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莫須有”三個字,恐怕很多愛國青年都會恨得咬牙切齒,當年嶽鄂王就是因為秦檜的陷害而被殺。可是時至今日,“莫須有”到底怎麼解釋,仍然沒有一個定論。
“莫須有”三字的來源
據《宋史·嶽飛傳》記載,宋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嶽飛被捕入獄,盡管兩個多月中嶽飛飽受身體上的摧殘,但從來沒有承認“造反”的罪名,最後在供詞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秦檜此時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於是便判處瞭嶽飛、嶽雲、張憲死罪。在這種情況下,嶽飛的老戰友、中興四將之一的韓世忠懷著憤怒不平之心去質問秦檜。秦檜回答:“其事體莫須有”。這便是“莫須有”三個字的來源。而韓世忠對此甚為氣憤,並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那麼這三個字到底應該怎麼解釋呢?
“莫須有”三字的解釋
一、最主流的說法解釋為“恐怕有”或“也許有”。這正是讓後世對嶽飛感到惋惜,對秦檜感到痛恨的原因瞭。所謂“人命關天”,更何況嶽飛是當時最有能力抵抗金朝的難得大將。如果以一個可能存在的罪名就將他處死,實在是太過分瞭。
二、至少從清朝以來,就有人不斷地對這三個字進行研究,並根據史料提出瞭不同的見解。比如,清朝的俞正燮以為,秦檜的那句話,正確的斷句方式應該是:“其事體莫,須有”,並列舉瞭古書中曾經出現的類似用法。在這裡,“莫”的意思相當於現代的“麼”或者“嘛”,就是宋朝的一個語氣助詞。而“須”字在宋詞中常常出現,我們一般將其解釋為“卻”。因此,“莫須有”這三個字連在一起形成一個成語的話,本身就是有語病的。對秦檜說的話,正確的解釋應為:“這個事嘛,卻是有的。”但是即便是這麼解釋,也能夠顯示出秦檜理屈詞窮,對韓世忠敷衍瞭事,也難怪韓世忠憤怒瞭。不過如果這樣算是將秦檜的話解釋通瞭,那麼韓世忠的話反而又不通瞭:“嘛卻是有的,這幾個字何以服天下?”這似乎不太符合中國人的說話方式。
三、記得很早之前看《百傢講壇》,袁騰飛先生在講到這一回的時候,曾經將這三個字解釋為“難道沒有嗎?!”意在表現秦檜居高臨下且“據理力爭”。細想的話,在當時的環境中,確實很可能出現秦檜盛氣凌人的情況,這種解釋也行得通。隻是就字面意思及古漢語常用語法來說,“難道沒有嗎”這種解釋實在不敢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