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師(三級)高頻考點(上)

健康管理師(三級)高頻考點(上)

u 理論板塊高頻考點(第一章~第八章)

u 第一章 健康管理概論

一、健康管理的概念健康管理是以現代健康概念(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和現代醫學模式(生理-心理-社會)以及中醫治未病為指導,通過采用現代醫學和現代管理學的理論、技術、方法和手段,對個體或群體整體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進行全面檢測、評估、有效幹預與連續跟蹤服務的醫學行為及過程。

目的: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健康效益。

要素與重點:健康管理是在健康管理醫學理論指導下的醫學服務。

健康管理的公眾理念:病前主動防、病後科學管、跟蹤服務不間斷。

二、健康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生活方式管理(以個人或自我為核心的衛生保健活動)

特點:

①以個體為中心,強調個體的健康責任和作用;

②以預防為主,有效整合三級預防(一級:控制健康危險因素,將疾病控制在尚未發生時;二級:“三早”;三級:防止傷殘,促進功能恢復,提高生存質量,延長壽命,降低病死率)

(二)需求管理

1.概念:通過幫助健康消費者維護自身健康和尋求恰當的健康服務,控制醫療成本,促進健康服務的合理利用。

2.影響需求的主要的因素:

①患病率;②感知到的需要;③消費者選擇偏好;④健康因素以外的動機。

(三)疾病管理

定義:疾病管理是一個協調醫療保健幹預與病人溝通的系統,它強調病人自我保健的重要性。疾病管理支撐醫患關系和保健計劃,強調運用循證醫學和增強個人能力的策略來預防疾病的惡化,它以持續性地改善個體或群體健康為基準來評估臨床、人文和經濟方面的效果。

(四)災難性疾病管理

1.“災難性”指:對健康的危害十分嚴重,造成的醫療衛生花費巨大,常見於腫瘤、腎衰竭、嚴重外傷等。

2.特點(復雜性、艱難性):發生率低、需要長期復雜的醫療衛生服務、服務的可及性受傢庭、經濟、保險等各方面的影響較大等。

(五)殘疾管理

1.目的:減少工作地點發生殘疾事故的頻率和費用。

2.分類(按照殘疾時間長短不同分):醫學因素、非醫學因素

(六)綜合的人群健康管理

綜合的人群健康管理是通過協調上述不同的健康管理策略來對個體提供更為全面的健康管理。

三、健康管理的發展趨勢

1、慢性病的疾病負擔

①慢性病嚴重影響我國勞動力人口的健康

②慢性病給個人、傢庭、及社會造成瞭沉重的經濟負擔,使人們陷入“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困境。

2、 健康管理相關學術機構

①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

②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專業委員會

③杭州師范大學健康管理學院

3、健康管理產業的實施原則①應該堅持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相結合,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健康管理學科與產業體系。

②堅持需求牽引與產業推動相結合,以學術引領產業,依托政府的支持,以產業推動學術和學科發展。

③堅持體系構建與功能重組相結合,構建健康管理醫學服務新模式和中國特色預防保健新體系。

④堅持技術標準與服務規范相結合,努力規范健康管理服務流程,提高行業核心競爭力;堅持成果示范與推廣應用相結合,加大健康管理科技投入與成果轉化的步伐,努力滿足國人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

4、發展健康管理服務的策略

①培育高品質的健康生活

②多途徑多形式開展健康管理服務

③努力培育健康文化

四、基本衛生保健

1.基本衛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PHC)定義

是指最基本的、人人都能得到的,體現社會平等權利的、人民群眾和政府都能負擔得起和全社會積極參與的衛生保健服務。

原則:合理佈局;社區參與;預防為主;適宜技術;綜合利用。

2.內容(根據《阿拉木圖宣言》)

四個方面:

(1)促進健康;(2)預防保健;

(3)合理治療;(4)社區康復。

八項內容:

(1)對當前主要衛生問題及其預防和控制方法的健康教育;

(2)改善食品供應和合理營養;

(3)供應足夠的安全衛生水和基本環境衛生設施;

(4)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

(5)主要傳染病的預防接種;

(6)預防和控制地方病;

(7)常見病和外傷的合理治療;

(8)提供基本藥物。

u 第二章臨床醫學基礎知識

一、臨床醫學的學科分類和特征(一)特征:

臨床醫學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專科化(學科分科的不斷細化)

(二)分類:

1.按治療手段建立的學科

內科學(以藥物治療為主)、外科學(以手術治療為主)、理療學、放射治療學、核醫學、營養治療學和心理治療學等。

2.按治療對象分類

傳統的婦產科學、兒科學、老年病學、圍生醫學、危重病醫學、職業病學等。

3.按人體的系統或解剖部位建立的學科

口腔科學、皮膚性病學、眼科學、神經病學、耳鼻咽喉科學等。

4.按病種建立的學科

結核病學、腫瘤學、精神病學等。

5.按診斷手段建立的學科

臨床病理學、醫學檢查學、放射診療學、超聲診斷學等。

二、循證醫學

1.定義:應用最多的有關信息(最佳的證據),通過謹慎、明確和明智的的確認和評估,做出醫學決策的實踐活動。

2.循證醫學可以理解成一種“醫學觀”(從臨床醫學的角度)。

3.核心內容:醫生對患者建議或實施任何診斷(如拍X線片)、治療(如開某種降壓藥)或預防保健(如每年做一次婦科檢查)措施,都要盡可能基於可靠的證據,證明這種措施確實對患者有益,並且盡可能有較好的成本-效益比。

4.目前公認的最為可靠的證據來自“隨機對照實驗”的證據。

5.目前,循證醫學的代表性成果,是大量“臨床指南”的制定和實施。

6.循證醫學引入瞭“成本—效果分析”,以使衛生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和利用。

三、實驗診斷

(一)臨床實驗室檢查主要內容

1.血液學檢驗:包括血液一般檢測、血液常規檢測、網織紅細胞檢測和紅細胞沉降率檢測。

2.體液與排泄物檢驗:對尿、糞和各種體液以及胃液、腦脊髓、膽汁等排泄物、分泌液的常規檢驗。

3.生化學檢驗:對組成機體的生理成分、代謝功能、重要臟器的生化功能、毒物分析及藥物濃度監測等的臨床生物化學檢驗。包括糖、脂肪、蛋白質及其代謝物產生的衍生物的檢驗;血液和體液中電解質和微量元素的檢驗;血氣分析和酸堿平衡的檢驗;臨床酶學檢驗;激素和內分泌功能的檢驗;藥物和毒物濃度的檢測和等(包括肝功能檢驗和腎功能檢驗)。

4.免疫學檢驗:包括免疫功能檢查、臨床血清學檢查,以及腫瘤標志物等的臨床免疫學檢測檢驗。

5.病原學檢驗:感染性疾病的常見病原體檢查、醫院感染的常見病原體檢查、性傳播性疾病的病原體檢查,細菌耐藥性檢查等。

(二)實驗診斷的臨床應用和評價

1.常用診斷性實驗的評價指標

(1)診斷靈敏度:指某檢驗項目對某種疾病具有鑒別、確認的能力。診斷靈敏度的數學式為所有患者中獲得真陽性結果的百分數。

(2)診斷特異性:指某檢驗項目確認無某種疾病的能力,數學式為所有非患者中獲得真陰性結果的百分數。

(3)診斷準確度:指某種檢驗項目在實際使用中,所有檢驗結果中診斷準確結果的百分比。

2.ROC曲線

對定量性檢驗項目臨床應用性能評價的方法,最常用的為“接受操作特性圖”,或稱為“臨床應用性能分析評價圖”,常用於兩種以上診斷性檢驗的診斷價值的比較。

u 第三章 預防醫學基礎知識

一、預防醫學概念1.預防醫學是醫學的一門應用學科,它以個體和確定的群體為對象,目的是保護、促進和維護健康,預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2.特點:

①預防醫學的工作對象包括個體及確定的群體,主要著眼於健康和無癥狀患者;

②研究方法上註重微觀和宏觀相結合,重點研究健康影響因素與人群健康的關系、預防的有效手段和效益;

