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給我郵來瞭一些明前的毛尖,我沏瞭一杯,感受下春天的氣息。對於茶的喜好,我一直毫不掩飾,喜歡茶香四溢的恬然,喜歡喝茶時的靜心。愛茶,飲茶,與茶結緣。從小處說,是身體之需,解乏去困,清熱解毒;從大處講,則是道,近道,習道,悟道,從道,以道看物,借以生和,和美,和順,和諧,和善。是一種茶文化的匯集,直抵禪學梵境。或禪茶一味,或和敬清寂,或“吃茶去”。關於本期漫談古禮要寫一些啥內容,思考瞭很久。索性借著朋友寄來的茶,聊聊唐朝時期的飲茶方式。
眾所周知,中國有著悠久的飲茶歷史,唐代之前人們核查的目的還停留在要用的范疇。想穿是神農嘗百草時中毒後感到身體不適,隨手撿到幾片散落的樹葉放在嘴中咀嚼,緩解瞭中毒的癥狀,由此發現瞭茶葉。有記載說:“茶發乎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而盛於宋”。茶最初是作為藥用,後來逐漸發展成為日常飲料。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中記述瞭以上故事“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穩重的荼即使後來我們常說的茶,荼比茶多瞭一橫。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唐人宮樂圖》
初唐及以前,茶是⼀種食物或藥物
唐代以前,吃茶是民間一種生活習慣。方式很簡單,采摘茶樹葉煮湯喝,甚至有直接嚼吃茶樹葉子的。這種方式如果沒有鹽糖等調味品,會有濃重的青草氣味,又苦又澀,並不是一種令人愉悅的享受。飲茶目的也很單純,解渴提神,或者是治療保健。
古人還給這種茶葉湯起瞭一個名字,叫“茗粥”,據說是因為茶湯表面呈稀粥之狀。開始之初隻是西南山區流行,隨著茶葉種植和飲用區域的逐漸擴大,飲茶習慣也從西南地區擴散到長江中下遊地區。飲用的人多瞭,就有更多的人琢磨茶的烹制和運輸、保存,就出現瞭制茶方法。經過加工烹制的茶葉不但味道去除瞭苦澀並增加瞭香氣,還有利於保存和運輸。
這才是唐代茶在全國流行,並開始影響日本、新羅、吐蕃等周邊所有勢力,甚至流傳到波斯、阿拉伯等西亞地區的開始。唐代也第一次把茶作為商品進行流通,並開始收取茶稅。後來隨著茶的商品貿易規模越來越大,茶稅已經在唐王朝國傢財政收入當中占瞭一個不小的比例。
7d3b7c6d3566b1c6b26136f78fba54a4
唐代最主流的飲茶方式是煎茶
煎茶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之茶工藝,我們的祖先最先是把茶葉當作藥物,從野生的大茶樹上砍下枝條,采集嫩梢,先是生嚼,後是加水煮成湯飲。而到瞭唐朝,煎茶的技法變得更為講究。
按照陸羽《茶經》記載:唐時人們飲的主要是經蒸壓而成的餅茶,茶餅經過炙烤、碾羅成末之後,到湯沸騰後投入茶末,再進行攪拌至再次沸騰為止。
57d2164a870ab2e9a678cfe24bc7ebd2唐代制茶程序
唐代的煎茶法主要程序有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炙茶、碾茶、羅茶、煎茶和酌茶。
第一步:灸茶。先用竹夾將茶餅取出,放在火上炙烤,茶餅不能用烈火猛烤,要求炙熱均勻,內外烤透。
第二步:碾茶。烤好的餅茶用“碾茶器”碾成細小的顆粒狀,要求所碾茶末不粗不細。
第三步:末之。以“紙囊”儲之,以保存茶香不外泄。
第四步:煮茶。煮茶時需要使用“風爐”和“鍑”(茶釜)。先註水於茶釜內,然後放置於風爐上煮沸。水分為三沸,當燒水出現“魚目”氣泡、“微有聲”時,即為第一沸;再加入適當分量的鹽花來調味。當釜邊水泡像泉湧般上沖時,即為第二沸。用勺子取出一瓢放在一旁,一面以“竹夾”在茶釜中心循環攪動,並用“則”(一種量器,用竹、銅等材質制成匙或箕狀)量好茶末倒入釜中⼼。等待片刻,茶湯如奔濤濺沫,則為第三沸,此時將先前取出的第二沸倒入沸水中止沸,使水停止滾沸。
