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传扬明礼生活方式:尼山圣境讲解词之七十二贤廊三节

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传扬明礼生活方式:尼山圣境讲解词之七十二贤廊三节

@铁山青士(笑独行)[编纂]

【讲解点20】七十二贤廊以及《杏坛讲学》油画

尼山德范泽天下,杏坛礼乐冠华夷!游客朋友,我们现在已经置身七十二贤廊。所谓“七十二贤”,就是孔子门下精通“六艺”的七十二位弟子,全称“孔门七十二贤”。七十二贤廊东西长105米,南北宽17.5米,高16米。您首先看到的是一幅《杏坛讲学》主题油画,油画取材于孔子杏坛讲学的典故。传说孔子曾经在自家院子里垒土筑坛,作为授课的讲坛,并在坛边移种了一株银杏。道家经典《庄子》杂篇中有一篇叫《渔父》,记述了孔子讲学的场景:“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这就是说,孔子悠游在深茂有如帷幕的树林中,放松地坐在杏坛上讲学,弟子们都在读书,而他自己则一边依弦讴歌,一边鼓琴。“杏坛讲学”是孔子教育成就卓越的光辉象征。

《杏坛讲学》是由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何军教授及其团队创作的,采用写实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写实的直接画法和间接罩染的方式,将孔子和他的七十二贤弟子放在同一个画面上。同时,画面构图还借鉴了欧洲油画圣坛画的一些设计手法,通过对光线的运用来突出整个画面的神圣感。不知道您注意到没有,这幅《杏坛讲学》油画中的七十二贤弟子实际上只有七十位!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表示不在画面上的两位就是“你”和“我”,因为凡是到尼山来的男女老少朋友,都是来向孔子求教的弟子。有没有感觉我们与“至圣先师”的关系瞬间亲近了?

游客朋友,接下来我先为您介绍一下30组大型泥塑的总体情况。这30组大型泥塑是由山西雕塑家欧阳宁明先生创作的。泥塑在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十二贤廊泥塑群雕以《论语》和其他儒家经典为主要素材,提取百姓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通过全景式、场景式、阵列式的群雕组合,展示了孔子七十二贤弟子的经典人物形象和君子人格精神,旨在传播和弘扬尼山圣境“明礼生活方式”。

根据《论语》的记述,孔子是按照文、行、忠、信“四教”教育弟子的。因此,泥塑群雕根据“孔门七十二贤”的各自专长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您知道“孔门十哲”吗?这就是长于“德行”的颜渊(也就是颜回)、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就是冉耕和冉雍);长于“言语”的宰我(也就是宰予)、子贡;长于“政事”的冉有(也就是冉求)、季路(也就是子路);长于“文学”的子游、子夏。

在泥塑群雕中,颜回、闵子骞、子路、子贡、曾皙和曾参父子等并不是孔子的陪衬,也不是被动的受教者,他们个性鲜明,有着自己的生活和理想,是儒家学说积极的参与者、创造者、传承者。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动的故事,我们可以从《论语》《孔子家语》《左传》《孟子》《吕氏春秋》《韩诗外传》《史记》等儒家国学经典和先秦史籍史料来还原孔子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景。

置身七十二贤廊,看到两侧相对排开的这些泥塑群雕,您有没有想到意大利画坛文艺复兴巨匠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院》?接下来就请您透过这30组泥塑群雕与七十二贤一起求师问道吧。

【讲解点21】七十二贤廊之泥塑群雕(南列15组)

游客朋友,我们先从西向东看南侧(也就是右手边)陈列的15组。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选取部分来讲解。

第一组是“子路:果断明察,为官之术”,创作依据是《论语》中《雍也》和《颜渊》两篇的相关记述。这里的“果断明察”就是孔子说的:“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也只有仲由了吧。”而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子路有“果断明察”的能耐。

子路是名列“孔门十哲”的孔子弟子,姓仲由,又字季路,小孔子九岁。“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句话就是子路的志向。根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格粗鄙直率,喜欢逞勇斗力,习惯头戴雄鸡冠造型的帽子,身佩小公猪造型的饰物。他虽然经常对孔子的言行提出不同意见,但却对孔子最忠诚,也是孔子最信赖的弟子,他曾经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在“孔门十哲”中以政事著称。孔子曾经说:“自从我得到仲由,就听不到恶言恶语了。”子路于63岁时死于卫国之乱,还被剁成了肉酱。孔子得知后痛哭不已,从此再也不吃肉糊了。

