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是清洁能源领域最受关注的一项新技术。燃料电池一般通过氢气和氧气的电化学反应发电,总反应中会发生氢气的氧化和氧气的还原作用。简单的说,假设提供稳定的氢气和氧气,燃料电池就能发电。此外,这个过程产生的副产物是水,因此它是一种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或有毒副产物的“清洁燃料”。
燃料电池的最佳运行涉及在电池中的电流密度分布、反应物的进料和温度分布之间保持平衡。通常使用建模和仿真来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多物理场模型还可以考虑由热膨胀引起的可能的结构变形。燃料电池和电解槽模块是 COMSOL Multiphysics® 软件的附加产品,你可以使用它设计和模拟不同的燃料电池,并将所有这些设计整合到一个模型中。COMSOL 软件提供了各种多物理场耦合,例如反应流、非等温流,等等,你可以对这些进行多物理场耦合仿真,从而清楚地了解电池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运行。你还可以将这些研究扩展到整个燃料电池堆。接下来,让我们通过 4 个仿真案例来说明如何使用 COMSOL Multiphysics 评估不同影响因素对燃料电池设计的影响。
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电解质和电极由金属氧化物(硬陶瓷材料)制成。这种电池中的电极是多孔气体扩散电极(GDE),电极之间包含固体电解质,形成一个三明治结构。本节,我们将使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的电流密度分布教程模型进行建模和仿真,探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内部工作原理。本教程可用于模拟具有逆流的平行通道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基本单元中的电流密度分布。该电池中的燃料是加湿的氢气(氢气和水蒸气),从阳极侧进入。加湿的空气(水蒸气、氧气和氮气)从阴极侧提供。
图1一个电池堆中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几何结构,包括双极板(上)。模型几何结构是一个包括一个空气流道和一个氢气流道(下)的基本单元。假设双极板处于恒定电势,并且不包括在模型中。电势被设置为多孔气体扩散电极(GDE)和双极板之间接触表面的边界条件。该模型包括以下方面的完整耦合:
作为一个真正的多物理场问题,该模型涉及用于描述电池内发生的过程和现象的多个物理场接口,Maxwell-Stefan 扩散和对流方程描述了气相中的物质传递,这些迁移通过氢燃料电池 接口求解。通过自由流动区域的流道由可压缩的 Navier–Stokes 方程定义,使用 Brinkman 方程描述多孔电极内的流速。电解质、孔隙电解质和电极中的电流守恒是使用多孔电极理论定义的,通过将多孔气体扩散电极中的局部浓度与热力学的 Nernst 方程和电荷转移反应动力学(电极动力学)的 Butler–Volmer 表达式相耦合。这个模型关注的参数是以下各项之间的关系:
这些设计和运行参数决定了电池在不同载荷下的性能。该模型是完全参数化的,这意味着你可以针对上述参数的不同数值进行模拟,来了解和研究电池单元的行为。接下来的部分将列出该模型仿真结果的预览,你还可以在 COMSOL 案例库中查看其相关的 MPH 文件和 PDF 说明,来深入了解如何构建这个模型。
从左到右,图2中的曲线显示了阳极中的氢摩尔分数,阴极中的氧摩尔分数以及电解质上的电流密度。该模型显示,空气的馈入限制了电池的性能,导致进气口的电流密度很高,出口处的电流密度很低。此外,我们可以看到,与边缘相比,通道中间的电流密度略高,因为集流体和馈线接触面阻碍了气体的输送。
图2.在 0.6 V 的电池电压下,阳极处的氢摩尔分数(上)和阴极的氧摩尔分数(中间)图,各成分显示在气体通道和气体扩散电极中。电解液中的电流密度分布(下)表明,空气馈入限制了电池的性能,导致进气口位置的电流密度很高。图3显示,图2中运行条件下的最大功率电流密度略低于 1800 A/m^2(下图,导致最大功率略低于 1150 W/m^2。如果气流速率增加,最大功率密度会上升到 1300 W/m^2(下图)。如果我们绘制电解质中的电流密度分布,会看到它更加均匀。然而,这种性能的提高必须与气泵所需的功率相平衡,气泵必须提供高出 50% 的压力。
图3.进气压力为 6 bar 时的极化和功率密度曲线(上),显示在电流密度大约 1800 A/m2 处最大功率略低于 1150 W/m^2。通过将入口压力增加到 9 bar(下)来提高气流速率,从而将电流密度和功率密度的最大值分别提升至(2200 A/m)2和(1300 W/m^2)。
