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隨感——回憶與反思重慶大學博雅學院
一、楔子 重慶大學博雅學院2016級畢業答辯後的第二天是6月5日,那是拍攝畢業生合照的日子。因為沒有學校通知,學院無法統一安排,所以畢業合影由我們年級自行組織和拍攝。 這篇畢業隨感中的“我們年級”指的是重慶大學博雅學院2016級:與其說2016級說是一個年級,其實不如說是一個班級,甚至2016級的畢業人數僅僅隻有23人,還不到我高中班級的三分之一。 在龐大的重慶大學裡,博雅2016級是一個很小的群體,小到每次上課和活動都不需要簽到,因為誰沒有來簡直一目瞭然——這是博雅給我的第一印象,也是最難忘的印象之一。 拍攝畢業照的那一天驕陽似火,我們年級的同學頂著酷暑炎日,從下午3點在二教開始,到5點在民主湖畔終於拍攝結束,每個人都長舒瞭一口氣。散場之後,我和另一位同學把單反支架扛回小院,然後又去瞭一趟文字齋。 在出文字齋的一瞬間,我回過頭望向那個黑色、白色和磚紅色相間的一排低矮房屋,隻見正門上輕盈飄逸的飛簷以45度角斜指天空,似乎已這樣凌風沐雨幾十年。就在那個瞬間,我忽然意識到,四年前我與博雅的第一次相見就在這裡,就在這座古色古香的傳統建築中最靠內的報告廳裡…… 而圍繞著文字齋、二教和小院度過的大學時光,我從不後悔,也從未忘記,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回到過去重新選擇的機會,我依然還會選擇這裡。
二、回憶博雅:主題篇 2016年9月的開學季,我作為公管學院的新生從虎溪校區來到瞭老校區,對照著公示信息與手機地圖,終於來到瞭文字齋的門口,開始參加大學裡的第一次面試——博雅學院的二次招生面試。 四年過去,我幾乎忘瞭當年面試中的所有問題,唯獨有兩個問題至今記得,一個是甘老問我“安徽”二字如何得名,我隻回答上來一半(取自徽州);另一個是被問到對學習古希臘語有何打算,我回答說已作好充分準備(後來才發現根本沒有)。 同門歲月似轉瞬即逝,四年時光如白駒過隙,一轉眼已經畢業在即,這才驚覺大學的四年過得比高中的三年要快得多。“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我的感慨大抵如此吧。 回顧四年學習,作為熱衷於掌握萬花筒般的知識和技能的人,我對幾乎每一門課程都充滿瞭興趣。但一定要讓我作出取舍的話,我最喜愛的課是哲學和政治哲學方向的《理想國》、《西方契約論》、《純粹理性批判》、《西方近代哲學》等等。 無須豐富的辭藻去修飾,隻須說在哲學課堂上,我有時竟然會有一種想要拍桌而起、放聲高歌的沖動,不知道你是否能從中體會我對哲學的熱愛?我學習哲學時的真切感受正如《詩·大序》中所言:“情動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博雅學院的學生在大三時要在文史哲法中選擇具體專業,那時我毫不猶豫地在專業分流表裡寫下瞭哲學二字。我不是書呆子,也不是空想傢,而是樂觀自信地決定以所學影響世界,懷抱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信念,既對學習一切知識和技能充滿著強烈的興趣,又關心如何保持妥善的人際關系並希望讓自己和他人都能過得幸福的人。 而對這樣的人來說,再沒有什麼比哲學更適合他們瞭。所以如果你問我為何選擇哲學,我的答案是——不是我選擇瞭哲學,而是哲學選擇瞭我。 說完最喜愛的課,再說最難捱的課。博雅學院中最難捱也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課無疑是每周都有背誦任務的《古希臘語》和《英美文學》。那個同時需要記憶古希臘語和英語兩門外語的學期,可以說是我十多年的學習經歷中最具挑戰性的階段,也是對我的毅力和承壓能力給予最大考驗的時期。 但非常幸運的是,我居然懷著快樂學習和堅持自我的信念撐過去瞭,雖然代價是成績和排名,但我卻並不後悔學習那些課程和當時的抉擇,因為每一次的挫折都隻會讓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和確定未來努力的方向。 要是被問起大學中最難忘的經歷,恐怕博雅2016級裡至少有一半人會選擇大二暑假的那次集體下鄉活動,我也不例外。2018年的夏天,我們年級的所有同學一起在秀山縣屯堡村度過瞭二十多天的時間。在那些住在村民傢中的日子裡,我們真正地接觸到瞭鄉土生活,真正地深入到瞭中國社會的基層,真正地感受到瞭那些最真實的存在…… 正如我在回憶和紀念這段難忘的經歷的文稿——《記重大博雅16級屯堡村調研》——中所言,在那段經歷裡我們親眼看到瞭鄉土,親身體會到瞭鄉土,親自進入瞭鄉土,因此在那更廣闊和更真切的視野之下,我們終將不再人雲亦雲。 即便兩年已過,我卻還記得下鄉的電影之夜和聯誼之夜;記得我們年級圍在窗簾和燈光都關上的屋裡,生日蠟燭的火苗跳躍舞動,映照出每個人泛紅的面頰;還記得在那個溫馨而靜謐的鄉下月夜,我站在窗邊悠悠地吹著一曲《孤星獨吟》,感到來自內心深處的無所希求的快樂。
