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府级政区十分特殊,与传统汉地相比,云南直到元代才算完全纳入朝廷管控范围之内,元廷占据云南后,在其地设置了大量万户府、千户府、长官司、宣抚司等羁縻或半羁縻政区,明代为加强管理,在沿用这些土府州司的同时大量安插卫所和军民府,管理军政、民政并监察土官。清廷于雍正、乾隆年间大量裁撤卫所,改流土司,不少土治和卫所沿袭为府,造成云南严重的“通府膨胀”,至乾隆三十五年,境内竟有二十三府之多,远超过第二多的江西(十三府)。部分由土府、军民府转化成的府治城廓狭小(有的就相当于一个村),范围不大(很多是不领州县的光杆),完全达不到其他省份同级别治城的规模。虽然土民混杂之地事务繁难需要高级政区统筹,但如此众多的府治仍显得过于臃肿。而清高宗也意识到这一点,故于乾隆三十五年二月大规模裁撤府治,其中许多降为直隶州、厅。至嘉庆二十五年,境内府城仍有十四座,居全国第一;算上直隶州厅,共二十二座二级治所,仅次于四川。
云南城郭简图
图例:
其余编例,简图及战例汇总,错漏更正记录参见:
清末部分城市建成区及其面积占比
建置:顺治十五年至宣统三年。
云贵总督、云南巡抚驻地。昆明县附郭,位于今昆明市五华区(25.049°N, 102.705°E)。面积3.0平方公里,领四州七县。
唐永泰元年,南诏凤伽异于今城之东筑拓东城,以之为东都,后又设鄯阐府。大理以鄯阐为东京。宪宗时,乌蛮三十七部起事,攻陷鄯阐,全城几被夷为平地。大理收复鄯阐后重修并扩建城池。
蒙古宪宗五年置鄯阐总管府。元至元十三年设云南行省,改鄯阐府为中庆路,行政中心由大理迁至中庆,后于今址筑土城。明洪武十四年,征南将军傅友德攻占云南,次年改中庆路为云南府,扩建城墙并包砖。永历四年李定国改云南府为昆明府,顺治十五年清平云南后改回。
明清两代共对城墙修葺23次,民国十一年开始拆除城墙,至今仍存圆通山段和云南大学段约100米。
云南府城(光绪二十七年)昆明历代城垣叠加
【战例】杜文秀军东征昆明
自道光以后,云南汉回矛盾加剧,械斗冲突屡有发生。道光二十五年四月,永昌府保山县回、汉两少年发生口角争执,帮会组织“香把会”借此挑起两族械斗。同年九月,在当地官府的命令下,香把会头领沈聚成带人进入保山县城,乘夜屠杀回民八千余人,杜文秀一家五口被杀,未婚妻被掳走。二十七年七月,杜文秀与丁灿庭、木文科、刘义商赴京,到都察院控告保山官府,云贵总督林则徐负责查办此案,但林则徐开脱官府责任,强迁残余的两百余户回民到烟瘴之地的官乃山。杜文秀回到云南之后,便在云州、蒙化等地暗中组织回民,酝酿起事。
咸丰六年八月,杜文秀乘云南提督文祥率兵离开大理前往楚雄,在蒙化率众起兵反清。九月七日,杜万荣、蓝金喜在大理府城起事。杜文秀闻讯,立即率军前往大理,与当地回民会合,大败清军,打死迤西道林廷禧、太和知县毛玉成等。九月十六日,大理知府唐惇培败逃宾川,回民军攻占大理城。杜文秀在起事回军中颇有威望,“精力强壮,忠直廉洁,素为众人所敬仰”。他组织众人击退了鹤丽镇千总张正泰对大理的进攻后,提出:“欲做大事,必须收拾人心,不宜专尚威力。且汉众回寡,尤须重用汉人。”得到众将响应,被推举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并宣布“遥奉太平天国南京之召号,革命满清”,通令“改正朔,蓄全发,易衣冠”,成为咸、同乱世之中少有的主张民族和解的势力。
杜文秀起兵后,很快攻占滇西大部地区。同治六年四月,杜文秀在击败马如龙率领的清军的第四次进攻后,趁代理云南布政使岑毓英在贵州与苗军对战,云南巡抚刘岳昭远在贵阳,总督张凯嵩逗留四川,省城防务空虚之机,命扬威大将军蔡廷栋为大经略,率十八大司十余万人东征昆明。
六月,杜文秀大军兵分五路,向省城进发。北路由大司衡杨荣、大司阃马旭、大司勋米映山统领,取定远、罗茨、禄劝、武定、富民攻昆明城北;西路由大司政刘诚、大司令马清、大司藩安文玉、大司隶刘纲率领,取禄丰、安宁、碧鸡关,攻昆明城西;东路由扬威大将军蔡廷栋、大司徒马德才、大司平马兴堂、大司寇李芳园率领,取大姚、元谋、禄劝、柯渡、杨林,攻昆明城东;南路由大司戎马国春等率领,在攻占楚雄、南安、广通等地后,攻打昆明城南;大司卫姚得胜、大司旅马锡晋、前凝大将军虎应龙所部为预备队,接应各路兵马。杜文秀坐镇大理,指挥各路大军。
东征后,大军分路并进,除围攻楚雄的一路暂时受阻,其余各部进展颇为顺利。八月,大军攻占黑、白、瑯盐井,控制了盐井地区的赋税,断绝了驻滇清军的重要财饷来源。此后两个多月,杜文秀军又陆续攻占广通、禄丰、南安、元谋、武定、禄劝,切断了楚雄与昆明之间的联系。十二月十八日,杜文秀军一举攻占楚雄,西路清军全线溃败,东征各部得以直逼昆明。
在攻占楚雄后,杜文秀军继续向昆明推进。杨荣等人率领的北路军由武定、禄劝、富民进抵昆明北郊;刘诚等人率领的西路军攻占安宁、碧鸡关,进驻西郊;马国春等人率领的南路军攻克易门、昆阳、晋宁、呈贡后,进据昆明城丽正门外的万寿宫。次年二月,清军将领马天顺、张元林率部向杜文秀军投降。
此时昆明已被三面包围,只留东面尚可与外界相通,城内“人心惊惶”,危在旦夕。昆明城内仍有云南提督马如龙等人所统领的守城清军一万五千人,城内外驻军加各路援军、团练共有六万人。为防御省城,马如龙派署总兵合国安等守城西的洪家营、土堆等要地;副将杨先芝等守城西北的虹山;知县岑毓宝守城北的龙王庙、岗头村;署副将夏毓秀等守城西南的近华浦、白马庙;副将曹兴柏等守拱辰门外的商山寺、莲花池。护理云贵总督宋延春于城内文庙设巡防总局,率清军、团练守城。
然而杜文秀军尚未发起攻击,清军便开始内讧。由于清军内部回兵众多,与城外杜文秀军有所联络,提督马如龙怀疑其属下回将通敌,于是用计除杀回将署总兵合国安、守备马云龙、军功马学林等人(然而马如龙自己就是回将)。清军中的回兵见其将领被杀,纷纷献出阵地:游击马树德从棕树营,守备马葵从三官庵,守备马文照从麻园,守备马蔚从大观楼等出降杜文秀军,清军防线崩溃,杜文秀军趁机推进,以江右馆为总指挥部,于城南分据西岳庙、五华寺、羊神庙、弥勒寺等处;于城西进至三官庵、棕树营、西坝、妙音寺、红庙、麻园、黄土坡等处,于城北进至虹山、豹子头等处;于城东北追击占领嵩明和寻甸。至三月,杜文秀军已在昆明城外列营百余处,修筑碉楼炮台,四郊营垒,星罗棋布。
