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嘛,最怕的不是累,而是怕忙活了半天,最后白忙活了。所以学习最怕的是时间花了,最后所学效果很差。我们本身读书是希望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能力、完善性格、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人都希望读完一本书能有很大的收获和效果,但很可惜的是,研究证明:读书是各类学习方法中效率最低的一种。所以我们需要有好的读书方法。
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读书的留存率只有10%,教会别人则有90%,事实上这么简单就完了吗?当然不是,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探讨。我们可以把学习金字塔分成3个层次:1、输入,2、消化,3、输出。第一层:输入在学习金字塔的最顶端,是学习的第一阶段是“听讲”。也就是讲师在授课,学者在听。单纯这样的学习方式,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存留率只有5%。学习的第二阶段是“阅读”,也就是在听的基础上加上阅读的方式。通过这一阶段学到的内容,两周以后的内容存留率为10%。学习的第三阶段是“视听化”,也就是通过声音+图像,甚至是视频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就是我们现在很热的网课。通过这一阶段学到的内容,两周以后的内容存留率为20%;第二层:消化学习的第四阶段是“演示”,也就是学到什么去示范一遍、演示一遍。这个属于实操阶段,通过这一阶段学到的内容,两周以后的内容存留率为30%。学习的第五阶段是“小组讨论”,这是很重要的思考过程,不仅包括独立思考,还包括与他人沟通交流。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先输入知识,然后进行独立思考,接着再和他人沟通交流,最终消化所学内容。那通过这一阶段学到的内容,两周以后的内容存留率为50%。这两个阶段的学习,都属于第二层,也就是“消化”部分。在这个部分里面,我们的大脑会对接收到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然后转化为外在的演示或交流时表达的思考结果,从而能把外界接收到的知识,转换其中50%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第三层:输出学习的第六阶段是“实践”,也就是到实际应用场景中去实战。通过这一阶段学到的内容,两周以后的内容存留率为75%。学习的第七阶段是“教授给他人”,也就是系统性地传授所学知识给他人,能够把他人给教会了,说明自己学得很明白了,所以两周以后的内容存留率能达到90%以上。最后这两个阶段的学习,都属于第三层,也就是“输出”部分。我们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处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后,再把它们运用到实战当中去。特别是最后一个阶段,能够把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传授给别人,甚至加入了自己的其他心得,有了创新;那这样的学习效果,就接近 100% 的消化吸收了。怎样才能找到读书的更好的方法:1. 关注书的逻辑结构 思维导图2. 多讨论和别人讨论或者把书的内容讲给别人听,也是非常好的技巧。3. 写读后感相比较前面两个,这个是最难的。你通过有效的阅读,画出了思维导图,并进行了交流分享,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收获了,就可以开始写读后感 。4. 知行合一5. 教学相长尝试把你的这些收获教给别人。在这个过程中,你又会发现,原来你认为很简单的东西,别人却听不懂;这让你不得不尝试找一种对方更能理解的表达方式,会倒逼你去搜索学习更多的书籍资料,从而最终把每一个点吃透,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学习金字塔讨论的,是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的关系问题。
据说在19世纪60年代,美国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研究了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关系。研究的结果,就是上面这张图。
但又有人考证美国没有这样一个机构,所以到目前为止,学习金字塔的来源依然存疑,,而且网上有多个版本(大同小异)。但从我个人的经验,这张图依然很好的解释了学习效果与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当然像5%、10%这样的数字并不精准,但可以很好的表示相互关系。
我们多数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老师讲的很卖力,但学生听的昏昏欲睡,即使发誓“我应该专心听课”,但眼皮还是很难抵抗地心引力。
从这张图来看,“讲述”位于金字塔最上方的位置,在各种学习方式中,平均保持率是最低的。换句话说,如果你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听课,那么掌握的少,就是自然的结果。也就是说,“上课不专心听讲”这事,很多时候并不是学生的态度问题,而是讲述时间长、学习方式单一的必然结果。
回到这张图的左边,一条红线将学习金字塔分为了两个区域:主动式学习与被动式学习。
所谓被动式学习,就是单纯的接收信息,大脑没有活跃的主动参与到知识构建中。而主动式学习,无论是讨论、实践应用还是教授他人,都有学习者的主动参与。一个高质量的学习方案,其中主动式学习占据的时间应该是绝大多数。
从这一点来看,主流的学校教育制度,本质上就是低效率的。在学校中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讲课上,而真正对于知识建构至关重要的主动式学习活动,学校反而很少去关注和把控。
金字塔的最下端,在列出的学习方式中,平均效果最高的一种,是教授他人。当然这里的前提,是你真正的要让它们掌握,而不是觉得“我讲了就可以,别人懂不懂是他们的事情”。
这个应该也符合我们的直觉。很多事情你自己觉得知道,但是要讲给别人听就会觉得困难,而要教会他人,往往你自己的知识还不够用,还得去补充很多其他内容,还得将自己的思路理得系统化、井井有条,还要能够分析出他人认知上的障碍。
如果你学着将一件事情教会他人,通常你自己就是学的最多的那个。所以我有个经验“如果有什么东西我不懂而且很难学会,我就去教授别人”。
那么对于学生,刷题这件事情,到底是主动式学习还是被动式学习呢?
看上去它是在“实践练习”这一栏,但事实上,学渣们经常陷入的陷阱,是频繁做题,不会的就看参考答案,看上去会了其实还是没搞明白。其实这种情况,你可以认为支配型的学习方式是阅读,而不是实际应用。
上周在twitter上看见一句话:” learning occurs deepest when teaching, making or writing”(当我们教授他人、创造事物或者写作的时候,会产生最深刻的学习体验)。
当产生了深层次的体验时,学习常常是高效的、令人愉快的。很遗憾的是,教育体系在“学习效果和乐趣”上,更多的是起反作用。如果你希望在学习方面做得出类拔萃,打破你的思路陷阱,不要觉得“读书和做题就是学习”。
头脑风暴:与其拼命刷题,你有没有想过,设计这样一个评测工具:它可以生成试卷,测试你的知识点,自动发现你和其他人的薄弱环节,并且基于薄弱环节生成新的练习?
(说明:本文是”高中生,如何从学渣到学神“系列中的一篇。内容将会持续更新,你可以关注此专栏以及时发现后续更新)。
上一篇
下一篇
资源内容 今天为大家带的是评分9.6分的BBC纪录片《恐龙星球》系列。资源包括全片6集,每集30分钟左右。 怎么下载 社群 ...
文 / 桔媽育兒 整編 / 小桔子媽媽自從寶寶出生之後,媽媽們把大部分的時間也都獻給瞭寶寶,看著寶寶的一眸一笑,一點點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