一向平靜如水、若即若離的博雅2016級,卻在那個僻遠的鄉下第一次走得那麼近,那麼親,那麼融洽,那麼不願分離……所有的觸動、友誼、關懷、回憶、快樂和其他無法言說出的美好情感,就像針線一樣讓我們緊緊地簇擁在那個小小的村莊。這樣的經歷,我的一生中又能有幾次呢? 要是說起我在大學中最自豪的經歷,大概是主持科研和學術項目的那些時日吧。在我大二的時候,重慶大學第十屆本科生創業創新訓練項目(SRTP)啟動,我作為項目負責人開始瞭人生中第一個正式的科研項目;後來到大四時,我又參加瞭第四屆重慶市大學生科研競賽訓練計劃(國創)項目,與其他學院的同學一起研究和撰寫論文。 在我大三的時候,第十六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正式開始,我主持的項目榮獲此屆“挑戰杯”全國一等獎(人文社科類),也是重慶大學此次參賽中唯一的一等獎,幫助重慶大學時隔十年重新捧起挑戰杯,也實現瞭重慶大學基礎文科在該類競賽中零的突破。 回想參加挑戰杯的時日,往事似乎仍然歷歷在目。作為項目負責人,我的參賽團隊是一個很小的團隊。最初參加重慶大學選拔賽的時候,評審的老師們幾乎都不懂我的研究方向,導致我的項目還沒開始就面臨折戟沉沙的厄運。 幸好後來重慶大學人文學部的曹躍群老師主持復賽,曹老師非常重視我的項目並力薦我參加市賽。進入市賽,重慶市社科院的老師們高度評價瞭項目內容,給予我“挑戰杯”重慶市特等獎和參加全國決賽的機會。 在參加“挑戰杯”的一年多時間裡,在校團委王鵬飛老師等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我和我的團隊增刪、修改項目論文四十餘次,又反反復復地準備海報、展板和答辯,終於一路披荊斬棘、脫穎而出,在北京的全國總決賽上與各大高校同臺競技,最終力挫群雄,為重慶大學斬獲殊榮。
三、回憶博雅:致謝篇 主題篇寫完瞭,接下裡都是零零碎碎的回顧和感謝瞭。 首先,我要感謝我的學業導師張文濤老師。張文濤老師教授的《理想國》和《奧德賽》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課程,課堂上的哲思和討論常常讓我有穿越千年時光與古人對話的隔世之感,甚至我從中逐漸學會嘗試理解古人的內心,開始追隨先賢哲人的生活態度與哲學思索。大學四年中跟隨導師學習和科研的過程,既堅定瞭我從事哲學和政治哲學研究的決心,也給予瞭我參與學術訓練和不斷創新的動力,是我大學知識學習的根基所在。 在感謝張文濤老師的同時,我也想一並感謝中國人民大學的劉小楓老師、彭磊老師和重慶大學的羅曉穎老師。老師們作為中國古典學建設的先驅和古典文明研究的前輩,肯定瞭我對西方古典學的興趣,培養瞭我的古典心性和學術寫作的能力,對我的“挑戰杯”論文和畢業論文等提出瞭許多寶貴的意見,令我受益匪淺、終生難忘。 我還要感謝博雅學院裡文史哲法各個方向的老師。不論是課上傳授知識,還是課下的office hour,博雅學院裡那些無私地對待學生的老師們,那些付出瞭自己的心血和時間的老師們,那些傾其所有隻為讓我們學會更多的知識和為人處世道理的老師們……請容我和2016級所有同學向你們致以最誠摯的感謝和敬意。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博雅學院中那些可敬的老師們選擇瞭一條最艱難卻最高貴的道路,一條致力於構建師生共同體和堅持智慧與正義的道路,一條比其他學院的老師們更辛苦卻未必有更多物質回報的道路。如果沒有老師們的鋪墊和指引,我們絕不可能在這條博雅的道路上堅定地走下去。 其次,我要感謝我的大學同學、室友和朋友們。我們在課堂上討論問題的場景,還有大傢一起參與集體活動和聚餐的喧鬧時日都成為我心底美好的回憶。不論是剛入大學的青澀時,還是渡盡風雨後的成熟時,我們一同歡樂過、一同悲傷過、一同憤怒過、一同迷茫過……最終,我們一同回憶五光十色的過去,一同面對滿懷憧憬的未來。