这组群雕中间的人物是子路,他穿着宽松的袍服,正在与右边的长者对话,了解情况,左边手中捧著托盘的人是平民,托盘中放著竹简。子路的玉佩造型是“龙”的形象,反映出子路“廉而不刿”(玉有棱角而不伤人,就好比义,这就要求人们既要廉洁奉公、又要对周围的人不伤义气)的特性。在春秋战国时代,龙还不是帝王的专利,但雄壮大气、刚劲有力、动无常则的形象却跟后来是一致的,具有典型的阳刚之美。早期的龙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更是具有统一信仰、凝聚民族的功能。

再看第三组“公冶长:孔子嫁女”。它的创作依据是《论语》中《公冶长》篇的相关记述。这组群雕表现的就是“孔子嫁女”这一场景,中间的人物是公冶长,他正对着右边的孔子作揖行礼,身旁站着的女子就是孔子的女儿。

所谓“孔子嫁女”,就是孔子把女儿嫁给了他。公冶长是在七十二贤中排名第二十的孔子弟子,字子芝,比孔子小32岁。公冶长出身贫寒,但聪颖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深受孔子赏识。而且,他还立志继承孔子的遗志,终生治学育人不仕禄,鲁国君主多次请他出任大夫,都被他谢绝了。

传说公冶长精通鸟兽语言,并曾经因此无辜获罪。孔子出于对诸侯开政的不满,又因为对公冶长身陷囹圄而感到痛惜。所以说: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同时,孔子还把女儿许给他为妻,认为他是一个可以托付的人。所谓“缧绁”,本义是捆绑犯人的黑色绳索,这里用来指代牢狱。

第四组是“南宫适:三复白圭”,创作依据是《论语》中《宪问》《公冶长》《先进》三篇中的相关记述。“南宫适”的“适”字跟“括号”的“括”同音,在古代也是相通的,就像盛唐边塞诗宗师高适的“适”字一样,因此,《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南宫括”用的就是“括号”的“括”字。南宫适字子容,也叫南容,应该跟公冶长是同辈人。

南宫适曾经问孔子:“为什么后羿擅长射箭,妘奡能在地上推著船走,都不得好死,而夏禹、后稷躬亲稼穑,却拥有了天下?”孔子没答话,但却由此赞赏南宫适是尚德的君子。后羿就是上古神话中射下九个太阳的那位,传说是夏朝有穷国的国君,妘奡是一个反贼的儿子,“妘”是女字旁一个云,“奡”是排奡纵横的“奡”。夏禹就是大禹,后稷是夏禹的左膀右臂,也是周朝的先祖。

“三复白圭”是什么意思呢?《诗经·大雅》中有一首诗叫《抑》,全文是:“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有斑点还可以磨掉,而言语有瑕疵就无法挽回了。南宫适因为读到这首诗很有感触,所以反反复复地吟诵咀嚼。南宫括的这种表现很符合孔子倡导的“君子慎言”理念,孔子很欣赏,就把自己的侄女(也就是兄长孔孟皮的女儿)嫁给了南宫适。“三复白圭”就是慎于言语的意思。

这组群雕左边的人物是南宫适,他身穿儒服,正双手拿着一块白玉在擦拭,右边的两个人,一个举起手的是在发表意见,一个袖着手的是在用心倾听,仿佛在探讨“三复白圭”的典故。孔子把女儿嫁给了公冶长,把侄女嫁给了南宫括,却没有“孔门十哲”什么事,这种选择是不是也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呢?

