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普罗泰戈拉
黑格尔对普罗泰戈拉的生平介绍也很简单,因为也没有太多的东西来介绍。
——“普罗泰戈拉生于阿布德拉,年龄比苏格拉底要大一些。关于他的事情知道得不多,也不可能知道多少;因为他的一生是很单调地度过的。他终身从事科学研究;他周游希腊,第一个自称为智者,并且在希腊本土也被称为智者,作为第一个公众教师出现。”
——“普罗泰戈拉也曾来到雅典,在雅典住了很久,主要是和柏里克勒住在一起;柏里克勒也曾研究过这种文化。据说,他们两人有一次“曾经化了一整天工夫来辩论,究竟是标枪,还是掷标枪的人,还是主持竞技的人,要对一个被标枪刺死的人的死负责。”
——“普罗泰戈拉也有着和阿那克萨戈拉同样的命运,后来也被逐出雅典。(当他七十(或九十)岁时他在到西西里去的航行途中淹死了。)他被判决逐出雅典的原因,是他有一部著作,开头写道:“关于神灵,我不能够知道他们究竟存在还是 这部著作也在雅典公开地焚毁了;这是(据我们所知)第一部根据政府命令焚毁的书。”
——“普罗泰戈拉不像别的智者那样只是一个教育人的教师,他也是一位深刻的、彻底的思想家,一位对那些十分普遍的根本规定有所思考的哲学家。”
黑格尔对普罗泰戈拉的定位是一个彻底的思想家,黑格尔这个判断的根据是普罗泰戈拉的一个命题,这个命题是如此的著名,以致于黑格尔说这个命题是伟大的命题。
这个伟大的命题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合乎这个尺度的就是存在的,不合乎这个尺度的就是不存在的。”
黑格尔对普罗泰戈拉的讨论,就是从这个伟大的命题开始的。
黑格尔给出的分析是:
1、这个命题的重要性是他宣称存在一个普遍的尺度,而这个尺度是衡量一切事物价值的准绳。因为有这个尺度,这个世界就具有了统一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一个统一的尺度来度量一切的东西,在这种度量中,构造一个关系的世界——以人的视角下的世界。同时,黑格尔指出,普罗泰戈拉所宣称的这种尺度,主要的还是坚持思维的规定来作为尺度。
——一方面要把思维认作被规定的东西、有内容的东西。
——而另一方面思维也同样是规定、能提供内容的东西。
2、也就是说,普罗泰戈拉宣称尺度的存在,这样就将哲学讨论的范畴推进到尺度。因为尺度是介于存在和本质之间的范畴,尺度一方面具有存在的规定性,从存在和存在之间的关系来看,同时又具有了本质的规定性,只是这个本质还不够纯粹,也就是说,作为尺度存在的存在,它所具有的那种“绝对的否定性”还没有彰显出来,显现出来的仅仅只是一种“尺度的关系”,一种作为价值的尺度,一种标准的存在——这种标准的存在在作为标准来说,更像一种存在,而非本质——作为客观性来说。
3、人是这个尺度。这种尺度突破了神作为普遍者,至高者的说法。在古希腊时代,统治人的还是神,还是那个至高者,那个至高者还是作为一种最高的存在,来规定各种的价值。而宣称人是这种尺度,无疑是一种大胆的说法。也是一种对传统习俗的一种挑战。
4、这句话同时也有歧义。因为人是不定的和多方面的。
——每一个就其特殊个别性的人,偶然的人,可以作为尺度。如果这样,作为尺度的就是人的主体及其利益。——这个可以说是“坏的意义”来讲的尺度。而作为智者的他,在很多的时候,是坚持这种主体性的,而这种坚持,也构成了世人对智者的非议的根据,因为这样的思想,助长了自私自利,对当时民主共同体是一种伤害。
——人的自觉的理性,就其理性本性和普遍实体性的人,是绝对的尺度。如果这样,作为尺度的就是理性的本性。——而这种规定性在黑格尔看来,才是人这种尺度的真正的发展方向。
5、对比苏格拉底人是尺度的说法,苏格拉底把人作为尺度,主要的规定性是把人的思维,且在思维中的普遍的内容当作尺度。
6、黑格尔点评说:从现在起,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命题旋转。哲学的向前进步的意义即在于表明:理性是一切事物的目的。
在做出这种基本判断后,黑格尔对普罗泰戈拉的分析就转入到对这个基本命题的推理中。对于这个命题,黑格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推论。