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泉水幹涸以後,魚和魚與其吐沫互相潤濕,不如到大江大湖裡自由地成長。2016級的我們就像世界這片大海中的魚兒,四年的時間裡我們在重慶大學相遇、共處、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而當畢業來臨之際,與其擔心失去這份幸運和溫暖,不如鼓起勇氣前往更廣闊的天地,去追尋和實現自己的理想。 我也要感謝我的兩位室友以及最後一年來到寢室的學弟。我們曾笑得前仰後合、曾爭得面紅耳赤、曾玩得起居無時、曾學得夜以繼日……夢裡不知身是客,一轉眼竟然已是分道揚鑣時,回望過去似乎一切還停留在那些秉燭夜談天下大事的深夜。流水落花春去也,那又如何?過去的時日不必追也無法追,我們唯有把握當下的一切機遇和幸福。祝兩位室友在未來的人生中諸事順遂,祝學弟在接下來的三年裡學有所成。 當然還要感謝我在大學中認識的和認識我的許多朋友們——從西南到東北、從內陸到沿海、從高中到大學、從黑夜到黎明、從文科到理科,從哲學到數學、從網絡到現實、從校團委到學生會、從辯論賽到電競賽……四年的時間裡有幸認識大傢,也感謝大傢對我的包容和幫助,感謝與大傢交流和共處的每分每秒。 各位,願四海之內,我們相望相聞;願百年之內,我們友誼長存。
1eebdc5c4c13472ccd28828fda5ddb04
最後和最重要的,我要感謝我的親人們。大學四年中我有無數的選擇和太多的經歷,而每一次我堅定地邁出腳步的背後都有親人們的眷註。不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親人們對我的無私幫助和熱忱鼓勵,讓我永遠充滿瞭信心和勇氣。我還要特別感謝父母對我的信任和支持,讓我自己管理大學四年的全部費用,讓我自由地選擇那條人跡罕至的未來道路,讓我敢於追求那不同尋常和遙不可及的理想。 如果要用幾句話來概括我大學四年的感受,下面兩句詩或許再合適不過——人生安可論窮通,失馬有時同塞翁。會須決起凌雲志,高摶九萬扶搖風。
四、反思博雅:回顧篇 聊瞭這麼多我的個人經歷與感受,或許是時候站在更宏觀的層面,談一談我四年來對博雅學院的感受瞭。 回憶博雅的主題篇中談到瞭博雅學院的二招。博雅學院每年的招生分為高考直招和二次選拔,後者招收的學生會稍多一些。當年二招中面試我的主考官是甘老,也就是甘陽老師。甘陽老師是重慶大學博雅學院的建院核心,也是包括清華、中大在內的中國博雅教育模式的主心骨和精神支柱。 但很可惜的是,我們年級與甘老隻有短暫的幾次相見,似乎隻有二招面試、新生典禮和新生座談會這三次。2016年3月以後,甘老再也沒有為重慶大學博雅學院開過一次博雅講座;2016年9月以後,甘老就再也沒有回到這裡,再也沒有與我們學院的學生促膝長談。 古希臘詩人赫西俄德在《勞作與時日》中將人類的種族劃分為“黃金種族”、“白銀種族”、“青銅種族”、“英雄種族”、“黑鐵種族”。黃金時代的人類像神一樣幸福地生活;白銀時代的人類依然有尊榮相伴,但心智已不如上一代;青銅時代的人類都心硬如鐵石,整天熱衷於戰爭;英雄時代的人類比過去更公正和更好,但也有許多人不幸喪生;黑鐵時代的人類則道德敗壞、互相傾軋,過著勞累而悲哀的生活。 從黃金時代到黑鐵時代,除瞭英雄時代的人類比上一個時代進步之外,餘下時代的人類都是一代不如一代。在某種程度上,我感覺博雅學院的發展歷程與赫西俄德劃分的階段竟有那麼一些相似:建院之初的2013和2014級被譽為黃金、白銀一代,而越往後整個共同體越缺乏曾有的共識和凝聚力,到瞭2018年之後,作弊、舉報和爭奪獎學金、保研名額的事情不斷出現,而這些在最初的學院裡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博雅學院2013年開始本科招生,2016年之後甘老漸行漸遠,2017年學院開始本科擴招,2018年主管學生事務的李東院長離開。自2018年以後,學院的風氣發生瞭整體性的轉變,這種轉變是任何一個在兩年以上的時間裡參與過學生事務和各類院內會議的同學就很容易感知到的,而且對經歷過學院不同階段的2015級和2016級的同學來說尤為明顯。 如果與其他的學院相比,博雅學院仍是成功的,因為它是甘老、劉老(劉小楓老師)等學者反思傳統學院和教育理念而創造的新的教育模式。但是,如果與它曾經提出的目標相比,重慶大學博雅學院卻並未能堅持初心,也辜負瞭很多期待,大概很難說是成功的,盡管它在摸索中一路走來已屬不易。 “愛之深,責之切。”