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庄子《逍遥游》中鲲鹏原型或为蝠鲼的又一次阐述

关于这想法,首先源自2015年暑假的高二课堂,当时学了逍遥游,碰巧对蝠鲼稍有了解,从抟扶摇三字联想到了蝠鲼喜欢气旋式摄食,以此为出发点想要强行把二者建立起联系。于是首先在2015年7月4日的qq空间上发布了第一次理论,比较简单,但开了个好头。后来在五年后的2020年8月3日迎来了第一次认真思考,结束完一天的实习,记录下来当时的想法。如今快两年过去,无意间刷到蝠鲼的视频,再次想起来曾经的理论,把我那6000字长文读完,不禁深有感触,2022年5月8日,今天再试试,收集收集曾经的证据,试图用历练后的大脑再次将线索归总,重新推理,权当是一次逻辑分析练习了。

首先还是复习一下原文。

《庄子·内篇》的首篇《逍遥游》

起句——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紧接——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首段结束,另起一段——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20年的时候明白了,这三段的逻辑可是有理有据的递进关系:第一层,庄子忙不迭地开门见山,写下北冥这种神奇的鱼鸟混合体–鲲鹏。紧接着他就引用或许在当时很有权威的著作来印证自己的阐述,于是他直接打引号说“《谐》之言曰”,把齐谐的原文复制了一段。首段结束后,或许他是担心自己还没把鲲鹏的来历说清楚?于是他又引用了商汤问棘,几乎是一模一样地第三次讲述了鲲鹏的故事。一件事情不厌其烦说三遍,用意何如呢,毕竟后续他还用了蜩与学鸠、楚之南有冥灵、上古有大椿、斥鷃等等一众或真或假的生物们,这些均未注明来源,或许是本就习以为常的或许是众所周知的,还有可能是鲲鹏对庄周来说实在挺重要,以至于他不惜笔墨,反复强调了两次,想要告诉大家,我这不是瞎说嗷,人家齐谐和商汤都提到过这事的哦。

那么,关于庄子的道家思想就放一边,不去讨论他想要借助鲲鹏所传达的想法,把注意力集中在鲲鹏的来源上。

首先是《齐谐》。

百度齐谐,得到下面这段信息——

马叙伦《庄子义证·内篇逍遥游第一》中提到“齐谐,<列子·汤问篇>作夷坚。夷、齐声同脂类,谐、坚脂、真对转。”由此可见,两者或为同一人名。

证据有三:第一,所叙为同一传闻,即天池中的大鱼与大鸟。不过《庄子》讲了鱼化为鸟的情节。第二,讲述者相同。《列子》说是“殷汤问于夏革”,《庄子》说是殷汤向棘询句,郭庆藩早已沦证:“革,棘古同声通用。”夏革(棘)回答殷汤的询问,引证了这个故事‘。第三,夷坚与齐谐是双声、叠韵关系。夷、齐叠韵,都是上古脂部字;坚,谐双声。坚是古见母字,谐是古匣母字,发音部位相同,极易转化。而且,谐是从“皆”得声的,“皆”见母,其他从“皆”得声的字分属见母或匣母。两词声韵、调近似,《列》、《庄》写为两词,实为一词的不同记录,这在上古文献中是常见现象。

看来不论是庄子写的齐谐,还是列子写的夷坚,二者都讲述了鲲鹏这一事实,甚至在古代,齐谐和夷坚就是同一个称呼。

百度马叙伦,这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要创始人,上个世纪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有《庄子天下篇述义》,也称为《庄子义证》,看来他老人家早已研究过《庄子》了。

百度郭庆藩,生活在清末19世纪的1880年左右,著有《庄子集释》十卷、《庄子注释》一卷,也是致力于《庄子》研究的学者。那么革通棘,夏革就是夏棘。反正就是商汤的大臣。

百度夏革,直接告诉我,革通棘。百度夏棘,指向了另一位道家学者,唐初的成玄英,著有研究《庄子》的重要著作《庄子注疏》,对书中的史实典故、人物地名、字词音义等重加考释。找到了《庄子注疏》这么一段话“夏棘,汤之博士,是夏姓尚矣。”博士当然就是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