游客朋友,第五组是“公西华:学为小相”,创作依据是《论语》中《先进》篇的相关记述。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比孔子小四十二岁。前面我已经提到子路的志向,而公西华的志向又是什么?他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意思是,不是说我能胜任,但我愿意学着做。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天子大朝,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迎宾行礼的傧相。为此,孔子评论他说:“公西华做的貌似是小事,可是谁又能做更大的事呢!”这就是说,孔子很欣赏他的谦虚。

这组群雕左边的人物是公西华,他站的位置比右边的人物低,右边的人物仿佛正在向他询问,又像是对他的“学为小相”志向若有所思。公西华手中握持的幡旗是仪仗礼仪的象征,腰间佩戴的玉璜是君子如玉的意思。

再看第七组“宰予、子贡、有若:智知圣人”。它的创作依据是《孟子》中《公孙丑上》的相关记述。宰予、子贡、有若都是孔子的贤弟子,宰予、子贡还是“孔门十哲”中的两位,都长于“言语”,分别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和三十一岁,而有若则比孔子小三十三岁,在思想上更接近孔子。孟子说,他们三个的智慧都足以了解圣人孔子,即使可能夸大其辞,也不至于阿谀奉承他们所敬爱的人。

宰予说:“根据我对老师的观察,老师的贤德是远远超过尧、舜了。”子贡说:“见了一国的礼仪,就能知道一国的政治;听了一国的音乐,就能了解一国的德教。即使在百代以后来评价百代君王,也没有谁能违背夫子的这个道理。自有人类以来,没有谁是比得上夫子的。”有若说:“哪里只是人类有这样的不同!麒麟、凤凰、泰山、河海、圣人都是出于其类、拔乎其萃的。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出类拔萃的了。”

这组群雕中间站立的人物是子贡,他显得很放松,抬起一只手,最先说出自己的观点,左边跪坐的人物是宰予,他双手抬起,作出辩论的姿势,右侧站立的人物是“有若”,在三个人中最年轻,面朝子贡阐述自己的看法。总之,这组群雕刻画的就是宰予、子贡、有若各抒己见评价孔子的场景。

第八组是“子夏:四海之内皆兄弟”,创作依据是《论语》中《颜渊》篇的相关记述。子夏也叫卜商、姒子夏,因为他姓姒(就是褒姒的“姒”,女字旁一个以后的“以”),氏卜(也就是娰姓中的卜氏),名商,子夏是他的字。子夏在七十二贤中是小字辈,比孔子小四十四岁。他性格勇武,为人喜欢跟比自己贤德的人相处,治学严谨,敢于对经史中的谬误提出质疑。在孔子去世后,他曾经到魏国的西河讲学,主张国君要学习《春秋》,吸取教训,防止权臣篡位,主张做官首先要取信于民,还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见解,是一位具有独创性和异端倾向的思想家。据说,战国初期在魏国变法富国的李悝、先后在魏国和楚国变法强兵的吴起都是他的弟子,而《诗经》、《春秋》等儒家经典也是经他的手传到后世的。

司马牛(也就是司马耕)曾经忧叹道:“人家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听了对他说:“我听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存诚居敬而没有过失,对人恭而有礼,那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怎么会害怕没有兄弟呢?”

这组群雕站在中间的人物是子夏,他张开手臂,面朝站在左边的司马牛说话,好象在说“这有什么好担忧的呢”,子夏和司马牛的腰上都戴着玉佩、挂著佩剑,玉佩表明他们俩都是有德的君子,而佩剑则是孔武有力的象征,右边站立的人物瞪着眼睛,好象有点发懵,那是子夏和司马牛的同学。好,南列15组我就讲解这六组吧,剩下的只能由您自己根据标牌上提供的创作依据去追究了。

【讲解点22】七十二贤廊之泥塑群雕(北列15组)

游客朋友,在七十二贤廊的泥塑群雕中,东头这组“孔子:退修诗书”是最大的,它塑造了八个成人、一对童男童女和两只仙鹤的形象,创作依据是《史记·孔子世家》表现的是孔子晚年“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也就是编定“六经”)的主题。前面我曾经提到,《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五经”,之所以是“五经”而不是“六经”,是因为《乐经》后来失传了。

您知道,孔子是精通乐理的,还曾经跟春秋晚期的音乐宗师师襄学弹古琴呢,否则他也不能编订《乐经》。群雕中打坐弹琴的不用说就是孔子了,另外七个成人都是孔子的大小贤弟子。为什么会有两只仙鹤呢?因为传说仙鹤精通音律、擅长跳舞,同时,琴鹤相随也是清高超脱的象征。那么,一对童男童女呢,那是灵性和福气的符号,也意味着孔子的事业后继有人。