我作為2016級的班長,作為堅定地相信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和堅定地傳承博雅精神的一員,從來不是以普通學院的要求對待博雅學院——因為我將博雅學院視為重慶大學中最特別、最卓越、最璀璨的學院,我從不覺得博雅學院要和任何別的學院一樣,或者和那些一般的甚至過時的教育、管理模式接軌。 我為身在博雅而驕傲,也為瞭解博雅而自豪,因為我相信博雅是一種以自由靈魂的教育為核心,以構建師生相助的共同體為基礎,以克服偏見和抵制利己主義為中心,以培養浩然之氣和國傢棟梁為目標的學院設計方案。 然而,如今的學院裡還有多少人仍在堅守博雅的理念呢?博雅學院之所以比其他學院更容易凝聚成為一個團結的共同體,正在於博雅的理念是遠遠高於其他學院的,是最具有活力、最令人感到自豪、最能調動所有人為之付出心血的教育理念。 可令我感到困惑的是,為什麼博雅學院明明可以選擇一條憑這種精神建立最有生機和最富才華的共同體的道路,卻最終選擇瞭一條以制定、遵循各種規章制度為核心,以避免學生犯錯、避免學院工作出現問題為目的的道路。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如今學院的部分領導和老師對低年級的同學們不談何為博雅精神、不談博雅教育何去何從、不談博雅學院希望大傢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是談如何守規矩、如何選專業方向、如何提前為畢業做準備,所以學弟、學妹們更多關心的也是如何拿到高績點、如何申請獎學金、如何取得保研資格…… 四年走來,我見證的不是博雅如何一步步地沖出小小的二教和文字齋,變得更加自由而卓越;而是它如何一步步地轉變為一個平凡甚至庸俗的學院,變得日益固化而冷漠。
f5eb912db322b39e5dda8c68a2d78497
或許先前的學長和學姐都未曾想到,那曾被認為是最美好、最有希望的起點,如今看起來卻已經是最輝煌的巔峰。立院之初的博雅精神和教育理念是如此的打動人心和令人振奮,可最終卻畫出瞭一個還未上升多久就開始下降的弧線。 依稀記得博雅2013級的學長曾說,甘陽老師對他們每個學生都如數傢珍,曾掏心掏肺地告訴他們什麼是博雅精神,為什麼學院聘請的老師都很年輕,還有博雅教育到底想培養出什麼樣的學生,甚至多年之後再見仍然能叫出他們的姓名…… 此語誰聞不淚下,山城何處是博雅?大概前幾屆和後幾屆都不會像我們這屆學生這樣,如此真切地感到一種被遺忘,甚至是被拋棄的感受。 也許學院中的其他人會忘記和抹去這段歷史,但我卻從未忘記,因為忘記就意味著無人再強調博雅教育的初心,就意味著對博雅精神的徹底背叛,而我發誓做銘記和堅信博雅精神的人,哪怕是最後一人。 現在的博雅學院,有人關心你的心理健康,有人擔憂你的考試通過與否,有人討論你的獎學金申請條件,有人邀請你參加各種經驗分享會,卻再沒有人告訴你應該成為怎樣的人,應該選擇怎樣的人生道路——前者的噓寒問暖再多也沒法進入過你的內心,而後者的一句話卻足以觸動你內心最深處的弦,讓你在一生中都不會後悔自己的選擇。 每當想起這些的時候,我總會反問自己:誠然,你說的都沒錯,但你懂得學院領導和老師的辛苦嗎?你隻知道提那些高高在上的理念,又是否考慮過學院的難處呢?你不過是一介學生,那些要求落實起來有多少困難,你體諒過博雅學院的不容易嗎? 是啊,我已經成年瞭,我都明白,也都理解,我知道我的悲哀、不甘和憤怒最終隻不過是站在一介學生的立場上,向一個復雜而龐大的機構發出帶有強烈理想主義色彩的傾訴和勸說罷瞭。 我所能發出的聲音,就像一個小人國的居民向一個巨人國的國王提出建議一樣,似乎是如此的不切實際和不懂換位思考。 有時候,我感覺自己是如此的渺小和徒勞,以至於我甚至不知道是否應該坦露自己的心聲。在2020屆畢業生座談會上,學院的一位領導問我對學院有什麼看法和建議,我最初不願回答,但被再三要求,於是隻好說道:“我們年級2016年來到博雅學院,因為我們選擇相信博雅,而您2017年之後才到這裡。我們心中的博雅和您心中的博雅並不是一個博雅,我們不在一個世界,也不在一個頻道,所以我們幾乎沒辦法對話……” 學院領導聽完後點點頭,說正在改革博雅理念等等,接著轉向對下一位學生的提問。其實,我想也許博雅學院的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有誰不懂得博雅精神的內涵?有誰不懂得博雅教育的理念?有誰不懂得博雅學院建立的初衷?如果說有些同學是真的沒有睡醒的話,我想學院的部分領導和老師隻是裝作睡著罷瞭。 但為什麼博雅學院會變成這樣?為什麼我似乎表現地像是一個不切實際和不懂換位思考的幼稚的人?