马如龙遂调整部署:遣曹星柏等分驻鲁班庙、三市街、得胜桥,以防御驻扎南门外江右馆的杜文秀军;邵天贵等分扎篆塘、瓦仓庄、焦家营、鲍家厂等处,防御西南;夏毓秀等分驻宝成门外的文昌宫、关庙、永宁宫,以防御正西面三官庵一带的杜文秀军;钱大川等分驻龙王庙、莲花池以防御正北虹山一带的杜文秀军;岑毓宝驻扎交三桥以保东路与外界的联络不被切断。城内则有李维述、马忠派兵弁等城,各街巷分段抽丁轮流守栅,日夜戒严。
此时的杜文秀军对清军仍有较大优势,但其接下来的行动却让人颇为费解。在西、南、北三面推进至城郊后,其主力既未攻城,也没有切断东路的清军补给线,而是在这三面挖壕筑垒,作长期打算。但因清军交通线始终没有被切断,城内物资并不比城外少,一场围城战打成了双方比拼后勤实力的消耗战,这对腹地狭小的杜文秀军而言毫无胜算。
在双方对峙数月之后,同治七年二月,代理云南布政使岑毓英率三万清军援兵由曲靖出发,前往昆明。他派游击杨玉科率兵数千人绕道会理,包抄杜文秀军后路;又令副将杨国发攻取杨林,进驻城东北;自己率主力攻打城郊的杜文秀军。岑毓英扬言出兵陆凉,实际取道马龙、宜良,秘密进至距昆明七十里的七甸,随即指挥清军由黄土坡、北海子一带向杜文秀军发起进攻,数日之内占领大小石坝、小板桥、官渡等地,切断了呈贡与江右馆大营之间的联系。为夺回小板桥要隘,扬威大都督蔡廷栋、大司戎马国春会同大司略杨振鹏、大司抚田庆余等率领数万军队,于三月二十五日发起反击。清军固守要隘,以逸待劳,在顶住攻势后发起突然反击,将杜文秀军击败。随后,清军进占昆明城东的金马寺、古庭庵、大小黑土凹、大树营等地,使援兵得以畅通无阻。
打通城东南以后,清军开始向江右馆的杜文秀军大营发起进攻。杜文秀军在大营周围挖掘了大量地窖、交通壕和池塘,清军的开花大炮难以发挥作用。此时,为牵制清军进攻,蔡廷栋、李芳园于城北联合嵩明、寻甸的各路军队会攻杨林,以期占据东路,切断清军补给线。岑毓英担心杨林失守,城东门户大开,只能亲自率部增援杨林。
五月上旬,新任云贵总督刘岳昭率湘军两万人由毕节到达曲靖,计划西进寻甸以解昆明之围。为配合刘岳昭的行动,岑毓英于七月初在昆明城外十二里的响北闸下营,向昆明城郊的杜文秀军据点进攻。清军付出巨大伤亡代价,夺取呈贡、宜良入昆要道上的石虎岗等几个据点。但由于寻甸、澂江、新兴等地杜文秀军的持续支援,清军始终不能清除掉昆明外围的全部营垒据点。于是岑毓英率主力转战南部的呈贡地区,与杨玉科、刘岳昭两部分别在正南、西北、东北三面与杜文秀军激战。
在南面,清军决定助攻晋宁、呈贡。两城把守昆明南下通道之要隘,在岑毓英到达呈贡之前,清军就已经在这个方向发起了多轮进攻。驻守晋宁的大司治张元林、驻守呈贡的大将军马开义在昆阳、新兴等地杜文秀军源源不断地支援下,多次击退清军进攻。当岑毓英抵达呈贡前线时,正值晋宁和昆阳杜文秀军击溃临安兵练后前来救援呈贡,他趁晋宁城内杜文秀军兵力薄弱之机,令署总兵梁士美率部偷袭晋宁。八月十九日傍晚,梁士美遣其弟梁士伟率军由江川出发,夜行八十余里,绕过杜文秀军的营垒,于二十日凌晨前抵达晋宁城外。守城兵士疏于防守,清军夺门而入。大司治张元林与驻扎城外的杜文秀军配合反击,暂时顶住了清军的进攻,两军相持不下。岑毓英见状,一面令游击何秀林、王正坤等猛攻呈贡,牵制杜文秀军兵力,一面派游击岑宽德、都司刘重庆等带兵二千六百人由水路支援晋宁。梁士伟因在晋宁城内进攻受阻,即分兵一部,与援军内外夹攻,占领了晋宁城外四乡。昆阳的杨振鹏率部援救,遭水陆两路清军阻截,未能到达。八月底,清军攻占晋宁北面的归化,截断了晋宁、呈贡之间的陆路交通。接着,岑毓英又派总兵马忠等带兵三千名,由归化向晋宁进攻,截断了晋宁通澂江、昆阳的通道。晋宁守军孤立无援,形势危急,但仍与清军相持。
岑毓英见晋宁一时难以攻下,便令何秀林、王正坤日夜不停地猛攻呈贡。尽管晋宁危急,呈贡后路已断,守军仍击退了清军多次进攻。九月二十九日,岑毓英“传齐各营,填壕而进”。清军四面架梯登城,冲入城内。攻守两军激战一夜,大将军马开义等三千余人战死,呈贡失守。
清军攻占呈贡后,岑毓英即令何秀林率部攻打澂江,王正坤率部助攻晋宁,其本人则亲赴晋宁督战。杜文秀为救援晋宁守军,派张禧和马天朝率援军万余人前往,扎营于城西南的观音山一带。同时调令澂江守军往援晋宁,扎营于城东的盘龙寺。为了阻止援军与城内守军会合,岑毓英又调派张保和等率兵三千余赶至晋宁。十一月二日,清军向观音山进攻,经过激战,杜文秀军受挫,马天朝等战死。从澂江前来的援军亦因何秀林部清军进攻澂江而撤走。在晋宁守军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清军于十一月三日发动总攻。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守军弹药告竭,清军破城,张元林仅率少数人突出重围,转移至澂江,其余士兵一千余人战死。
呈贡、晋宁先后失守,澂江日益孤立。张元林在作战中身受重伤,作战意志被击垮,退入城内后,暗中向清军乞降。十一月二十七日黎明,清军乘守军不备,在张元林的接应下,突然攻城。中郎将张鹏程等一千余人战死,清军夺占澂江。至此,清军在南线战场取得完全胜利,打通了由昆明通滇南的通道。
在西北,二月奉岑毓英之命牵制杜文秀军兵力、截断其后路的杨玉科,率领清军数千人,由东川绕道会理,从阿鸡鲁渡口渡过金沙江,抵达杜文秀军西北后方。途中杨玉科联络当地的团练武装,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于三月相继袭占了大姚县的苴却、元谋等地;四月,又攻占武定、禄劝。五月,驻守罗次的征南大将军张遇泰不战而降。随后,杨玉科率清军向富民进攻。
