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是一個蝴蝶狀的腺體,位於頸部底部,釋放在調節新陳代謝、心跳、生長、內部溫度等方面的荷爾蒙。因此,你可以想象,當你的甲狀腺功能失控時,你的身體中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
甲狀腺疾病有兩種主要類型,甲狀腺功能減退和甲狀腺功能亢進。第一,甲狀腺功能減退,當甲狀腺不能產生足夠的激素時發生。當甲狀腺本身出現故障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這稱為原發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當大腦中的腦垂體未能向甲狀腺發送觸發甲狀腺激素釋放所必需的重要信息時,也會發生這種疾病。這就是所謂的繼發性甲狀腺功能減退。在這兩種情況下,癥狀包括體重增加、疲勞、抑鬱和對感冒的敏感性。
另一方面,當甲狀腺釋放過多的激素時,它被稱為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狀與沒有足夠的甲狀腺激素時發生的情況大相徑庭。你可能會經歷體重減輕,緊張,易怒,對熱的敏感性,和不規則的心跳。
甲狀腺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遺傳學控制的,但壓力、環境毒素和飲食也起到瞭一定的作用。我們將讓你知道哪些食物會加重甲狀腺疾病,因為這是你控制以內的一個因素。你可能會驚訝於其中一些,特別是#4,因為我們傾向於把它視為終極的健康食品。
1. 快餐
甲狀腺利用我們飲食中的碘生成激素T3和T4。事實上,甲狀腺是唯一使用碘的器官。有很多理由不吃快餐,但當談到甲狀腺疾病時,事實是這種食物含有大量的鹽,但碘含量很少。
在傢裡,我們從加碘的食鹽中獲取大量的碘,但是沒有要求快餐店在他們的食物中使用加碘鹽。快餐的加工損失的碘也不在少數。研究證實,快餐食物對你攝入的所有鈉的有益碘的補充非常少。
2. 加工食品
和快餐一樣,加工食品和包裝食品也含有大量的鈉,但很少使用碘鹽。如果你不相信我們,開始檢查商店的標簽。許多這些產品,即使是甜的,在一份"食物"中含有超過你每日鈉攝入量20%的鈉(可能比你平時吃的要少)。
含有過多鈉的飲食會使你有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的風險,而從加工食品中攝取鈉幾乎不會增加關鍵的碘。這就是為什麼最好在傢裡準備新鮮的飯菜,然後用碘鹽加鹽。
bb33f4dc1b66aea1e35132f5fc568401
乳糜瀉是一種身體無法處理小麥、大麥和黑麥等谷物中的麩質。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乳糜瀉患者患甲狀腺疾病的風險也更高。如果你被診斷為乳糜瀉,避免谷蛋白粘膠質很重要。它不僅能促進健康的消化,還能降低患甲狀腺疾病的風險。
另一方面,如果你沒有乳糜瀉或任何導致乳糜瀉的風險因素(傢族史或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你最好不要吃面包。現在大多數品種都要求用碘鹽來制作。隻要確保你堅持吃全麥的就可以瞭。
a79547f9fe68525c1aa077395b0e39ae
關於大豆,存在著相當多的爭議。大豆一度被認為是肉類產品的健康替代品,近年來有證據顯示大豆會對甲狀腺功能產生負面影響。大豆會影響甲狀腺吸收碘的能力,因此,如果你已經缺乏碘,這可以顯著增加你患甲狀腺功能減退的風險。
然而,許多研究人員表示,隻要你不吃大量的大豆,也沒有預先存在的碘缺乏,你就不會增加患甲狀腺功能不足的風險。適量食用大豆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如果你是男性,因為大豆也可以模擬體內的雌激素。
49a4985c42f927e13d9b678b589ff744
近年來,肝、腎、心等器官肉已經不再流行,但它對你很有好處。這些不太受歡迎的肉塊提供瞭大量的硫辛酸,眾所周知,硫辛酸可以減少炎癥,支持認知功能。
不幸的是,如果你攝入過多,硫辛酸也會影響你的甲狀腺功能。硫辛酸也不建議已經服用甲狀腺藥物的人服用,因為它會改變藥物的功能。
十字花菜,包括花椰菜,卷心菜,花椰菜和甘藍,是非常健康的,因為它們提供大量的纖維和重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十字花類蔬菜之所以獨特,是因為它們含有稱為葡聚類的含硫化合物,研究表明,葡聚菌具有抗癌的潛力。
然而,如果你有碘缺乏癥,最好避開十字花科蔬菜。這種特殊類別的農產品的消化過程被認為會阻礙甲狀腺利用碘的能力。如果你愛他們,不要太擔心,因為你可以安全地每天吃5盎司沒有問題,烹飪可以減少對甲狀腺的影響。
加工糖是健康的頭號公敵。我們大多數人都吃得太多瞭,甚至都沒有意識到。糖不僅會導致體重增加,還會引發全身炎癥,增加患糖尿病、心臟病和蛀牙等疾病的風險。
甲狀腺功能不活躍會減慢你的新陳代謝,即使你沒有攝入大量的糖,也會導致體重增加。但如果你是,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很快就會增重很多。減少糖的攝入量是改善你的健康和降低甲狀腺疾病的有害影響的第一件事。
好消息是,甲狀腺疾病不需要過多地幹擾你的正常飲食。避免快餐和加工食品以及過量糖分的重要性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它適用於所有希望身體健康的人。隻有當你被診斷為乳糜瀉時,你才需要避免食用小麥,而簡單的血液檢測就可以確定這一點。即使是大豆和十字花科蔬菜也可以,但最好適量食用。
隻要你在傢準備的大部分食物都是用天然原料做的,你就可以放心,至少在飲食方面,你是在盡最大努力保護你的甲狀腺。幸運的是,甲狀腺是很容易用藥物治療的,一旦你穩定下來,所有這些麻煩的癥狀就會消失。
本文由孟勇醫生原創,歡迎關註,帶你一起長知識。#健康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