五、反思博雅:困局篇 幼稚分為兩種,一種是沒有認清生活真相的什麼也不懂的幼稚,一種是認清生活真相卻依然堅持真正的英雄主義的“幼稚”。 博雅與博雅學院的關系,其實就像理想與現實的關系。而在人們屈服現實時,那些依然呼籲大傢堅持理想的人自然顯得幼稚甚至是格格不入。 也許正如我在畢業感言中所寫:“雖然我們離博雅越來越遠,但我們也離博雅越來越近。因為博雅不在二教,不在小院,也不在文字齋;不在虎溪,不在秀山,也不在釣魚臺;不在四舍的鼠,不在民主湖的魚,也不在山城霧都的雲霞煙靄……因為博雅在你我的心中——是淵博雅正的品格;是薪盡火傳的精神;是傳承經典與延續文明;是恪守正道與憂國恤民。” 美好的理想存在於心中,當下卻是殘酷的現實。中世紀的人都在猜測新大陸存在的可能,可有幾個人敢於冒著生命危險出海尋找?生活在黑暗中的人都渴望光明,可有幾個人敢於冒著被灼燒的疼痛直面洞穴外的陽光?同樣,即便能理解博雅理念,可有幾個人敢於冒著沽名釣譽的罵名和頂著各種各樣的壓力為博雅學院添磚加瓦?能做到不退讓就已經非常困難瞭。 理想與現實的沖突,或許這就是重慶大學博雅學院如今面臨的困局。 當甘老、劉老、東院等人的身影變得模糊不清,當曾經高舉的理想火燭也隨之越來越暗淡,學院似乎失去瞭堅持自我的自信,不再擁有重拾初心的勇氣,最終它選擇向學校的統一安排屈服,向各種管理的規章制度屈服。 於是我們看到,正如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經常看到的,理想最終輸給瞭現實。 理想向現實低頭,這在其他的學院中也許是一件再尋常不過的事情,可是在博雅學院,在這個老師和學生一起閱讀《理想國》的地方,在這個所有學生都被告知要堅持走正義之路的共同體中,向現實中的迂腐、不義甚至是錯誤低頭,卻幾乎是對博雅學院的精神支柱的折斷,幾乎是對博雅共同體的精神根基的摧毀。 於是自2018年以後,博雅學院褪去瞭神聖的外衣,放棄瞭最珍視的信仰,迎接瞭另一層面上的新生。我非常理解這種“新生”,但我不願看見,更不願面對,雖然我知道最終我不得不接受——這種“新生”意味著學院已經沒有回頭路瞭,但我也知道,它如今所走的道路是它如今唯一能走的道路。 因為博雅學院現在找不到一位堅信博雅精神,極具政治手腕,又富有學者魅力的卡裡斯馬型(charisma)領袖,所以它隻能退而求其次,希望以保守和退讓的姿態,暫時保住這塊特立獨行的招牌。 可結果如何呢?四年過去,曾開辦各種活動的博雅小院很少再對學生開放、開在學院宣傳的二教(工學樓)中的課程越來越少、後幾屆同學被分為兩個互相競爭的班級、新生前兩年的學習幾乎沒有在二教中度過、由博雅單獨開設的馬哲課和思修課也讓給瞭其他學院、現在更是有2021年和新聞學院等一起大類招生的傳聞……
大概無論何時,保守退讓的做法就如同飲鴆止渴,根本不可能真正保住什麼。對博雅這種反叛傳統和要求進步的共同體而言,如果不能前進就面臨著急速衰退的危險。學院如今的屈從和自降身份,唯一的結果就是整個共同體日益缺乏凝聚力,甚至走在精神層面上分崩離析的邊緣。 我希望我隻是在危言聳聽,隻是在描述一個最糟糕的和不可能到達的結果,但我真的擔心這會變成現實,擔心博雅學院最終淪為一個平平無奇的普通學院,靠著連學院的領導和老師都不信的理念招徠學生,讓一位位與我一樣懷揣理想來到這裡的學生,既在學院中抓住瞭那縹緲難覓的博雅精神,又因為當下現狀而感到深深的無奈和悲傷。 但至少這樣的“著陸”既符合重慶大學對人文社科的要求,也不會再面臨任何上級、同事和學生的壓力;至少這樣的“著陸”是平穩的,是可以預見的,是給所有人以充分準備時間的;至少這樣的“著陸”被描述為一種無可逆轉的命運——在命運面前,每個人都是無奈的和無辜的,沒有人需要承擔責任,也沒有人需要感到愧疚…… 或許看到這裡的很多人會認為,我之所以寫出如此悲涼和憤慨的文字,是因為我對博雅學院本身抱有偏見,或者我因為沒有從中獲益而惱羞成怒,或者我是一個善於紙上談兵和誇誇其談的學生。 但事實上,我也許是博雅學院2016級中最有理想和才華的學生之一,甚至是整個學院中為數不多的能同時兼顧學習、學生工作和科研學術的學生之一。 在博雅學院的四年裡,我找到瞭自己喜愛的專業,推免到瞭中國人民大學攻讀碩士,曾在學院的學生會裡當過部長,也擔任著博雅2016級的班長和重大辯論裁委會的委員,曾參加過SRTP和國創兩個科研項目,還以全國一等獎實現瞭重慶大學基礎文科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科技學術競賽上零的突破,幫助重慶大學名列西南地區總分第一以及時隔十年重新捧起挑戰杯…… 作為一名從博雅學院裡獲益良多,也對博雅教育深信不疑的學生,我本可以為母院稱頌和祝福,或者幹脆對所有見到的事情沉默不語,然後被順利地推為畢業生的優秀代表,向後面幾屆博雅學院的同學發表感言或者分享經驗。 但是,正如你所見到的,我選擇瞭一條人跡罕至的道路,一條令人感到費解的反思的道路,可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的大學建立在對博雅教育的信仰之上,更因為我所選擇的道路恰恰來自於博雅所教給我最重要的東西:堅持正義與良善。 