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蘇丹默罕默德六世
1621年,托馬斯·洛爵士剛從印度回來,旋即出使奧斯曼帝國。看到曾經不可一世的奧斯曼帝國,如今腐朽不堪,他感慨:“就像一具老朽之軀,青春和力量都已消耗殆盡,隻剩各種各樣的毛病,卻仍舊茍延殘喘。”19世紀初,法蘭西皇帝拿破侖·波拿巴便斷言:“土耳其乃歐洲一病夫”。兩次戰爭,俄羅斯沉重地打擊瞭橫跨歐亞非的奧斯曼帝國。按照俄羅斯的要求,俄羅斯皇帝成為土耳其境內所有基督教徒的保護人,直接插手瞭奧斯曼帝國內政。1830年,奧斯曼帝國承認希臘獨立,給予塞爾維亞、摩爾達維亞等地自治地位。最後,沙皇尼古拉一世再踩上一隻腳——譏笑奧斯曼帝國為“歐洲病夫”。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殖民地遍佈地球的每一個時區,英國繼承瞭西班牙的國際地位,自稱“日不落帝國”。而英國紳士人認為奧斯曼帝國為“東方問題”,要解決它還得仰賴強悍的基督徒。
1922年11月17日,在奧斯曼帝國的伊斯坦佈爾,年逾花甲的末代蘇丹穆罕默德六世此刻已被國民政府所罷黜,帶著幼子,揮淚登上軍艦,英國軍艦,開始瞭他的流浪生涯,“歐洲病夫”便土崩瓦解。
前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沃伊切赫·雅魯澤爾斯基波蘭第三共和國第一任總統萊赫·瓦文薩
1980年,因物價過高,群眾不滿,波蘭共和國全國性的罷工開始瞭。隨後,“團結工會”成立,被政府取締,全國進入戰時狀態。1986年後,隨著蘇聯對東歐的控制逐漸減弱,全國更加動蕩。直到1989年,波蘭的第三共和國建立,這段動蕩才終結。上個世紀80年代的波蘭,確實是“歐洲病夫”。
1991年,波蘭加入“魏瑪三角”,建立同法、德協調立場、加強合作的定期會晤機制。
1999年3月波蘭加入北約,波蘭因此獲得瞭安全保障。
2004年5月波蘭加入歐盟,“回歸歐洲”的夢想成真。
2007年1月美國提出在波蘭部署反導系統的倡議,該倡議得到瞭波蘭的積極反應。波蘭在安全上倚重美國主導的北約,認為與美國密切的安全聯系有助於保障本國的安全利益。
2008年8月俄格沖突後,拖延已久的波蘭與美國關於美國在波蘭部署導彈防務體系協議得以簽署。
2009年5月波蘭與瑞典提出的“東方夥伴關系”最終成為瞭歐盟處理與其東部獨聯體鄰國關系的政策框架。
2011年下半年波蘭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這是波蘭加入歐盟後首次擔任輪值主席國。波蘭政府為擔任輪值主席國進行瞭大量準備工作,2011年5月波蘭政府公佈瞭波蘭擔任輪值主席國的三項重點任務即“增長的歐洲”、“安全的歐洲”和“開放的歐洲”。
與20多年前相比,波蘭人更加富裕。居住條件得到改善。78%的居民擁有自己的住房,1990年人均居住面積為3.4平方米,2007年為17.5平方米。至此,“歐洲病夫”徹底摘帽。
4cbf47b72b897f6f4c4eb6946a5cca28柏林墻被推倒標志著兩德統一
世紀之交的德國,也被叫過“歐洲病夫”。兩德統一後,由於擔心蘇聯政治風向轉變,兩國加快瞭幣值改革,統一改為使用西德馬克。出於政治考量,東德和西德馬克的兌換比例從5:1或9:1,變成瞭2:1或1:1。這樣,主要是為瞭穩定東德的民心。此後,順理成章,西德物價便得便宜,大批東德人跑到西德購物,形成瞭“購物潮”。但是,但是這並未引起通貨膨脹,西德大量進口歐共體的商品,吸收東德人口,增加投資,抵消瞭這一波浪潮。西德與東德之間,終究還是存在著相當大的經濟差距。為瞭支持東德的振興,統一後的德國政府通過征收團結稅給東部地區輸血,每年凈轉移支付量約為德國GDP的4-5%,但卻收效甚微。
