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千百年来,官和民中国社会的主要关系,也是主要矛盾。
官民是水和舟的关系,是牧民和羊群的关系,是父母官和子民的关系;也是刀俎和鱼肉的关系,是“高贵”与“低贱”、“治人”与“治于人”。
“吏呼一何怒”,开门慢了一点,开门的不是要捉的男壮丁,是个妇人。“官”怒了!。
他此时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朝廷。本来唐朝政府采取的是“府兵制”,兵农合一,当兵是一种义务,被编入了户籍,国家赋予你土地和一些优惠政策,你有义务成为预备役的士兵,在国家遇到战争时上战场为国家打仗。但到了安史之乱时,朝廷手中已经没有可以赋予的土地,在唐玄宗前期,就已经将这种义务的府兵制改为了募兵制,通过朝廷雇佣一些职业军人来填充军队的缺口。
雇佣兵制在遇到像安史之乱这样的全国大混战时,出现了更大危机,一来朝廷没有稳定的收入招募兵员,二来叛军攻占的地方越来越多,朝廷要马上反击,招募已经来不及。
这时,就出现了战争史上最残酷的制度:强制征兵,也就是抓壮丁。
这样的制度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前半程,兵员不够,皇帝和大臣制定强制征兵的方法,最终还是要靠基层来执行。
集权体制越稳固,权力来源越单一,下层对上级负责,那么就是无所不用其极来完成征兵的任务。
可以变成像贼一样来抓人,可以面对和自己母亲一样大的老人怒斥痛骂,可以在一家三个男孩都已经上了战场的情况下,最终带走老太太;
这官,比贼还可怕。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守”,家里三个儿子,都已经被征去当了兵。而且都在邺城。可见也是临时被强征入伍的,此时刚刚收到一个噩耗“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三个儿子都送上战场,已经牺牲了两个,这个时候是最需要安慰的时候,这也是一个最需要同情的家庭,这是一个最伤心的母亲。但此时此刻,她搬出这些理由,却不是为了安慰、同情,而是一个“理由”来保护这个家,表明自己是“军烈属”,“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死了的人却是幸福的,已经长眠地下,但活着的人,像小偷一样,偷了今天就活一天,一天天都深陷恐惧之中。
这样的哀痛得到了这个“官吏”什么样的回复?杜甫没有写。杜甫仅仅写老太太后面说的话,我们就能推断出这时“官吏”一定还在紧逼询问“其他人呢?家里还有人”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家里没有任何可以当兵的人了,只有刚出生还在吃奶的孙子。孩子的妈妈未去,看来这个孩子的父亲是战死的那两个之一,自己年纪轻轻当了寡妇,本来是要回娘家的,现在为了照顾还在吃奶的孩子没有离开,这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孩子他还不知道家族遇到了这样的灾祸。
我们想象下这个画面,老人失去了儿子,刚刚生育的儿子失去了丈夫,泪水不知流了多少,人生活下去不知道有什么意义,这也是老妇口中的“存者且偷生”中“偷生”的意思。但又有一个每天哭着喊著的新生儿,他来到这个世界,陪着这些刚刚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他是未来的希望,也是支撑这个家完整的支柱。老翁的逾墙走,老妇的啼哭、儿媳的不离去,都是因为这个未来的主人翁,孩子却一点都不知道。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诉苦、乞命、求生、卑微的生命在严苛的官吏眼中不值一提,老太太只好把自己献了出去,这是保全这个家庭最后的方式。老太太主动提出了解决方案,自己愿意和官吏去,应付了这档差事,还恳请抓紧时间赶紧走,不要再停留在家里生出别的事情,或者自己的丈夫或儿媳再被抓走,奉献了自己而保全家人。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老太太走了,屋子里只剩下了幼年的孙子和没有衣服穿的儿媳。这个时候杜甫是没办法进屋安慰这个残破的家庭的。只能在隔壁听到家里的情况。这两句都是听到的现场。渐渐地、声音听不到了。又一会儿,好像听到了哭泣的声音,这声音不是向外嚎啕,而是被一口一口吞下咽到了自己肚子里。这一定是孩子妈妈的哭声,这哭声中有悲,更有怕,生怕再把这些官吏招惹回来。第二天,杜甫再上路时,“独”与老翁别,一个独字,替代了千言万语。
英語詞匯 表示“致死的”、“致命的”的形容詞嘉中deadly 、fatal、lethal、mortal 這組形容詞都可表示“致死的”、“致命的”意思。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