我沒有用政治哲學的方式隱去學院的弊病,但我一直盡力克制自己,希望在反思的同時展現那些真正美好的東西。我相信博雅二字本身就意味著對傳統教育和一般學院的反叛,這種反叛是不言而喻的,也是不屑於隱藏它自己的。然而,現在博雅學院所做的卻是阻止這種反叛,甚至一步步成為博雅最初所反叛的對象。 我不認為對如今的博雅學院的歌頌是一份真誠的禮物,相反,我認為這篇畢業隨感中的那些令人感到尖銳的地方,才是博雅學院中最崇高的精神的反映。 我對博雅學院的反思恰恰是我為博雅教育作出的最好辯護——博雅教育的核心是為瞭自由靈魂的教育;博雅教育知道如何教會學生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博雅教育培養出來的不是奴隸,也不是愚夫,更不是佞臣,而是心智成熟的自由人。 畢業前,我們年級曾經共同商議和決定送給學院兩份禮物。但對我個人而言,這篇畢業隨感才是我作為一名博雅2020屆畢業生送給母院和母院同學們的最好禮物。 雖然這份禮物相當沉重,其中的祝福和稱贊寥寥無幾,還盡是各種各樣的回憶和反思,但我知道,那些追尋博雅而來、相信博雅精神的人一定能明白我的心意,明白博雅教育之於我們的分量和意義。
43676fa17b992a4da8e1f981cd5105c7
六、反思博雅:展望篇 2002年,甘老在《政治哲人施特勞斯》一文中將大學教育與政治哲學聯系起來:“所謂政治哲學基本落實為教育。即通過在大學裡從事自由教育來影響未來公民和立法者。”2006年,甘老在《大學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標與模式》強調瞭中國大學必須重視通識教育(博雅教育),“因為這涉及到今後中國大學培養出來的中國的幹部、教師、商人、律師等究竟具備怎樣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素質修養”。 甘老對博雅教育的期待,正如張旭東院長對重慶大學博雅學院的寄語:“在學理的思辯場上,聆聽偉大心靈的娓娓教誨,文明的星鬥在茫茫夜空中照耀腳下的路;在道德和情感的胸臆內,培養素樸正直的浩然之氣,為傢為國成就有用之材。” 以甘老為代表的學者和教師,不僅在思想文字上,更在現實中推動博雅教育的落實。2004年之後,甘老在國內大力提倡博雅教育的理念;2009年,中山大學創辦博雅學院;2012年,重慶大學創辦博雅學院;2014年,清華大學創辦新雅書院…… 短短的十多年間,甘老和他的同伴們推動瞭國內大學中通識教育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讓通識教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屆的共識。甘老等人心心念念的通識教育或者博雅教育,在二十年間如燎原之勢在中國高等院校中興起。 站在2020年回首望去,除瞭甘老自己創辦的三所博雅學院之外,與之類似的文理學院、人文學院、文典學院、通識學院等層出不窮,幾乎迅速地在各個院校中落地生根。 然而,這些貫徹通識理念的學院之中,有很多面臨著與重慶大學博雅學院一模一樣的困局——即使學院聘請瞭一部分相信博雅教育的教師和學生,但行政管理層卻幾乎對博雅精神一無所知,甚至機械地將通識教育等同於高中的素質教育,理解為參加各種活動和開設許多講座。 對於博雅教育的未來,我最擔憂的從來就不是外界的困惑和質疑,也不是其他人的嘲諷和詆毀,而是發生於蕭墻之內的退縮和自私。 如果在博雅學院的內部有這樣一些人,來到這裡不是為瞭追尋正義和高貴,而是擔心自己無利可圖,甚至這樣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反而成為博雅教育的最大獲益者,這才最令博雅學院的師生感到心寒,最容易導致博雅教育走向失敗。 可縱觀中國的博雅教育,真正相信和追尋博雅精神而來的人少之又少,倒是為瞭保研而來的人越來越多,為瞭工作而來的人越來越多。從我在博雅學院的四年學習經歷來看,學院的領導和老師對學生的信仰和人格的關心少之又少,對學生的成績獎金和畢業情況的關註越來越多。 在這種情況下,博雅學院雖然能讓相信博雅的學生變得更加博雅,卻無法讓不懂博雅和不信博雅的人轉向博雅。於是我們看到,也正如我之前所說,博雅學院本可以在整個大學教育中成為獨樹一幟的榜樣,卻最終走向瞭自己曾最厭惡的專業化、職業化、功利化。 既然現實已然如此,難道我們就應該放棄博雅教育,回到過去的教育模式中去嗎? 在《博雅精神與利己主義》一文中我曾寫道:“博雅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現實愈是充滿卑劣和虛偽,我們愈是應該相信博雅,堅守博雅,因為這就是博雅存在的意義和博雅精神的價值……選擇博雅,就意味著不再私心自用,不再蠅營狗茍,而是決定堅守高貴的精神,擔當社會的責任,肩負中國的未來。” 我們絕不應該放棄博雅教育。即便因為種種原因,博雅學院無法再推行博雅精神,但仍有博雅的老師選擇孤獨地堅守,仍有博雅的學生選擇勇敢地繼承——既然其他人無力肩負博雅二字,那就讓我們自己來吧!