1、这个命题所具有的一般性规定。也就是说,这个命题的出现,作为命题的基本概念——尺度,特别是作为尺度的思维。是具有什么样的意义,特别是对於哲学史来说,也就是说,对未来哲学的发展方向来说,具有的那种意义。
——对于这种意义,黑格尔的观点是“它更表现出一个非常显著的转变”。为什么说是一个非常显著的转变呢?因为对从前的哲学家们来说,他们的思想还是一种朴素的思想,认为思维同存在是没有区别的。但对这个“尺度”来说,就不一样了。因为尺度的存在,一切的存在就是建立在这个尺度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存在之所以为存在,只是在这个尺度关系下的存在。而这样的一个尺度就是一种“视角”。而这个视角就是“思维”。
也就是说:
——“一切的内容、一切客观的东西,只是在与意识的关联中存在”也就是说,在这种尺度的视角下,这个世界开始变小了,变的不是那样空旷了,而是变成了人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核心或者旋转的中心就成为“人的了”。而这个时候,世界的意义就开始由神的世界转向了“人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人所建立的。
2、所以,这个尺度的环节就开始进行转向,转向了“思维”。于是思维作为人之尺度的一个基本环节,被宣布为是“一切真理的基本环节”。这个推理,是从尺度这个基本规定中的一个推论。
3、作为这个推论的进一步形式,那个作为绝对的尺度本身,就是“人”就“采取了思维的主观性的形式”——也就是说,因为这个尺度是现实的东西,而这个现实的东西——人,作为尺度,而作为能思维的主体,作为主观性,就被认为是一种“绝对的东西”——作为尺度。
4、而这种绝对的尺度——思维的主观性,在未来苏格拉底的思想中得到了突出表现。而这个也就凸显了这个命题的深远意义。
5、而这个时候,作为绝对的尺度的人,是作为“一般的主体”所具有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因为人是这个世界的中心,而对哲学来说,作为哲学是这个世界的认识来说,更具有一种认识论的意义。
而这种认识论的意义就是:
“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对我们的认识而存在的”。而从这个命题就可以继续推论出如下的说法,那个说法就是:
“意识本质上乃是客观事物的内容的产生者”——这个也是作为尺度的基本规定性
6、如果从思维作为尺度,意识作为内容的产生者这样的规定性出发,那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推论。
这个推论就是
“主观的思维本质上是主动的”
这样一种主动的规定性,就构成了主体的规定性。于是人作为尺度就变成了主体,变成了一个能动的主体,作为一个主体就成了具有规定性的主体,这个规定性就具有了“否定性”。作为否定性的主体,就构成了向本质的一种过渡。
7、对这种“主观的思维本质上是主动的”说法,黑格尔指出,这个观点在康德哲学中还是沿用这样的说法,因为康德说过“我们只认识现象”。
为什么康德说,我们只认识现象,也是这种观点的一种推论呢?黑格尔解释道:
——对康德来说“凡是对我们表现为客观、实在的东西,只应当从它与意识的关系中来看,而不应当离开这个关系来看”。换言之,黑格尔对康德的“现象的说法”理解为是一种“关系”——一种建立在人视角下的一种“尺度”关系来看。也就是说,对康德哲学来说,呈现在我们人类面前的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是“物自体同意识的一种关系”。而作为物自体的,它本身是什么样子的,是不向我们意识敞开的,它所敞开的是上帝的视角。所以,在这种关系下,物自体所呈现在意识中的只能是“现象”——这样的规定性更多的是一种“尺度”的视角。
8、随后,黑格尔指出,这种尺度视角下,其实有两个基本的环节。
一个是思维的主观性作为绝对的规定性,
一个是思维作为主体,意识作为规定者。
黑格尔说,对哲学来说,第二个环节——“主体是能动的”这个更具有哲学的意义。更加重要。
9、黑格尔继续推论道:作为能动的主体是怎么规定内容的呢?
