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朋友,如果没有在酒吧夜店喝 shot 喝到吐的经历,那就不足以谈人生。
“当你醉了,朋友还在给你灌shot时”
一场酒局,也许始于相对轻松愉快的啤酒或者鸡尾酒;但是直到 shot 上桌,你才知道真正的鏖战,其实还在后头……
可能因为太常见,我们通常都不会对 shot 杯(子弹杯)施以过多关注,但是深究起来,它绝对是最广为人知的酒杯种类——你可能不知道 Rock 杯、格兰凯恩杯和勃艮第酒杯分别都是什么东西,但是一说 shot 杯,几乎每位酒鬼的 DNA 都要动一动。说来也奇怪,这个小杯子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偏偏取了一个很厉害的名字“子弹”,大多数时候,还必须简单粗暴地一口闷下杯里的烈酒以示礼貌。说它像子弹,还不如说像一记闷棍。
shot 虽然绝对称不上是最舒适的饮酒方式,在酒吧里的地位却屹立不倒,我想每个被它整到狼狈不堪的人,都曾发出过灵魂拷问:到底是谁发明了这个“酒桌杀器”?大多数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小杯其实并不是什么现代派对文化的产物,而是拥有悠久历史的“酒文化活化石”。
我相信不少人都会在下意识地点上一打“shot”之后,对这个古怪的名字的来历陷入沉思,但周围酒友可能也解答不了这个刁鉆的问题,只能不了了之。
实际上就连专研酒桌文化的专家也没搞清楚这个小杯的来龙去脉,众说纷纭,我搜遍资料,只找到几个合理的假设:
假说1: 它起源于美国旧西部
美国的“旧西部”(Old West)时代也叫美国西部拓荒时代(American frontier),是指 19 世纪的美国领土扩张时期。
1860 年代后期,随着美国内战和养牛业的扩张,来自联邦和邦联的前士兵来到西部寻找生计,加上大量被重获自由的黑奴和来自其他地区的一些移民群体一起,共同在西部地区一起从事养牛工作,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牛仔”(Cowboy)。
牛仔们通常收入微薄,很多时候只能维持温饱,但是对他们来说,饭可以不吃,酒不可以不喝,填饱肚子不重要,能喝上一口威士忌才是要紧事。
怎奈有的时候实在是囊中羞涩,一个子儿也掏不出来,于是牛仔们想出了一个“以物易物”的妙招儿:
牛仔们所用的“六发左轮”手枪(six gun)里的一颗子弹价值 12 美分,刚好也是一杯波本威士忌的售价,所以“以子弹换酒喝”的行为在当时十分普遍,后来 Bartender 也就顺其自然地称一小杯威士忌为“shot”了。
除去“牛仔发明论”之外,shot 杯与美国旧西部的传说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当时美国人还经常靠打猎获取食物,所使用的枪支是一次可以发射很多弹丸(Buckshot)的“霰弹枪”,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快速移动的动物一击致命。
但是使用霰弹枪也有个缺点,那就是嵌入动物肉里的子弹就像淡水鱼的肉中刺一样,挑也挑不干净,吃的时候一口咬下去不小心,也许牙就被崩掉了……
所以美国人在举办家庭聚会分享自己猎取的美味时,会给每个人的桌上放上一个小玻璃杯,以提醒所有人,在大快朵颐时,也不要忘记优雅地“吐弹”,久而久之这个小杯子的名字也就简化成了“Shot”。
是不是听上去有点牵强?
但是这还不算最离谱的,这个传闻还有一个变体,大意是说旧西部的外科医生为被霰弹枪打伤的病人取子弹时,会把子弹放在一个小玻璃杯里,以便计数……
嘶,听得我好疼啊!
假说2: 它起源于著名玻璃制造商
以上的“旧西部理论”听上去好像还有点道理,但其实已经被广泛认为是坊间虚假传闻,因为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威士忌可比子弹昂贵多了,需要约 10 发子弹才能换来一杯;
更何况它第一次用来“衡量酒”的书面用法,出现在 Rev. Oliver Heywood 的自传中,他是一位从 1630 年到 1702 年生活的英国大臣,比旧西部时期早了大约 150 年!
