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一本不错的书,讲述了辜朝明对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思考,最近又重读了一遍,总有新收获。
日本15年大衰退的本质:资产负债表衰退
误解1:银行问题,利率环境不够宽松。实际上,在此期间日本利率水平一路下降,从最高8%一路降低到2%以下,但是企业贷款依然下降。
误解2:结构调整不到位。有部分是结构原因,更多是总量原因。
个人理解1:
日本大衰退本质是国内供给明显超过国内需求,当外部需求无法持续的时候,总产能过剩的问题造成整体资产收益率下滑。ROA下滑造成企业没有扩产意愿,不愿意贷款追加投资,积极偿还贷款,降低总资产,提高ROA。无论银行利率下降到什么水平,只要供需格局没有发生逆转,ROA没有回到一定水平,企业是没有意愿贷款的。所以日本的利率水平不断降低,但是信贷依然无法抬头。
银行利率下降,使得僵尸企业、垃圾资产得到了廉价的资金,借新还旧,得到了更长时间的续命,严重妨碍了产能出清,拉长了经济衰退的周期。
短期来看,银行利率下滑,流动性提升,产生通胀;长期来看,绝大多数企业收缩规模,银行释放的流动性无法有效传导,经济萎缩,产生通缩。
当总供给萎缩到与总需求匹配,ROA恢复到一定水平,企业出现扩大再生产意愿,信贷也开始增长,经济开始复苏。
对于中国,2008年四万亿刺激之后,产能过剩问题开始出现,到15年之后面临和日本90年基本相同的问题。
有利的一点是,贸易战在18年才开始,给了中国3年的喘息时间。
在这三年期间,中国完成供给侧改革,完成了两个任务:一是减少了总供给,有效提升了实体的回报率;二是通过供给侧改革完成了部分产业升级,淘汰了落后、僵尸企业,提高了竞争力。
在这三年间,一带一路政策出台,使得部分过剩产能找到了部分新增的出路。
贸易战到来时,中国已经通过这两个手段,有效的缓解了产能过剩的问题,维持了总资产收益率的水平。接下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减税是降低企业负担、提高企业资产收益水平的重要手段,但是供给侧改革导致信用难以下沉,是接下来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信用顺利下沉,让中小企业得到有效的支持,是经济企稳复苏的关键。
此外,传统经济模式稳住的情况下,科创板的出台,通过股权融资解决创新企业的融资问题,为未来培育新动力也极为关键。
与日本不同的一点,中国的内需市场比日本庞大的多,内需是传统经济的有效支撑。
贸易差额/GDP
个人理解2:
由于贸易摩擦带来的泡沫破裂,日本资产价格暴跌54%,土地、股票价格都是大幅下跌;
企业的资产价值大幅下降,很多企业负债规模已经超过实际总资产规模,实际净资产为负值,处于技术破产的地步。此时,只要有盈利能力,只能尽快偿还债务,将企业从技术破产的地步拉回来,防止更大的危机出现。所以,利率再低,也不会主动再增加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