也就是说,这种规定性“究竟是被限制在意识的特殊性上呢”
还是“被规定为独立存在的共相”
也就是说,如果说是前者,那么作为规定的思维,就是坚持思维的主观性,个体性,坚持的是思维的“任意性”,这种尺度就是一种“主观性的尺度”。
如果是坚持后者,那作为这个规定的思维,就是坚持一种“客观性的内容”,在这种尺度下,就能排除思维的任意性,将这个尺度保持在一种“客观性尺度”之下。
随后,黑格尔指出
——“神,柏拉图的善,乃是思维的产物,乃是由思维建立起来的东西;”
——这个建立起来的尺度同时是客观的,虽然是我所建立起来的,但是它是“自在自为的”,也就是说,“我只承认那就其内容说是普遍的东西为存在的、固定的、永恒的”。
这样,黑格尔就指出了柏拉图对这个尺度的规定性,也就是普罗泰戈拉这个命题所具有的必然性。
上面的规定性都是黑格尔从普罗泰戈拉的命题中推理出来的,也就是说,这个伟大命题所包含的规定性内容,以及这个命题可能的发展方向,在这种推理中,同时也论证了,普罗泰戈拉同苏格拉底及柏拉图思想的发展脉络。
同时,黑格尔指出,对这个基本命题,普罗泰戈拉本人也有发挥。对于这个发挥,黑格尔是这样说的。
1、普罗泰戈拉说:“真理(尺度)是对于意识的现象。”
也就是说,对普罗泰戈拉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是自在自为的单一,一切只是相对的,它之所以为它,只是在于它同意识的关系中”——也就是说,在普罗泰戈拉看来,一切东西都要放在人同这些对象的关系中来看,且是放在意识的关系中来看。这样,普罗泰戈拉就认为“真理是对于意识的现象”,这种尺度还是在主观性上,也就是说“在普罗泰戈拉的心目中,确定的东西并不是被理解为普遍,并不是被理解为自身同一者。”
2、对于这种观点,黑格尔指出,普罗泰戈拉的思想“乃是属于反思思维的最初萌芽阶段”。
3、普罗泰戈拉所坚持的是“因此一切都只有相对的真理”。
4、对于普罗泰戈拉的相对真理的观点,黑格尔用柏拉图与之对比。
黑格尔指出:
——“柏拉图考察一和多时,不像智者们那样用不同的观点,而是用同一的观点。”用这样的例证来表明普罗泰戈拉的思想是相对的观点。也就是说,他对这种尺度的认识还停留在反思的初步阶段,还停留在主观性的阶段,还没有达到尺度是客观的是普遍的认识。
同时,黑格尔对普罗泰戈拉的相对真理观——“真理(尺度)是对于意识的现象”提出了批评。
——“我们觉得把这种说法称作真的也是同样地不合适”
黑格尔给出的理由是:
(1)存在物诚然与意识发生关系,但却不是与意识中的固定的东西发生关系,而是与感性知识发生关系;——也就是说,这种相对的关系只是发生在“感性的知识中”。
(2)这个意识本身是一种状态,也就是说,本身是一种变动不居的东西。——而这种感性的知识本身也是变动的。
黑格尔还用柏拉图的说法来印证他的观点,在这个论证中,柏拉图区分自在的东西和自在的东西的现象,将自在东西的现象归于一种关系,然后讨论这种关系是一种主动还是被动的,在这种主动或者被动关系中,确定这种主动或者被动的关系只是一种相对的关系。最后的结论是“真理正好是这个显现”如下:
——柏拉图关于这一点还更提出说:
这种客观的相对性可以更清楚地表述如下:
“如果有自在的白,
那么它就是产生白的感觉东西;它就是能动的东西或原因,
相反地,
我们则是被动的、感受的东西。
然而一件应当能动的东西,除非与被动的东西(一道)发生关系,就不能是能动的;
同样地,
被动的东西也只存在于对能动的东西的关系中。
(因此被动与能动是相对的。)
因此当我说某个东西有某种特性时,
