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皮特森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因其在《人生十二法則》一書中提出人與人的交往關系與龍蝦間有相似之處,而被網友們親切地稱呼為“龍蝦教授”。我在2020年下半年學習瞭《人格及其轉變》課程,收獲頗豐。例如,我們應生活在陰(混沌)與陽(秩序)的交界、各種神話故事中包含的“英雄出走”的內核、人與父母間的關系等。註:有關大五人格的部分沒有放在這邊介紹,感興趣可以聽一下課程。
另外,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我認為在瞭解西方哲學思想的同時,還需要學習我國傳統思想文化。理性至上無法提供安身立命之精神,如復旦大學王德峰教授所說,“感性大我之重建”。
相關資源
各種聖經故事、神話、小說、電影等作品其實包含瞭統一的精神內核,即“元故事”,它們在告訴人們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
人類的主旨故事之一,是走出去探索前人未知的領域,直面未知帶來的恐懼,進而獲得寶物凱旋而歸。比如約翰從鯨魚肚子裡出來、哈利波特與密室、獅子王、漫威系列等,總是經過樂園、失樂園、復樂園(paradise, paradise lost, paradise regained)的過程。這個過程大多不順利,因為life is hard,我們需要有意義的東西支撐下去,履行自己的使命。
約翰與鯨魚
一旦掉入“地下城”該怎麼辦?
以“哈利波特與密室”為例具體說明:要直面未知的恐懼,雖然可能會死掉,但這是最好的選擇和出路;其中有一段鄧佈利多的鳳凰重生(transformation),學習是尋找自己正在做錯的事,同時失去自己的這一部分(即使是錯誤的),這會很痛苦,你需要讓自己很大一部分人格死去,像鳳凰一樣。另外,包括哈利波特在內的很多故事也都體現出“擁有至善人格的人被施以殘酷的懲罰”的原型。
7f7d24aba2399f02695191e0cc560128《哈利波特與密室》
擴展開來,人類之間也有很多共同點:
已知隱喻:一般以父親、太陽等形象隱喻已知,它代表瞭文化與社會秩序等,它具體、明確、確定,會給人一定的安全感。但同樣也會以為這極權、暴君,比如斯大林、納粹黨等。
彼得潘的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無法一直縮在已知的舒適區中。如果你不在成熟的過程(自然歲月)中使用潛能的話,潛能也會自我消耗。你會自然長大,所以最好將潛能塑造成某個東西。
讓某人做某事的最好方法,是禁止他做這件事而且不告訴他原因。這裡也體現出人類會打破秩序、探索未知的本能。
未知隱喻:通常以黑暗之地、禁果、潘多拉魔盒、蛇等形式展現,表現為女性或陰性。它代表瞭潛意識、帶著酒神力量的本我(弗洛伊德)、潛伏的怪獸、萬物的來源與歸宿。還包括偉大母親、女王、基體(the matrix)、容器、深處、山谷、月亮等符號,是超越性的。
以迦利神像為例,它是毀滅或恐懼的具象符號。我們需要給“社會/自然/母親”她想要的東西,與未來做交易,做出正確的犧牲,以今天的愉悅為籌碼,交換明日的優勢。
迦利神像
我們需要主動探索未知,如果知道外面正醞釀著極大的危險,主動前往比不小心掉入要好很多。因為主動挑戰威脅,身體會被激活,否則你會進入獵物模式,所以最好睜大雙眼,警惕萌生的威脅,及早行動。而每次你學到人生中的一課,學習到的瞬間,你的世界都地動山搖。
二者結合:我們存在其中的世界充滿瞭動機和感情,充斥著恐怖、痛苦、喜悅與挫敗,以及其他人,包含一切已知和未知,你希望在可預料當中有一些不可預料。未知中蘊含著宇宙的混沌與未來的潛能,我參與其中,將可能轉變為現實。
借助太極圖,我們要理解到,已知的部分可能在一瞬間變為未知,一生中可能經歷無數次這樣的轉折。我們註定會經歷混沌(chaos),也許會在某次混沌中一蹶不振,但一定要堅信混沌中蘊含著向秩序的轉變。
6facdd31459521c84edf84bebd4ab156太極魚圖
你要盡力活在秩序和混沌的邊界(meta-place),主動探索未知,強化秩序。現實中,有些人可以容忍大范圍的混沌,比如自由派,但有些人更喜歡現存結構的穩定性,如保守派,環境瞬息萬變,沒有永遠的對錯,這就需要雙方的溝通交流。當你處於混沌與秩序的最佳邊界時,你的大腦會告訴你,它會制造出一種全情投入、富含意義的感受;你足夠穩定,也有充足的興趣,達到這種完美的平衡。
要如何在混沌與秩序之間斡旋呢?