③采取的對策既有針對個體預防疾病的幹預,更重視保障和促進人群健康的社會性措施。

二、預防醫學的學科體系

1.可分為流行病學、醫學統計學、環境衛生學、社會與行為科學、衛生管理學5大學科。

2.流行病學和醫學統計學是預防醫學的基礎方法學。

3.衛生管理學是從管理學角度,研究衛生體系內部有關的政策、經濟效益以及管理制度和機制,從而保證衛生服務質量、效率、效果和效用。

三、健康影響因素

1.環境因素

①社會經濟環境:社會制度與政策、個人收入和社會地位、文化背景和社會支持網絡、教育、就業和工作條件。

②物質環境:生物因素、化學因素、物理因素、建築環境。

2.行為與生活方式因素。

3.生物遺傳因素。

4.衛生服務:健康生態學模型,健康生態學模型強調個體和人群健康是個體因素、衛生服務以及物質和社會環境因素相互依賴和相互作用的結果,且這些因素間也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以多層面上交互作用來影響著個體和群體的健康。

四、臨床預防服務的概念

1.概念:在臨床場所對健康者和無癥狀的“患者”病傷危險因素進行評價,然後實施個體的幹預措施來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

2.臨床預防服務的內容:

①健康咨詢:是臨床預防服務中最重要的內容。開展的健康咨詢的內容有:勸阻吸煙、增進身體活動、增進健康飲食(合理膳食)、保持正常體重、預防意外傷害和事故、預防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以及其他性傳播疾病。

②健康篩檢:指運用快速、簡便的體格檢查或實驗室檢查等手段,在健康人中發現未被識別的患者或有健康缺陷的人,以便及早進行幹預,屬於第二級預防。

③化學預防:指對無癥狀的人使用藥物、營養素(包括礦物質)、生物制劑或其他天然物質作為第一級預防措施,提高人群抵抗疾病的能力以預防某些疾病。常用化學預防方法有:對育齡或懷孕的婦女和幼兒補充含鐵物質來降低罹患缺鐵性貧血的危險;補充氟化物降低齲齒患病率;孕期婦女補充葉酸降低神經血管缺陷嬰兒出生的危險;對特定人群采用阿司匹林預防心臟病、腦卒中以及某些腫瘤等。

五、三級預防策略

1、第一級預防(病因預防)①.在疾病因子還沒有進入環境之前就采取預防性措施,稱之為根本性預防。

②.預防措施;

措施
個體 個人的健康教育,註意合理營養和體格鍛煉,培養良好的行為與生活方式 有組織地進行預防接種,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預防疾病 做好婚前檢查和禁止近親結婚,預防遺傳性疾病 做好妊娠和兒童期的衛生保健 某些高危個體服用藥物來預防疾病的發生,即化學預防
群體 制定和執行各種與健康有關的法律及規章制度,有益於健康的公關政策,利用各種媒體開展的公共健康教育,防止致病因素危害公眾的健康,提高公眾健康意識和自控能力。如清潔安全飲用水的提供,針對大氣、水源、土壤的環境保護措施,食品安全,公眾體育場所的修建,公共場所禁止吸煙等。

2、第二級預防

①.在疾病的臨床前期做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三早”預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發展和惡化。

②.早期發現疾病可通過普查、篩檢、定期健康檢查、高危人群重點項目檢查及設立專科門診等。

③.達到“三早”的根本辦法是宣傳,提高義務人員診斷水平和建立社會性高靈敏而可靠的疾病監測系統。

④.對於某些有可能逆轉、停止或延緩發展的疾病,則早期檢測和預防性體格檢查更為重要。

⑤.對於傳染病,是“三早”+“二早”→“五早”: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報告、早隔離。

3、第三級預防

對已患某些疾病的人,采取及時的、有效的治療措施,防止病情惡化,預防並發癥和傷殘;對已喪失勞動力的或殘疾者,主要促使功能功能恢復、心理健康,進行傢庭護理指導,是使患者盡量恢復生活和勞動能力,能參加社會活動並延長壽命。

4、三級預防補充知識點

①.對於任何疾病,不論其致病因子是否明確,都應該強調第一級預防。如大骨節病、克山病等,病因尚未肯定,但綜合性的第一級預防還是有效的,又如腫瘤更需要第一級和第二級預防。

②.有些疾病,病因明確且是人為的,如職業因素所致疾病、醫源性疾病,采取第一級預防,較易見效。有些疾病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則要按其特點通過篩檢、及早診斷和治療會使預後較好,如心、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除針對其危險因素,致力於第一級預防外,還應兼顧第二級和第三預防。對那些病因和危險因素都不明又難以覺察預料的疾病隻有實行第三級預防這一途徑。

③.三級預防的落實,根據幹預對象是群體或個體,分為社區預防服務和臨床預防服務。

六、社區公共衛生服務

1、社區公共衛生及其實施的原則

①.以健康為中心,人群健康策略的第一要素是關註全體人群健康;

②.以人群為對象,強調社區預防服務應以維護社區內的整個人群健康為準則;

③.以需求為導向,社區預防服務以需求為導向強調瞭服務的針對性和可及性;

④.多部門合作;

⑤.人人參與。

2、國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①.定義:指由政府根據特定時期危害國傢和公民的主要健康問題的優先次序以及當時國傢可供給能力(籌資和服務能力)綜合選擇確定,並組織提供的非營利的衛生服務。

②.內容:

(1)居民健康檔案管理:建立轄區內常住居民,包括居住半年以上的戶籍及非戶籍居民的健康檔案,並以0~6歲兒童、孕產婦、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和肺結核患者等人群為重點。

(2)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對轄區內65歲以上常住居民每年提供1次健康管理服務,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評估、體格檢查、輔助檢查和健康指導。

(3)健康教育;

(4)預防接種;

(5)0~6歲兒童健康管理服務;

(6)孕產婦健康管理服務;

(7)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服務;

(8)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務;

(9)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服務;

(10)肺結核患者健康管理服務;

(11)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

(12)衛生計生監督協管服務。

(13)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和處理服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

傳染病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告時限

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肺炭疽、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埃博拉出血熱、人感染禽流感寨卡病毒病、黃熱病、拉沙熱、列谷熱、西尼羅病毒等心法輸入傳染病患者和疑似患者,或發現其他傳染病、不明原因疾病暴發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2小時內報告
乙、丙類傳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和規定報告的傳染病病原攜帶者 24小時內報告

3、職業病

1.定義: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工作有關疾病:如果職業因素不是疾病發生和發展的唯一直接因素,而是諸多因素之一,並且職業因素影響力健康,促使潛在的疾病顯露或加重已有疾病的病情,而且通過控制有關職業因素,改善生產勞動環境,可使所患疾病得到控制或緩解。常見的工作有關職業病有:礦工的消化性潰瘍;建築工的肌肉骨骼疾病(如腰背痛);與職業有關的肺部疾病等。

2.職業病的特點:

①病因明確;②病因與疾病之間一般存在接觸水平(劑量)-效應(反應)關系,所接觸的病因大多是可檢測和識別的;③群體發病;④早期診斷、及時合理處理,預後康復效果較好;⑤重在預防,除職業性傳染病外,治療個體無助於控制人群發病。

u 第四章 常見慢性病

一、慢性病的特點

① 病因復雜;

② 起病隱匿,潛伏期較長,沒有明確的起病時間;

③ 病程較長,隨著疾病的發展,變現為功能進行性受損或功能;

④ 難以治愈,疾病一旦發生,表現為不可逆轉,很難徹底治愈;

⑤ 預後較差,疾病後期致殘率和致死率高,已經成為全球死亡與疾病負擔的主要病因。

二、我國慢性病流行現狀

①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均預期壽命不斷增長,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加,我國慢性病患者的基數也在不斷擴大;

② 隨著公關衛生和醫療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慢性病患者的生存期也在不斷延長。

三、慢性病主要危險因素

基於健康管理的慢性病風險因素

不可改變因素 可改變因素 中間危險因素
年齡 吸煙 高血壓
性別 過量飲酒 高血糖
種族 不合理膳食 血脂異常
遺傳 缺乏身體運動 超重或肥胖
…… 其他因素 ……

四、惡性腫瘤

(一)惡性腫瘤的危險因素

1.吸煙

2.乙型肝炎病毒及其他病毒感染

3.膳食營養因素

4.職業危害

5.其他環境危害(電離輻射,包括醫源性X線,可引起人類多種惡性腫瘤,如急性和慢性細胞白血病等。紫外線照射則是皮膚癌明確的病因)