综上所述,Shot 杯肯定不是美国旧西部时代的产物。
所以,有人就提出了其他理论,认为“Shot”一词来源于著名玻璃制造商奥托-肖特(Friedrich Otto Schott)的名字谐音,认为当年肖特玻璃厂的名气实在太响亮,所以也成为了小玻璃杯的代名词。
然而这个观点甚至比上边的观点更不堪一击,因为肖特所擅长的是光学玻璃制造领域,也就是望远镜、显微镜的镜头材料,并不是玻璃器皿。
假说3:它源自古英语
这个理论是所有假说里听起来最无聊的,但是却是最真实可信的。
在语言学家内森-贝利(Nathan Bailey)1721 年编著的《世界英语词典》(An Universal Etymological English Dictionary)中,贝利说"shot"指的是"如果客人要喝价值 1 先令以上的酒,主人就会给他一个酒壶(用来计量),称为‘shot’"。
贝利的字典中对 "ale-shot"(啤酒 shot)也有类似的注解,认为这里的“shot”指的是人们在啤酒屋里欢聚畅饮之后 AA 制时,自己需要付的那一份钱。
所以“shot”的计数含义古已有之,经过约 300 年的演变之后,最终成为了我们今天所习惯的用法。
这个假说确实很无聊,但也无懈可击,同时也佐证了 shot 杯的悠久历史。
由于多年来在含义和起源上存在许多差异,我们所知道的 “shot” 这个词指代一小杯酒的用法,在 20 世纪中叶才逐渐普及——从 1800 年起,它开始数百种出版物中大量出现,直到著名的美国禁酒令时期结束之后,才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成为一个通用语。
然而,作为一个“文化符号”,shot 代表的是人们让喝得更快、更便宜的一种饮酒方式,这为只想单纯摄取酒精的酒客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
所以,即使是舶来的习俗,全球各地几乎都吸收并采纳了用 shot 杯喝烈酒的传统,并和自己的文化加以融合,演变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 shot 喝法。
最典型的就是来自墨西哥的“Tequila+青柠+盐”的搭配,让不少的人都以为,一小杯 Tequila 的杯口,必须要放上一片青柠才是正宗的享用方式;但是其实先嘬一口盐,再啃一口青柠,最后才仰脖一口气喝掉酒的做法,是因为以前的劣质 Tequila 酿造工艺根本不过关,难以下咽,只能用这样的方式硬灌进喉咙。
此外,北欧人也是喝 shot 大户,因为他们本来就有在用餐时小酌一杯的传统,称之为“Snap”(或者 Schnapp),甚至还有个酒桌游戏叫做“Snapsvisor”,指一边喝 Snap 一边唱歌,一轮一轮接着玩。
然而和 shot 不同,传统的 Snap 为了避免人们太快喝醉,通常是不会一口气喝完杯子里的酒的;在 shot 文化传入以后,北欧人就把这两个词混著用了,喝完杯里的酒也演变成了某些地区不成文的规矩,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更不用说嗜酒如命的俄罗斯人,在他们的故乡,往伏特加里兑其他东西被视作是不礼貌的行为,只有纯饮才不是异端邪说。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他们在往 shot 杯里斟满伏特加时,会先冷冻一下杯子,来提高酒的口感。
所以当你去到一个新的地方旅行时,先预习一下当地喝 shot 的风俗,才能更好地享受异域风情的夜生活;不过你在异国他乡点上一杯 shot 时,上来的酒量可能会跟你的想象出入很大。
一个冷知识:几乎每个国家所使用的 Shot 杯尺寸,都有差别…….
你可以在下图的表格中看到各国 shot 容量的差异之大: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1 个 shot 的分量相当于 30 毫升左右,因为它的重量约等于 1 盎司,这是因为受到了英制单位计量的影响。
而如果你来到了保加利亚,雄心满满地在吧台宣布自己要一口气干掉一个 shot 时,可能会招致众人或惊讶、或敬佩、或看笑话的目光——
因为他们的 shot ,是一百毫升,相当于一口气干 2 两白酒。
这牛皮,可千万不能乱吹啊!
以往,shot 杯只是用来喝高度酒的专属容器,而现在,也有不少专门针对小杯容量而研发的鸡尾酒配方,相当于普通鸡尾酒的“超迷你”版本,好看又好玩儿,不会胀肚,还能让大家更快进入状态。
这里为大家挑选整理了个简单易行的小杯鸡尾酒配方,大家可以收藏一下,为朋友相聚增添一些额外乐趣。
B-52 轰炸机
这是很适合女生喝的一款咖啡奶油味鸡尾酒,由三款利口酒组成,如果足够小心的话还能形成漂亮的分层效果。
做法:将甘露咖啡酒、百利甜酒和柑曼怡依次轻轻倒入 shot 杯中即可。
华盛顿苹果 Washinton Apple Shot
这款鸡尾酒原本是放在正常尺寸酒杯里的,但现在更流行喝 shot 版本。
做法:等量混合加拿大威士忌、酸苹果 Schnapps 酒和蔓越莓汁之后,用苏打水稀释,然后就可以分在 shot 杯里分享了。
四骑士 4 Horsemen Shot
最后一款酒推荐给爱喝威士忌的人,在家也可以体验一把当调配大师的感觉。
做法:等量混合苏格兰、爱尔兰、田纳西及波本威士忌,再依次倒入 shot 杯里。
那么,我的问题来了:
你最多能坚持到第几波 Shot?欢迎评论区和大家分享你的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