在此也可以引出科學技術與人文藝術的關系:
性欲與侵犯欲:
與饑餓和口渴不同,性欲與侵犯欲這兩種驅動力通常被人類社會排除在外,需要個體有意識地自我整合。整合好自身的攻擊性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成長課題。
早期的辛巴像一隻瞪大瞭眼睛的無辜的鹿,它軟弱而幼稚,具有天真的臉龐。它接受一切信息,但沒有反應和產出,犧牲瞭自己而成為環境的出氣筒。犧牲自己迎合別人,永遠不制造沖突,這並不會讓你更受歡迎或成為一個好人。因為沒有能力傷害別人不代表你就是道德的,你需要長出獠牙,這樣會保證你更少用到它們。背後的憤恨或怨恨其實變相地展示瞭你的不成熟。另外,如果無法拒絕加入群眾病態的(某些情況下)行動中,惡意的企圖會把你的邪惡(你一直逃避、摒棄、壓抑的邪惡)勾引出來。
榮格認為,應該將恐怖的一面整合進自身而不是一直摒棄它,鄙視它,妄圖徹底清除它,因為你做不到。而且即使做到瞭,你隻能得到一個軟弱的自己。聖人不是純白的,是陰陽統一的。整合好你的陰影和侵犯性,你的面龐會變得更加堅定,如同成年辛巴。
通過查驗是否還存在比較持久的(18個月以上)活躍的負面記憶,可以判斷自己的感知價值結構中是否還存在漏洞。具體可以通過自我寫作的形式來做。在你的自傳中,仔細考慮過去發生在你身上的那些不好的事,弄清楚到底發生瞭什麼,如何避免未來再次發生,梳理並表述自己的負面情緒。
自性:
《獅子王》中的狒狒象征瞭自性,也即潛能,未來可能成為的你,如果你以獲取最大化信息的方式與世界交互,那個你能成為的你。辛巴受到召喚,在地下深水泉(潛意識)中看到自己未來的模樣。你會受到睿智的召喚,重新發現孩童時期與太陽相連的部分,並且相信它。當然這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ef182b0fafd6b8a6235acdc7f51369cb辛巴與狒狒
如果你真的想讓情況好轉,讓自己振作,並且你承認現階段的不足,你考慮當前的問題,想弄明白下一步究竟應該怎麼辦,那麼你會找到內心中有某種東西在你發展的過程中,指引著你,那就是自性,是更高階的自我,是轉變中的不變。心理治療是可以被高境界的道德努力取代的,一定要在內心深處,深層潛意識中,看到自己可能成為的人。
如何解決心理問題?
陽光照耀:如果真正想在某處感到舒適,想主導並融入這個地方,你需要花心思讓每個角落都被(你的)光照耀到,主動探索而非恐懼地縮在一角。這裡的“某處”包括自身、親密關系、陌生環境等;
將特權與能力混為一談:在大學裡、在和平國度裡應當心存感激,而不是認為這一切理所當然;
要允許自己是傻瓜:如果不允許自己有這種狀態,而一味完美主義,你會覺得自己是個“冒名頂替者”。嘗試新事物的時候,你確實會像個傻瓜,但如果因此不去嘗試,你就是個更糟糕的傻瓜。允許自己犯錯才能進步;
刀疤的帝國:二戰時期的德國,極具條理性和極權主義,是過度的文明。人們信奉一套理論體系,甚至不惜欺騙自己,整個系統中充滿瞭謊言(比如德國、蘇聯、1984);
辛巴逃離到瞭一篇沙漠:當你離開一個國度(不管那裡是怎樣的殘暴),你都會陷入混亂中。如戒煙戒酒的時候,你拋棄瞭舊的價值體系(也許是因為它不夠好),但並不是馬上迎來提升;
國王在國外培養:哈利波特、亞瑟王、獅子王等都會包含這類元素。你會在一定程度上疏離於你的文化,可能是因為原本的文化滯後腐朽,也可能由於你並沒有發揮出你的潛力踐行價值,在現有的評價體系中,你並不成功。比如在電影中辛巴被陷害瞭,但它並不是完全無辜的。