接下来我们再从东向西看北侧陈列的15组。我们同样选取部分来讲解。

首先是第十三组《冉求:身先士卒》。它的创作依据是《左传·哀公十一年》中关于齐鲁清之战的相关记述。冉求是名列“孔门十哲”的孔子弟子,长于“政事”,与同列“孔门十哲”、长于“德行”的冉耕和冉雍(也就是冉伯牛和仲弓)并称“三冉”。他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因为字子有,所以也叫冉有。冉求生性谦退,多才多艺,志在足民,曾经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后来因为鲁国执政权臣季康子招他辅政而回到鲁国。鲁哀公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484年),齐国侵略鲁国,在鲁都曲阜郊野一个叫“清”的地方开战,冉求统帅左军迎战齐军并且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打败齐军。战后,他趁机说服季康子,以厚礼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

在孔子的贤弟子中,冉求是比较有独立见解和改革精神的一个,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前面我曾经提到子路和公西华的志向,这里我提点一下冉求在同一时间和场合“自我掂量”的能耐。他说:“假定有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让人民富足。至于兴礼作乐之类,就不是我所长,只能等待别的贤能君子来做了。”由此可见,冉求不但长于“政事”、多才多艺,而且还是一个很有自知之明的人。不过,因为有重智轻仁的倾向、不太重视礼乐修养,他也曾经受到孔子的批评。这组群雕塑造的就是冉求在齐鲁清之战中统帅左军迎战齐军的形象,他左手握剑、右手高举站立在战车上,右边站立的武士可能是同列“孔门七十二贤”的樊迟(也就是樊须),他当时跟着冉求,站在御者的右边。

我们再看第十一组《孔子:在陈绝粮》。它的创作依据是《论语》中《卫灵公》篇的相关记述。那是鲁哀公六年(也就是公元前489年),带着亲近弟子周游列国的孔子因为陈国屡遭大国讨伐而逃离,被不想让他走的陈国国君派人围堵在陈国与蔡国之间(也就是现在的河南上蔡境内),结果断了口粮,弟子们都饿病了,以至起不了身。子路怨怒地跑来质问孔子:“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回答说:“君子只会在穷困中更加坚定操守,小人遭遇穷困就可能一塌糊涂了。”这组群雕表现的就是孔子开导子路的场景,在四个人物中,除了孔子和子路外,还有一大一小两个孔门弟子,您能看出哪个是孔子、哪个是子路吗?对了,中间靠左、站在高处的是孔子,站在右边的是子路。

游客朋友,第十组是《子贡:如琢如磨》。它的创作依据是《论语》第一篇《学而》的相关记述。这里的子贡就是第七组“宰予、子贡、有若:智知圣人”中的子贡,他也是名列“孔门十哲”的孔门弟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也是孔门弟子中最富有、最有成就的一个,没有之一。子贡也叫子赣,姓端木,名赐,子贡是字,小孔子三十一岁。鲁国执政权臣季康子曾经分别问孔子:子路、子贡、冉求能不能做大夫,孔子说:子路“果敢”,子贡“通达”,冉求“多才艺”。因为处世“通达”,长于“言语”,乐于交往,所以不管是经商还是从政都如鱼得水,曾经做过鲁国和卫国的丞相。子贡晚年也像孔子一样聚徒授业,大声势、大排场地传播儒学,为儒学在春秋战国之际成为显学立下了汗马功劳。

子贡曾经问孔子:“能做到贫穷而不谄媚、富裕而不骄纵,是不是就很不错了?”孔子说:“是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贫穷而自得其乐、富裕而好尚礼仪的人。”子贡又问:“《诗经》中有诗句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莫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说:“子贡啊,告诉你以往,你就知道未来,我这就可以跟你谈论《诗经》了!”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好象切磋琢磨一样,切磋琢磨本来指的是琢材成器,后来引申为探讨研究。这组群雕表现的就是这个典故。右边跪坐在高处的人物是子贡,他左手拿着一件玉器,一副倾听思考的表情,右边站立在低处的长者双手举在胸腹之间,一副侃侃而谈的姿态。