为改变不利局面,杜文秀派大司卫姚得胜等率军数万由大理东援。六月中,大军由大姚、禄丰、富民三路齐进,分攻元谋、罗次、武定,连败杨玉科部,迫使其收缩兵力,退守罗次。驻守富民城的大司衡杨荣率部尾追清军,与禄丰驻军合击罗次。清军再次战败,杨玉科退守武定。杜文秀军紧追不舍,又向武定发起进攻,岑毓英只能再次派兵前往增援。杨玉科在武定修筑土城碉楼,扼险顽抗。攻城军用湿木柴堆积成比城楼还高的柴楼,在上面架设枪炮,轰击城内清军。清军反击,摧毁柴楼,攻城军又挖掘地道,埋设地雷炸城,终于在十一月一日占领武定和禄劝。
在东北,当刘岳昭部于五月七日率军到达曲靖后,经过三个多月的准备,于八月开始督率所部湘军和新募黔勇二万余人,向寻甸进攻。其部署是:总兵李家福率部自马龙进,总兵谢景春率部自沾益进,总兵全祖凯率部自功山进。三路分进合击寻甸。八月九日,李家福部占领了寻甸东北的七星桥。此后,谢景春、全祖凯等部也相继夺占清水沟、金所等要隘。清军扎营于近城的文笔山、凤凰山、望城坡等处,用大炮不断地向寻甸城内轰击。寻甸守军固守城内,顽强抵抗,清军久攻不下。十二月,四川候补道刘岳曙率领湘军二千八百名,由贵州到达云南,赶至寻甸增援,但仍无进展。
大司卫姚得胜、大司衡杨荣攻占武定之后,即转旗东向,于同治八年一月占领果马,进至寻甸城下。一月三十日夜晚,大军突袭望城坡清营,清军在次日黎明败退。杜文秀军乘胜占领七星桥、草坝等地。二月一日又向文笔山清营发起攻击,清军再次败退,分走曲靖、马龙、沾益等地,寻甸解围。此战使刘岳昭部“精锐大半损折,势难裹创复战”“全局几至动摇”。
清军在昆明西北、东北两线的溃败,使得战场形势发生极大转变。岑毓英在南线获胜后回驻昆明城内,派总兵李维述、参将张保和等配合杨玉科部向北线反攻,从同治八年一月中旬到三月上旬,先后占领了富民、禄劝、武定、罗次等地。同时,杨荣、姚得胜各率所部在东线作战。当杨玉科率部进攻武定等地时,杨荣、姚得胜为牵制清军,由滇东向昆明进军。三月,杨、姚两军一举攻占省城东北重镇杨林,清军守将何秀林率部退守宜良。杨、姚乘胜由长坡向大板桥一带进攻,占据昆明城东小偏桥、十里铺、羊房凹、牛街、兴福寺等地,省城震动。四月,由马周率领的一支军队也乘澂江空虚袭占该城。
岑毓英急忙调集杨玉科、张保和、吴永安、徐联魁、李廷标诸部救援省城。杜文秀军兵势虽盛,但各部指挥混乱,难以协调一致,最终未对守城清军造成较大威胁。岑毓英于是集结各路援军,以优势兵力向小偏桥一带猛攻。将杜文秀军隔为数段,然后各个击破。经过近二个月的反复争夺,至六月初,小偏桥、十里铺、长坡等要地均被清军攻占,杜文秀军伤亡万余人。
自同治七年初至今,杜文秀军已顿兵昆明城下一年有余。由于战线过长,后勤供应难于保证,粮食弹药时有短缺,加之传染病流行和频繁战斗,部队大量减员,特别是久攻昆明不克,战斗意志大受影响,士气逐渐消沉。清军在攻占小偏桥、长坡等地之后,即向杨林进攻。守军大量伤亡,于六月十一日撤出杨林。接着,岑毓宝由杨林、杨玉科由昆明合攻嵩明。在清军攻势之下,守将大司寇李芳园、大司平马兴堂挟持杜文秀派到前线监军的女儿蔡杜氏于六月十三日不战而降。在此期间,刘岳昭部将李家福、刘岳曙亦率湘军向寻甸进攻,相继占领了七星桥、文笔山、望城坡等要隘,进逼寻甸城。留守寻甸的大司理马天顺等于六月二十日率军投降,寻甸、果马等地遂为清军占领。至此,清军完全控制了昆明以东地区。
在接触东面威胁后,岑毓英和马如龙准备向围城军进行全面反攻。为此,清军向昆明城内运进大量新式火炮,并调集东线作战的军队及杜文秀降军返回昆明。七月,清军首先进攻城南的杜文秀军阵地。至八月初,李家地、老鸦营、大营寺等地均为清军占领。老鸦营距南门外三捷桥清军营垒仅一里左右,是通江右馆大营的必经之路。老鸦营失守,城西和城南各部的联系便被切断。岑毓英一面派副将张保和率部攻昆阳、副将范清率部攻安宁、总兵李维述率部攻广通、副将杨玉科率部攻元谋、副将何秀林率部攻易门;一面施行离间计,使围城军内部互相疑忌。大司疆段成功粮尽,求借于扬威大都督蔡廷栋和大司令马清,蔡、马二人都不借予。九月十八日,段成功向清军投降,将城南西岳庙一带二十余处营垒全部献给清军。
岑毓英、马如龙乘杜文秀军内部不和,指挥清军向城南、城西、城北发起全面反攻。城外营垒多被攻破,仅存城南江右馆、城北马村、城西土堆三处,但兵力已不足万人。九月二十日,岑毓英、马如龙指挥清军合攻江右馆,杜文秀军总理内阁大监军杨崇章被俘,扬威大都督蔡廷栋、大司徒安文义退守棉花行。马如龙亲临喊话,要求对方“自相擒献”。在此绝境之下,蔡廷栋率部投降,并将安文义缚送清军。此后不久,蔡廷栋又和段成功逃回大理,被委以守御大理西南的重任。
江右馆失守后,城北马村和城西土堆更加孤立。九月二十一日夜,驻守马村的大司勋米映山率五千人冒雨突围,转移到城西土堆,与大司政刘诚率领的二千人共同守垒。至此,杜文秀军在昆明东、南、北三面的阵地完全丢失,元谋、易门、大姚、广通、安宁等地也已失守,仅余城西土堆仍在清军重重包围之下坚持抵抗。岑毓英见久攻不下,调来法国人武龄、实一的新式炮队,猛轰土堆,守军则利用壕沟和石垒节节抵抗。直到十二月十七日,清军才得以攻占土堆,仅剩的一千五百余名守军全部阵亡,东征昆明之战彻底失败。此战之后,杜文秀势力大衰,云南攻守易势,清军着手对杜文秀驻扎的大理发起最后一击。
建置:顺治十五年至宣统三年。
太和县附郭,位于今大理市大理镇(25.698°N, 100.163°E),面积2.1平方公里,领四州三县。
初,河蛮于今下关镇太和村筑太和城,蒙舍诏统一六诏后,其主皮逻阁于唐开元二十九年迁都太和,建立南诏。太和城规模宏大,南、北城墙长度均超过三千米,自山至海,连为一片。其初期作为南诏都城,后期成为军事重镇,至明代渐废,至今仍有部分残墙遗迹。
赞普钟十三年,于太和城北十五里筑羊苴咩城,长寿十一年迁都于此。其城周约十五里,亦为比肩太和的大城市。此后长和、天兴、义宁、大理诸政权皆都之。目前存苍山中和峰脚北侧桃溪南岸残墙约一千米。
蒙古宪宗六年置大理上、下万户府,至元七年改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改大理府,十六年于羊苴咩城故址重建新城,即今址,明清两代多次营修。清咸丰六年回众攻占大理,以杜文秀为统帅据之,直至同治十一年清军收复。建国后拆除城墙,目前存南北两门及部分墙段约300米。