從2005年開始迄今的10多年,德國經濟走出瞭一條亮麗的拋物線:增長率穩定保持在2%左右,失業率從2003年的11.3%降至4%以下,躋身全球首屈一指的高附加值出口大國,從2015年連續4年保持大幅財政盈餘。時至今日,德國“歐洲病夫”的帽子也摘下瞭。
c380115df14904a2f4386a0e6db16ed2
圖4.1 凱旋門下,黃背心示威者在遊行
圖4.2 斯特拉斯堡聖戰襲擊事件後,士兵在事發現場巡邏
81f53fa900b7b9b8d2e930bc1041cded波蘭外長恰普托維奇稱法國為“歐洲病夫”
在2018年,最近法國黃背心騷亂和斯特拉斯堡發生的聖戰襲擊事件,波蘭外交部長聲稱:法國是新的“歐洲病夫”,是對歐洲的拖累,而波蘭是“新亮點”。歐盟經濟的三傢馬車——英國、德國、法國,其GDP總量占到歐盟的一半。而德法兩國的經濟後繼乏力,則是歐盟經濟衰退的重要因素。可喜的是,以匈牙利、波蘭為代表的中東歐國傢仍然維持著經濟快速發展,為歐盟的經濟復蘇添磚加瓦。法國不至於淪為“病夫”,波蘭外長的說法說明瞭歐盟“西方不亮東方亮”的狀態。
5. “病夫”入中國
1895年亨利·烏特所著《治心免病法》
“病夫”一詞語的起源和19世紀有關。“疾病”與“國傢失序”之間進行類比,是“敦促統治者能夠追求更為理性的政策”。19世紀,在西方文化界,許多文人利用醫療的視角,來探討社會、國傢的治理模式。
亨利·烏特(Henry Wood,1834-1909)本是一位美國波士頓富商,中年時,他罹患精神衰弱,開始思考將醫療和社會結合起來。 1895年,烏特寫瞭一本《Ideal Suggestion Through Mental Photography 》。該書隻是探索心理與疾病、精神健康與宗教信仰之間的關系,可是晚清的文人們從中汲取營養,探索治理中國的道路。
傅雅蘭所譯《治心免病法》
鴉片戰爭後,國人覺醒,開始打開國門迎接國外新思想。英國聖公會陸續派遣傳教士來華,在傳播教義的同時,翻譯書籍,傳播西方新思想。1868年,傅蘭雅(John Fryer,1839—1928)接受江南制造局翻譯館的聘請,翻譯和出版西方科學技術書籍。作為傳教士,他在晚清時期譯書數量最多,所譯書中夾帶不少基督教教義,可是為近代中國的科學文化發展做出瞭不可磨滅的貢獻。1896年,傅蘭雅將《Ideal Suggestion Through Mental Photography 》,翻譯為《治心免病法》。從此,“治療”傳入中文語境。復旦大學的葛兆光教授曾經這樣這樣評價《治心免病法》:“我們在晚清的那些第一流知識者的日記、書信、文章中卻看到它的啟迪似乎超出瞭它的內容,不僅被宋恕當作印證內典的文獻,要列入學堂裡當作教科書,甚至還相當深刻地影響瞭思想史上總是占有極高位置的譚嗣同《仁學》……”
1895年,甲午戰爭失利,天朝上國敗於撮爾小國日本。國人開始反思戰敗原因,清廷“病入膏肓”,將“治療人的疾病”這一意象,逐漸轉移到“治理國傢”,“中國”與“病夫”開始相連。
6. 總結
在歐洲的話語體系中,“病夫”隻用來描述政府,並未針對種族。若政府經濟發展得好,人民安居樂業,“病夫”自然就摘掉瞭。“病夫”對於世界,就相當於“差生”對於班級。不努力,差生始終是差生。努力並且有結果,差生會變成優等生。
“病夫”一詞,確屬批評政府,但是為什麼和“中國人”聯系起來?又是誰率先說的“中國人是東亞病夫”?
別急,請看下回分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