质子交换膜(PEM)燃料电池中有一个聚合物膜作为电解质;通常,质子交换膜在操作过程中具有相对较高的含水量。在具有蛇形流场的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教程模型中,膜电极组件(MEA)由膜和气体扩散电极(GDE)组成,夹在双极板之间,其中包括蛇形气体流道。在下面的几何形状中,空气通道及其入口位于膜电极组件上方,而氢气通道及其入口位于膜电极组件下方。
图4.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模型的几何形状
由于阳极(负极)的氢氧化反应和阴极(正极)的氧还原反应,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阴极产生水。产生的水可能通过膜渗透到阳极侧。假设不能从产生水的阴极气体扩散电极中有效地去除水。在这种情况下,电极孔会发生淹没,从而阻碍氧气的供应,导致性能大幅下降。相反,如果膜和孔隙电解质变得太干燥,就会会导致电解质中的欧姆电导率低。因此,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运行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水管理。这个模型可以求解:
使用这个模型进行研究的有趣方面是:
所有这些方面都可以在不同的运行条件(气体进料速率和载荷)下进行研究。这个模型还可以用于优化给定气体供给和载荷的电池设计。你可以在下面小节中查看模型的模拟结果;如果你想直接跳转到构建此模型的分步说明,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查看。
该模型计算了各种气体扩散电极和气体流道中气体的成分,如图5中的曲线所示。这些图显示氧气的消耗量比氢气大得多。这种消耗发生在气体扩散电极的厚度上,主要是由于氧气具有较小的扩散率。由于空气和氢气通道中的流动是逆流的,因此两种反应气体在双极板的两端耗尽。
图5.氧摩尔分数(上)和氢摩尔分数(下)的图。
如果我们观察氢气流道和膜中的水活度,可以看到水活度在靠近进气口的地方更大。在这个位置的气相中氧含量很高,氧气传输限制了反应速率,导致局部电流密度更高。我们还可以看到,膜电导率在水活度大的位置更为明显,这会影响电池在电池中的电流密度分布。氧气和水含量使电流密度增加,直到阴极气体扩散电极中的液态水含量开始阻碍气体传输。
图6.流道中的相对湿度(上)和膜中的水活度(下)。
借助非等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教程模型,我们可以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的电化学反应、流体流动、传热以及电荷和物质传递进行耦合建模。这个教程中的电池包括一个夹在气体扩散层(GDL)之间的膜电解质组件,用作电极。电极的活性层被建模为表面,也就是说忽略了它们的几何厚度。活性层厚度是一个参数,但它不会反映为模型几何体中的厚度,这意味着气体成分和电势沿活性层的厚度是恒定的。氢气通道由波纹板形成,波纹板也用作与阳极接触的电流馈线。充满液态水的冷却通道在氢气通道的另一侧运行。气室由一个扩展的网状集流体组成,该集流体将阴极与扁平金属板分开。位于膨胀网格顶部的金属板用作双极板。它还将阴极室与下一个电池的冷却通道隔开,该冷却通道将在当前电池上方重复堆叠。请注意,图7的宽度为两个单位;它包含两个氢气流道。由于沿宽度对称,我们只需要对该几何形状的 1/4 进行建模。但是,这样的结果很难解释,而且模型方程可以在几分钟内求解,因此可以使用比所需要的模型大的几何形状。
图7.非等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教程模型的几何结构。
加湿空气和氢气流的入口以及液体冷却液可以在图的右侧看到。使用单相流 接口的层流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描述冷却液态水,使用传热 接口定义和求解电池温度。了解电池整个工作中(包括流动、化学物质传递、电化学反应和通过电池的传热)涉及各种多物理场现象,这些现象使用模型中的以下多物理场节点进行定义:反应流、电化学加热 和非等温流。这里要研究的是空气流道中使用的膨胀网状结构的影响。该结构的目的是创建一个垂直于膜电极组件的流场分量,允许氧气供应和水排出。燃料电池的性能可能会随着控制扩展网格几何形状的参数而异。这些参数可能会影响集流体与电极接触与可用于质量传输(包括除水)的区域之间的关系。该模型允许在给定的运行条件和负载下优化结构。请查看下面这个模型结果视图,通过 COMSOL 案例库下载 PDF 文档和 MPH 文件来了解如何自己构建这个模型。
下图左显示了膜的电解质电流密度,其中电流密度向出口侧增加。由于水的形成,膜的导电性随膜的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我们查看膜的含水量,可以看到水积聚在集流体和阴极之间的接触区域下方,那里的电流密度也很大。如果水淹没阴极,阻碍氧气的运输,这最终可能会成为一个问题。假设我们通过使氢气流道延长两倍,同时保持工作条件不变来拉伸电池的长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终会看到沿流道长度的电流密度急剧降低,因为由于质量传输的限制,氧还原反应减慢了。