大理府城(康熙三十年)大理历代城垣
【战例】杜文秀守大理
东征昆明失败之后,杜文秀军和清军在力量对比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滇清军已逾十万,而占杜文秀军总兵力一半的十万东征大军,几乎全部折损在东征战场上;众多指挥官或死或降,领导力大不如前。因此,已升任云南巡抚的岑毓英决定进军滇西。
昆明解围之后,岑毓英和马如龙一面指挥清军继续围攻城西土堆等残存据点,一面调派部队向昆明外围州县进攻。至同治八年十月初,清军相继占领了南安、楚雄、定远等地,进一步稳定了省城的局势。为了进攻滇西,岑毓英派人分赴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地,催调协饷,并奏请在重庆设立滇饷总局,以便于转解协饷入滇。总督刘岳昭也于十月七日由曲靖进驻昆明,留总兵谢景春率部分防曲靖、马龙、寻甸等处,以保护滇东饷道。
在攻占南安、楚雄、定远等地之后,岑毓英即指挥清军分三路向滇西大举进攻。在南路,由迤南道张同寿、署普洱府知府许继衡等率领,由普洱进攻威远、缅宁,以牵制大理以南各地反清势力;北路则由永北厅同知刘昌笏等进攻永北厅城,署维西协中军都司张润等率部自维西进攻丽江府城,以阻止鹤庆、丽江、邓川、浪穹等地的杜文秀军南援大理;中路由杨玉科率主力部队进攻姚州,都司张士进率部进攻镇南,都司钱大川等率部进攻云南县,守备陈定邦等率部进攻宾川,都司王钟祥等率部进攻弥渡,署镇沅州同知尉迟品玉等率部进攻镇沅与景东接壤之马街一带,待姚州得手后,直攻大理。
姚州作为大理屏藩,位置紧要。杜文秀在此布置了重点防守,加固城墙,并在城外修土城、筑碉楼、挖壕沟,使之成为一座易守难攻的坚固堡垒。十月,杨玉科占领定远后,即率徐联魁、段瑞梅、蒋宗汉、冯长寿等分数路包围了姚州。杨玉科扎大营于龙岗卫,指挥清军昼夜围攻。大司军马金保和大将军蓝平贵、大都督契有明率守军依托环城修筑的碉楼营垒,击退清军多次进攻。杨玉科部与守军“相持数月,射火鸦、翻草龙之技已穷,均不能克。又昼夜迭攻,贼殊死战。……枯索计谋而不得。”十二月中旬,清军攻占禄丰后,岑毓英增调总兵李维述部与张士进部合攻镇南。镇南与姚州同为大理门户,杜文秀亦对此“加意布置,以全力据守,猝不可拔”。杜文秀军在姚州和镇南两个军事要点顽强抵抗,牵制了中路清军主力,为其它各路的防御争取了战机。
南北两路清军起初进展较为顺利,至同治九年初,南路占领了缅宁,北路占领了丽江、剑川。与此同时,中路本用来起牵制作用的刘兴、王钟祥、丁跃龙、段瑞梅、钱大川、陈定邦等部不顾主力受阻于姚州、镇南,突出冒进,先后占领了弥渡、浪穹、邓川、红岩、云南驿和宾川等地,逼近大理。为了保卫大理,杜文秀派大司衡杨荣率领一支机动部队赴援云南县,同时分兵进攻宾川、浪穹、邓川等地的清军。由于这些地区的清军孤军深入,兵力不足,在杨荣部的反击之下纷纷溃败,所得城池多数失守。
正当此时,杨玉科部主力清军于四月初挖地道炸开姚州城墙,冲入城内,与守军展开巷战。由于守军抵抗极为顽强,直到五月一日,清军才全部占领姚州城。守将马金保、蓝平贵被俘,契有明自焚而死,守军六千余人阵亡。在镇南,尽管岑毓英派都司陆得成、林大任率新式开花炮队增援攻城清军,昼夜轰城,但仍无进展。
岑毓英认为,清军西进缓慢并屡次失利的原因:一是东南尚未肃清,不能集中全部兵力进攻滇西,特别是澂江、新兴两城,久围不下,“实为省城肘腋之患”;二是军队纪律不严,诸将各不相下。因此,决定加紧对据守在昆明东南各州县杜文秀军的进攻:马如龙亲率兵练与总兵田仲兴部合攻新兴;岑毓英亲率兵练往攻澂江。对进攻滇西的各部清军,则区分任务,各专其责:委杨玉科署鹤丽镇总兵,督办大理、丽江军务;委总兵李维述负责蒙化、赵州、云南军务。杨玉科派段瑞梅、蒋宗汉、徐联魁、冯长寿等各率所部分援邓川、浪穹、宾川、云南。杜文秀军和清军在上述地区展开激烈争夺,各处得而复失,数易其手。
九月三日,北路清军黄世昌、刘昌笏部占领了永北厅城。十五日,杨玉科联合北路清军攻占鹤庆,接着率军南下,于十月底至十一月初夺占浪穹、邓川,进至大理北门户上关。至此,上关以北各州县尽为清军占领。
在大理东南,杜文秀军和清军的争夺更为激烈。九月二十一日,李维述部终于攻占镇南,随后向云南县进攻。弥渡等地数次为清军占领,又数次被杜文秀军夺回。双方在此拉锯长达八个月,直到同治十年五月,杜文秀军大败清军,打死都司陈定邦,又一次收复弥渡。清军徐联魁等部进攻下关,也被杨荣击败,退回宾川。杨玉科部的主力清军被迫转攻为守,严扼要隘关口,整训部队,筹集粮饷,待秋收以后继续进攻。
在大理西南,大司空李国纶率部守腾越,大司马杨德明、大可武马年玉率部守永昌,与当地清军相持。鉴于永昌为大理西南屏障,战略地位相当重要,杜文秀令东征时投敌后又逃回的蔡廷栋、段成功各率所部往援。但蔡、段二人不和,纠众相攻。后蔡廷栋遣人刺死段成功,兼并其众,率领大军于六月二十五日占领永平,而对援救永昌并不积极。在此期间,杨玉科派蒋宗汉等率军一万增援围攻永昌的参将李凤祥部。在蒋宗汉、李凤祥部联合进攻下,永昌城于九月七日失守。
秋收过后,岑毓英复令各部清军同时发起进攻,杨玉科部围攻水平,李维述、杨国发部急攻云南县,企图进而东西夹攻下关。十一月,清军在攻占云南驿之后,李维述令参将李栋材率部进攻弥底、瓦录、天生营等处,次月全部攻占,守将李文学突围而走。
同治十一年春,杜文秀派杨荣、蔡廷栋率援军由南涧、古郎等处攻云南驿等地,欲截断清军后路,但在小桥一带作战失利退回。五月初,清军攻占弥渡、红岩、南涧等地之后,李维述、杨国发遂率清军合攻云南县,于五月二十二日占领县城。杨玉科部清军已于三月四日攻占曲硐,四月二十一日占领漾濞,继而进攻下关。当得知李维述等已占领云南县城时,杨玉科立即赶至云南县,部署向赵州进攻。赵州是大理南路咽喉,逼近下关。六月一日,杨玉科督率徐联魁等部由云南县、都司周作祥部由洱海东向阳堡南下,两路夹攻赵州。四日,杜文秀亲率杨荣、蔡廷栋等万余人由大理下关往援赵州,遭清军截击败回。八日,赵州失守,清军进逼下关。
