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以為秦始皇陵是中國最大的陵墓,後來才知道有個比它更大的,那就是昭陵。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後的合葬陵墓,位於咸陽市九嵕山的主峰(海拔1188米)。
歷代堪輿傢普遍認為昭陵的風水是中國歷代帝陵中最好的。九嵕山的主峰周圍,均勻地分佈著九道山梁,把它高高拱舉。相傳,唐太宗帶兵打仗和狩獵,曾多次經過九嵕山,他非常喜歡九嵕山主峰的挺拔奇絕和美麗風光,於是便下令在這座山峰上鑿山建陵。
昭陵在中國歷代帝王陵墓中占地面積最大(200平方公裡,是秦始皇陵的近4倍)、修建時間最長(從貞觀十年修到開元二十九年,長達107年之久)、陪葬墓最多(實際數量超過200座,包括大傢熟知的長孫無忌、魏征、房玄齡、岑文本、虞世南、李靖、李勣、秦叔寶、程咬金、尉遲恭等名臣名將)。
昭陵也是史上唯一架有棧道的帝王陵墓。昭陵的地宮鑿建於九嵕山主峰南坡的山腰間,因地宮四周山勢陡峭凸凹不平,所以負責昭陵設計的閻立德、閻立本兄弟決定架設棧道,以便攀山鑿石。棧道繞山腰有400多米,盤曲而上。不過為瞭安全起見,棧道後來被拆除瞭,自此“靈寢高懸,始與外界隔絕。”
昭陵還開創瞭唐朝帝王“因山為陵”的先例。關於因山為陵的原因,在長孫皇後下葬後,唐太宗撰文刻石的墓碑上這樣寫道:“王者以天下為傢,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
但是,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唐太宗因山為陵的目的,並非是出於節儉!一方面,山勢之宏偉可彰顯帝王氣魄之宏大;另一方面,山陵之堅實難以盜掘,可以讓“好盜息心”。
但唐太宗萬萬沒想到的是,昭陵竟然多次被盜。地面上的文物基本被盜光,包括著名的昭陵六駿,它是六匹石刻駿馬浮雕像,其中兩駿被賣到美國,存放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另外四駿存放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昭陵陪葬墓也幾乎全部被盜,當然也遺留瞭不少有價值的東西,陪葬墓挖掘出來的文物大部分在昭陵博物館可以看到。
關於昭陵地宮是否被盜,目前我國學術界無法肯定,眾說紛壇,莫衷一是。
說地宮被盜的,是因為有文字記載:
《舊五代史·溫韜傳》:“唐諸陵在境者悉發。”《新五代史·溫韜傳》:“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鐘、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資治通鑒》亦載,“華原賊帥溫韜聚眾,唐帝諸陵發之殆遍。”
說地宮未被盜的,也有充分的理由:
首先,史料記載本身就有紕漏,《舊五代史》成書最早,離溫韜盜墓的年代隻有50年,但隻是說溫韜盜瞭他管轄境內的唐陵,並沒有明確說明盜瞭哪幾座陵,而且昭陵那麼高那麼堅固的山陵,不是輕易就能挖開的。
其次,唐太宗死後,把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真跡作為陪葬品帶進瞭昭陵。唐太宗時期的臨摹本都能流傳到現在,價值非常高,而真跡這麼有價值的東西盜出來為什麼不見流傳,連一點兒記載也沒有?
再次,昭陵整體山勢完整,並沒有明顯的挖掘痕跡,史料記載昭陵地宮在山裡面75丈深,山體是石山,如果挖這麼深卻不對山體造成明顯破壞不可能吧!現在的勘探技術都無法確定墓道入口,當時的盜墓賊就更難瞭。
關註“史海深處”,就在這裡,和我一起探索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