接下来的五组群雕请您自己根据标牌上提供的创作依据去追究。然后,请您移步到第四组《公良孺:斗死护师》跟前。

《公良孺:斗死护师》的创作依据是《史记·孔子世家》的相关记述。这公良孺姓妫,名孺,字子正,因为是妫姓中公良氏,所以叫公良孺、公襄儒,出身于陈国公族(也就是国君同族)。他的最大长处是贤而有勇,因此,虽然不是名列“孔门十哲”的孔子弟子,但却曾经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路过卫国的蒲邑(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长垣)时,正好撞上卫国大夫公叔戍占据蒲邑反叛,蒲邑人因为担心孔子去向卫灵公报告蒲邑的虚实而不让孔子走。当时,公良孺带了五辆私用马车跟随孔子,看到这种情况对身边的人说:“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我从前跟着老师,曾经在郑国的匡邑(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扶沟)遭遇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遭遇危难,这都是命啊!我与老师再次遭难,我宁愿搏斗而死。”公良孺于是聚众跟蒲邑人对打,打得很激烈,蒲邑人害怕了,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到卫国都城去,我们就放你走。”孔子与他们订立了盟约,蒲邑人这才放孔子他们从东门出去。

这组群雕表现的就是公良孺保护孔子的场景,中间的人物是公良孺,他正在跟右边的蒲邑人交涉,左边站在公良孺身旁的人物是孔子。比较有趣的是,蒲邑人头上戴着铜盔,腰上戴着玉佩,还挂著佩剑,而孔子却什么行头和装备都没有,公良孺也只有一柄佩剑在手。

我最后讲解的一组群雕是《颜回:箪食瓢饮》。它的创作依据是《论语》中《雍也》篇的相关记述。颜回您肯定知道,他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不但是“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首,还与老师孔子、曾子(也就是曾参)、子思(也就是孔子的嫡孙孔伋)、孟子并称“儒家五圣”。颜回姓曹,名回,因为是曹姓中的颜氏,所以叫颜回;因为字子渊,所以又叫颜渊。颜回出身贫寒,比孔子小三十岁,为人“敏于事而慎于言”,“不迁怒、不贰过”,长于“德行”。因为不但天资聪慧,而且好学深思,所以学问很大、思想很深,可惜的是身体不好,只活了四十岁。

孔子曾经赞叹道:“颜回贤德啊!箪食瓢饮,住在陋巷里,别人都不堪忧苦,他却依旧自得其乐。颜回贤德啊!”所谓“箪食瓢饮”,就是用竹编碗吃饭、用葫芦瓢饮水。这组群雕表现的就是这个典故,说的是颜回虽然生活清苦,但却依旧安贫乐道。中间的人物是颜回,他面容清秀,眼神纯净,衣着简单,但却端庄整洁,给人以神清气爽的感觉。左右两边的人物都是颜回的贵族朋友,左边的站在高处、腰上戴着佩玉,右边的站在地处、腰上挂著佩剑,共同特点是神情谦恭专注。您看出来了吗,这是富贵与贫穷的对比。

好,泥塑群雕讲解到这里就算结束了。

(2022年7月至9月)

附注:该导游词系为杭州杂货电编纂之《尼山圣境讲解词改编稿》全30节之第20-22节。正文连带标题计7265字,按一分钟240字的配音语速算,大约是半个小时的文字量。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中国古典园林史知识干货-6】园林中的植物配置方法、造景手法

一.古典园林植物的作用,寓意及配置方法 1.植物的作用 (1) 隐蔽围墙、拓展空间。 (2) 笼罩景象,成荫投影。 (3) 分隔联系, ...

· 1秒前

怎么备份电脑里的图像?推荐四个简单的方法

怎么备份电脑里的图像?不管您是办公族还是自由职业者,在常用的电脑设备上,都会存储很多类型的文件,包括:文档、视频、音 ...

· 24秒前

雅弗

1-雅弗 雅弗(Japheth),创世纪中人物,挪亚的儿子,兄为闪和含。他曾与父母、兄弟、妻子和兄弟的妻子共八人进方舟,避过洪 ...

· 33秒前

【采购动态】淮南从三个维度优化政采营商环境

本报讯 记者昝妍 通讯员杨喆报道 近年来,安徽省淮南市财政局积极发挥职能职责,通过在降低交易成本、增强信息透明度、规范 ...

· 35秒前

Moomin 姆明一族 一直被误认为河马的小精灵

Moomin 当你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你可能绝对想不到他就是那个白胖白胖的像迷你河马一样的生物姆明。不过他的确不是河马,是来 ...

· 1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