大理城之所以自南诏时就成为滇西地区的区域中心,其地理形势起到了决定作用。大理以东为洱海,以西为苍山,山海之间夹杂着一片平原,便为大理城之所在。而山海相接的两端,各形成两个天然关口,是为上关和下关。两关的地位有如潼关之于长安,一旦两关不守,大理必然城破。是故自中古时期大理建都以后,主政者便在两关营造据点城垣以为守备,历代加筑不辍。杜文秀取得滇西后,加固了两关原有的石城,并在城外筑起数道长垣。在清军逼近后,他令马国玺、马锡晋驻守上关;蔡廷栋驻守下关,防守极为严密。
六月九日,杨玉科即指挥清军同时向上下两关发起进攻。上关由段瑞梅部主攻,都司李应举绕道扎花甸袭击上关之后;下关由杨玉科亲率主力进攻,徐联魁等率部助攻,蒋宗汉率军由漾濞越点苍山偷袭下关侧后。此外,另有守备董良弼率水勇乘船往来于洱海之上,侦察关内守军的虚实。由于上下两关过于坚固,清军无隙可乘,几次进攻都遭失败,杨玉科只得退回赵州城北的汉邑村。当他探知驻守下关清风桥和天生桥的董正兴、鲁达二人不是回民后,便派人进行分化瓦解,“招其来降,约期内应”。同时,又派出兵士扮作盐贩,混入两关,收买居民,以配合清军的进攻。六月十二日,清军再次发起进攻,蒋宗汉率部翻越点苍山斜阳峰,鲁达投降,清军抄入关后。就在此时,大司勋马荣耀率援军赶到,截其归路,清军战守失措,兵溃而走。杨玉科急派千余清军渡过洱海攻守军营垒。驻守下关外关的董正兴投降,清军夺占清风桥,进入内关。蔡廷栋和马荣耀被迫退守大理,下关失守。同日,上关也被段瑞梅、李应举等部清军攻占。上下两关失守后,大理城破已成为时间问题。
两关失守后,清军主力蜂拥而入,共计十余万人抵达大理城下,而大理城内的杜文秀军连同家属老小仅有五六万人,力量相差巨大。六月十二日,清军倚兵力优势从南北两面向大理城发起进攻。当南路清军进至离大理城一里左右、北路清军经喜洲进至湾桥时,杜文秀命杨荣等率部出击,清军溃败,蒋宗汉等率南路军退至太和村,段瑞梅等率北路军退至喜洲。正在这时,进攻蒙化的李维述部清军告急,杨玉科率二千五百人往援。大理守军随即出击,再次击败蒋宗汉、徐联魁部清军,占领大井旁、砖窑、葭蓬村、重邑村等处。
二十二日,清军攻占蒙化城,李维述率所部向蒙化厅属大小围埂进攻,杨玉科则回到下关,继续部署进攻大理。杜文秀在大理城周围筑设营垒,清军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术,向大理城周围的村寨和营垒逐点进攻。杜文秀亲率部众周旋于各据点之间,与清军相持四个多月,最终城外一百多个碉楼营垒陆续失守。至十一月初,清军进至城下,包围了大理城。
大理守军在城周围挖有壕沟,壕边修有隐蔽的地下工事数十座,上面覆以泥土,四周砌以砖石,并有地道与城里相通。清军进至壕边时,隐藏在工事里的守军通过工事的暗孔向清军射击,清军屡进屡却,死伤颇多。后清军引苍山溪水淹灌地下工事,迫使守军退回城内。清军随即越过城壕,在城下扎营,并筑起高过城墙的炮台数座,用大炮不断向城内轰击。杨玉科又指挥清军开挖地道,准备埋药炸城。
大理被围日久,情势日渐窘促。当时,滇东、滇南地区的杜文秀军已完全被岑毓英、马如龙歼灭。滇西除大理外,仅腾越、顺宁、云州数地未被清军占领。顺宁、云州等地的杜文秀残军屡次赴援大理,均被清军杨萃、尉迟品玉等部阻截,因此,大理完全成为一座孤城。为了早日攻下大理,岑毓英于十二月初亲自率军由昆明启程西进,前往大理城下督战。
十二月十日,清军地道挖成,炸开东南角城墙攻入城内。守军顽强抵抗,清军死伤甚众,被迫退出。此后,清军又多处挖地道炸城,攻入城内,与守军展开激烈巷战。至十七日,清军终于占领城内的校场、莲花池一带,守军退至西北半城。二十日,清军又到援军五千余人,杨玉科改单从东南一个方向进攻为四面同时进攻,又将开花大炮二十门排列城上,昼夜轰击。守军营垒碉堡大半被毁,形势十分危急。杜文秀决心与清军决一死战,至万难固守之时,再弃而他走,或率全家老小,投洱海以殉。但杨荣、蔡廷栋作战意志已然动摇,暗中向清军请降,并力劝杜文秀放弃抵抗。杜文秀还收到赵州知州唐澍的劝降信。他考虑到“与其陷万人于锋镝,曷若捐一驱以救生灵”,遂决意出城“请罪伏诛”,以求“过咎归某一人,法律休波万姓”。十二月十七日,杜文秀服毒后乘轿子到达杨玉科大营。杨玉科将其头颅割下,向岑毓英报功。岑毓英急从离大理一百二十里的红岩赶到大理,纵兵血洗大理城。
大理失守后,岑毓英移兵攻顺宁、云州、腾越。同治十二年三月,清军攻占顺宁,四月占领云州。五月,腾越失守。至此,持续十八年之久的云南回民起事完全失败。
建置:雍正三年至宣统三年。
丽江县附郭,位于今丽江市古城区驻地大研街道(26.875°N, 100.238°E),府城面积0.22平方公里,土司府面积0.059平方公里,另主要建成区未建城墙,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本府领二州一县二厅。
唐调露二年,吐蕃于今古城区义尚街道文林村筑三赕城,宋末元初,木氏先祖将统治中心迁至今狮子山一带。大理天定二年,蒙古军南征,木氏先祖阿宗阿良迎降。次年设三赕管民官。元至元十四年,改丽江路通安州。明洪武十五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归顺明朝,改设丽江军民府,赐阿甲阿得木姓,封世袭知府。清雍正三年六月改流,并筑府城。其后城墙常受山洪、地震破坏。乾隆十六年、五十八年两次地震导致城墙坍损严重,是后再未修复。咸丰年间丽江遭兵燹战祸破坏,但至今仍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1986年2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府城城墙因湮毁太早,今已无存。
丽江府城(乾隆二年)
建置:顺治十五年至宣统三年。
楚雄县附郭,位于今楚雄市驻地鹿城镇(25.034°N, 101.545°E)。面积1.2平方公里,领三州四县。