1987年,政治哲學大師艾倫·佈魯姆在《走向封閉的美國精神》中曾說,“為瞭取悅於公眾輿論,控制我們時代有關人的研究,虛偽的騙子與真正的權威,詭辯傢與哲學傢,最卑劣的與最優秀的事物正在彼此拼殺”。 未來的十年、三十年甚至一百年內,中國大學將如佈魯姆對美國大學的評價一樣,成為最卑劣的事物與最優秀的事務彼此拼殺的戰場。佈魯姆尖銳地批判美國的大學教育,說它們培養出的是膚淺功利的老師和野蠻無知的學生,於是我們不禁反問自己:中國的大學教育是否可以避免墮入這種悲劇中呢? 佈魯姆認為,西方文明的危機首先體現為美國的危機,美國的危機首先體現為大學的危機,大學的危機首先體現為人文學科的危機。 美國以經濟、軍事、文化征服瞭世界,因此成為世界的燈塔,然而美國的危機已經悄然隱藏在大學的人文學科之中。佈魯姆深刻地指出,大學的人文學科是維系知識統一性和構建政治共同體的關鍵,但美國的人文學科卻放棄瞭對統一性和共同體的堅持,甚至向那些庸俗之物屈服和自甘墮落。 在這種大學教育下,所有的自由都是虛偽的,所有的開放都是冷漠的,是建立在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之上的對自私與卑劣的偽裝。於是,佈魯姆勇敢地站出來揭露這一切,他逆著時代的潮流,極富遠見和洞察力地指出,當今大學教育危機的出路隻有一個:通識教育。 從美國的列奧·施特勞斯到艾倫·佈魯姆,再到中國的甘陽、劉小楓,20世紀東西方最有思想的頭腦和學術界最有影響力的人都在關註大學教育的危機,都決定提倡通識教育或博雅教育,這足以證明博雅教育本身就代表瞭現代社會最重要的教育理念。 前輩們的探索和提倡,再加上我的感受和反思,讓我堅定地相信,推行博雅教育必將是中國未來大學教育裡的最關鍵一環。
七、後記 寫下後記二字時,才發現不到三天的時間裡我竟已洋洋灑灑寫瞭這麼多。或許這四年來我的確有大多的話想對博雅的老師、同學和學院訴說,以至於情動於中而下筆萬言。 不論你是否在博雅或本就身處天涯,是否認識我或者與我相處過,我都非常感謝能讀到這裡的你。 孔子曾說:“道不遠人。”這裡的全部文字和理想,既不會故作高深,也不會遠離現實,更不會背離我的真心——我願在一生中堅持智慧和正義,與同伴們一起走在良善和高貴的道路上。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畢業在即,希望我們都能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若窮則獨善其身,為往聖繼絕學,若達則兼濟天下,為萬世開太平。
重慶大學博雅學院2016級張雲天
(6.18更新)
關於畢業隨感的評論裡有認可,有反駁,也有一些無中生有的指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我不會和誰爭辯什麼,但對涉及個人清白的懷疑,我認為有必要作出如下回應:
1、懷疑我恩將仇報。
回應:其一,文中有深刻反思的文字但更多的還是相信和正能量的文字,前面一半都是回憶和致謝,中間開始瞭回顧和反思,後面又從展望篇再次高揚——這種篇幅安排和寫作順序已經很明白顯出是“恩”多還是“仇”多瞭。其二,感恩的方式也有很多種,沉默不語可以是感恩,一味說好話也可以是感恩,但在相信和支持的基礎上反思現狀,這就是詆毀麼?如果我不感謝學院對我的培養,不感謝博雅教育對我的影響,那我為什麼要看那麼多關於博雅的文章,去劉老所在的人大學習古典學,而且誓要繼承博雅精神和堅持博雅教育?世界上當然有反串黑和高級黑的人,但我並非這種人。
2、懷疑我厭惡博雅教育。
回應:其一,從我的文章裡竟然讀出我厭惡博雅,令我非常費解,這不是帶瞭預設立場就是惡意揣度,因為我對博雅的熱愛在文中展現地非常清楚。其二,我支持的是博雅教育和博雅精神,反思的是推行它們的博雅學院,兩者關系在文章裡寫得很清楚,不存在表面一套背後一套。其三,文中的那些令人感到刺痛的地方,包括尖銳的思考甚至是批判,恰恰證明瞭我對博雅教育的相信和支持,不然我為什麼要毫無保留地說真心話?從文中能讀出相反意思的人,沒能分辨理性的反思和惡意的攻擊。
3、懷疑我不懂裝懂。
回應:其一,我不是學院的行政人員也不是老師,在很多事情上寫瞭個體的感受,但在事實面前,作為學生就不能說自己的感受麼?其二,我沒要求大傢的想法和我一樣,有些人又為什麼覺得別人都要和他們一樣呢?如果我們都看到瞭學院的改變,那至少說明這件事是存在的,但每個人對此的感受不同不是很正常麼?況且有些人根本沒讀過施特勞斯、佈魯姆、甘老和劉老等人的書,又為什麼說別人不懂裝懂呢。
4、懷疑我爭奪獎學金。
回應:2019年11月唐立新獎學金評選,學校通知時間18號,學院通知時間7號,截止時間11號,7到11號我在北京代表重慶大學參加“挑戰杯”全國決賽,12號決賽結束後我看到通知,立刻提交材料並說明未及時提交原因。學院審核通過,但我在公示期間被舉報時間有問題,我反映當時在外比賽未收到信息,學院準予。後來學院又決定取消我的名額,理由是“挑戰杯”獲獎時間13號晚於學院截止時間11號。我反映學校通知時間18號,應以此時間為準,學院不準予。接下裡學院將刪除原公示,提出新公示,我沒有異議,但希望學院能給我一個證明,即我不是因為道德或誠信問題被取消資格,而是因為時間節點的問題。學院不予證明且至今未作出明面上的解釋。我在已經評上的公示期間被人以時間為由舉報,按章程反映情況卻變成瞭我在“爭奪”。難道大傢在被人惡意舉報之後,就心平氣和地接受結果,甚至連個取消名額的原因和證明都不要?這件事裡到底誰是真正爭奪獎學金的人?
