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们来正式说一下硬骨鱼。
其实在硬骨鱼中,还分为两大类——肉鳍鱼、辐鳍鱼(我们常见的基本都是辐鳍鱼)。
肉鳍鱼,正如其名,从外观上就可以看到明显的肌肉组织。这是因为它们的鱼鳍里有中轴骨,而非从根部辐射开来。
肉鳍鱼中的矛尾鱼,活化石肉鳍鱼(左),可以看到类似手掌一样的中轴骨;辐鳍鱼(右)
大部分的肉鳍鱼在6500万年前的第五次大灭绝中都已消失殆尽,目前基本仅存矛尾鱼和肺鱼。
说到肺鱼,它们的鱼鳍其实已经变得非常细小,背鳍、臀鳍、尾鳍甚至和身体愈合在一起,但它们却可以靠着这细小的鱼鳍在陆地上行动。
甚至,还可以在遭遇干旱的时候鉆到泥土中进行休眠,直至雨季来临(休眠期最多长达4年)。
此时它们不再用鳃呼吸,而用鳔来作为肺进行呼吸,这也是它们得名的原因。
因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陆生脊椎动物,都有可能是从当年的远古肉鳍鱼进化而来。后续说到两栖类的时候,我们再展开这个话题。
萌萌,站起来
而辐鳍鱼,才是硬骨鱼中的主角。在现存超过3万种的硬骨鱼中,除了2种矛尾鱼+6种肺鱼之外,剩下的99.9%都是辐鳍鱼。
而辐鳍鱼发展至今,也分为三大阶段。
软骨硬鳞鱼是最原始的辐鳍鱼,顾名思义,它们的身体内是软骨(某些种类头骨有部分区域骨化)、鳞为板质硬鳞。
此外,它们的上颌骨与鳃盖骨、下眶骨固结,基本不能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华鲟,它们头尖吻长,而且背部有明显的板状突起。
从下图可以看出,它们的上颌骨与常见的鱼类不同,基本无法活动。
在鲟形目中,还有吻部更为夸张的匙吻鲟和白鲟,它们的吻甚至可以达到体长的一半左右。
匙吻鲟,吻呈宽形白鲟,吻呈尖状,也叫做“中华剑鱼”,是极度濒危物种
软骨硬鳞鱼的寿命较长,体型也较大。
比如中华鲟,可以活到40岁,体长可达5米,重1000斤。
而在欧洲的鲟鱼——欧洲鳇(黑海鲟),甚至能活到100岁,体长超过7米,重3000斤,是现存最大的淡水鱼。
而我们俗称的鱼子酱,其实严格意义来说也只有鲟鱼卵才能算。但因为鲟鱼数量稀少,所以后来也用鲑鱼卵来制作。
为什么我要在吃饭前写这个……
全骨鱼,出现的则比软骨硬鳞鱼(泥盆纪中期)晚了1亿多年,要到二叠纪晚期。
它们的头骨、脊椎已经骨化,并且上颌可以自由活动,也进一步提升了捕食能力。现存的全骨鱼种类不多,只有雀鳝科和弓鳍鱼科。
雀鳝
其中,雀鳝可是和亚马逊食人鱼并列的凶猛淡水鱼类。如果上图看起来比较人畜无害的话,请看下图中它们的头骨。
在国内,雀鳝作为入侵物种也对其他淡水鱼类造成了巨大威胁(基本雀鳝所在之地,其他淡水鱼死光光)。
长吻雀鳝头骨大雀鳝,俗称“福鳄”,这名字基本说明了一切
此外,全骨鱼的鳞片虽然也是板质硬麟,但比软骨硬鳞鱼更为轻薄(提升了它们在水中的灵活性),体表也没有类似中华鲟的板状突起。
特别要提一下的是,这种板质硬麟和我们常见的鱼鳞不同(这是未来真骨鱼的特点),并非是圆形的,而是菱形的。
雀鳝鳞片特写
另外,虽然从外观上不明显,但全骨鱼的尾巴是“歪”的。
如下图,雀鳝的脊椎会向尾鳍上半倾斜,这也是全骨鱼、软骨硬鳞鱼的特点。
但全骨鱼最为特别的,是它们都和肺鱼类似,拥有在空气中靠鱼鳔呼吸的能力,其中的弓鳍鱼甚至也拥有鉆入泥土休眠的能力。
然而,它们并没能登上陆地,并且还丢掉了海洋(全骨鱼也都是淡水鱼)。
所以,不能小看一切小短手(误)。
真骨鱼的出现则比全骨鱼更晚,要到三叠纪时期。
在前面的部分,我们已经提到了真骨鱼的一些特点:
1. 鳞片从板质硬鳞变成了骨质圆鳞,更为轻便灵活(鲈形目更特殊一些,鳞片为栉鳞,相当于是圆鳞的升级版,边缘有锯齿状突起)。
2. 尾巴不再是“歪”的,这使得它们的尾鳍得以更好的发展,加强游动能力。
3. 上下颌大多较短,并且上下颌肌肉进化,可以让颌部向前伸出,加强捕食能力。
4. 鳍在不同的环境下发生了各种特化,比如:
飞鱼的翼状鳍海蛾鱼巨大的胸鳍,但它们不能飞,只能在海底爬行鳍特化成具拟态功能的海龙
但最奇特的,还是𩽾𩾌,它们头顶的小灯笼,其实就是特化的背鳍。
下一次,我们就来说说大家喜闻乐见的深海鱼。
中國合同能源管理(EMC)十四五規劃及未來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3 VS 2029年第一章:合同能源管理發展必要性及政策分析第一節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