睿智的部分沒有對邪惡的部分有足夠的戒心:辛巴的父親被弟弟打敗的場景表明,明君有一個邪惡的兄弟,而沒有足夠留意,它選擇逃避或視而不見。人生的洪水也是如此,這些災難有上天的隨機因素,也有一些部分是你會責備自己過去的,因為當時的你短視或選擇視而不見。
皮亞傑,知識巨匠,一位傑出的發展心理學傢,知識淵博。
經典科學觀會假設知識本身是事實而不是過程,但當代科學更多認識到知識是過程而不是靜態事實。
皮亞傑理論中重點有同化與順應的概念。我們需要將知識視為工具,而不是客觀獨立的現實,世界不是所有等待發現的客觀事實的合集,世界是更為復雜的。不隨時間改變的才可以稱為事實,比如人們產出事實的方式、知識(世界觀)的獲取與轉換過程等,而不是事實本身。終極現實,是經歷這些階段的過程。
皮亞傑理論與薩滿啟蒙有共通之處,也即起初存在有序狀態,之後意外發生,陷入混沌,原有體系瓦解,最終重組新生,形成一個更加完整的狀態。根據這個理論可以解釋孩子在商場中與傢長分開會恐慌的現象。因為,原本傢長將外界的復雜性與孩子隔絕,而傢長離開,混沌和不確定性向孩子湧來,在新世界中學習速度過快,會帶來巨大痛苦。而如果學習速度適中的話,你會從可能性中獲益,而不是被不確定因素淹沒。
皮亞傑理論
皮亞傑理論整體在研究人們如何表現世界並學習。他在試圖填補科學與價值之間的裂縫。
提出程序記憶與表現記憶,人類在嬰兒時期還沒有表現記憶,而社會結構隱形地嵌於程序記憶的系統結構中,你所出生於的這個社會結構會被編入你的行為,而你並不知道規則。
人類間的社會互動來源於一個有限制的空間,我們永遠都在玩遊戲。而通過研究哺乳動物的腦回路研究,我們發現公平遊戲的感覺是生物天生的。
小孩子的遊戲嵌在大人遊戲中(所以,在2-4歲時,要讓孩子學會如何和其他人,尤其是孩子,玩耍);之後,人們會隨著發展,更加有意識地玩遊戲,並開始在行為上表現遊戲,開始學習顯示遊戲規則;最終,在道德發展的最高階段,人們意識到自己不僅僅是遊戲的玩傢,還是規則的制定者,也可以發明遊戲。
如何毀掉一個孩子:
如圖所示,要從小事做起、從多方面做起,從底層的行為感知序列開始,從實際的微觀行為到高層抽象。
認知樹
潛意識的概念表明瞭,人們可以在無法解釋的時候做出行動,比如孩子無法描述遊戲規則,但他可以玩這個遊戲。
人類深層的潛意識和其他哺乳動物、爬行動物等也有很多共通之處。
我們並不是完全掌握這些“後臺運行的程序”,人格越沒有整合好,就越容易失去對這類意識的掌控。
弗洛伊德提出我們的防禦機制包括:壓抑、否認、反向、轉移、認同、合理化、理智化、升華、投射。
JP教授對弗洛伊德的理論有幾處不認同的地方:
科學將主觀剝離世界,它將任何主觀視為偏見或錯誤,希望盡可能擺脫。但問題在於每個人都是一種主觀。在科學發展的當今,人成為瞭冷漠的客觀事實中一種孤立的存在,容易導致存在的虛無。
尼采提出,上帝已死,帶入虛無主義。海德格爾則希望從頭構建體系,重新思考現實,解決這一問題。將現實看作我們經歷/體驗到的一切,拋棄主觀和客觀的劃分,但這類研究並沒有實質性進展。
榮格後半生轉向現象學,提出如下三個必要層面,也可視為擴展瞭皮亞傑的道德模型: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要做到真正的傾聽,我在這裡是為瞭一起達到更好的你的一部分;我希望瞭解你的觀點,而不是輸出我的然後隻希望你贊同。人們很難找到真正傾聽自己的人,真正的傾聽是我們給別人的非常寶貴的禮物。
存在主義相關人物包括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克爾凱郭爾等。