晋咸康八年,爨氏首领威楚始筑土城。唐天宝八载,南诏王阁逻凤于此设威州,重建土城,南诏长寿八年置威楚千户所,大理时改郡,蒙古宪宗六年改万户府,元至元十一年改路。明洪武十五年,改威楚路为楚雄府,十八年重建砖城。清康熙十九年毁于地震,后重修。至清末,建成区主要集中于城北,1956年在城市扩张中拆除北城墙;南城多荒地,至今仍有一段留存于楚雄师范学院。
楚雄府城(康熙三十年)
建置:乾隆三十年至宣统三年。
保山县附郭,位于今保山市隆阳区(25.117°N, 99.160°E),面积2.1平方公里,领二县一厅。
唐天宝二年,南诏王皮逻阁于太保山下筑拓榆城,为土城。大理时设永昌府,元至元十一年改永昌州,十五年重筑城墙,元末为麓川所毁。明洪武十五年置永昌府,十八年扩建砖城,二十八年再度扩建。嘉靖二十八年增筑西城,清康熙五十六年、乾隆四年重修,道光四年挖濠。同治年间遭杜文秀与清军反复争夺,受到较大破坏。民国三十一年开始拆城,至70年代末基本拆除。目前仍存西部太保山2200多米以及仁寿门、龙泉门(基址)、安定门(基址,已重建)留存。
永昌府城(乾隆三十二年)
建置:广南府 顺治十六年至乾隆三十五年;广南厅 乾隆三十五年;广南府 乾隆三十五年至宣统三年。
宝宁县附郭。位于今广南县驻地莲城镇(24.049°N, 105.062°E)。面积0.45平方公里,领一县(即宝宁县)。
宋为特磨道,元至元十二年设广南西路宣抚司,明洪武十五年改广南府,为土府,十九年于土司府南建排栅,二十八年筑土城。顺治十六年添设流官知府。康熙二十一年任命侬鹏袭土同知职后,土司与流官共治一城。雍正十年改建砖城。乾隆三十五年降为直隶厅,同年十月,因地处土民杂居处,且为采办滇铜必经之路,同知稽查难周,又改回广南府。道光二十二年重修城墙,1952年起陆续拆除,今已无存。
广南府城(道光五年)
建置:康熙五年至宣统三年。
文山县附郭。位于今文山市驻地开化镇(23.372°N, 104.248°E)。面积0.21平方公里,领一县一厅(府州厅皆治同城)。
清康熙五年八月以教化、玉弄山、安南长官司地改流置,七年筑土城,乾隆十年改砖石城,二十六年、嘉庆元年大修。1956-1964年拆除城墙,今已无存。建成区亦被完全更新,城内如同一个小区。
开化府城(嘉庆二年)
建置:乾隆三十年至宣统三年。
南宁县附郭,位于今曲靖市麒麟区(25.491°N, 103.796°E),面积0.82平方公里,领六州二县。
汉元封二年置味县,城址在今城西北9公里处(今西山乡三叉村),建兴元年诸葛亮平孟获等,于味县设建宁郡,统辖南中地区。晋至唐先后为宁州、南宁州、郎州治所。南诏上元年间改石城郡,大理因之。
蒙古宪宗六年置磨弥万户府,元至元八年改中路总管府,十三年又改曲靖路总管府。明洪武十五年置曲靖府,二十年迁治今址并建砖城,二十七年改军民府。明末秦晋之战,城楼被毁,,后修复。清康熙五十六年地震又被毁,六十年修复。乾隆三十年十二月改府。目前有100米左右城墙遗存,位于康桥处的国风影剧院进门左侧。
曲靖府城(咸丰二年)
建置:乌蒙府 雍正五年至九年;昭通府 雍正九年至宣统三年。
恩安县附郭,位于今昭通市昭阳区(27.339°N, 103.717°E),面积0.54平方公里,领一州二县二厅。
明置乌蒙军民府,嘉靖间筑城,治天梯梁子(今昭阳区土城村),雍正五年同镇雄军民府一并改流置乌蒙府。雍正八年,乌蒙土官禄鼎坤叛乱,乌蒙府旧城被毁。九年,改乌蒙府为昭通府,另建新城于今址。
昭通府城(乾隆元年)
建置:康熙三十八年至宣统三年。
会泽县附郭,位于今会泽县驻地古城街道(26.416°N, 103.297°E),面积0.40平方公里,领一县一厅。
南诏建极年间置东川郡,元至正二十八年立东川路。明洪武十四年,傅友德、沐英进军云南,土酋禄鲁祖归附,授东川土知府,治于马鞍山麓乌龙募村。十六年发生叛乱,平叛后,改东川军民府。二十一年,禄氏土官叛乱,随后东川军民府被废,五年后重置军民府,移治水城村,以摄赛为土知府。清康熙间,土司上层为争权而互相残害,致使东川土知府后继无人,土官禄氏在康熙三十八年献出土府印,请求朝廷派流官治理,东川遂改流,并徙治所于今址筑土城,雍正十年建石城,道光二十四年重建并增高。1956-1966年拆除城墙,今已无存。
东川府城(咸丰元年)
建置:顺治十五年至宣统三年。
建水县附郭,位于今建水县驻地临安镇(23.616°N, 102.824°E),面积1.0平方公里,领三州五县。
南诏龙兴元年筑惠历城,“惠历”汉译“建水”,倚县因之为名。蒙古宪宗三年置建水千户府,元至元十三年改建水州。明初改临安路为临安府,府治迁至建水,又设临安卫,向东扩建土城为砖城。明末李定国攻临安,南北西三门城楼俱毁于战火,康熙四年复修,后再度毁损。1958年拆除城墙,目前仍存迎晖门及西北角部分城墙。
临安府城(雍正九年)
建置:雍正七年至宣统三年。
宁洱县附郭,位于今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驻地宁洱镇(23.066°N, 101.044°E)。面积0.27平方公里,领一县三厅。
南诏时始筑城。后自元至清前期一直由土司管理,清雍正七年改流,设普洱府。乾隆四十七年包砖。同治元年,杜文秀遣蔡得春、王应科围攻普洱府,先后掘地道将城东南、东北等处城墙轰塌六十余丈。同治四年、光绪四年、七年,宁洱官绅多方筹款将城墙修缮完整。光绪十年地震,部分城楼、城墙再次坍塌,十一年筹资补修。1951年拆除城墙。
自乾隆三十五年大裁云南府城后,元江以西、顺宁府以南的广大区域(大约是今天的临沧、普洱、西双版纳)就只有普洱一个府城了,这片区域在雍正以后多数仍由当地的世袭土官管理。普洱府的设置与其说是为了管理民政,不如说是为了方便管理茶山和茶盐贸易。但官府对茶农的压榨也多次造成民变,频繁的战乱使普洱府的地位一再动摇,地区经济政治中心逐步转移到思茅,即今日的普洱市驻地。
普洱府城(道光三十年)
建置:顺治十五年至宣统三年。
顺宁县附郭,位于今凤庆县驻地凤山镇(24.598°N, 99.911°E),面积0.36平方公里,领一州一县一厅。