这种特性并不是本身便属于这个东西,
而完全是存在于对别的东西的关系中。
因此没有一件东西是自在自为地具有某种性质,
如同它显现的那样;
而真理正好只是这个显现。”
现在我们的能动性、我们的规定作用就是这样的。
黑格尔为了更好说明这个问题,还对康德的现象的规定性——“经验被称为现象”进行了说明,黑格尔指出:康德的现象论是“经验是现象”,康德真实的想法是:这个现象是我们思维的规定性,这个规定性是以我们人类的自身的思维为尺度的,那个对象是否具有这样的关系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是根据这样的方式来构造我们的经验,构建我们的知识体系。最后,黑格尔指出,最关键的东西是“必然性”,也就是这个知识体系的必然性,如果这个知识体系具有了必然性,那个物自体是否具有这样的关系就是无所谓的了。所以,黑格尔特别指出:“应当把握的正是这个统一的、贯穿的共相;这个贯穿一切的东西就是赫拉克利特所谓的必然性,正是我们应当带进意识的”如下:
——康德的现象不是别的,
就是在我们外面有一个刺激,
一个X,一个未知物,
这个东西通过我们的感觉,
通过我们,
才取得这些规定。
虽然有一个客观的根据,——就是那个“一个X”
使我们说这是冷的那是热的,
我们诚然也可以说,
冷和热自身之中应该有差别;
但是冷和热却只是存在于我们的感觉之中,
万物的存在也都是这样的。
这一切都是思维的范畴,
都是我们感官或思维的能动性的规定;
所以经验被称为现象,
它是相对于我们,
相对于别的东西的。
这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应当把握的正是这个统一的、贯穿的共相;
这个贯穿一切的东西就是赫拉克利特所谓必然性,
正是我们应当带进意识的。
在讨论完普罗泰戈拉这个伟大命题应有之意后,黑格尔开始评价普罗泰戈拉。他指出:
1、“普罗泰戈拉是具有伟大的反思的。这是对于意识的反思,这种反思在普罗泰戈拉本人那里进入了意识。”
2、普罗泰戈拉的缺点是:“但是普罗泰戈拉所达到的只是现象的形式”
——显现并不是感性的存在
也就是说,这种显现普罗泰戈拉并没有做进一步的规定,仅仅止步于这种现象,而没有如康德一样,把这种显现明确为是一种感性的显现。
3、“现象就是真理”这话存在自相矛盾”。因为这样的话,可以采取两种相反的理解,而这样相反的理解同样是不违背这种说法的。这样就能被理解为如下两种截然相反的东西:
——没有自在的东西,如它显现的那样——只是现象
——它是真实的,如它所现实的那样——真实的和现象相同
4、黑格尔最后指出了,为何会出现柏拉图的“共相”,以及为何会出现“为他存在”以及“自在存在”这样的范畴的运动。因为这些范畴都是正确解释“现象的真理”的工具。如下:
——现象正是那扬弃自身的感性存在,
——也正是这扬弃自身的运动。
把它理解为共相,
则它既处在意识之上,也处在存在之上。
世界之为现象,
并非由于它是对于意识而存在的,
亦即它的存在只是一个对于意识的相对存在:它的存在也同样是现象。
一般说来,
意识的环节是被指出来了;
在意识环节之外,
那发展了的共相还具有否定性的“为他存在”的环节;
这个环节现在出现了,
必须加以肯定。
但当它是单独的、孤立的时候,它乃是片面的:
“存在的东西,只是相对于意识而存在,
换句话说,
一切事物的真理,乃是一切事物对于意识和在意识中的现象;”
“自在存在”的环节也同样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