存在主義產生的背景為“上帝已死”。現代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承擔著很多焦慮,這可能是人們對科技的提升與意識覺醒付出的代價。人類暴露於一種無意義且痛苦的存在,如果你的價值系統瓦解瞭,那麼你就會沒有目標,沒有積極情緒(虛無),這種情況下,人們也許會飛奔至極權主義的懷抱,犧牲理智與智力換取秩序與確定性。
存在主義悲觀又極度樂觀,它承認人是脆弱的、有限的,但一旦你直面恐懼,又會激發出我們無法估量的力量。這力量就是自性或稱為內在潛能。不要低估自己的內在潛能,對於你自己,你還有很多不知道的事,去新的環境,會改變你的微觀生物結構。如果你恰當地把自己推進世界,你會開啟新的能力,並在探索過程中獲得信息。自願地以更多方式挑戰自己,可以促進這種轉變。不要針對死亡焦慮構建虛假的抵抗,而是積極學會如何應對這個世界。
存在主義包括三個基本理念:
由此JP引到恐曠癥的逐步治療:
另外,人並不是理性的,這也是存在主義對烏托邦主義的批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也表明,人具有自由意志,人所做的事情,是為瞭時時刻刻證明他是人,不是鋼琴鍵,不是可以計算、推理的事物,就算這可能會損害他自己的皮膚,就算要以自相殘殺為代價。尼采也表示,也許感到不滿足其實也是一種滿足,也許你必須受限,這是你想要的,也許這些才會給你生活的意義。
相關人物,馬丁海德格爾(哲學傢)。
現象學認為人們生活在一個自我定義的感知框架之中。
JP認為臨床心理學是有價值導向的,而並不是純粹的科學學科。
客體是非常復雜的,比如波粒二象性。即便以科學方法定義某個客體,也並非真正在定義,你隻能說,這是個多維度物體,如果我以這樣的方式接觸它,也就是采取這樣的過程或方法,它就會顯現出那樣的特質,但還有很多種其它的可能。
我們需要限制自己的感知范圍,達到一個可以處理的范圍,在這個收窄的現實中生活。這就意味著,你需要有一個目標(視野的焦點),這代表瞭你的價值體系,以及世界將如何在你面前展開。目標啟示著你的世界,組織著你的情感,並讓你準備好做行動。目標包含瞭很多,比如內驅力、目的、動機等等,它是你人格的一部分。但同時也要瞭解到,我們正處於收窄的視野范圍內。
人們為什麼對某些事物好奇?要去追尋某些意義?
賓斯旺格認為我們最先感知到的,不是味道、聲調或觸感印象,也不是物體或客體,而是意義;美麗是主觀的,由於你的感知‘濾鏡’產生的。鮑斯則認為,美麗固有於客體本身,顯現瞭自身,向外發光,你追求那些向外發光的東西(比如《哈利波特》中的金色飛賊隱喻)。JP認為是這兩種觀點的結合,你無法完全掌控你的好奇心,但它也並不是完全隨機的,因為沒有主體能脫離結構去感知。同時,被感知的那個客體也帶著它自己的潛能向外發光。
我們面前不是一個固定的客觀世界,而是一個充滿潛能的世界。你能和這種潛能的任何方面進行互動,在互動中,你將一些以前不存在的東西拉進瞭現實。這些潛能並不是無限的,因為你本身就是有限的,但不管你有什麼目標打算,它都足夠瞭,因為它永遠比你所需的潛能更多。
你探索著某個新的東西,你從這次探索中生成瞭什麼呢?首先,會產生一個新的你,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因為探索時你在學習,這個過程會改變你。而同樣從你的探索中也生成瞭一個世界。
開放的想象力:
他是一位二戰上瞭前線的蘇聯士兵,是存在主義作傢,相關人物還包括撰寫《活出生命的意義》的維克克多弗蘭克、哈維爾等。其著作《伊凡德尼索維奇的一天》是蘇聯時期第一本公開描述集中營的書,他還憑借《古拉格群島》獲得諾貝爾獎。