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列子·汤问》了。

首先,一开头就是这么一句话,“殷汤问于夏革曰”,可见,《汤问》记录的就是商朝的第一代君王,名叫商汤,与他博览群书的大臣,名叫夏革,之间的问答。在第一部分里骇然记录著这么一段话“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这可是与庄子逍遥游里记录的内容几乎一模一样。顺带一提,在这段话的前面便记录著逍遥游里同样出现的典故“荆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列子,正是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生卒年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庄子生卒年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也就是说刚好在列子去世没多久,庄子就出生了,两人均是道家代表人物,他们再往前,就是春秋末年生卒不详的老子了。看来列子成书在庄子之前,吗?参考下面的链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928/12/4216866_412950370.shtml

似乎列庄的内容相似度还蛮高的,那么不作评论,学习就好,继续跟着主线走。

首先再梳理一下时间线。庄子生活在前300年,列子活在前400年,《汤问》记载的商汤和夏革二人可是活在前1500年的。中国历史,越往前越模糊,这里的出处是史图馆,对应视频01:33秒处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64y1a78g/?spm_id_from=333.788

列子在这段话里又留下来索引,就是最后一句“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

大禹可太出名了,这是夏朝的开国君主,但那时的文明实在是太久远,约为前2070年,对应前面视频01:05秒处。大禹曾经做的最有名的事当然是治水,接下来我想要他前往黄海边上,有没有可能大禹曾经到达过黄河的入海口呢?

大禹为了治水,四处跋涉,而黄河的下游,在如今山东境内,有四座高山,最著名的当然是泰山,可是别忘了,在黄海边,还有一座崂山,这可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在更早的时候,山东周围还被大海包围。而特别巧的是,不论泰山还是,崂山正好处在龙山文化的地域内,这与夏朝初期的王湾三期文化几乎是同一时代,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大禹治水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便是禹会村遗址,禹会也称禹墟,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地考察发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总面积为50万平方米。虽然蚌埠离青岛有很长一段距离,但这足以证明大禹治水的行迹广泛,但随着资料搜索的进一步深入,竟然发现大禹治水压根不在黄河的可能性。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0566752540352857&wfr=spider&for=pc

根据这篇链接,很有可能是长江流域,这对于我的猜测来说,倒不用去纠结纠结是在北面的渤海边,还是崂山附近的黄海边了,那时因为河流泛滥,下游的土地大多被大海浸没,我认为这无不证明了一件事情,不管是黄河还是长江,他都前往过海边,绕了一大圈,终于印证了汤问里的那句话,“大禹行而见之”。我猜测这行,很有可能是在治水途中行至海边而见到的景象。这为后面的猜测提供了可能的依据

第二句“伯益知而名之”,伯益在禹继承王位后被任命为执政官,总理朝政。伯益跟随大禹治水,还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而夏代小说《山海经》的最初的撰写人很可能是就是夏代的伯益。西汉刘歆《山海经表》:“ 已定《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上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禹主行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记闻作《山海经》” 。东汉赵晔《越王无余外传》:“(禹)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这些内容皆见于伯益的百科。

所以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当时大禹自己带人出去了海边,跟伯益分开了,所以大禹在海边见到后,只是回来口述给了伯益,于是伯益便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做鲲鹏。可是问题来了,如果《山海经》真的是伯益记录珍奇鸟兽的著作,怎么能少了这么奇特的鲲鹏呢。但是非常非常遗憾,翻遍《山海经》所有篇目,没有任何地方提到了这种玄而又玄的生物,鲲鹏。

随着如今对《山海经》的考究,有的动物甚至都发现是在美洲大陆,比如犰狳,所以有可能这山海经是世界奇异动物志,而大禹治水甚至有可能是治的非洲尼罗河,这范围一下就扩大了好几倍,在这看似离谱的猜想面前,时间和距离,这两个最为重要的度量要素都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关于山海经,还需要有更进一步的研究才行。当然这也不是我想要确认的东西,回到主线。