元泰定四年置顺宁土府,治麻陋缺村,明永乐十六年筑土城。万历二十六年改流设府,二十八年于今址筑砖城。清雍正二年、乾隆二十六年重修。三十五年二月以亲辖地置附郭顺宁县。咸丰七年,东、南、北城楼毁于战乱,光绪五年修复,民国二十四年重修,1951年拆除城墙,今已无存。
顺宁府城(光绪三十年)
建置:顺治十五年至宣统三年。
河阳县附郭,位于今澄江县驻地凤麓街道(24.673°N, 102.917°E),面积0.47平方公里,领二州二县。
汉元封二年置俞元县,南诏时改称河阳郡,大理时为罗伽部。蒙古宪宗六年置罗伽万户府,元至元十六年升澂江路。明代频繁徙治:洪武十五年改府后,迁治绣球山,未筑城;弘治十七年迁至金莲山旁;正德十二年迁至阳浦山麓;十四年又迁至金莲山南麓并筑土城;嘉靖二十年迁回绣球山;隆庆四年再迁舞凤山麓,是为今址,次年筑砖城。清光绪十七年重修,1953年拆除城墙,今已无存。
澂江府城(康熙三十年)
建置:广西府 顺治十五年至乾隆三十五年;广西州 乾隆三十五年至宣统三年。
位于今泸西县驻地中枢镇(24.531°N, 103.762°E),面积0.40平方公里,州辖地之外领二县。
元至元十二年设广西路,明洪武十五年改土府,成化十七年改流后筑城,隆庆五年建砖城。明末李龙索攻打府城,焚毁四门城楼,清康熙六年重修城墙并扩建。三十一年地震,城墙遭极大破坏,雍正八年修复。乾隆三十五年二月降为直隶州。其后咸丰五年、光绪元年、民国七年多次重修城墙。1953年拆除大部分城墙,1973年扩建城区后拆除剩余城墙,今已无存。
广西州城(乾隆三十七年)
建置:武定府 乾隆三十年至三十五年;武定州 乾隆三十五年至宣统三年。
位于今武定县驻地狮山镇(25.533°N, 102.398°E),面积0.55平方公里,州辖地之外领二县。
元为武定路,治今禄劝县城北三公里的南甸村。明洪武十五年改置军民府。嘉靖四十五年于今城东北三公里旧城村筑新府城,同年土酋凤继祖叛乱,明廷以此城“坐向不正”“四面受敌”,于隆庆三年迁治今址。今城建于隆庆二年,为石城,是后一直为府州治所。清乾隆三十年裁军民府改府,和曲县附郭,领二州一县。三十五年降为直隶州并裁附郭县。清代州城城墙今已无存,嘉靖、隆庆时府城仍在山上有连续一段遗存约850米。
武定州城(乾隆三十七年)
建置:元江府 乾隆三十年至三十五年;元江州 乾隆三十五年至宣统三年。
位于今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驻地澧江镇(23.597°N, 102.004°E),面积0.49平方公里,州辖地之外领一县。
蒙古宪宗七年设元江万户府,并筑城墙,明代先后为元江总管府城、元江军民府城。永历十二年吴三桂攻元江,元江城遭到严重破坏。清顺治十七年改流,雍正七年建砖城。乾隆三十年改为元江府,无附郭,领一县。三十五年降为直隶州。此时元江一带局势稳定,承平日久,商旅辐辏,人烟浩繁,号为“滇南雄镇”。咸丰五年扩建城南。同治以后战乱、瘟疫不断,城市遭严重破坏。光绪三十四年洪水冲毁东、南城墙,此后西、北城墙也逐渐消失,现已无存。
元江州城(光绪三十四年)
建置:镇沅府 雍正五年至乾隆三十五年;镇沅州 乾隆三十五年至道光二十年;镇沅厅 道光二十年至宣统三年。
位于今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按板镇老城村(23.840°N, 100.902°E)。面积0.021平方公里。州辖地之外领一县。
明建文四年设镇沅土州,永乐四年升土府,建有土城。清雍正五年改流,无附郭,领一县一厅。乾隆三年改土城为石城。三十五年降为直隶州,道光二十年改直隶厅,并徙治于恩乐县(今镇沅县驻地恩乐镇)。咸丰五年为田四浪攻破,城区遭严重破坏,同治元年清军夺回,还徙厅治至老城。目前县治已迁至恩乐镇,老城降级为村,仍存部分城墙遗址。
云南有不少府州城市是由土司演变而来的,因此其规模往往要小一些。可小到这份上就真有点离谱了。比较一下:北京城南的杨各庄(不是很大的一个村),面积0.14平方公里,是镇沅城面积的六倍有余,而且这巴掌大的小城居然也开四个城门……
镇沅州城(道光元年)
建置:北胜州 顺治十五年至康熙五年、康熙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永北府 康熙三十七年至乾隆三十五年;永北厅 乾隆三十五年至宣统三年。
位于今永胜县驻地永北镇(26.690°N, 100.748°E),面积0.72平方公里。
元至元十五年置施州,十七年改北胜州,二十四年升府。明洪武十七年降府为州,二十九年置澜沧卫,并于州址以南筑砖城。弘治九年州治迁入卫城之内,此后作为州、府、县治所延续至今。正统六年升北胜为直隶州,同年地震,旧州城毁。清康熙二十六年裁澜沧卫,三十七年改北胜州为永北府,无附郭,不领县。乾隆三十五年降为直隶厅。民国二年降为永北县,民国二十二年更名为永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拆除城墙,今已无存。
永北厅城(乾隆三十七年)
建置:蒙化府 康熙六年至乾隆三十五年;蒙化厅 乾隆三十五年至宣统三年。
位于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驻地南诏镇(25.230°N, 100.308°E),面积:主城0.53+土城0.28=0.81平方公里。
唐初为六诏之一的蒙舍诏属地,其首领细奴罗建立大蒙国,即南诏,并以此为都直至唐开元二十九年皮逻阁迁都太和。元至元十一年设蒙化府,段氏筑土城,十四年升路。明洪武二十二年置蒙化卫,次年在土城之南建砖城,与土城连为一片。正统十三年设蒙化土府。清康熙四年,设流官掌印同知,六年裁蒙化卫入府,无附郭,不领州县。乾隆三十五年降为直隶厅。民国二十七年拆除北城墙和东城墙一段,1958年拆除剩余城墙,目前存北门拱辰门。
蒙化厅城(乾隆三十七年)
建置:乾隆三十五年至宣统三年。
位于今景东彝族自治县锦屏镇(24.449°N, 100.832°E),面积0.033平方公里。
