婚,你的人生是最有可能幸福的,雖然這個人你可能從來沒見過。對於這樣的結果,你是應該接受AI的選擇,還是應該聽從你“自由意志”的選擇。要知道,AI的選擇是有很大概率更準確的。可能我們現在都覺得,AI給我選擇伴侶太扯瞭,我的感情AI能懂嗎?不過,事實上,我們都在潛移默化一點點接受AI給我們出的判斷。比如,出行導航時,AI會根據後臺車輛的實時數據推測未來一段時間的路況,你是選擇依靠自己的經驗(我的經驗是:我選哪條路,哪條路就堵)還是選擇AI給你推薦的順暢路徑?再比如,女星安哲麗娜·朱莉,經過基因測序發現自己患乳腺癌的概率極高,因此選擇聽取AI的建議切除雙乳(即使她還沒有得乳腺癌)。隨著AI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你也不會知道哪一天AI真的可以給你推薦伴侶、工作。如果大概率AI比你的選擇更準確。那麼你還會堅持“我的感覺比正確的結果更重要”的執念嗎?
《未來簡史》在將來,我們現代人深信不疑的人文主義故事可能講不下去瞭,我們還需要新的信仰來支撐人類強大的想象力。未來,人類的發展絕對不是“老老實實繁衍子孫”。我們將面臨一場怎樣的抉擇和考驗?
問題7、人文主義的基礎是“人優於其他動物”,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答案是:似乎並沒有證據證明人類優於其他動物。曾經學界認為人類有感情,所以優於其他動物。實際上並不對,生物學發現其他動物都有感情。也有人認為我們是因為有靈魂,所以與眾不同?也不對,從來沒有科學可以驗證過。現在人們認為最有利的證據是:人有自由意志,科學傢說的自由意志,是指人能不能選擇自己的欲望。不好意思,剛才第6個問題提到,答案是不能,人沒有自由意志。前方高能預警,以下是兩個顛覆我認知的試驗:有一項實驗:科學傢給受試者一個開關,受試者可以隨意選擇開還是關。與此同時,科學傢用功能性核磁共振,實時地觀察受試者的大腦。結果發現,在受試者按下開關的幾百毫秒甚至幾秒之前,在他還沒有意識到自己要怎麼選擇之前,科學傢看著大腦成像圖,就已經提前知道瞭他會怎麼選。也就是說,你所認為的自由意志,其實在你意識到之前就存在瞭。科學儀器可以先一步知道你“想”幹什麼。不但如此,科學傢還可以控制你“想”幹什麼。這個實驗當然不能拿人做。不過老鼠實驗非常成功:科學傢在老鼠大腦中插入三個電極,然後就可以遙控指揮,讓它直行、爬梯子、繞著垃圾堆轉圈,怎麼都行,跟遙控玩具機器人一樣。動物保護主義者可能說這對老鼠是不是太殘忍瞭?不是。科學傢控制的其實是老鼠的意願。遙控器指向哪裡,老鼠並不是被迫走向那裡,老鼠是“想要”走向那裡。你看到的是老鼠被遙控瞭,而老鼠自己的感覺是“我想去哪就去哪”,非常自由和快樂。那老鼠還有什麼自由意志呢?如果自由意識也沒有瞭,那麼人類真的沒有理由說自己是比別的動物更神聖,更應該被尊重瞭。在將來,當生物學傢搞明白“人類的思維”到底是什麼的時候,也就是人文主義崩塌的時候。
問題8、未來的世界,AI技術對人帶來最恐怖的結果是什麼?答案是:讓人變得徹底沒有用瞭。第5個問題裡提到瞭,AI技術革命會不僅會帶來人們大面積失業,更可能帶來的是工作機會的驟然減少,這讓原本失業的人更加沒機會解決就業問題。但是和過往不同,有一件事情變得更糟,大部分人在將來可能真的沒什麼用瞭。過往來看,國傢需要人民,因為需要有足夠的勞動力,需要擁有足夠多人數的軍隊力量,還需要每個人的消費來推動經濟的發展。可是將來,勞動通過AI+機器解決瞭;現代戰爭主要依靠無人設備來參與;甚至經濟體與經濟體之間直接可以產生交易而不需要人的消費。那麼仔細想想,真的到瞭“人都是無用之人”的時候,我們還會信奉人文主義嗎,還會追求人文關懷嗎?還會給每個人(不論智高低、品德好壞、知識水平如何)都有一張選票嗎?還記得第2個問題裡提到的“每一次革命和飛躍的背後,都隱藏著人類個體遭受的巨大苦難”嗎?隨著AI技術革命,將來人類大部分個體遭受的巨大苦難可能是:兩級分化和階級固化越來越嚴重,每個人變得越來越沒有價值,通過努力、學習甚至買彩票來讓自己出人頭地(改變階級)的機會越來越少,甚至幾乎沒有。將來,世界上可能會出現極端的兩種人:擁有AI算法的主宰者,和任人擺佈的無用之人。最終大部分人都變成瞭和屠宰場裡的雞沒什麼區別的動物。(同樣都是給人類,特指主宰者,提供僅有的價值,然後可能就該等死吧。)