《古拉格群島》於1973年出版,之後Samizdat地下傳閱,1989年再次公開出版。古拉格,即糾正性勞動營主管部門,因為當時認為人們會犯罪是由於沙皇俄國體制的壓迫,所以讓一些罪犯(強奸犯、搶劫犯、小偷等)管理集中營,而集中營中關押著的是與“特權”有關的人士,帶著基於階級和種族的罪名。這本書書例證勞動人民的烏托邦可以實現的想法的幻滅。《昨日的世界》中也描繪瞭蘇聯邀請西方知識分子去參觀的情景。1930年開始,《1984》、《動物農場》也都開始揭露一些現象。
這本書包括瞭壓迫性蘇聯體制的產生,斯大林統治下全面展開和共產系統。當時人們把蘇聯解體歸咎於斯大林的個人崇拜扭曲瞭最初準確的主義,認為如果列寧活得就一些,烏托邦就可以實現瞭。索爾仁尼琴從根本上反駁的瞭個觀點。他梳理瞭主義與列寧定制的某些法律之間的問題,比如清除異己、個人崇拜、專制權力、無處不在的監控,KGB等。當時的情況下,即使是堅定的黨員也無法幸免。毫無緣由地,即便他們沒有對D犯下任何錯誤。人類的心無法承受被心愛的斧頭所傷,卻還要證明那把斧頭是智慧的。
帕累托分佈掌管瞭金錢分佈、公司關系等情況,支配瞭幾乎所有創造性生產的領域。這是一個根本性原則,而目前沒人知道該怎麼有效且持續地把資源從幾乎掌握一切的人手裡撒到下層幾乎什麼都沒有的人那裡(雖然頂端的人會變化)。即使是通過拋硬幣決勝負,財富也會最終集中到少數人手裡,時間足夠長後,甚至會集中到一個人手裡。
社會的病態和個體的病態間根本聯系在於,個體傾向於欺騙自己,從而無法以真實真誠的方式行事。最終個體變為虛無主義者,或由於品格被逐漸削弱,不真誠稱為瞭生活的一部分,轉向意識形態和極權主義的解決方案,放棄恰當生活,放棄個體責任。而無法真誠真實地行事會導致走向虛無主義或極權主義。
如何分辨一個被意識形態控制住的人?其實一旦你掌握瞭他們意識形態底層結構的五六個公理,你甚至可以預測他會說什麼(比如休蒙格斯采訪視頻的例子)。人們選擇被意識形態控制,因為這減少瞭他們思考的負擔,也讓他們相信自己完全掌握瞭世界上所有的知識,而且相信自己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分辨出誰在善的一邊。
《巴別塔》,極權主義大廈或烏托邦,越建越好,要容納更多的因素,更多不同的人,最終會成為一盤散沙。洪水一般隱喻是來自神的懲罰,包括事物瓦解的趨勢、人類對罪的趨向、熵增原理等。
《失樂園》,理性思維產生的政治的、意識形態的理性建構與引導著人類組織的超然神話間有一種緊張的關系。上帝的最高天使撒旦就是這種理性思維的擬人化象征。這類思維傾向於產生極權系統,並愛上極權系統,系統之外的東西都不允許存在,而最終將自己投入地獄。
藝術傢、詩人、哲學傢先後瞭解到未知。
苦難是存在的一部分,這是存在主義的基礎觀點之一,大部分偉大宗教體系也擁抱這一觀點。苦難的三大來源如下:
正確度過人生的方式是:真誠地存在,拒絕參與說謊和欺騙,讓你的語言/行動盡可能真實,為你的生活(也許還有其它人的生活)負起責任。這樣做是有意義的、負責任的、高尚的。這樣做有助於減輕痛苦,否則痛苦會帶來虛無主義,或讓人逃入極權主義的懷抱。
你需要一些東西來抵抗你自己的脆弱性,你可以采納別人給你制定好的對現實的綜合描述,有種描述把世界簡潔地分為天真的無辜受害者和犯瞭罪的苦難制造者,而且他們都和你無關,這不是評估世界的合理方法,
苦難是與生俱來的。即使你精神/心理沒有出現問題,事情也向糟糕的方向發展瞭,但我們仍然有前進的方向,選擇活得高尚一些,讓你可以忍受你自己,甚至可能尊敬你自己,因為你能直面那可怕的脆弱和痛苦。
成為你自己
