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在的几个留学群里,都在讨论同一个新闻,第十一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RMM)中国队无一人获得金牌,最好成绩是获得银牌的第15名,总成绩排名第6。大家一片哗然。有介绍美国奥数国家队华裔的总教练罗博深的,有采访中国队教练和其他中学奥数教练的,也有把冯祖鸣(菲利普斯艾克赛特中学的数学老师,美国IMO前主教练)的访谈找出来的。
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贩卖焦虑,刺激中国学生和家长留学的话题和机会(事实上很多机构也是这么干的)。但是当我真的做了一些功课之后,当我跟一个正在美国读书之前有国内奥数经历的和创学员聊完之后,我更想一个父亲的身份和大家交流7点我的想法。
1. 这次结果跟奥赛取消有关系吗?
当这个新闻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应该是跟国内前段时间取消了奥数竞赛加分的做法有关。没多人再去搞奥数了。
个人认为,这次的结果应该是跟这个事情没多大关系的,毕竟时间还短。人数的减少影响不会这么快就显现。就像知乎一位网友指出的,单就这次比赛而言,派出的是个省队,可能是导致这个比赛结果的原因之一。
在我看来,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奥数竞赛加分政策的影响是一定会显现的。当优秀可选的人才体系出了问题,比赛结果则必然会受影响。一个学科竞赛的胜利,靠的是一个体系,而不是一两个天才。如果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即使有天赋也很难取得巨大的成就。(冯祖鸣在他2015年一次数学竞赛的讨论会上讲:中国当年的奥运金牌策略,是牺牲了很多人为前提的。)
2. 奥赛为什么会被取消,为什么中国没有一个拿“菲尔兹奖”的
不过,我认为比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奥赛会取消?为什么中国这些年拿了那么多IMO金牌,却没有一个拿“菲尔兹奖”的。(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截止致目前,只有丘成桐和陶哲轩两位华裔数学家获过这个奖)
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不想,也没资格去论述这个问题。但是分享和创的一个有国内顶级奥数经历的学生的体验,相信会让大家理解我为什么要强调这个问题。
为什么举办奥赛?
教材书上写得很清楚:学科竞赛的设置是为了给爱好这个学科并且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交流和拔高的平台。
为什么取消?
因为很多学生和家长被逼着即使不适合也硬著头皮去学奥数。可是所有有识之士都说了:只有5%的孩子适合学奥数。
为什么孩子和家长明知道自己不喜欢奥数,还得拼命学?因为可以让自己在升学上获得优势。好的小学、好的初中、好的高中,然后是终极目标:好的大学。
是因为家长和学生功利吗?
也是,也不是。说是,因为就像上面那个和创学员所看到的,很多人学奥数,并不是像他那样为了学数学而学数学,更多是为了金牌,为了结果。
说不是,因为很多家长和学生明白,功利的做法并不是一个最好的做法。大家也是身在局中,如果不这么干,就会丧失机会,进不了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好的大学。。。而这个,才是让人觉得无奈,又可怕的局面。我扪心自问,未来拉姆在面对这样的局面时,我能强大到不受影响吗?我真的不敢说。
3. 个体功利的学习是对的,父母和教育体系的指引则不应该这样
之前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很多人用这个来批评功利性的学习方式。但这句话的后半段,不还是落到“大用”?后来听吴军在《谷歌方法论》和古典在《超级个体》里谈到,各种心理学研究表明,目的性强的学习,效率是最高的。所以我不再困惑,对于我们自己,对于我们的孩子,一个好的,高效的学习方式是让他们有目标性的学习。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学习。
这一点,对比中国的985和西方优秀大学在课程设计上就能看出来。就像一个在牛津读博士的和创学员跟我讨论中国和西方大学培养人的差异时,他说他在国内的学习是如同给了一本厚厚的游泳教科书在学,而在牛津的学习是直接扔到泳池里学。我们和创指导的很多国内985或C9大学的孩子,除了要提供一个很好的GPA、GT之外,还需要有额外的科研或者实习工作,甚至需要SCI的Paper才能拿到不错录取结果。而同时和创指导的一些在美国排名六七十的本科生,只需要凭借一纸单薄的简历和相同,甚至稍弱的GT、GPA,再加上推荐信,就可以拿到比这些985、C9的学生更好的录取结果。