問題9、作者認為將來的世界可能會出現哪兩種恐怖的新信仰?答案是:技術人文主義和數據至上主義。在將來打破傳統人文主義後,人們依然還要有新的信仰。作者推測瞭有可能出現兩種(恐怖的)情形:第一技術人文主義,依然還屬於人文主義,認為人的感覺是重要的,但是隻針對於“神人”。神人指的是經過篩選或者基因工程改造的超自然人類,擁有超常的智慧、能力甚至是壽命。世界依然是兩級分化,少部分神人統治者大部分普通智人。技術人文主義告訴大傢,我們一切生活意義就是滿足神人的需要。七萬年前智人一次偶然的基因突變,就獲得瞭一個全新的認知能力:想象不存在事物的能力。這個能力一出來,沒有這種基因突變的人種,就再也無法理解智人的體驗瞭。那如果將來有人用主動的基因改造技術創造出神人,也獲得一個全新的認知能力,我們作為普通的智人,還能指望理解神人的體驗嗎?不過作者認為技術人文主義依然有自己的問題沒有解決,(比如:神人有自由意志嗎?為什麼神人的意志更重要?)所以赫拉利更看好第二個信仰:數據至上主義——數據教。我們先來說說一個可能聽起來比較新的理論。世間一切學科,不管是科學、文學、音樂還是經濟學,背後都是數學模式。從數學角度,我們可以把一個人、一個動物、一個公司或者一個國傢,都想象成一個數據處理系統。比如說,生物體無非就是各種算法的集合,經濟學無非就是把參與各方的欲望和能力數據搜集在一起,然後做個決策。所有這些無非就是處理數據。如果你把每個人都想象成一個處理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是信息交流,那麼整個人類社會就是一個數據處理系統。整個人類歷史,就是給這個系統增加效率的歷史。一切都是數據處理。有瞭這個思想,我們就可以把一切問題當成算法問題。那麼我們隻要建立一個連接所有數據的“萬物互聯”的網絡,這個網絡和它包含的各種算法,就比任何一個人都更瞭解這個人,能夠幫我們解決各種問題,替我們做出各種決定。到那個時候,與其信奉個人、信奉神人,還不如信奉這個網絡。如果將來我們真的有瞭這麼一個“萬物之網”,會怎麼樣?一開始,萬物之網是為人服務的,讓我們活更得健康,幫我們做出更好的決定。慢慢的,人們就會認為完善這個萬物之網,是最值得幹的工作。你搞科研也好,當醫生為瞭救人順便采集患者數據也好,搞藝術創作也好,不都是在為更加精準的算法做服務嗎?現在有些物理學傢會說,我的人生意義就在於發現物理定律,物理定律是造福所有人的,比我個人的生命更重要。那麼將來也會有人說,萬物之網的存在比自己的存在更重要。然而終有那麼一天,萬物之網會發展到人類無法理解的地步。算法之間互相配合和升級,算法自己產生新的算法,萬物之網將獨立於人類而存在。到那個時候,萬物之網就成瞭世界上第一個可寶貴的東西,比人更寶貴。完善這個萬物之網,想辦法讓萬物之網更好地為人服務,就成瞭一份神聖的工作(類似於古埃及辛苦的勞工,認為給法老修建金字塔是神聖的工作一樣)。這不就是新的宗教嗎?這就叫數據教,也可以叫數據主義。在數據教中,萬物之網是上帝,而科學傢、程序員、醫生、教師……所有這些為萬物之網工作的人,都是牧師。也許這個萬物之網/數據教的存在,就給人類存在找到瞭一個新的意義。宗教得有價值觀,數據主義的價值觀就是信息要流動。過去我們說“言論自由”,這是“人”的權利,而將來我們會說“信息自由”,這不是人權,而是信息自己的權利。信息,想要自由流動。數據主義者認為哪怕是這個信息的生產者,也不能擁有和控制這個信息,信息自己想要讓更多的人看到它。宗教得有戒律。赫拉利說,數據主義的戒律有兩個:第一,是你要跟盡可能多的媒體和信息連接,不斷生產和消化信息,最大化自己的信息流;第二,是你要把更多的東西跟萬物之網相連,哪怕是有些東西自己不願意聯網,你也要設法讓它連上網。數據主義對人的體驗有什麼看法呢?那就是必須是上網分享瞭的體驗,才有價值。你應該把你的體驗記錄下來,上傳而且分享。在數據主義者眼中,你的經歷哪怕再驚心動魄,如果萬物之網不知道,那就沒有價值。(現在我們發朋友圈似乎越來越像這個邏輯瞭。)分享體驗,完善萬物之網這個人類知識的總和,才是你的體驗的價值所在。到那時,我們所有的價值都在於為數據網絡做的貢獻。我覺得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三、世界觀最後分享一個“三步螺旋”的世界觀。其實所謂“三步螺旋”是我一個尚未成型的世界觀模型,就是說我們應該以螺旋上升三步走的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我發現“三步螺旋”世界觀可以用在很多人生態度的場景上。(非常希望有同感的朋友與我多多探討交流。)這裡對三步螺旋的基本思維做一個簡單的比喻:第一層級,我無知,所以我接受愚昧的世界;第二層級,我有所認知,所以我刻意讓自己看上去不愚昧;第三層級,我理解的更深瞭,所以我大智若愚。三步螺旋世界觀在面對赫拉利為我們描述的未來時,可以給我一切寬慰的啟發:過去,我們無知,所以似乎很愚昧的相信神的存在,相信神會給我們帶來意義;現在,我們知道瞭科技可以給我們改造世界力量,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不再相信神為我們帶來一切。不過,沒有信仰的人其實無法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將來,如果我們知道世界的一切(包括我們自己)都是虛無的,是不是應該再重新拾起我們人生的意義(不論它是什麼),即便我們知道“它其實沒有意義”。
(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