(二)惡性腫瘤的篩查和早期診斷

1.惡性腫瘤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是降低死亡率及提高五年生存率的主要策略。

2.篩查早期胃癌路徑:問卷、胃功能檢查(胃泌素及胃蛋白酶)、胃鏡檢查。

3.肺癌高危人群實施低劑量螺旋CT檢查。

4.女性兩癌(乳腺癌、宮頸癌):乳腺癌:乳腺超聲檢查、乳腺X線檢查(俗稱鉬靶)、乳腺穿刺活檢;宮頸癌:乳頭狀病毒檢查(HPV)、脫落細胞檢查(TCT)。

五、高血壓的診斷

1.臨床上高血壓診斷標準為:經非同日3次測量血壓,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

2.①原發性高血壓:原因不明的高血壓,大都需要終生治療;

②繼發性高血壓: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血壓增高稱為繼發性高血壓;

③白大衣高血壓:指患者到醫療機構測量血壓高於140/90mmHg,但動態血壓24小時平均值<130/80mmHg,或傢庭自測血壓<135/85mmHg。

④隱性高血壓:指患者到醫療機構測量血壓<140/90mmHg,但動態血壓24小時平均值高於130/80mmHg或傢庭自測血壓高於135/85mmHg。

3.自測血壓

①對於精神焦慮或根據血壓讀數常自行改變治療方案患者,不建議自測血壓;

②對新診斷的高血壓,建議傢庭自測血壓連續7天,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測量3遍,去掉第1天血壓值,僅計算後6天血壓值,根據後6天血壓平均值,為治療決定提供參考;

③血壓穩定後,建議每周固定一天自測血壓,於早上起床後1小時,服降壓藥前測量坐位血壓。

④自測血壓的優點:可獲取日常生活狀態下的血壓信息幫助排除白大衣性高血壓,檢出隱性高血壓,對增強患者整治的主動參與性、改善患者治療的依從性等方面具有優點。

4.動態血壓:作用,動態血壓監測在臨床上可用於診斷白大衣性高血壓。

六、高血壓發病的危險因素

1.高納、低鉀膳食。

2.體重超重和肥胖:BMI≥24Kg/m2者患高血壓的危險是體重正常者的3~4倍,患糖尿病的危險是體重正常的2~3倍,具有兩項以上危險因素的患高血壓及糖尿病危險是體重正常者的3~4倍。男性腰圍≥90cm,女性≥85cm者患高血壓的危險為腰圍低於此界限者的3.5倍。

3.飲酒:每天平均飲酒>3個標準杯(1個標準杯相當於12g酒精,約合360g啤酒,或100g葡萄酒,或30g白酒),收縮壓與舒張壓分別平均升高3.5mmHg與2.1mmHg,且血壓上升幅度隨著飲酒量的增加而增大。

4.其他危險因素(遺傳、性別、年齡、工作壓力、心理因素、高脂血癥等)

七、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一)冠心病的分型、臨床表現和診斷方法

1.冠心病分型:

①無癥狀性心肌缺血;②心絞痛;③心肌梗死;④缺血性心臟病;⑤猝死。

2.診斷

①如出現典型的心絞痛,或發生心肌梗死,臨床上可基本明確冠心病的診斷。

②典型心絞痛的特點有:誘因;部位及放射部位;性質;持續時間及緩解(疼痛出現後,常逐漸加重,1~5分鐘而自行緩解,偶爾可長達15分鐘,休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而緩解)。

3.對無急性心肌梗死病史,也無典型心絞痛的患者,需要綜合冠心病危險因素、年齡、性別、臨床病史,其他心臟病的排除等方面綜合考慮,但確診需要有冠狀動脈狹窄的病理解剖學依據。

(二)冠心病危險因素

1.高血壓;

2.超重和肥胖;

3.糖尿病;

4.血脂異常和高膽固醇血癥(血清膽固醇水平升高的年齡越早,今後發生冠心病的機會也越多);

5.生活方式(吸煙、飲食、身體活動);

6.多種危險因素的聯合作用(冠心病是多種因素引起的,聯合危險因素越多,動脈粥樣硬化或發生合並癥的可能性越大);

7.其他(冠心病在其發病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種獨立的危險因素)。

八、2型糖尿病

(一)糖尿病的診斷

1.診斷標準:WHO(1999年)糖尿病診斷標準(滿足下列三條標準中的任意一項時,就可診斷患有糖尿病)

①糖尿病癥狀+任意時間血漿葡萄糖水平≥11.1mmol/L(或200mg/dl)或;

②空腹血漿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或126mg/dl)或;

③OGTT實驗中,餐後2小時(從進食第一口飯開始)血漿葡萄糖水平≥11.1mmol/L(或200mg/dl)。

2.糖尿病診斷應盡可能依據靜脈血漿血糖,而不是毛細血管血的血糖檢測結果。

3.理想的糖尿病檢查是同時檢查空腹和OGTT後2小時血糖值。近年來還引入瞭糖化血紅蛋白(HbA1C)作為篩查糖尿病的一種方法(ADA(美國糖尿病學會)在2010年將HbA1C≥6.5%作為糖尿病診斷標準之一。)

(二)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學

1.糖尿病前期患病率

糖尿病前期:指血漿葡萄糖水平在正常人群與糖尿病人群之間的一種中間狀態,又稱為糖調節受損(IGR)。糖尿病前期包括兩種異常的糖代謝狀態,即空腹血糖調節受損(IFG)和糖耐量受損(IGT),或二者兼有。

所有糖尿病患者在其發病過程中均要經過糖調節受損階段,糖調節受損是2型糖尿病的前奏和必經之路,糖調節受損被認為是糖尿病後備軍。

2.糖尿病前期診斷標準:空腹血糖 5.6~6.9mmol/L 和(或)糖耐量2h血糖 7.8~11.0mmol/L。

(三)2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

1.遺傳因素;

2.肥胖(或超重);

3.身體活動不足;

4.膳食因素;

5.早期營養;

6.糖耐量損害;

7.胰島素抵抗(IR);

8.高血壓及其他易患因素。

九、腦卒中

(一)腦卒中危險因素

1.高血壓;

2.心臟病;

3.糖尿病;

4.血脂異常(血清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與缺血性腦血管病有密切關系);

5.吸煙;

6.飲酒;

7.頸動脈狹窄;

8.肥胖;

9.其他危險因素(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②代謝綜合征;③缺乏體育活動;④飲食營養不合理;⑤口服避孕藥;⑥促凝危險因素)。

(二)腦卒中的臨床表現和診斷

1.腦梗死:頭顱 CT和標準頭顱磁共振(MRI)在發病24小時內常不能顯示病灶,但可以排除腦出血,發病24小時候逐漸顯示低密度梗死灶。

特點:多數在安靜時急性起病,活動時起病者以心源性腦梗死多見,部分病例在發病前可有短暫性腦出血(TIA)發作;病情多在幾小時或幾天內達到高峰,腦栓塞起病尤為急驟,一般數秒至數分鐘內達到高峰,部分患者癥狀可進行性加重或波動;臨床表現決定於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為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的癥狀和體征。

2.蛛網膜下腔出血:突發的劇烈頭痛、持續不能緩解或進行性加重;多伴有惡心、嘔吐;可有短暫的意識障礙及煩躁、譫妄等精神癥狀,少數出現癲癇發作;其突出體征是腦膜刺激征明顯。

3.腦出血

①多在情緒激動或活動時急性起病;

②突發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常伴有頭痛、嘔吐,可伴有血壓增高、意識障礙和腦膜刺激征。

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1.定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以氣流受限為特征的疾病,其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進行性發展,與肺部對香煙煙霧等有害氣體或有害顆粒的異常炎癥反應有關。COPD主要累及肺,但也可引起全身(或稱肺外)的不良效應。

2.癥狀和體征:①慢性咳嗽:通常為首發癥狀;②咳痰:咳嗽後通常咳少量黏性痰,少數病例咳嗽不伴咳痰;③氣短或呼吸困難:這是COPD的標志性癥狀,早期僅於勞力時出現,後逐漸加重;④喘息和胸悶;⑤全身性癥狀:如體重下降、食欲減退、外周肌肉萎縮和功能障礙、精神抑鬱和(或)焦慮等。

