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誰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這首詩很簡單,一首勸世的兒歌,講道理。
人越長大越會慢慢發現,人們盡管長相不同、性格各異。但大多數人在面對事情時處理的方式會很相似:一種是“我不會做”,第二種是“等明天吧”。
事情不做永遠不會,做瞭至少會一半——知道自己哪裡是真的不會,哪裡是不想做。
同樣,等明天就不會和今天有什麼不一樣,如果說真的有不同的話,就是今天是自己主動做,明天是被逼著做。
那麼多人想說自由,但總還是想被人逼著來做事,這個事是做不好的。
愛默生說過“我們人生中能夠最大的願望,就是有人能逼著我們做我們能做到的事情”
人的行為會改變你的習慣,決定你和其他人不同的,不是你們相貌、性格和夢想的不同,而是你們行為和習慣的不同。
說幹就幹,和那個與別人一樣的自己說不,大多數人都是等明天給他安排命運,你當然可以做更主動的人。
流水和日落
在詩歌中的意象常常和時間相關,“大江東去”講的是歷史滾滾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也有一層意思講時間的飛快逝去。
朝看誰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
如果一直等明天,結果或者是一個痛苦的、沒有選擇的被動接受,或者有一個永遠的明天不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