你很清楚你沒有完全實現自己的潛能,你造成瞭部分的苦難,也許你可以換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換一種行動的方式,不要再浪費眼前的機會!人心真的有良知,我們並不知道那是什麼,但你要聽從良心的勸告。以你真實自我建立起來的親密關系會更強健、更愉快,一個完整的你,通過和伴侶協商,活出真實的生活,這是也是養育孩子的基礎。
實際上人們不僅不做他們應該做的、讓情況變好的事,他們還積極地把事情搞糟,因為他們懷恨在心、怨氣沖天、狂傲自滿、爾虞我詐甚至殺人如麻,所有這些病態都糾纏在一起。
你振作起來,多大程度上活出真實的自我(不要誤解為放浪形骸,而是存在主義中恰當生活的三個步驟)不僅關乎你一個人的命運,而是關乎所有與你產生聯系的人的命運:
人們需要在生命中的某階段時間全身心參與某項遊戲,從某時刻起,你得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即使你犧牲掉瞭其他所有的可能,但你必須做出選擇(某種職業、某種價值觀),否則會徒增年歲而依舊混亂。
漢斯艾森克
格雷,對動物行為學、神經解剖學和神經精神藥理學都非常熟悉,極大拓展瞭我們對至少兩個人格特質(外向性和情緒不穩定性)的生物學和演化學基礎,著有《焦慮神經心理學》。與之相關的還有控制論,MIT的諾佈特維納,是早期人工智能科學傢。智能個體是目標導向型的,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以減少與目標的偏差來組織自己的行為。
勒杜是情感神經科學傢,給格雷(多集中於海馬體)的研究做瞭很多補充。
斯萬森研究發育解剖學,對大腦在胚胎發育以及之後的階段如何逐漸成熟感興趣。大腦是一個動態、發育、不斷變化的系統,心理學傢一般隻關註成熟的大腦,與皮亞傑理論有偶然性的相符。
現實異常復雜,大腦也是非常復雜的。即使在做及其簡單的事情,我們都需要屏蔽掉幾乎所有的其它信息。作為人類感知能力非常受限,基本對任何事物都是“瞎的”。比如以猩猩實驗為例,表明如果專註於目標的話,我們的註意力並不容易被打擾。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需要首先構建框架,之後才能和世界互動。我們有很多恐懼管理的要素,比如愛國主義、文化認同、宗教信仰,死亡焦慮、等級制度,社會體制等。社會制度幫我們阻擋瞭復雜性,我們的身體也幫忙屏蔽瞭一些事情。
弗洛伊德提出人類有幾項基本動機,比如口渴、饑餓、痛苦(心理上的抑鬱與孤獨、生理痛苦等)、憤怒(攻擊性、掠奪攻擊性、防禦攻擊性 <與情緒不穩定性有關>)、體溫調節、恐慌、歸屬感和關懷、性沖動、探索與玩耍(大部分哺乳動物需要通過玩耍來社會化、父親與孩子的打鬧遊戲、人們天生有很強的探索性,受下丘腦管控)。
這些動機的作用在於,有瞭動機才方便設定目標,情感會根據目標來引導你,讓你準備行動並建立與世界互動的感知框架。
多個動機組成整個人格,可以將動機視為“微人格”,這和精神分析學派相符。大腦皮質是無法戰勝下丘腦的,俗稱“惱羞成怒”。下丘腦是一個古老的區域,是賴以生存的根本,是處理緊急狀況的主宰,隻有當你不受任何(在各種維度上)幹擾的時候,大腦皮質才是掌管者。
你的神經系統遍佈全身,相關實驗比如盲人實驗表明你不僅僅是用眼睛看的,你的大多數感覺會映射到神經系統的不同層面,思考的過程太慢瞭,有一些過程並不經過“思考”這個中間解釋過程。
“大腦”是一個連續體,所以要在身體各部分層面都註意照顧好自己。
皮亞傑認為從嬰兒開始,人的意識是從下到上發展的,首先是脊柱相關的意識,最後才到大腦皮層的高級意識,設計機器人的科學傢也是這樣做的。
兩個半腦中,左腦更多的負責已知、秩序和集中註意力,右腦則負責感知未知。大概在做夢的時候右腦將新知識傳遞給左腦,所以一定要保證睡眠!!
