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網絡充斥著各類歷史虛無主義的文章,有的為老蔣洗地,有的還為老蔣手下那些將領洗,比如近幾年被人吹上天的張靈甫,被洗的成為一個“神人”。還有些文章,隨意對偉人抹黑造謠,這些都是歷史虛無主義問題。
近幾年,在輿論界、文化界、教育界以及新媒體平臺上,我們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對出現這類文章會進行抨擊。
那麼什麼是歷史虛無主義呢?為什麼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今天,我們通過蘇聯一些事,來探討一下這個話題。
我們瞭解一下什麼是歷史虛無主義?
關於歷史虛無主義,在不同的環境裡有不同的含義。社會主義國傢所講的歷史虛無主義,主要是指一種社會政治歷史思潮,這些思潮通過貶損共產黨的卓越領袖、革命先烈、英雄模范,歪曲醜化共產黨領導人人民創造的輝煌歷史,瓦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動搖共產黨的執政地位,進一步否定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達到演變社會主義政權、復辟資本主義制度的目的。
對於歷史虛無主義的思潮最先泛濫,並造成嚴重後果的國傢是蘇聯。我國的學術界長期對蘇聯解體的原因教育進行研究,主要對蘇聯在政、經、外等領域出現的問題。如今蘇聯已經解體31年瞭。通過一些史料能看出,蘇聯的歷史虛無主義問題嚴重,特別是戈爾巴喬夫時期達到瞭頂峰,直接導致蘇共的垮臺。戈爾巴喬夫時期的歷史虛無主義的問題,是我們的前車之鑒,必須引起高度警惕。
那麼戈爾巴喬夫時期歷史虛無主義如何被“打開大門”?
36f22ff9efb8a2dfc2a95c6904d75123
戈爾巴喬夫上臺後,他進行改革時,為瞭否定斯大林,戈氏把列寧搬出來,套用列寧的“公開性”,最先把蘇聯的意識形態撕開瞭口子,導致歷史虛無主義湧入。
列寧的確最先說過“公開性”,但列寧所說的“公開性”的本意,是想通過黨內事務、國傢事務的適當公開,通過實事求是的報道經濟發展情況等途徑,讓民眾瞭解黨和國傢的發展形勢,發揮群眾監督作用,拓展黨和群眾的聯系的渠道,確保民眾當傢作主,增加對國傢發展的信心。
但戈爾巴喬夫卻片面地認為,所謂的“公開”就是要把蘇聯的陰暗面以及一些不易被公開的問題公開出來。而且還要把歷史上一些不易被公開的歷史資料公開,讓民眾瞭解自己的歷史。他這樣搞,就把國傢搞亂瞭,歷史虛無主義迅速湧入,也給西方國傢顛覆蘇聯找到瞭抓手。
當然戈爾巴喬夫最初所倡導的“公開性”並非一無是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越搞越變味。1987年,蘇聯中央全會時,“公開性”內涵就發生瞭變化,居然提出“最大的限度的公開”。這是什麼意思?就是一些不易公開的要公開瞭,很多模糊的說法也被定性。
戈爾巴喬夫還要求在蘇聯社會中,“不應該有受批評的禁區”,老百姓什麼都可以批評。國傢治理,哪有不受禁忌的?就是燈塔國也有禁忌。
戈爾巴喬夫隨後接見輿論界負責人和代表時,他稱:蘇聯歷史上不應該存在被遺忘的人和空白點,他主張讓言論多樣化,讓全社會都參與言論,他還主張社會主義的多元論要體現在每種出版物上,包括學生的教材。
1987年11月,他在親西方的幕僚操縱下,出一本名為“改革與新思維”的書,他提到“讓公開性大放光明”,他主張不論是今天發生的痛處,以及過去歷史上的悲慘事件都可以在報紙上進行分析,讓那些主張黨和國傢等機關和團體要公開的人放心大膽地去幹。
5c5e4ed30e9f7ed57e5d98b3454574e8