COPD早期體征不明顯。隨著疾病進展,可出現桶狀胸、呼吸變淺、頻率增快,肺叩診呈過度清音,兩肺呼吸音減低,肺部幹、濕囉音等體征。

3.診斷標準

(1)肺功能測定指標是診斷COPD的金標準。

(2)COPD的診斷應根據臨床表現、危險因素接觸史、體征及實驗室檢查等資料綜合分析確定。

4.COPD的危險因素

1.個體因素:某些遺傳因素可增加COPD發病的危險性。支氣管哮喘和氣道高反應性是COPD的危險因素,氣道高反應性可能與機體某些基因和環境因素有關。

2.環境因素

①吸煙,為COPD重要的發病因素。

②職業性粉塵和化學物質,職業性粉塵及化學物質的濃度過大或接觸時間過久,可導致與吸煙無關的COPD發生。

③空氣污染,化學氣體如氯、氧化氮、二氧化硫等,對支氣管粘膜有刺激和細胞毒性作用。

④感染,呼吸道感染是COPD發病和加劇的重要因素。

十一、超重或肥胖

(一)超重或肥胖的概念及判斷標準

BMI=體重(kg)/身高2(m2)

18.5Kg/m2≤BMI<23.9Kg/m2為正常;

24Kg/m2<BMI<27.9Kg/m2為超重;

BMI≥28Kg/m2為肥胖。

BMI的優點是綜合考慮瞭身高和體重兩個因素,與肥胖相關性高,可操作性強,適用范圍廣,不受性別的影響,但對於因肌肉發達而非脂肪過多所致的體重增加並不適用。

(二)超重或肥胖的主要原因

1.遺傳因素;

2.飲食因素,主要是有由於能量攝入過多和營養素缺乏。營養素缺乏如維生素B2、維生素B6及煙酸缺乏會影響脂肪轉化為能量;飲水不足會影響脂肪代謝;蛋白質缺乏,會使機體基礎代謝率下降,使機體能量消耗減少,從而導致體內脂肪的積蓄;

3.活動因素,身體活動不足、體育鍛煉少或久坐不動生活方式使機體能量減少,從而導致能量過剩,引起肥胖;

4.其他因素(心理、社會、經濟等)。

十二、口腔健康

(一)口腔健康的定義和判斷標準

1.定義:無口腔頜面部慢性疼痛、口咽癌、口腔潰瘍、先天性缺陷和唇腭裂、牙周(牙齦)疾病、齲齒、牙齒喪失以及影響口腔的其他疾病和功能紊亂。

2.口腔監看應具備以下要素:

①沒任何疼痛和不適;

②良好的功能:咀嚼、吞咽和語言功能;

③心理方面:外觀正常、不影響自尊、個人滿意;

④社會方面:不影響社會交流。

(二)口腔疾病對全身健康的主要危害

口腔疾病主要包括齲病和牙周病,是造成牙齒喪失,影響居民健康和生活質量的主要口腔疾病。

1.心血管疾病;

2.呼吸道疾病;

3.糖尿病;

4.早產和低體重兒;

5.其他疾病影響。

u 第五章 流行病學和醫學統計學基本知識

一、流行性學的基本知識

1.定義:研究疾病、健康狀態和事件在人群中的分佈、影響和決定因素,用以預防和控制疾病,促進健康的學科。

2.基本內涵:①它的研究對象是人群,是研究所關註的具有某種特征的人群;②它不僅研究各種疾病,而且研究健康狀態和事件;③它的重點是研究疾病、健康狀態和事件的分佈、影響和決定因素;④最重要的是,它的落腳點是為預防和控制疾病,促進健康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3.流行病學的任務:①揭示現象;②找出病因、影響或決定因素;③提供措施。

4.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分類

二、發病指標

(一)發病率

1.定義:指一定時期內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現的頻率。

發病率=(一定時期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數/同期暴露人口數)× k(k=100%,1000%等)

2.用途:發病率是一個重要和常用指標,對於傳染病以及死亡率極低或不致死的疾病尤為重要,反應患該病的風險。常用來描述疾病的分佈,探討發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設和評價防治措施的效果。

註意事項:發病率的準確性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報告制度不健全、漏報、診斷水平不高等,在比較不同地區人群的發病率時,應考慮年齡、性別構成不同,即進行發病率的標化。

(二)患病率

1.定義:也稱現患率、流行率。患病率是在特定的時間點一定人群中某病的新病例和舊病例的人數總共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特定時間點某人群中某病新舊病例數/同期觀察人口數)× k(k=100%,1000%等)

2.影響因素:主要受發病率和病程的影響。

3.用途:患病率對於病程短的疾病價值不大,而對於病程長的一些慢性病的流行狀況能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可反映某地區人群疾病的分佈以及某疾病的疾病負擔程度。可依據患病率來合理地計劃衛生設施、人力物力及衛生資源的需要,研究疾病流行因素,監測慢性病的控制效果。

三、患病率與發病率的區別

1.患病率的分子為特定時間點所調查人群中某病新舊病例數,而不管這些病例的發病時間;發病率的分子為一定時期的暴露人群中新發生的病例數;

2.患病率是由橫斷面調查而獲得的疾病頻率,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況,是一種靜態指標,其本質是一種比例,不是一種真正的率。發病率是是由發病報告或隊列研究獲得的單位時間內的疾病頻率和強度,是動態指標,是一種真正的率。

四、流行病學的死亡指標

1.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單位時間內死於所有原因的人數在該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死亡率是測量人群危險最常用的指標。

2.病死率:表示一定時期內某患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該病而死亡的病例。病死率隻是一個比值。

病死率通常用於病程短的急性病,如各種急性傳染病、腦卒中、心肌梗死及腫瘤等,以衡量疾病對人生命威脅的程度。

3.生存率:又稱存活率,是指患某病的人(或接受某種治療措施的患者)經n年的隨訪,到隨訪結束時存活的病例數占觀察病例的比例。

N年生存率=(隨訪滿n年的某病存活病例數/隨訪滿n年的該病病例數)x100%

作用:常用於評價某些慢性病如惡性腫瘤、心血管病等病程長、病情較重、致死性強的疾病的遠期療效。應用該指標時,應確定開始隨訪日期和截止時間。為瞭更充分地利用隨訪觀察所獲得的信息,近年來生存率分析較多地應用於多種疾病隊列研究中對結局的衡量。

五、現況調查(橫斷面研究)

1.定義:指在某一人群中應用普查或抽查調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時間內有關變量、疾病或健康狀況的資料,以描述目前疾病或健康狀況的分佈及某因素與疾病的關聯。

2.目的:

①描述疾病或健康狀況的分佈;

②發現病因線索;

③適用於疾病的二級預防,例如進行麻風病普查,發現早期麻風病患者,對控制麻風病的流行、降低麻風畸形的發生率有很大作用;

④評價疾病的防治效果;

⑤疾病監測;

⑥其他,還可用於衡量一個國傢或地區的衛生水平和健康狀況、衛生服務需求的研究、社區衛生規劃的制定與評估和有關衛生或檢驗標準的制定,為衛生行政部門的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3.方法種類:普查、抽樣調查。

4.優缺點

優點:①以樣本估計總體的可信度較高;②來自同一群體的自然形成的同期對照組,使結果具有可比性;③一次調查可觀察多種因素。

局限性:①難以確定先因後果的時相關系;②不能獲得發病率資料;③研究結果發生偏倚,低估該研究群體的患病水平。

六、隊列研究

1.定義:是將特定的人群按其是否暴露於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為n個群組或隊列,追蹤觀察一定時間,比較兩組或各組發病率或死亡率的差異,以檢驗該因素與某疾病有無因果聯系及聯系強度大小的一種觀察性研究方法。可用於檢驗病因假設、評價預防效果和研究疾病自然史。

2.類型:

①前瞻性隊列研究:研究對象的確定與分組由研究開始時是否暴露來決定,研究結局需隨訪觀察一段時間才能得到。

②歷史性隊列研究:研究工作現在開始,而研究對象是過去某個時間進入隊列的。特點是追溯帶過去某時期決定人群對某因素的暴露史,然後追溯至現在的發病或死亡情況。

③雙向性隊列研究:根據歷史檔案確定暴露與否,隨訪至將來的某個時間確定結局,故又稱混合性隊列研究。

3.特點

①在時序上是由前向後的,在疾病發生前開始進行,故屬於前瞻性研究;

②屬於觀察性對比研究,暴露與否是自然存在於煙酒人群,而不是人為給予的;

③研究對象根據暴露因素與否分組,這與實驗性研究的隨機分型不同;

④是從“因”到“果”的研究;

⑤追蹤觀察的是兩組間的發病率或死亡率差異,如RR=[a/(a+b)]/[c/(c+d)]。

七、病例對照研究

1.概念:病例對照研究為選擇一組患所研究疾病的患者與一組無此病的對照組,調查其發病前對某個(些)因素的暴露狀況,比較兩組中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異,以研究該疾病與這個(些)因素的關系。

2.特點

(1)在疾病發生後進行,研究開始時已有一批可供選擇的病例;

(2)研究對象按發病與否分成病例組與對照組;

(3)被研究因素的暴露狀況是通過回顧調查或信息收集獲得的;

(4)若按因果關系進行分析,結果已發生,是由果及因的推斷順序;

(5)經兩組暴露率或暴露水平的比較,分析暴露與疾病的聯系。如RR=ad/dc。

3.病例對照和隊列研究的區別

八、實驗性研究

1.特點:

①屬於前瞻性研究;

②隨機分組;

③設立對照組;

④有幹預措施(區別於觀察性研究的一個根本不同之處)

2.臨床實驗:是在臨床上評價新藥、新療法療效的一種實驗,是臨床治療措施在正式應用之前的最後人體應用實驗。運用隨機分配的原則將實驗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它是一種前瞻性的研究。臨床實驗的目的是觀察和論證某個或某些研究因素對研究對象產生的效應或影響。

3.社區實驗:也稱生活方式幹預實驗,是以尚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群作為整體進行試驗觀察,常用於對某種預防措施或方法進行考核或評價。社區實驗接受幹預的基本單位是整個社區,有時也可以是某一人群的各個亞群,如某學校的班級。

九、醫學統計學

1.定義:根據統計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醫學數據收集、表達和分析的一門應用學科。

2.研究對象:具有不確定性的醫學數據,研究方法是通過收集大量的資料,發現蘊含其中的統計學規律。

3.醫學統計資料類型:

①計量資料:也稱數值變量,通常用專用儀器測量,並有計量單位,如身高(cm)、體重(kg);計量資料有連續性的特點,如身高可以是175cm、175.1cm、175.11cm等。

②計數資料:定性觀察結果。有二分類和多分類兩種情況。二分類觀察結果隻有兩種相互對立的屬性,如“陽性”或“陰性”、“存活”或“死亡”、“正常”或“異常”等;多分類的定性觀察結果有兩種以上互不包含的屬性,如新生兒的出生缺陷、某病患者的死亡原因等。

③等級資料:介於定量測量和定性觀察之間的半定性觀察結果,通常有兩個以上等級,如陰性、陽性、強陽性,治愈、好轉、有效、無效等。

4.醫學統計的步驟:

研究設計——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

5.統計學的幾個重要概念

(1)同質與變異

具有相同的背景、條件、屬性的稱為同質;同一性質的事物,其個體觀察值(變量值)之間的差異,在統計學上稱為變異。

(2)總體與樣本

總體根據研究目的確定的同質觀察單位的全體,是同質的所有觀察單位的某種變量值的集合。樣本是從總體中隨機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觀察單位,其測量值(或觀測值)的集合。

(3)參數與統計量

參數指總體指標,如總體均數、總體率、總體標準差等。統計量指樣本指標,如樣本均數、樣本率、樣本標準差等。

(4)誤差

包括系統誤差、隨機測量誤差和抽樣誤差(樣本指標與總體指標之差)。

(5)概率與頻率

概率是對總體而言,頻率是對樣本而言。概率指某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數值,常用P表示。頻率指一次實驗結果計算得到的樣本率。

u 第六章 健康管理學

一、健康教育與健康管理的區別與聯系

健康教育 健康管理
內涵 有計劃、有組織、有評價的教育活動和過程 健康監測、健康維護以及生活方式管理、疾病管理的過程
側重點 知識、信念和行為改變,提高人們的健康素養 健康風險評估、健康危險因素管理、改善人們的健康水平
對象 個體和群體,側重群體 個體和群體,側重個體
基本步驟 需求評估-計劃制定-幹預實施-效果評價 信息收集-風險評估-幹預、咨詢、指導-效果評估
幹預方法 信息傳播、行為幹預 行為幹預、健康和疾病的咨詢與指導、生活方式管理、疾病管理
效果評價 活動實施、人群參與情況知識、信念、行為的變化健康指標的改善 健康相關行為、生活方式的改變健康指標的改變健康狀況的提高、病情的改善疾病或死亡風險的改變

二、行為改變理論(以戒煙為例)

戒煙幹預在不同階段使用的幹預策略

變化階段 幹預策略
沒有打算階段 普及吸煙對健康危害的知識,讓人們對吸煙行為感到恐懼、焦慮、擔心等,意識到在自己周圍環境中,吸煙已經成為一種不健康行為
打算階段 刺激人們盡快行動,讓他們充分認識吸煙的壞處,應該改變這種行為
準備結算 要求人們做出承諾,使他們的行動得到監督
行動階段 瞭解戒煙有哪些困難和阻礙,如何克服
維持階段 建立社會支持網絡,取得傢庭成員、同事和朋友的支持;對傢庭、工作場所的戒煙行為給予獎勵,或舉辦戒煙競賽,形成一種以不吸煙為榮的社會風氣
終止階段 較長期的隨訪,當戒煙者遇到其他生活問題是給予他們支持,幫助防治反復

三、健康傳播

(一)傳播的基本概念與模式

健康傳播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和部分,是指以“人人健康”為出發點,運用各種傳播媒介渠道和方法,為維護和促進人類健康的目的而制作、傳遞、分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過程。

(二)人際傳播

1.概念:人際傳播也稱人際交流,是指人與人之間進行直接信息溝通的一類交流活動。這類交流主要是通過語言來完成,但也可以通過非語言的方式來進行,如動作、手勢、表情、信號(包括文字和符號)等。人際傳播可以分為個人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

2.特點:

(1)直接的人際傳播不需要任何非自然的媒介。

(2)就傳播活動中信息的發出者和接受者而言,在同一次人際傳播活動中交流的雙方可以互為傳播者和受傳者。

(3)由於人際傳播中的反饋及時,所以雙方的交流也就容易充分。

(4)相對於大眾傳播而言,人際傳播的信息量比較少;覆蓋的范圍比較小;傳播的速度比較慢。

(5)在人際傳播活動中,特別是在多級的人際傳播活動中,信息容易走樣。

四、大眾傳播

1.定義:大眾傳播是職業性信息傳播機構和人員,通過廣播、電視、電影、報紙、期刊、書籍等大眾媒介和特定的傳播技術手段,向范圍廣泛、為數眾多的社會人群傳遞信息的過程。

2.特點

①傳播者是職業性的傳播機構和人員,並需要借助非自然的特定傳播技術手段;

②大眾傳播的信息是公開的、公共的,面向全社會人群;

③大眾傳播信息擴散距離遠、覆蓋區域廣泛,速度非常快;

④大眾傳播對象雖然為數眾多、分散廣泛、互不聯系,但從總體上來說是大體確定的;

⑤大眾傳播是單向的,很難互換傳受角色,信息反饋速度緩慢而且缺乏自發性。

五、人際傳播的應用

1.講課:指健康管理師充當“教師”,主要通過語言和文字的方式,向目標人群傳達健康知識、信息、技能,啟發目標人群的健康意識、動機的過程。

2.同伴教育:是以同伴關系為基礎開展的信息交流和分享。所謂同伴是指年齡相近、性別相同,或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經驗、相似生活狀況,或由於某種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語言的人,也可以是具有同樣生理、行為特征的人(如孕婦、吸煙者、吸毒者、某種疾病的患者等)。同伴教育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

(1)征募同伴教育者:同伴教育者應具備如下品質:

