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于1862年发表的一篇长篇小说。作品以苦役犯冉阿让的传奇经历为主线,刻画了从法国大革命爆发到巴黎起义这一阶段的历史现实,展现了资本家、官僚阶级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其主人公冉阿让无疑是小说中最悲惨的人物,他在监狱中受了19年的苦役,出狱后试图赎罪,但又一生受到警察沙威追踪。冉阿让的一生固然让人同情,但沙威自杀的那却一瞬间却让人对他有了极大的悲悯。沙威的死是法律“正义”和人性正义的碰撞,沙威的悲就在于成为了这种冲撞的牺牲者。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人在后天所呈现的价值取向、思想状况、行为模式等与从小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悲惨世界》中沙威固执的性格和扭曲的法权信仰与其自身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他出生于监狱,这样的出生背景注定了他对罪恶的仇视和对上级社会的盲目服从,也造成了他固执的性格。此外,为了成为一个“恪敬职守”警长,以法律为标准判处的所有罪犯为信念,造成了他对法律和制度的唯命是从,以至于完全不相信人性善良的一面。他坚信权贵者绝不犯罪,而穷人却有无乏脱离的“原罪”。他不近人情,执迷于死板的法律,在原著中这样写道:“对曾经一度触犯法律的人他一概加以鄙视、嫉恨和厌恶。他是走极端的,不承认有例外……自己的父亲越狱,他也会逮捕;自己的母亲潜逃,他也会告发。他那样做了,还会自鸣得意,如同行了善事一般。”
然而,不健全的法律也有着一定的正义性。沙威虽然冷酷无情,但也确为社会秩序的守护者,一生忠于职守,直至自杀。他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个人恩怨,而是出于职业操守。这就使沙威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引起读者和观众的悲悯和思考。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他自杀的悲剧?
沙威不是一个邪恶的人,只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存环境,以及他的固执,使他一直坚守着已扭曲的法权和不公正的正义。他的本性还是善良的,他的人性也并未完全泯灭。在与冉阿让的角逐中,他身上的人性真正开始复活,更高层次的良知被唤醒。他从前对法律和官府的盲目信仰也开始动摇,一直执著的“正义”与“法律”不再一体,陷入了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中,最终以死亡终结了自己。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造就了他扭曲的信仰,固执的性格。这使他在错误的路上渐行渐远,内心无法调和的现实与信仰的矛盾将他引向了极深重的痛苦,最终选择自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沙威可能仍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也不知晓是什么使逃犯冉阿让胜过了正义的自己。
沙威捍卫了所谓的“正义”,却摧残了善良;履行了职责,却行使著罪恶。”冉阿让的仁爱最终唤醒了他还尚未泯灭的人性。复归的人性动摇了他对法律和秩序的盲目信仰,从小信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猛然崩塌,那种无力、茫然和内心激烈斗争的煎熬瞬间摧毁了他,最终走向了塞纳河选择了自杀。雨果安排沙威投河的结局,不仅反衬出了冉阿让人格的胜利,同时也为沙威塑造了一个令人悲悯恐惧,敬佩感慨的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法)雨果.悲惨世界.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佈谷媽有一位同事,32歲備孕。但由於工作壓力大,父母那邊又催得急,她焦慮瞭幾個月都沒見好消息。後來為瞭成功受孕,她更是...
对称分量法 可以将三相电流转换成三组电流分量。 以a相为基准的对称分量法变换矩阵: mathbf{T} mathbf{T}=left( begin{ar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