1988年1月8日,戈爾巴喬夫再次會見輿論界及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人,他甚至提出“民主化和公開性不僅是改革的手段,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實質”,全面否定之前蘇共的說法。他還要“毫無保留的、毫無限制的公開性”。這就是徹底放開輿論的禁忌,什麼都可以說瞭。
不久在蘇聯二月全會上,戈氏又提出“校正蘇共一百多年來的行動”,主張對蘇聯70多年的歷程進行客觀評價。不久他又在蘇共19大中指出“要在改革中把公開性放在首位”,甚至認為沒有公開性就沒有改革。他還指示被美國策反的雅科夫列夫起草:《關於公開性》的決議,把公開性上升到一項重大政治任務。
從此蘇聯社會上不斷出現詆毀蘇聯歷史及蘇共的事件,而且成為當時一種“時尚”,並成為一種趨勢。如果你不醜化抹黑蘇聯,就會被人笑話。
當有人反對這種反共反社會主義制度時,有些人就會拿出戈氏的“公開性”。在戈氏的公開性政策鼓動下,蘇聯的新聞自由也放開瞭,此時一些反共的資本滲入後,一些資本開始謀求創辦新聞媒體公司,蘇聯開始出現私有化媒體公司。
1990年6月12日,戈爾巴喬夫當上總統,他批準瞭“新聞出版法”,徹底拋棄瞭蘇聯報刊檢查制度。甚至提出“輿論不受檢查”,公民都可以任何形式發表意義,甚至不允許輿論被壟斷。隨後,戈爾巴喬夫又把電視和廣播民主化,他下令讓國傢電視廣播獨立政治,成為一個不受任何黨派控制的組織。
戈氏批準《新聞出版法》4個月後,蘇聯迅速出現瞭700多傢報刊雜志進行登記,一些被西方背後支持的報刊都獲得瞭正規的身份。一些原屬於蘇共報刊也被獨立出來,一些蘇聯機關報也獨立瞭。到蘇聯解體前,蘇共掌握的報刊僅占1.5%。
2c015bb317d9c494810dc33d948c63a3
戈氏在推進“公開性”時,還不斷揭露蘇聯歷史上一些民族舊怨,甚至把一些上歷史矛盾問題勾起來,蘇聯民族分離主義開始出現。
1939以來,在外界認為波羅的海三國是自願加入蘇聯的,但在西方勢力的挑撥下,後來改成瞭“被迫加入”,這就給波羅的海最終分裂找到瞭借口。
此後波羅的海三國民族分裂活動愈演愈烈,直到最先脫離蘇聯獨立。在“公開性”以及極端民族思潮的煽動下,蘇聯一些民族分裂活動不斷出現。改變瞭之前民族團結互助的局面。一些本來沒有矛盾的民族開始互相猜忌,並發生仇視、歧視,而且民族糾紛和沖突開始出現。
1988年,蘇聯170多個城市發生瞭示威遊行及騷亂多達2600多次,參與人數達到1600多萬,這些事件中,有超過一半以上與民族問題有關。
從古至今沒有哪個國傢會有“公開性”,蘇聯的“公開性”最初做得很好,但要理想化的“公開性”,根本不存在。如果公開性有問題可能更正,但片面的追求所謂的“公開性”,甚至毫無保留把國傢內政外交和戰略都公開出來,哪個國傢都不可能存在。
戈爾巴喬夫根本就沒研究透列寧的“公開性”主張,就拿過來套用。實際上他就是西方的代理人,也不想研究透。列寧曾堅持黨的紀律性、保密性原因,該保密的必須保密,不能公開的就不公開。但戈氏卻放任自流,導致無法逆轉的問題出現。
戈爾巴喬夫搞得“公開性”,居然隻讓反蘇聯制度反蘇共的輿論公開,而且對那些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和原則的人進行打壓。比如1988年,蘇聯列寧格勒工學院女教安德列耶娃發表瞭《我不能放棄原則》的信,批評瞭當時改革的錯誤做法,戈爾巴喬夫就不滿,甚至把這封信定性為“反改革的行動綱領”,認為幕後有黑手,讓雅科夫列夫親自執筆在《真理報》批駁安德烈耶娃的觀點。
本來安德烈耶娃發表的這封信也是“公開性”,但戈爾巴喬夫不願看到這種堅持蘇聯制度的“公開性”的事出現。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