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除了有自己的姓名外,还有第二称谓-(字)。 字是名的补充,二者互为表里,所以字又称表字。
如《史记·老子列传》是这样介绍老子姓、名与字的∶"姓李,名耳,字伯阳。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许多人的名与字在字义上是有联系的。
取表字,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习俗,从周代起–直延续到近代。
童子无字",取字是成年的标志。
《礼记·曲礼上》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前字。"笄(j),指女子可以盘发插簪的年龄。
这里说的是男子20岁成年时举行冠礼(结发加冠),女子15 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此时他们可依据本名之含义而取别名,称之为取表字。
为什么一个人有了名还要有字呢?
因为从古代起就有个规矩,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
名一般用于郑重、严肃的正式场合,并作为在长辈、上级、平辈面前的自称;
上级对下级、长辈对后辈可直称其名;
然而对上级、长辈与同辈 其名就显得不礼貌了,不可呼其名,必须称其字,以表示尊敬。
男子二十而冠,可为人父,辈份提高了,晚辈不可再呼其名,所以这时候要加冠取字。
古人取字是极为重视和讲究的。
字一般为两个字,少数也有一个字的,其意思与名的字义相关联,二者相得益彰,有的还扎音律要求讲究平仄对仗,称呼起来瑯瑯上口。
例如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姓屈名平,字原,《尔雅》中有"广干曰原"之句,原与平在意思上相关联。
又如孔子的学生颜回,字子渊,《说文》解释说∶"渊,回水也。"回是旋转的意思。
《白虎通义·姓名》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古人的表字种类繁多,形形色色,但取表字却有章可循,有一定的规律。
从字与名的意思关联看,常见的有以下八种格式∶
1是并列式,字与名意思并列。
如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我为予;
东汉卫尉张俭,字元节,节俭为同义词;
三国政治家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为并列同义词;
三国时曹操部下名将张辽,字文远,远与辽意思并列;
北宋散文字曾巩,字子固,名字相连为巩固。
2是延伸式,字为名的意思延伸。
如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
唐代诗人杜牧,字牧之;
南宋词人刘过,字改之,有过则改之;
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字受之,谦受益。
3是扩充式,字为名的意思之扩展与结果。
如东晋宰相谢安,字安石,安稳如石;
唐代诗人杜审言,字必简,文章经删审必然简练;
宋代名将岳飞,字鹏举,鹏鸟起飞必然高高举起;
宋代诗人陆游,字务观,外出旅游务必要观赏风景。
4是矛盾式,字与名意思相反相成,既对立又统一。
唐代文学家韩愈,按儒家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因而取字退之;清散文家管同,字异之。
5是对仗式,字与名从意思到语言结构为对仗。
如明散曲家薛论道,字谈德,论道与谈德同为动宾结构,联起来就叫论道谈德。
6是拆字式,将名分拆成二字为字。
如唐代文学家苏顽,字廷硕;
南宋诗人谢翱,字皋羽。
7是增损式,将名增减偏旁取字。
如宋代奸臣秦桧,字会之,桧去木为会字。
8是排行式,按家族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取字。
"伯、孟"都是老大,"仲"为老二,"叔"是老三,"季"为最小。
如南宋将领张俊,字伯英,他在兄弟中排行为老大;
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名丘.字仲尼,仲为老二,俗称孔老二。
最典型的是三国时孙坚的四个儿子,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为吴国立者);三子孙翊字叔弼;幼子孙匡字季佐,一看其表字,兄弟排行次序一目了然。
周代男性还在字的后面加父、甫,女性字后加母、女等字,以表示男女性别。如孔子字仲尼,又称仲尼父,或尼父;
这种方式在后来也有出现,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字介甫等。
春秋时男子取字的最普通方式是在字的前面加上"子"字,这是因为"子"是男子的尊称。
例如春秋政治家公孙侨字子产,孔子学生颜回字子渊,端木赐字子贡,冉求字子有等。
这个"子"字可以省去,直接称颜渊、冉有。
这种取字方式一直延续下来,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字子长;
西汉出使匈奴的苏武,字子卿;
三国魏文帝曹丕,字子桓;
唐代文学家王勃,字子安;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
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等等。
国取字的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前。
如现代文学家老舍,原名舒厌春,字"舍予",为"舒"姓的拆字,老舍为其笔名;
现代学者胡适,字适之。
现在社会也有不少朋友喜欢取字,尤其是成年礼的时候,以取字来明志,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如果你也有取字烦恼,可以向我咨询,帮你答疑解惑,取一个与名字相得益彰的字。
第一本:《我是小說裡共同的大反派》 作者:大火力小銃 書評:反套路爽文。半無敵!穿越入小說世界,且看主角如何一步步利用...
第一次在4K顯示器上觀看4K視頻是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視覺體驗,從那時起就喜歡它。目前,大多數視頻共享服務(如YouTube,V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