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是在说什么?
是历史,又不只是历史;
是文化,但又不只是文化。
展开台北地图,一个缩小版的中国地图跃然纸上。吉林路、长安路、成都路、杭州路……穿梭在台北中,抬头可见的每个路牌写的都是乡愁。
撒一把乡愁,用历史的火焰烹饪出台湾独特的饮食文化。
台湾的饮食文化是在大陆的饮食文化中生长出来的,比如说遍布台湾大街小巷的台湾牛肉面。
最初台湾原住民几乎不吃面食,也不吃牛肉,台湾牛肉面是初来台湾的大陆人发明的。第一代到台湾的大陆人居住在临时建造的眷村中,他们来自不同省份,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却对祖国母亲有着一样的思念。
他们一起交流做饭的心得,广东人分享了煲汤的技巧,四川人贡献了四川菜常用的调料,上海人带来红烧的方法,一碗香喷喷的台湾牛肉面诞生了。
八大菜系在眷村里相互碰撞,和台湾本土的食材和烹饪方法结合,慢慢衍生出许多台湾美食:烧饼卷油条、酸菜白肉锅、螺蛳粉……
用乡愁点燃除夕的夜空,沉睡在历史中的民俗文化逐渐苏醒。
台湾的民俗文化和大陆非常相似,在传统节日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根据康熙三十三年纂修的《重修台湾府志》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早在古代台湾就和大陆一样过中国传统节日。尽管殖民期间日本强硬将日本民俗文化引入台湾,但传统的民俗文化从未被消灭。
第一代大陆人到台湾后,传统节日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大陆一样,他们在春节燃放鞭炮,在端午节立蛋吃粽,在元宵节吃元宵放天灯。不变的乡情使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深深根植台湾这片土壤。现在每到除夕夜,隔着浅浅的海峡,两岸仍会同时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相似的宗教文化,共同的神明,护佑著这岸的我,也保佑隔岸的你。
台湾被称为“多神之岛”,据统计2012年台湾有12026座寺庙,供奉各类神明。史书记载,台湾宗教文化来自大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神思想”影响,与儒教、佛教和道教息息相关。
在供奉的众多神明中,“玉皇大帝”、“妈祖”和“观音菩萨”是台湾人信奉的三大主神,也是大陆信奉的三大主神,同样的神明是台湾宗教文化源自大陆的侧面印证。
所谓一方神明护一方人,台湾同胞相信神明会保佑中华儿女,他们将乡愁托付给神明,祈求神明保佑他们背井离乡的路能一切顺利,也保佑隔岸的亲人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用相同的文字,写中国人的豪情万丈,也写中国人的儿女情长。
台湾目前使用的是繁体中文,尽管和大陆的书写习惯和阅读习惯有差别,但如果我们细心翻阅台湾的文艺作品,就会发现处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
比如创作歌手和作家罗大佑创作的著名歌曲《东方之珠》,平实精炼又不失力量的中文表达了台湾同胞对家国的思念之情。又比如著名作家三毛的《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细腻动人的言语写下了她和丈夫荷西之间浪漫的爱情。
我们常常能看到遣词造句、勾勒意象和抒情达意等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出现在台湾文艺作品中。
同根同源是两岸的纽带,也是回家路上的指明灯。台北的吉林路不通向吉林,长安路不通向长安、成都路也不通向成都,但没有关系,同根同源一定会通向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