①在與同伴交流時,思維敏捷、思路清晰,並且有感召力;

②具備良好的人際交流技巧,包括傾聽技巧;

③具有與目標人群相似的社會背景,如年齡、性別、社會地位等;

④應為目標人群所接受和尊敬,並成為目標人群中的一員;

⑤應持客觀態度、公正立場;

⑥有實現項目目標的社會責任感;

⑦充滿自信,富有組織和領導才能;

⑧有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工作;

⑨對同伴教育所涉及的內容有符合社會健康觀的認識,在同伴中應成為行為的典范。

(2)培訓教育同伴者:通過對教育目的、教育內容和人際交流技巧培訓,使同伴教育者瞭解項目目標,幹預策略與活動,瞭解同伴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與其他幹預活動進行配合;掌握與教育內容有關的衛生保健知識和技能;掌握人際交流基本技巧和同伴教育中使用的其他技術,如組織遊戲、辯論,電腦使用、幻燈片等。

3.演示與示范

是教育者結合教育內容,采用實物或模型,進行實際操作演示,使教育對象學習掌握規范的操作步驟的教育方法。

六、常用傳播媒介

(一)針對個體的傳播材料

1.傳單,放置於社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直接入戶發放;開展義診時、舉行大型健康講座時發放。

2.折頁,折頁可以放置在衛生服務機構的候診區、診室、咨詢臺,供居民自取;也可以門診咨詢或入戶訪視時發給居民,並進行講解或演示;還可以組織居民圍繞折頁內容進行小組討論、有獎問答。

3.小冊子,適用於較為系統、全面地傳播健康知識、信息、技術;以文字為主,適宜於有閱讀能力的人群使用;可發放到有閱讀能力,並且願意與周圍人分享的人手中,如社區骨幹。

(二)針對群體的傳播材料

宣傳欄、招貼畫/海報、標語/橫幅、DVD、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都屬於大眾傳播材料或媒介,其中針對群體為宣傳欄、招貼畫或海報、標語和橫幅、DVD。

(三)針對大眾的傳播媒介

1.報紙/雜志;

2.廣播/電視。

(四)新型媒介的應用

1.互聯網;2.手機。

七、健康教育目標

1.計劃的總體目標:又稱計劃的目的,指計劃執行後預期達到的最終結果。總目標是宏觀的、長遠的,描述項目總體上的努力方向。

2.計劃的具體目標

健康教育計劃具體目標主要針對以下幾個方面做答:

Who——對誰?

What——實現什麼變化(知識、信念、行為、發病率等)?

When——在多長時間內實現這種變化?

Where——在什麼范圍內實現這種變化?

How much——變化程度多大?

具體目標按照健康教育項目效果,還可分為:健康目標、行為目標、環境與政策目標、認知目標

例:某社區經過健康教育診斷後,確定心腦血管病是影響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的主要健康問題,重點幹預的行為包括改變高鹽高脂飲食,定期測量血壓、血脂,以及高血壓患者遵從醫囑服藥。

(1)教育目標

在項目執行三年後:

①使項目地區85%的成年人瞭解正常的血壓水平和血脂水平。

②使項目地區85%的成年人相信改變高危行為有助於控制水平。

③使項目地區80%的成年人掌握測量血壓的技術。

(2)行為目標

在項目執行三年後:

①使項目地區75%的成年人能做到每年測量一次血壓;

②使項目地區90%的高血壓患者能夠遵從醫囑服藥。

(3)健康目標:在項目執行三年後,使項目地區成人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率達到80%。

八、制定幹預策略

1.教育策略:核心是教育人們形成有益於健康的認知和技能,從影響健康的因素角度講,既作用於傾向因素,也作用於強化因素。

①大眾傳媒活動如電視節目;

②通過印刷媒介開展的活動,如分發小冊子;

③人際傳播活動,如入戶指導;

④因地制宜的社區活動,如義診;

⑤民俗、文體活動,如廟會、趕集等。

2.環境策略(作用對象是影響行為的促成因素及物質環境、條件)

如在某企業職工預防心腦血管病的健康教育中,食堂提供低脂、低鹽的食物,在工作場所為職工提供一些鍛煉設施的,屬於環境策略。

3.政策策略

政策可以支持並促使這些行為得以體現,政策策略還可以通過影響資源配置、環境改善,從而促進健康行為乃至健康。如制定有關工間操制度,輪班制度、減免住院分娩費用的政策等。

u 第七章 營養與食品安全

一、營養素

1.定義:營養素是機體未來維持生存、生長發育、身體活動和健康,以食物的形式攝入的必需物質。宏量營養素;微量營養素

礦物質元素中:

①常量元素:在人體中含量較多,大於體重的0.01%,每日膳食需要量都在100mg以上,常量元素包括:鈣、鎂、鉀、鈉、磷、氯、硫;

②微量元素:在體內含量小於體重的0.01%,每日膳食需要量為微克至毫克的礦物質,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包括:鐵、碘、鋅、硒、銅、鉬、鉻、鈷;氟屬於可能必需的微量元素。

維生素有14種:

①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

②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煙酸、泛酸、葉酸、膽堿、生物素。

3.植物化學物:植物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保護人體、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作用。分類:類胡蘿卜素、植物固醇、多酚、蛋白質抑制劑、植物雌激素、硫化物、單萜類、植酸等。

二、碳水化合物

(1)血糖生成指數(GI):指分別攝入某種食物與等量葡萄糖2小時後血漿葡萄糖曲線下面積比。

說明:GI是用來衡量某種食物或某種膳食組成對血糖濃度影響的一個指標。

(2)建議中國居民膳食碳水化合物的參考攝入量為占總能量攝入量的50%~65%(宏量營養素可接受范圍AMDR)。

(3)對碳水化合物的來源也作出要求,即應包括復合碳水化合物淀粉、不消化的抗性淀粉、非淀粉多糖和低聚糖等碳水化合物;限制純能量食物,如糖的攝入量,以保障人體能量和營養素的需要及改善胃腸道環境和預防齲齒的需要。膳食中的淀粉的主要來源是糧谷類和薯類食物。三、脂類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所消耗能量的40%~50%來自體內的脂肪,其中包括從食物中攝取的碳水化合物所轉化成的脂肪。

(1)天然食品中的油脂及脂肪酸結構多為順式脂肪酸,人造黃油是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可以使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而使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降低,因此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食品中若含有反式脂肪酸,必須在食品營養標簽中明確標示。並指出每天攝入反式脂肪酸不應超過2.2克,應少於每日總能量的1%。過多攝入反式脂肪酸可使血液膽固醇增高,從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

(2)脂類的生理功能:

①供給能量(每克脂肪在體內氧化可產生37.67kj的能量);

②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吸收;

③維持體溫;

④增加飽腹感;

⑤提高膳食感官性狀;

⑥類脂的主要功能是構成身體組織和一些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質

(3)必需脂肪酸:指人體不能合成,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的脂肪酸。

主要包括:亞油酸和α-亞麻酸。

必需脂肪酸的生理作用:

①構成線粒體和細胞膜的重要組成成分;

②合成前列腺素的前體;

③參與膽固醇代謝;

④參與精子的形成;

⑤維護視力。

四、蛋白質

1.蛋白質是生命的基礎,是人體氮的唯一來源。

2.分類:

①完全蛋白:所含必需氨基酸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適當,不但能維持成人健康還能促進兒童生長發育;

②半完全蛋白:所含必需氨基酸種類齊全,但有的數量不足,比例不適當,可以維持生命,但不能促進生長發育;

③不完全蛋白:所含必需氨基酸種類不全,既不能維持生命,也不能促進生長發育。

3.人體的必需氨基酸:在人體內不能合成,需要由食物提供。

種類: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色氨酸,纈氨酸,組氨酸(簡記:攜一本亮色書來)

非必需氨基酸:指在人體內能夠自己合成,食物中缺少也無妨。

4.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和代謝:蛋白質未經消化不易吸收,食物蛋白質的消化從胃開始,主要在小腸。

氮平衡:是指氮的攝入量和排出量的關系。氮平衡常用於蛋白質代謝、機體蛋白質營養狀況評價和蛋白質需要量研究。關系式:B=I-(U+F+S)

5.蛋白質的生理功能:

①構成身體組織;