元至顺二年置景东军民府,明洪武二十二年设景东卫,次年筑城,城址位于今景东一中,土司府亦在城内。卫城建设完工以后,又在御笔山顶另建一座小城,为卫指挥使驻地。清康熙四年置流官掌印同知,仍设土知府,十五年筑流官城,周仅一里,只能环围厅署,雍正十一年重修。居民区集中在卫城以东,厅署以北,未建城墙,面积约0.1平方公里。乾隆三十五年裁土知府,改直隶厅。清咸、同间杜文秀、李文学起义,城池、衙署俱毁,其后于原址重建厅署和县衙,今仍为景东县委、县政府所在地。
目前卫城存泰安门及城墙四百多米。流官城破坏较早,已无遗存。
景东厅城(光绪元年,厅城城垣城门俱为推测)
建置: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二年。
位于今腾冲市驻地腾越街道(25.031°N, 98.499°E),面积1.2平方公里。
南诏孝桓王时筑土城,设軙化府。府城城址位于今城西北1公里的老草坡,即西山坝城址。有内外双城结构。后理时于此置藤充府,亦称西源城。元至元十一年改藤越州,元末明初迁至今址并筑土城。
西山坝南诏城址
明洪武十五年置腾冲府,建文二年改守御千户所,宣德五年置土州,正统时土城为麓川所毁,十年另筑石城,十三年完工。嘉靖元年置腾越州,隆庆二年议筑外城,经费不足而罢。清嘉庆二十五年十月升直隶厅,道光二年降为厅,往属永昌府。同治四年清军与回军激战,毁东南部分城垣,十三年修复。民国三十三年八月,中国军队反攻腾冲,与日军激战49日,城垣、建筑悉数被毁,今已无存。
腾越厅城(光绪十三年)
建置:镇雄府 雍正五年至六年;镇雄州 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三年。
位于今镇雄县驻地乌峰街道(27.443°N, 104.870°E),无附郭,面积0.18平方公里,不领县。
南诏、大理时期为芒部领地,元至元十年置芒部路军民总管府,明初为芒部军民府,嘉靖五年改镇雄军民府,万历三十七年改土府。清雍正五年改流为府,六年降为散州,往属乌蒙府,九年始筑砖城。乾隆二十五年改砖为石。同治三年至四年遭贵州苗民陶三春三次围攻,陶三春部撤离时,纵火焚城,州城遭严重破坏。五年修复并改建城墙。光绪三十四年因距昭通府太远,管理不便,升为直隶州。1955年拆除城墙,今已无存。
镇雄府城(嘉庆十五年)
建置:雍正五年至乾隆三十五年。
姚州附郭,位于今姚安县驻地栋川镇(25.510°N, 101.239°E),面积0.38平方公里,乾隆三十五年时领一州一县。
唐武德四年置姚州都督府,景云年间始筑城。南诏上元年间为弄栋府治,前理时置姚府,元天历元年改姚安路,明洪武十五年改府,二十七年改军民府。自元代至明初,姚安城多次改扩建,嘉靖三十九年复向南扩城,万历四十年再次扩建形成今日规模。清雍正五年改流设府,乾隆三十五年降为姚州,往属楚雄府。1958年拆除城墙,今已无存。
姚安府城(光绪十年)
建置:顺治十五年至乾隆三十五年。
位于今鹤庆县驻地云鹤镇(26.559°N, 100.174°E),无附郭,面积0.49平方公里,乾隆二十一年后不领州县。
大理时于今官厢筑土城。蒙古宪宗三年于此置鹤州,元至元八年置鹤庆路,明洪武十五年改鹤庆府,三十年改鹤庆军民府。洪武十五年重建城墙,嘉靖二十三年于土城之南重建砖城,是为今址。清乾隆三十五年降为散州,往属丽江府。1950年拆除城墙,目前重建部分仿古城墙。
鹤庆府城(雍正六年)
建置:雍正三年至十三年。
位于今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驻地威远镇威远路(23.491°N, 100.705°E),面积:主城0.032+北城0.027=0.059平方公里。
南诏赞普钟十四年置威远城,元至元十二年设威远州,明洪武十七年改府,建文三年降为土州。清雍正三年改流设直隶厅,十三年降为散州,往属镇沅府。
乾隆十年,筑土城于大寨,周仅一里,三十一年包砖。与镇沅一样,新建的威远城是一座山村规模的城市,城池虽然狭小,但城内仍建有一个167平方米的池塘来养鱼,剩下的空间仅能容纳各衙署房舍共16幢,居民都居住在城外。
三十九年,厅署迁往抱母井(今凤山乡),再次筑城,城亦仅围衙署。光绪六年还治旧城北门外,十二年在城北构筑土墙,将新厅署和居民区括入其中。
清末民国战乱不断,城垣失去维护逐渐消失,1963年拆除仅存的东城门后城垣城门俱已无存。
威远州城(光绪十三年,城垣走向为推测)
建置:光绪十四年至宣统三年。
位于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谦六彝族乡(22.9012°N, 100.172°E),面积0.10平方公里。
其地历来为边裔土司治地,远离朝廷所设流官州府。清嘉庆四年起,境内土民变乱不断,为加强管理,云贵总督呈请朝廷置流官辖治,十四年五月奏准在圈糯(谦糯)置直隶厅,十六年筑土城,十七年迁治猛朗坝(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驻地猛朗镇),寻毁于兵,十九年还治圈糯。民国七年拉祜族民变,围攻城池,毁县署和部分城墙。十年大修。十五年治徙猛朗坝,城垣逐渐坍圮,今已无存。
镇边厅城(嘉庆二十年)
上一篇
下一篇
今天讲一个身居高位的国企总经理,享受副厅级待遇,却因为两大爱好,最后落了个被判死刑的可悲结果。说起他的这两个爱好,真 ...
我平时喜欢研究汽车用品,备胎已经被我扔到了床底下,我是 @广哥聊汽车,欢迎关注我,有问题欢迎留言讨论。
11人拯救整個世界 二戰重水之戰http://www.icpchaxun.com/video/1049796177821855744這期我們來給大傢講述,戰地V 北極之光 ...
2023年11月7日新增 iQOO 12 2023年10月26日新增小米14 2023年10月24日更新双11活动价格 2023年10月8日更新机型价格 2023年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