在讨论文书的时候,我们发现,在美国的这些本科生,一门课的project学生所得到的收获就可以和国内985、C9的本科生的863、或者NSF项目的含金量相比。
所以“功利性”的以用为目的的学习,包括为了获得竞争优势的学习、训练,都是正常的。
但是,这个问题到了我们这些父母、我们这些教育工作从事者这儿,观点就应该发生一些变化了。
因为如果所学的东西,都是基于target,而不是purpose,那么我们会很有可能得到一个可怕的结果:当一个年轻人到了三四十岁之后,会失去方向,不知该做什么。(关于target和purpose的差别,推荐看我知乎专栏中PS/Essay中的职业目标到底怎么写(上)https://zhuanlan.zhihu.com/p/44576543 这篇文章)
所以,虽然教育部停掉了奥数竞赛会带来一些数学人才的减少,但是从动机上,我只支持这个做法的。因为只要这个东西还在,面对高考加分的指挥棒,说什么只有5%的孩子适合奥数这种理性的观点是没任何意义的。
而对于我们家长,则需要知道的是,第一,数学能力是一个孩子的基础能力。无论怎么样,都是要注意培养的。第二,如果自己的孩子是数学方面的前5%的人,还是应该支持孩子去做这件事情。因为这既能够发挥孩子的特长,拔高,又能给孩子带来一些有意义的帮助,毕竟大学还有自主招生的权力嘛。
4. 面对这个焦虑的时代,我们应该把钟摆往回摆一点
我估计很多学生和家长在这种情景下,会开始想,还是美国教育好,尊重孩子的个性,没有咱们这么功利。如果你这么想,那么我要提醒你了,事情可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如果有能力的话,翻墙看一下YouTube上2015年冯祖鸣的一次分享(Google一下2015 Zuming Feng这个关键词就能找到)。
看完他的演讲,就会明白,万维钢说的:“如果你不了解美国的教育,会惊讶于中美两国教育的不同之处;如果你了解美国的教育,会惊讶于两国教育的相同之处。”这句话的含义了。 万维钢这句话讲的是教育差异。但是我这里所想说的,不仅是教育公平性问题,还有教育的功利性问题。在冯祖鸣的演讲中,他举了一个自己学生的例子:自己一个学生,5岁开始学数学到25岁毕业时,跟他家里说,此时他真正意义上知道了数学是什么,想去学数学,成为数学家。结果,孩子和父母爆发了一场巨大的争吵。所以,他问父母们:为什么前面20年,你那么以孩子的数学成就为荣、为傲,但当他真的想成为数学家时,你们又极力反对?(数学家,哪有干金融的赚钱,对吧)
同时,我也非常推荐大家去看一下威廉·德雷谢维奇的《优秀的绵羊》这本书。这里面对于为什么要读大学的问题,很值得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人去想想。所以,其实我们中国存在的问题,美国一样有。只不过人家这种批判的观点可以得到比较好的传播,这点肯定是比咱们要好的。
现在的中国,阶级固化的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大家的焦虑是有理由的。适当的焦虑,可以让人们更积极主动的行动。但是过度的焦虑,会让事情变得糟糕。
前两天,做线下讲座的时候,遇到一个高二孩子的家长,就是一个焦虑的典型。焦虑的表现就是,没有安全感,一个专业人士的专业建议听不进去。因为这种道理听起来不诱人。(所以我每年都会见到很多家庭被收智商税,尤其是在高考这个节点上)
其实人生是一场长跑,我们每一次选择,只要多做些功课,然后选择成功概率相对大的选项就好了。但凡想抄近道,忽略基本规律,最后基本都是被收智商税。不考托福或者雅思,就想去好学校,找个高价保结果的服务才踏实,活动规划过程不重要结果才重要……
所以今天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努力的提醒自己,在未来拉姆的培养上,我一定要努力像《熔炉》最后所说的:我们一路抗争,不是为了改变世界,只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只要她能积极向上、持续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够了。我和媳妇儿虽然给了她基因,但是她并不属于我们,不是我们的财产。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是让她可以身体、心灵健康的成长,接受应有的教育。至于未来怎么样,更多靠她自己了。我真正应该照顾好的,是媳妇儿~她才是可以一直陪着我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简称地大,位于武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