②調節生理功能;

③供給能量。

6.蛋白質互補作用:兩種或兩種以上食物蛋白質混合食用,其中所含有的必需氨基酸取長補短,相互補充,達到較好的比例,從而提高蛋白質利用率的作用

原則:

①食物的生物學種屬愈遠愈好;

②搭配的種類愈多愈好;

③食用時間愈近愈好,同時食用最好

7.蛋白質推薦攝入量:按提供的能量計算,蛋白質攝入量應占總能量攝入量的10%~15%,《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13版)指出:成年人蛋白質每日推薦攝入量(RNI)為:男性65g/d,女性為55g/d。

8. 蛋白質的食物來源可分為植物性蛋白質和動物性蛋白質。一般要求動物性蛋白質和大豆蛋白質應占膳食蛋白質總量的30~50%。

五、維生素

1. 維生素是維持身體健康所必需的一類有機物,這類物質在體內既不是構成身體組織的原料,也不是能量的來源,而是一類調節物質,在物質代謝中起重要作用。

2. 人體在不同的年齡段對維生素C的需要量都是最大的(此結論根據維生素的推薦使用量表所得)

3.維生素缺乏

分類 維生素 缺乏癥
脂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A 夜盲癥、眼幹燥癥
維生素D 佝僂病、軟骨病
維生素E 溶血性貧血癥、神經功能障礙
維生素K 易出血
水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B1 腳氣病、末梢神經炎
維生素B2 口角炎、舌炎、唇炎、陰囊炎
維生素B6 眼鼻與口腔周圍皮膚脂溢性皮炎
維生素B12 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神經脫髓鞘
煙酸 糙皮病
維生素C 壞血病
泛酸 缺乏癥很少見
葉酸 具有紅細胞貧血
生物素 很少出現缺乏癥

六、礦物質

元素 對人體的作用 攝入量過高、過低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是血紅蛋白的成分,能幫助氧氣的運輸 缺鐵易引起貧血。
影響人體發育 缺鋅會引起食欲不振,生長遲緩,發育不良。
有防癌、抗癌作用 缺乏與克山病和大骨節病有關,如攝入量過多,會使人中毒。
是甲狀腺的重要成分 缺碘會引起甲狀腺腫大,幼兒缺碘會影響生長發育,造成思維遲鈍。過量也會引起甲狀腺腫大。
能防治齲齒 缺氟易產生齲齒,過量會引起氟斑牙和氟骨病。

七、膳食纖維

(1)分類:

①可溶性膳食纖維:半纖維素、果膠、樹膠;②非可溶性膳食纖維:纖維素、木質素

(2)膳食纖維的功能

①有利於食物的消化過程;②降低血清膽固醇,預防冠心病;③預防膽石形成;④促進結腸功能,預防結腸癌;⑤防止能量過剩和超重與肥胖;⑥維持血糖正常平衡,防治糖尿病

(3)參考攝入量:我國成年人適宜攝入量是25g/d。

(4)來源:主要來源是植物性食物,如谷類、豆類、蔬菜、水果和堅果等。

八、食物的分類

1.第一類為谷類及薯類;

2.第二類為動物性食物;

3.第三類為豆類和堅果;

4.第四類為蔬菜、水果和菌藻類;

5.第五類為純能量食物(植物油、淀粉、食用糖和酒類,主要提供能量)。九、特殊人群膳食指南

1.備孕婦女膳食指南

2.孕期婦女膳食指南

3.哺乳期婦女膳食指南

4.6月齡內嬰兒母乳喂養指南

5.7~24月齡幼兒喂養指南

6.學齡前兒童膳食指南(2~5歲)

7.學齡兒童膳食指南(6~17歲)

8.素食人群膳食指南

十、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寶塔

1.《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內容如下:(掌握)

推薦一 食物多樣,谷類為主

推薦二 吃動平衡健康體重

推薦三 多吃蔬果、奶類、大豆

推薦四 適量吃魚、禽蛋、瘦肉

推薦五 少鹽少油,控糖限酒

推薦六 杜絕浪費,興新食尚

2.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

①位於最底層的是谷薯類食物,每天攝入谷薯類食物250~400g;

②蔬菜類和水果類居第二層,每天應分別攝入300~500g;

③畜禽肉(日攝入40~75g)、水產品(日攝入40~75g)、蛋類(日攝入40~50g)等動物性食物位於第3層;

④奶及奶制品、大豆及堅果類,居第四層,每天應吃相當於液態奶300克的奶類及奶制品和25~35g的大豆及堅果類。

⑤第5層塔頂是烹調油和食鹽,推薦成人每天食鹽不超過6g,每天 烹調油25~30g。

⑥飲水(1500ml~1700ml)應少量多飲,要主動,不應感到口渴喝水;

⑦建議成人每天進行累計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體活動。

⑧每天攝取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

十一、保健食品

(一)定義

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即適用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並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二)保健食品分類:

1.營養補充劑:是以補充一種或多種人體所必須的營養素為目的,內容包括維生素和礦物質,尚未將三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包括在內。申報這類保健品不必進行動物和人體功能實驗。

2.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

十二、保健食品必須符合的要求

1.經必要的動物和(或)人群功能試驗,證明其具有明確、穩定的保健作用;

2.各種原料及其產品必須符合食品衛生要求,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危害;

3.配方的組成及用量必須具有科學依據,具有明確的功效成分,如在現有技術條件下不能明確功能成分,應確定與保健功能有關的主要原料名稱; 4.標簽、說明書及廣告不得宣傳療效作用。

十三、食源性疾病

1.定義:如果食用不安全食品,從而使食品中的各種致病因子通過攝食方式進入人體內,引起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質的一類疾病。

2.食源性疾病既包括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也包括食源性腸道傳染病(如傷寒)和寄生蟲病。

3.按發病機制分類分為食源性感染和食源性中毒。通常所講的食物中毒屬食源性疾病的范疇,是食源性疾病中最為常見的疾病。

4.基本特征

①在食源性疾病爆發流行的過程中,食物本身並不致病,隻是起瞭攜帶和傳播病原物質的媒介作用;

②導致人體罹患食源性疾病的斌病原物質是食物中所含有的各種致病因子;

③人體攝入食物中所含有的致病因子可以引起急性中毒或急性感染兩種病理變化為主要發病特點的各類臨床綜合征。

十四、食物中毒

1.特點

①季節性;②爆發性;③相似性;④非傳染性。

2.食物中毒的分類

①細菌性食物中毒:沙門菌屬、變形桿菌、葡萄球菌腸毒素等;②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具有季節性和地區性,如黴變甘蔗中毒常見於初春的北方,赤黴病麥中毒發生於5~7月,且多見於長江中下遊地區);③動物性食物中毒,如河豚中毒等;④有毒植物中毒,如毒蕈中毒;⑤化學性食物中毒,如有機磷農藥、鼠藥等。

3.食物中毒的預防

①吃新鮮衛生的食物是防止食源性疾病、實現食品安全的根本措施;②食物合理儲藏可以保持新鮮,避免受到污染,冷藏的溫度為4~8℃,一般不能殺滅微生物,隻適用於短期貯藏,凍藏的溫度低達-23~-12℃,可抑制微生物的生長,適用於長期貯藏;③烹調加工過程是保證食物衛生安全的一個重要環節。

u 第八章 身體活動基本知識

一、身體活動分類

(一)按日常活動分類(掌握)

職業性身體活動、交通往來身體活動、傢務性身體活動、業餘休閑身體活動。

(二)按能量代謝分類(瞭解)

1.有氧運動:有氧運動是指軀幹、四肢等大肌肉群參與為主、有節律、較長時間、能夠維持在一個穩定狀況、以有氧代謝為主要供能途徑的運動形式,也叫耐力運動。

2.無氧運動:指以無氧代謝為主要供能途徑的運動形式,一般為肌肉的強力收縮活動,因此,不能維持一個穩定的狀態。

(三)其他分類(瞭解)

1.柔韌性活動(伸展性活動):伸展性活動、瑜伽、太極;

2.強壯肌肉活動:日常各種負重活動、舉啞鈴、俯臥撐等;

3.平衡性活動:單腿站立站、倒著走、平衡板練習等;

4.健骨活動:蹦、跳、舞蹈等;