为什么山海经里没有鲲鹏呢,或许第三句给出了答案,“夷坚闻而志之”。志在了哪里,应该就是前面提到的《齐谐》。而从整个历史来看,山海经虽然在现在看来很莫名其妙,但起码内容是丰富完整的,是有真实记载的,而齐谐却没能获此殊荣,作为同样是志怪类型的著作,却散佚了,我认为这二者的区别证明了古人对山海经更有可信度,因此才能保存完好,而齐谐的可行度不高,所以逐渐失传。那么为什么这其中记载的鲲鹏一事却又能流传至今呢,或许真的要多亏了庄子。

试着构想这样一个场景,现在是公元前400年,大家更为相信的是山海经里的那些奇妙故事,而对于齐谐则嗤之以鼻,庄子为了借助鲲鹏这一意象来表达他自己的思想,于是不得不首先去考究其来源,而其来源,正是不太被众人相信的齐谐。虽然均为夏初那段时间的故事,大家却并不相信。因此,庄子为了提高自己文章的可信度,“引经据典”,将自己的前辈列子和齐谐一同搬出来,告诉大家,我这可不是信口雌黄,这是曾经的传言,我还贴心地打上了引号,证明这可是齐谐的原文嗷。或许在战国时期,齐谐都还有原文流传也说不定。庄子敢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句话打引号,就证明在当时的可信度,只是当时的其他人都觉得这只是笑话罢了。

不论怎样,鲲鹏这一故事便这样流传下来了。

重新理一下逻辑,事情应该是这样的。

大禹在海边见到了鲲鹏,于是他回来告诉了伯益,伯益觉得稀奇,起了个名字,却不愿放入自己的山海经里。后来传出去传到了夷坚那,他兴致勃勃地记录在了自己的齐谐里。这事就这么传了下来,直到商朝初期的博览群书的贤士夏革都记得,于是他告诉了商汤。他们这段汤问的故事又继续流传到了战国时期的列子和庄子,最后由逍遥游被世人熟知。

那么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伯益不愿意“志”,只愿意“名”呢?我认为他是觉得没有眼见为实所以出于严谨而拒绝了。或许他们两人还起了一番争执,大禹问他为什么不记录,伯益回复我又没见过,虽然您为君王,但没有任何事实能够证明其真实性,(或许这反而证明了山海经的真实性?)

那么很有可能,鲲鹏只有大禹和他当时的随从见过,这便是我联想到蝠鲼的关键点。

首先蝠鲼最离谱的就是明明在水里却有翅膀,靠在水里挥动翅膀游泳,而且喜欢跃出水面,像飞鱼一样起飞,然后重重地拍在水面上。要知道,真正的蝠鲼,是大得不得了的,翅膀张开的长度能有五六米,这可是两层楼的高度了,重量也有一两吨,完全符合古人动不动就喜欢夸张的描述“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蝠鲼是软骨鱼,很多地方都提到是地球的远古鱼类了,应该有上亿年的历史,所以人类在古代,只要在海边,是有可能见到的。而且蝠鲼有洄游习惯,如今主要集中在我国福建、浙江沿海。在如今人类的船舶称霸海面的时期,蝠鲼的生活轨迹距离岸边都如此之近,那么合理猜测,在大禹生活的起码三千年以前,在那个海洋条件比如今好得多的年代,蝠鲼的分布轨迹会更加广泛的,而且体型很有可能比如今更大。

而关于蝠鲼螺旋捕鱼,可以参考b站收录的《追踪海洋巨兽》第六集,以及我在20年提到的BBC 蓝色星球2第一集的开头部分。

可是问题在于,虽然有螺旋,但蝠鲼只是在海平面以下捕猎用到的,虽然蝠鲼会腾跃出水“排门板”,但这是为了求偶,这是两种行为。那么是否在三千年前,这一庞然大物会做出在空中螺旋起飞的动作呢?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句话始终在脑海中盘旋,有扶摇,在水里;能上天,是直线。可是“六月息者也”又是怎么回事呢?