下丘腦:整個感官-運動-感知-行動的等級系統的構建方式,需要讓你的基礎動機狀態維持滿足,所以你必須管理自己的行為。在基礎動機被滿足的限制下,恰當地排列組合。同時你要註意到社會環境!!!下丘腦等級組織需要滿足許多參數條件,考慮到他人,同時考慮到未來。意識可能存在於丘腦和大腦皮層之間(正反饋過程)的交互過程中,而不是僅僅產生於某個區域。
海馬體和杏仁體:海馬體會監視那些根據你的理解,你希望發生的事(動機狀態),同時它會觀察世界(你自己詮釋後的世界),評估這兩者是否一致,如果匹配(即你知道你在幹什麼、你在哪兒)則會抑制杏仁體和下丘腦,讓網狀激活系統保持冷靜狀態。如果出現偏差,會激活網狀回路,啟動情緒,特別是消極情緒,同時也會準備積極情緒系統以及下丘腦的一些神經回路。
我們並沒有熟悉大腦結構,大腦是未知區域。我們對大腦部位的命名並不一一對應,這隻是為瞭解剖學上的方便。人類是一種極其有趣的動物,極其發達的大腦皮層,復雜的運動輸出系統。你不能直接將動物視為一種簡單的“刺激-響應”機械系統,這是簡單的行為主義,但大腦還有其它層次,比如行為主義、認知心理、心理動力等學科研究的都是大腦不同的層面(盲人摸象?)。隨著進化與發展,人類既是簡單機器(古老的反射),也是有些復雜的機器,同時也是及其復雜的機器,以及另外一些你根本不知道的東西。(謙卑虔誠一些,不要自大)
積極情緒
不是所有的激勵獎賞機制都是後天習得的,這也是行為主義的盲點,它忽略瞭古老的無條件獎賞回路。比如躲避蛇、血、牙齒、低頻大聲嚎叫等不需要後天習得,而是自動反應。
第一種積極情緒,比如吃瞭三明治後你不再餓瞭的飽足感(西西弗推石),無條件反應,無需後天學習,完成性獎賞。這與血清素含量相關,滿足感,沒有過多的積極或消極情緒,沒有過多的擔心和興奮,就是滿足。
第二種積極情緒,包括好奇、期盼、希望等,激勵獎賞或條件性獎賞,那種朝著所向往的獎賞前進的動力。它們根植於下丘腦的多巴胺能系統,“那兒有好東西,我要去拿到它!”。這可以後天養成與激活,但也有部分是天生的。一半下丘腦制定具體目標,另一半進行探索。多巴胺系統激活,會產生探索、外向、開心、玩耍、熱情,會自信,新奇事物積極的一面。
通常人們對即將到來的完成性獎賞所產生的情緒比真正獲得獎賞時更強烈。我們的探索欲非常強,新奇事物本身跟現象學主要關心的內容相關,即意義的揭示。積極情緒推動你向理想目標邁進,消極情緒保護你,如果發生負面情況,你會停下來,重新理清你的行為或行為框架(這裡有漏洞),越過障礙(有的時候你直接拋棄瞭問題)。一個情緒穩定、非神經質的人會很快將煩惱拋之腦後,重新開啟探索回路,尤其是外向開放性還很高的時候。而也有人會產生奇怪的聯想,並且認為自己是個“壞人”,掉入漏洞後,焦慮害怕,難以走出來。
消極情緒
與防禦和回避相關,痛苦、悲傷、沮喪、失望還有恐懼,恐懼、厭惡等都有自己獨立的回路。血清素可以抑制消極情緒,血清素能系統是古老的系統,就像大腦中的管弦樂隊指揮。GABA緩解焦慮,內生的,安定和巴比妥藥物、酒精等激活gaba。對於某些人來說,酒精是非常容易成癮的,它影響gaba,多巴胺系統,獎懲機制。
綜合
兩個情緒系統是獨立的系統,哪一個力量更強大一些會造成情緒穩定性和外向性的不同表現,而這種傾向性大多是天生的。
女性相對男性更加情緒不穩定(半個標準差),而且越是男女平等的地區越明顯,社會越平等,兩性之間的差異不是減小,而是增大,所以並不是所有的特征都是社會化的結果。可能的原因在於,女性體型較小,上身較弱,在爭奪優勢地位的沖突中,體力不如男生;性方面更容易受傷;需要照顧嬰兒,可能是為瞭適應女性+嬰兒的系統,讓女性的消極情緒系統更強,保護嬰兒。
人們不喜歡承認自己對世界的高級抽象出瞭問題,因為整個復雜性會湧上來。所以在戀愛中不要這麼做。抽象化和范疇化是一種高級能力。
(報告出品方/作者:開源證券,諸海濱,趙昊)1、公司情況:深耕智能終端產品,2021年營收上漲39%1.1、發展歷程:成立於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