图8.电池电压为 0.5V 时膜的通平面电解质电流密度(上)和膜的相对湿度(下)。
使用这个模型,我们还可以观察阴极气体混合物中的氧摩尔分数和水蒸气摩尔分数。氧气水平向出口降低,而水含量增加。
图9.氧摩尔分数(上)和氢摩尔分数(下)视图。
此外,还可以看到整个电池和冷却流道的温度曲线。在膜电极组件中观察到最高温度,这是有道理的,因为热源是通过焦耳热和活化损失产生的。
图10.电池内的温度分布。
电池的功耗如图11所示。该图显示了电池中发热的分布。可以看到,最重要的热源是在膜中,这是由于膜的导电性差导致的。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在膨胀网格与阴极接触的位置产生了大量的热量。在这里,电极的导电性相对较差(与集流体相比),而电流密度很高。
图11.膜电极组件、馈电和集流体中热源的对数图。
最后,我们可以为电池生成极化曲线,显示电池电压与平均电流密度(每单位膜面积的电流)的函数关系。在低电流密度下电池电压的显著下降是由于活化过电位,主要是在阴极。同时,在稍高的电流密度下,一个以欧姆损耗为主的线性区域随之出现。我们看到在高电流密度下的损耗略有增加,由于质量运输阻力,曲线略微向下弯曲。
图12.极化曲线显示电池电压与平均电流密度的函数关系。
COMSOL Multiphysics 6.1 版本中引入的燃料电池堆冷却教程模型,可用于评估由 5 个电池、5 个膜电极组件和 2 个端板组成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的热管理。这种类型的分析很重要,因为燃料电池堆电池内的温度分布不均匀会导致水蒸气冷凝不均匀,以及电池间性能的不必要变化。在本例中,电堆与携带液体冷却液的双极板交叠在一起。左图显示了用于帮助形成模型几何结构的重复单元。相比之下,中间和右侧的图片显示了最终的模型几何结构,它是由两个金属端块夹着 5 个堆叠的单元构成的。
图13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重复的基本单元(上)以及带有 5 个电池单元的堆叠视图,显示了氧气流道模式(中)和氢气流道模式(下)。包含空气和氢气流道的金属板(在左图中以粉红色和蓝色显示)在堆叠中背靠背焊接。流道的模式导致形成冷却水流流道的焊缝之间留有空间。端板保持结构并施加压力以保持双极板与膜
该模型定义了以下各项的方程:
在这个模型中,值得研究的方面是电堆中可能发生的成分、温度和电流密度分布的变化。这些方面取决于双极板和膜电极组件的几何形状。它们还可能取决于堆叠中包含的基本单元数量。该模型允许我们使用具有反映气体流道结构的各向异性特性的多孔介质方法处理气体流道的几何形状。通过将这种方法与气体流道的完整描述进行比较,我们可以验证其准确性。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它提供了良好的准确性(取决于目的),同时大大降低了计算成本(CPU 时间和内存要求)。下面将展示这个模型的结果,你可以通过 COMSOL 案例库下载其 PDF 说明和 MPH 文件来尝试模拟。
图14显示了电极之间膜中的电流密度分布。空气的供应似乎决定了电荷转移速率,导致进气口处的电流密度较高,出口处的电流密度较低。此外,电堆顶部、中部和底部的电流密度分布几乎相同。
图14.顶部电池(上)、中间电池(中)和底部电池(下)膜中电极之间的电流密度。
图15显示了气体流道和多孔电极中顶部电池中的氢和氧摩尔分数。正如预期的那样,上面的电流密度分布反映了氧摩尔分数的分布。请注意,氧气的消耗程度比氢气大得多。此外,氧气沿阴极厚度耗尽,而氢摩尔分数沿阳极厚度几乎是不变的。
图15.电堆顶部电池中的氢摩尔分数(上)和氧摩尔分数(下)。
图16显示了阴极气体流道和电极、膜以及阳极流道和电极中电堆顶部电池中的温度,在颜色图例中从右到左表示。膜中的温度较高,这是意料之中的,因为膜具有较低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此外,温度沿着冷却水的方向升高,这也是意料之中的。
图16.电堆顶部单元的温度。
图17显示了电堆中的温度。最高温度出现在中间单元的膜中。这个位置离端板最远,端板有助于冷却。双极板中的冷却通道也提供冷却。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两个端板的温度分布是相同的。
图17.电堆中的温度。右侧和中间的颜色图例对应端板,左侧颜色图例对应单元。
该模型显示了沿堆叠高度的轻微变化。如果我们要堆叠更多的单元,这将导致沿着单元高度的氧气或氢气耗尽,歧管中的气体流道也会发生变化。
这些只是如何将建模和仿真用于燃料电池开发的几个案例,实际上还有更多的案例。通过使用仿真更深入地了解燃料电池,工程师可以继续提高这些电池的整体效率、功率和可靠性。请注意,此处显示的所有案例通常都是使用燃料电池和电解槽模块构建的。
尝试自己对文中提到的教程模型进行建模。单击下面的链接,进入 COMSOL 案例库,你可以在其中下载随附的 MPH 文件。
上一篇
下一篇
宝子们,赶上双11,一年才一次,不管你打算买啥,咱先领了红包,薅了羊毛,再考虑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