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晚,微信公眾號的“好看”變成“在看”,打開看一看頁面,原先的“好看”也變成“朋友在看”,每篇文章第一個點贊的好友昵稱右上方會出現一個小愛心,你可以對其點贊,回復好友的評論。
不少網友表示疑惑,微信這一步細微操作有什麼意義,一字之差的背後又暗藏微信產品的哪些小心機?
微信一直執著於修改各種細節,文章底部的點贊按鈕也一直在頻繁改動。從“大拇指”變“愛心”,又從“愛心”變成“大拇指”,最近的變化就是點贊按鈕在2018年12月22日從“大拇指”變成“好看”,2019年3月14日點贊從“好看”又變成瞭“在看”。
“在看”和“好看”相比,“好看”帶著一種主觀情感的價值評判,觀點表達更直接,代表贊同,如果閱讀負能量或者負面消息的文章,點“好看”似乎不太合適。而“在看”卻不同,隻是一種正在看的閱讀行為,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很明顯,“在看”比“好看”在情感態度上更為緩和,原先微信用戶的點贊行為很謹慎,不敢輕易點好看“在看”的出現,實際上減輕瞭用戶的社交心理壓力,更輕松去分享文章,這是微信的用意。
“好看”更進一步激活好友關系鏈,瞭解好友動態的新增渠道,讓原先不喜歡主動發朋友圈的用戶,又多瞭一個渠道分享自己的態度觀點,看一看頁面的“在看”文章,多瞭點贊功能,除瞭對分享文章的贊同,還是對好友動態消息的打招呼方式,增加好友間的社交聯系可能。
從點贊到“好看”,再到“在看”,產品功能名字有變化,最初點贊隻是用戶對優質內容的鼓勵,並不會產生點贊信息公開透明,”好看“上線初期,很多用戶就強烈吐槽隱私被窺探的問題,不想讓其他人知道自己的喜好,擔心會影響在好友心中的人設,閱讀本是件很私密的事情。
“在看”改變後,文章的分發機制沒有變化,點瞭按鈕,就會出現在用戶的看一看廣場,重新激活公眾號文章的流量傳播,自從公眾號改版成信息流頁面,和朋友圈一個道理,很多用戶都少瞭閱讀興趣,朋友圈動態也懶得打開。更新的大量文章用戶篩選起來很麻煩,但看一看提煉出優質內容,減少用戶的篩選成本。
但“好看”和“在看”的實質都是分享文章,給優質內容達到引流的效果。其實看一看中有一半文章,都是公眾號小編的自發點贊。
從之前的”好看“來看,用戶看到優質文章,會點好看推薦給更多好友。變成”在看“,沒有瞭明確的推薦意圖,究竟點”在看“的目的是什麼?用戶變得更加猶豫,明明已經讀完瞭,還要點“在看”?用戶或許更加不會點贊,這就增加瞭公眾號運營者引導點贊的壓力。
還有一種情況,上班期間閱讀微信文章點瞭”在看“,老板打開看一看,顯示朋友在看,這是間接宣告自己上班光明正大摸魚?當然這是邊緣化的看法,不屬於主要影響。
說到底,這是一場社交產品和用戶之間的心理戰爭,通過研究人的內心和觸發行為習慣,達到轉化的目的,但僅僅依靠靠一看來激活內容生態是遠遠不夠的。變”在看“之後,用戶心理上並沒有多大變化,不過這一功能對那些精心維護人設和外在形象的人來說,還是挺有用的。
如果”在看“變成”不好看“,”在看“變成”“朕已閱”,或者“在看”可以分組可見?“已看”似乎更合適。永遠猜不到微信下一步的動作是什麼,不管是“好看”還是“在看”,用戶壓力依舊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