5、懷疑我在博人眼球賺流量。
回應:大二時我開始寫文章,基本每周慣例一篇,自開設公眾號以來,我的所有文字都在豆瓣、知乎和個人公眾號上同時發送,三、四年的寫作內容可一一查詢。同時,我認為思考和練筆比有流量重要百倍,縱然沒有一個人看我也會堅持寫,而且我堅決抵制那些水文或者靠噱頭的文章。
6、懷疑我故作清高。
回應:其一,大學四年我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行得正坐得直,輕狂是有一些,但虛偽是不屑的。大傢可以問與我相處過的人,看看我是否是一個故作清高的人。其二,我寫自己有理想和才能但仍要反思,是為瞭證明我不是為瞭反對而反對的人,卻被指責為故作清高。那麼如果我成績不行,沒有推免和獎學金,是不是更會被譏諷為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其三,有人選擇稱頌,有人選擇理解,有人選擇沉默,有人選擇反思,大傢各有自己的想法,你不認同就說自己的想法,但不對事而對人,以攻擊別人的方式來否定別人,這並沒有說服力。
7、懷疑我寫文章的動機。
回應:其一,我對博雅的情感在上面已經說瞭,且文中的很多反思我早就說過和溝通過,也不是一下子就寫出來。在這個時代懷疑別人的動機是很正常的,因為小人太多君子太少,關於我的動機如何,可以去網上看我寫的《哲學三境》,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其二,這篇文章讓人欣賞的地方和讓人惱怒的地方是一樣的,因為它是由一個相信博雅理念,看過許多關於博雅教育的思考的人寫出來的。那麼欣賞的人認為有反思和批判才有進步,惱怒的人覺得我沒必要把這些明明白白地說出來,這些反駁和質疑都很正常,但人身攻擊和道德指責無疑是卑劣的和為人不齒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古人已經說得很清楚瞭。
8、回應很多人來問我的問題:博雅是什麼?怎麼看博雅的未來?
蘇格拉底曾說:“未經審視的生活不值得過。”我也在審視和探索的過程中,隻有一些個人體會,沒法也很難給出確定的答案,但我可以給出一個方向——如果對博雅很感興趣,想進一步探索博雅教育的話,可以閱讀甘陽老師和劉小楓老師的文章與書籍,或者閱讀施特勞斯和佈魯姆的作品,他們是深刻理解和率先提倡博雅教育的思想傢。從這些前輩的筆下,你一定會看到更多深刻的思考,也可以訓練自己的獨立思考與批判能力。想要得到真正能說服自己的答案,靠別人是不行的,隻有靠自己的閱讀和思考。到那時候,非常歡迎與我分享你們的答案。
最後,有反思就有回應,有討論就有改進。隻要大傢讀完文章後發表意見而不是斷章取義,那麼即便是有所反駁和否定也很正常,但那些不堪入耳的污蔑不應該出現。我相信,任何一位真正讀完我的文章的人,都會明白我為什麼要去反思,又為什麼要在困局篇後面寫展望篇,以及為什麼我沒有選擇沉默不語,而是選擇一條困難的、耗時耗力的、容易引起爭議的道路
博雅的理念對不同人而言是不一樣的,有人覺得盡力為之就可以瞭;有人覺得它是空中樓閣終將走向現實;有人覺得它是中國未來的教育理念,現在做得還不夠好——這些立場上的不同,或許是大傢的根本分歧。但無論如何,希望很多年以後,我們沒有忘記自己來自博雅,沒有忘記曾有過這麼一場關於博雅的討論,也希望我們還在認同和推動中國大學的博雅教育。
重慶丨2020年6月公眾號丨天義雲天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