唐代煮茶法
第五步:育花。即培育湯花,湯花薄的稱為“沫”,厚的稱為“餑”,細輕的稱為“花”。
第六步:酌茶(即用瓢將茶舀進碗裡)。第一次煮開的水,“棄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雲母”,舀出的第一道水,謂之“雋永”,“或留熟孟以貯之,以備育華救沸之用”;以後舀出來的第一、二、三碗,味道差些;第四、五碗之外,“非渴甚莫之飲”。酌茶時,應令沫餑均,以保持各碗茶味相同。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熱連飲之”。一“則”茶末,隻煮三碗,才能使茶湯鮮美馨香;其次是五碗,至多不能超五碗。
唐代,是一個把吃茶之風從生吃提升到高雅藝術的年代,人們已經開始追求茶葉的色、形、香、味,同時也講究泡茶用水的清、甘、潔、冽,也更為講究得飲茶環境的雅靜和美。陸羽在《茶經》中對煎茶就有詳細的記載,是唐代和唐之前有關茶葉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茶經》問世之後就被歷代人所視為珍寶,世人紛紛稱贊陸羽為茶業的開創之功臣。陸羽集唐代茶飲藝術於大成,把茶從一種藥用植物升華成一種文化,飲茶也從一種生理需求變成瞭一種精神領域的享受。
52cfe8b15dd0acab3542bf3c25585d3a
回顧影視劇中的茶文化以及禮儀上,我們也能清晰地辨別出唐代吃茶文化、禮儀的盛行。比如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大概是有史以來,將唐朝吃茶禮儀展現的淋漓盡致的一部影視劇,畫面唯美,處處彰顯著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
在上述文中提到,唐朝人飲茶不叫喝茶,叫吃茶。因為唐代喝茶不光要放鹽,還有可能放蔥、薑、花椒、大棗、桂皮、橘子皮、薄荷葉等一切可能在燒烤攤上能吃到的調料。比如,《長安十二時辰》第五集太子召見李必,伏在案前隨意煎茶,采用的便是陸羽在《茶經·六之飲》提到的庵茶法:“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痷茶。”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在茶具上也是相當考究,唐朝人喝茶都是用碗,不用杯。而且細看會發現,他們用的杯子,就是當時刷新人們對瓷器審美的秘色瓷。
但是,也有一些影視劇作品中所呈現的“茶文化、茶禮儀”被愛茶人吐槽為“翻車現場”。比如,某電影提到的雀舌茶就不符合歷史。雀舌茶又名“白毛尖”、“都勻細毛尖”、“魚鉤茶”,產於貴州南部的都勻市。據史載,明代列為貢品,深受明崇禎皇帝所喜愛。而該影片反映的卻是唐代武則天時期的故事。
飲茶、喝茶、品茶、吃茶是一種生活狀態,影視作品中的茶源於生活,也深化瞭茶儒雅、大氣、睿智的特殊屬性。在影片中,茶是道具,可以根據劇情的需要,或體現時代背景,或刻畫角色性格,它更像是一個沉默的“配角”,期待在未來能有更多的優秀電視劇,為我們展現茶的獨特魅力!下期我將結合影視劇作品分享特定朝代中的點茶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包装盒在经过陷印、油墨处理等初期工作后,需要经过拼版处理来将各个盒型拼在合适的大版上,以便于后续印刷工作的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