接下来我联想到了最为离谱的事情。

息,气息。在逍遥游的翻译中是指六月的大风。前面讲到,大禹来到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是黄海边,黄海那么大,海岸线也长,不管是山东崂山还是江苏、浙江,甚至是福建,三千年前蝠鲼完全有可能在黄海分布,而且距离岸边很近。

于是我直接百度关键词“黄海 龙卷风”,去年21年席卷江南地区的给了我提示,在2016年江苏盐城就曾经发生过龙卷风,直接证明了在如今都会在江浙沿海发生龙卷风,那么在三千年前的自然条件下,会不会也发生了一次龙卷风或者台风呢?而且这次龙卷风的威力之大,有没有可能直接将水里的蝠鲼卷起来呢?百度扶摇二字,就是盘旋而上的含义,而且出处就是在逍遥游,也就是说在有文字记录的中国历史里,扶摇指旋风就偏偏是源自“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句话,而当然,逍遥游是引用了齐谐。

所以很有可能在夷坚所处的那个年代,并没有经常见到龙卷风,百度关键词“古代龙卷风”,发现最贴切的是《元史·五行志》云:至元二十七年七月,益都临胸县有龙见于龙山,巨石重千斤,浮空而起。由于我国文明大多处在河南、山西等黄河中部流域,对龙卷风的接触虽然有但多用龙字指代,很少用到扶摇二字,后来古人用到扶摇也多用于与鲲鹏联系,似乎都是受了逍遥游的影响,最出名的例子就是初唐大神王勃的《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另外唐朝文学家元稹也写下了“翩翾百万徒惊噪,扶摇势远何由知?”

所以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时值六月(确实是与现在意义的六月无误),春夏交替之际(恰好江苏盐城那次龙卷风就在6月),大禹走在我国东海沿岸时,海面刮起来一股龙卷风,产生了强力的水龙卷,将海里的庞然大物也一并带起,吸到了天上,“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龙卷风能把房子卷跑,虽然一只蝠鲼几吨重,我觉得能卷起一群依然不是问题),水龙卷快速移动,从北至南,一路奔袭,“且适南冥也”古人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于是留下了蝠鲼的记录。

我觉得真实性挺大的,因为蝠鲼本来就大,而且喜欢集群活动,一大片黑压压的,那可真是值得用“九万里”来形容,而且由于数量众多,一旦上天,“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也能满足,因为蝠鲼背部黑色,腹部白色,那场面一定非常壮观。

或许还能联系一点,就是在刮起龙卷风的同时,恰好水下的蝠鲼群正在组成水下漩涡,天上的漩涡和水下的漩涡合并,从而产生了更强的吸力,这也是很有可能的!

另外,蝠鲼在中国俗称彭鱼,鹏彭本就同音,难道中国历来都在暗示蝠鲼就是鲲鹏吗?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年薪数百万也要走!医药行业为何爆发高管离职潮

在医疗健康领域,每一次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行业的深度思考。2023年上半年,美国、瑞士、英国、德国等全球知名制药公司相继 ...

· 2秒前

宝妈手工活兼职 串绳串珠手工活在家可以做

手工活兼职的兴起真的是为我们尤其是宝妈群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如果说你是一名宝妈你也想在家带娃的同时做一份兼职那你可以 ...

· 10秒前

炎炎夏日,萌寵也躁動!警惕貓抓病!

貓抓病(CSD)又稱貓抓熱,通常指被貓抓傷、咬傷或密切接觸貓後,主要由漢塞巴爾通體(B.henselae)感染引起的一種自限性感染性...

· 2分钟前

阿斯塔纳 | 这个你名字都没听说过的地方,有中亚最魔幻的建筑

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首都,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首都之一,所有的一切都从零开始。在被赋予了成为首都的使命后,这座城市 ...

· 2分钟前

《铁血战士》编年史:电影+漫画+游戏剧情,一网打尽

这一期,半只猫将完整复盘铁血战士系列编年史,有电影,有漫画,有游戏,有异形大战铁血战士,一定有你不知道的内容在等着你。

· 3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