5.高強度間歇訓練。

二、身體活動的強度及其衡量

(一)身體活動強度的常用指標

1.絕對強度(掌握)

(1)常用指標:代謝當量(METs,也稱梅脫)

(2)定義:是指相對於安靜休息時運動的能量代謝水平,1METs相當於每分鐘每公斤體重消耗3.5ml的氧,或每公斤體重每分鐘消耗1.05千卡能量的活動強度。

2.相對強度(瞭解)

(1)主觀性的疲勞感,常用指標為自覺運動強度表(即伯格量表),等級可分為輕、中、重三個水平。

(2)客觀的心率水平、耗氧量等。

(二)身體活動強度的衡量

1.絕對強度的衡量(掌握)

≥6METs,高強度活動;3~5.9METs,中等強度活動;1.6~2.9METs,低強度活動;1.0~1.5METs為靜態行為活動。

2.相對強度的衡量(瞭解)。

三、身體活動量的衡量

1.國際通用的身體活動量衡量指標(掌握,需要學會計算身體活動量)

一般用梅脫·分鐘(METs·min)或梅脫·小時(hour)等於該活動強度(梅脫值)與持續時間(分鐘)的乘積。

例:健康成人每天以4公裡/小時的速度走路30分鐘,每周5天,計算公式為:

每天走路的活動量(METs·min)=3.0MET x30min=90METs·min

每周走路的活動量(METs·min)=90METs·min x5=450METs·min

2.千步當量

是為瞭便於我國居民估計和折算各類身體活動的活動量或能量消耗。

1個千步當量相當於普通人中等速度(4千步/小時)步行10分鐘(約1千步),即3梅脫x10分鐘=30METs·min的身體活動量。

四、老年人身體活動註意事項

1.老年人參加運動期間應定期做醫學檢查和隨訪。患有慢性病且病情不穩定的情況下,應與醫生一起制定運動處方;

2.感覺和記憶力下降的老年人,應反復實踐掌握動作的要領,老年人宜參加個人熟悉並有興趣的運動項目。為老年人編排的鍛煉程序和體操,應註意動作簡單,便於學習和記憶;

3.老年人應學會識別過度運動的癥狀。運動中體位不宜變換太快,以免發生體位性低血壓,運動指導者應註意避免老年人在健身運動中的傷害;

4.對體質較弱和適應能力較差的老年人,應慎重調整運動計劃,延長準備和整理活動的時間;

5.合並有骨質疏松癥和下肢骨關節病的老年人,不宜進行高沖擊性的活動,如跳繩,跳高和舉重等;

6.老年人在服用某些藥物時,應註意藥物對運動反應的影響。

五、運動處方

1.概念:是指對個體進行運動能力評估的基礎上,制定的個體化身體活動方案。

2.基本原則(FITT-VP):包括運動的頻率(Frequency)、強度(Intensity)、時間(Timing)和類型(Type)以及運動量(身體活動量(Volume))和進度(Progress)

六、健康成人運動處方基本內容

1.有氧運動

頻率 強度 時間 運動量 運動形式 進度
每周≥5天中等強度運動,或每周≥3天較大強度運動,或每周3~5天中等強度與較大強度運動相結合。 中低強度(40%~60%HRmax)逐漸達到中、高強度(60%~90%HRmax)。對健康狀況不好的人進行小(30%~60%HRmax)到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 中等強度運動每天累計30~60min,且每次至少10min,每周累計150~300min。或每天至少20~30分鐘(每周不少於75min)的較大強度運動,或中等和較大強度相結合的運動。 推薦大多數成年人每周150min中等強度的運動,或每周≥500~1000MET-min,或每天至少中速以上步行6000步。 建議所有成年人都進行有節律的、大肌肉群參與的、所需技巧低的、至少是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 一般成年人的較合理計劃是在計劃開始的4~6周中,每1~2周將每次訓練課的時間延長5~10min。當規律鍛煉1個月後,在接下來的4~8個月裡逐漸增加到上述推薦運動量。

2.抗阻運動

頻率 強度 類型 推薦量
每周對每個大肌肉群訓練2~3天 中等強度,每次至少練習1組,每組重復10~15次,如果杠鈴的1-RM為100kg,則推薦60~75kg的輕度 推薦多關節練習 每個肌群練習2~4組,每組重復8~12次,組間休息2~3min

3.柔韌性訓練

4.減少日常久坐不動的行為

七、單純性肥胖的運動處方要點

1.減重目標的設計應切合實際,推薦3~6個月內減重5%~10%。

2.為達到降體重的效果,應同時合理膳食,每日減少500~1000kcal的能量攝入,每周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以最大程度獲得健康體適能的益處。

3.逐漸增加至較大量的運動,如每周大於250分鐘,以促進長期控制體重。

八、2型糖尿病的運動處方要點

在沒有運動禁忌,即運動能力沒有受到特殊限制的情況下,糖尿病患者身體活動的準推薦量與普通人相同。

原則如下:

1.頻率:有氧運動每周至少3天,連續間斷不超過2天。抗阻運動每周至少2次。鼓勵糖尿病患者從事各種肌肉力量訓練。可以從中低負荷開始,每組激肌力練習8~10個重復,隨著肌肉力量的增強,負荷和重復數可以逐漸增加。練習負荷較大時同一組肌肉的練習應隔日進行。

2.強度:較大強度可以獲得更多的效益。

3.持續時間:每周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有氧運動每次至少10分鐘,每周累計達到300分鐘可以獲得更多健康效益。

4.方式:強調大肌肉群參與的、有節律的、持續性有氧耐力運動和肌肉力量練習。

5.靜坐:持續靜坐行為時間不超過30分鐘;

6.進度:與健康成年人一致,強調循序漸進的原則。

註意事項(掌握):

(1)血糖>16.7mmol/L應禁忌大強度耐力運動;

(2)出現嚴重或增生性視網膜病變時,應避免大強度耐力活動、中高負荷抗阻力運動、沖擊用力和爆發用力;

(3)出現血糖控制不穩定、血糖>16.7mmol/L合並酮癥、合並視網膜出血或感染、不穩定心絞痛時應禁忌各種運動;

(4)預防低血糖(掌握):

①運動前的胰島素應避免註射於運動肌肉,最好選擇腹部;

②在初次運動和改變運動量時,應監測運動前和運動後數小時的血糖水平,如運動時間長,還應考慮運動中的監測。根據監測的血糖變化和運動量,可酌情減小運動前胰島素用量或增加碳水化合物攝入量;

③運動前血糖水平若小於100mg/L,應進食碳水化合物20~30g後運動;

④有些病人運動後低血糖的影響可持續48小時,必要時應在運動後進行更多的檢測;

(5)增加運動量時的進度安排:增加運動量和強度時應合理安排進度,以保證運動安全。對於運動傷害風險較低的患者,一般需要1~2個月逐步達到目標運動量和強度;風險較高的患者則需要至少3~6個月;

(6)運動時的足部保護:出現足部破潰、感染時,應避免下肢運動。除瞭每天檢查足部之外,為避免發生足部皮膚破潰和感染,參加運動前對足部檢查,特別要選擇合適的鞋子和柔軟的襪子。病情重者建議從事足部無負重運動,如自行車遊泳,上肢鍛煉等。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想学财会类专业,如何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最全攻略,收藏!)

一、财会专业的4个行业方向: 优点:性价比高,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有公务员这么稳定,可以干一辈子。不会面临中年危机,而 ...

· 1分钟前

適合情侶升溫感情的污污情話(建議收藏)

1、我最重要的幾件事情就是:吃,喝,拉,撒,睡,你。不好意思,前面多瞭個逗號。2、取悅你的方式有70種,一是shopping,剩...

· 2分钟前

拼音规则

小孩进入小学学习语文,首先接触的便是汉语拼音。学习好汉语拼音对于小孩以后学习语文有很大的影响,汉语拼音是学习语文的基 ...

· 3分钟前

宋制科普 | 这才是《清平乐》《知否》正确的追剧姿势!

宋制科普 | 这才是《清平乐》《知否》正确的追剧姿势!

· 5分钟前

国庆节创意儿童画–美丽的北京天安门!

对于中国人来说,天安门是北京的象征;对于外国人来说,天安门就是中国的象征。

· 5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