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要饷银给到位,士兵战斗力都很强悍。战国时期,位于西陲的秦国实行“军功授爵”制度,秦兵战斗力飙升,秦始皇十年时间就灭掉东方六国,首次统一中原。晚清时代,曾国藩麾下湘军,饷银丰厚,战功卓著者还能授予官职,士兵也舍得卖命。
古代征战,戎马生涯,生死未卜,丰厚的赏赐是对将士最好的报答。那么,如果赏赐不到位,或者说赏赐不公平,勇猛善战的将士会如何选择呢?答案是,许多人会“良禽择木而栖”,投奔敌对阵营。本文主角郑永和:石达开麾下悍将,作战非常勇猛,因队友排挤,不给他“请赏”,一怒之下投降清朝。
郑永和,翼王石达开麾下悍将,隶属于赖裕新中旗,作战非常勇猛。1863年2月,石达开分兵三路进入四川,其中赖裕新、唐日荣、郑永和率领中旗,充当先锋部队,为石达开扫清前进障碍,是全军希望之所在。史载:“入于川西,以为翼王大军入川先导。”能充当前锋,郑永和自然有点料。
1863年3月,赖裕新军团经过白沙沟时遭遇地方土司部队袭击,太平军奋勇作战,仰攻清军,斩杀千余人。可惜,赖裕新太过勇猛,他身先士卒,结果不幸被土司兵用滚木砸中头部,因失血过多而阵亡。赖裕新阵亡,唐日荣、郑永和继续血战拼杀,冲出重围,直奔大渡河而去。
与主帅石达开不一样,郑永和求生欲望非常强,抵达大渡河畔时,他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强渡长江,换取生存空间。郑永和强渡长江,清军前后夹击,太平军损失非常惨重,却逃出包围圈,保存了有生力量。
石达开大渡河畔全军覆没,四川起义军势力也衰落,四川总督骆秉章得以从容对付郑永和、唐日荣。太平军前脚刚过大渡河,骆秉章便下令重庆镇总兵唐友耕率兵追击,试图消灭翼王余部。大渡河畔,唐友耕让石达开吃尽了苦头,其军事水平还是很错。
此时,太平军缺乏粮草,疲惫不堪,连战连败。史载:“永和战友耕于邛州,不利,易天侯汪文山被擒,北走大邑。”唐友耕追击,郑永和决定离开四川,率军前往关中汇合陈得才、赖文光、梁成富、蓝成春军团,继续抗清。可惜,陈得才、赖文光、梁成富不欢迎他,彼此矛盾重重。
进入关中征战,郑永和得到粮食补给,连战连捷,威望高涨。史载:“斩清代理知县刘希宽,兵锋及于甘南徽、成、文、阶诸州县。”但是,扶王陈得才在给天王洪秀全上奏时,并未给郑永和请赏,而是将其“雪藏”起来。
英王陈玉成灭亡后,扶王陈得才接管全军,并受天王洪秀全之命远征陜甘,招兵买马,为援救天京做准备。如此,陈得才名义上控制西北太平军,将士能否得到天王赏赐,基本都是他说了算。郑永和作战勇猛,但一无所得,因为他跟陈得才关系不好。
郑永和没有得到封赏,同为翼王部将的唐日荣却奖赏丰厚,被洪秀全封为德王千岁。史载:“扶王陈得才等奏封德王,而永和无所得,益不忿,与扶王等貌合神离,时或睚眦。”陈得才区别对待翼王部将,郑永和非常不满,往后作战很少配合,甚至相互拆台。
1864年初,天京在湘军“吉字营”围攻下岌岌可危,洪秀全只好派遣使者前往陜西,让陈得才率军南下“勤王”。天王下令,陈得才火速拔营,但郑永和不愿意南下,他不想“杨白劳”。史载:“永和中旗雅不欲归,先一日,西扑阳平关。”
湘军围攻天京,郑永和因没有奖赏而拒绝南下,却依然留在关中抗清。谁知,陈得才离开后,郑永和处境并未好转,即使他作战勇猛,奋勇杀敌,但队友还是看不起他。陈得才率军南下,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率八旗劲旅追击,太平军一路血战南下,损失很大。
八旗、绿营、地方武装联合进攻,陈得才军团南下之路非常艰难,梁成富因无法突破重围,只好再次返回陜西。按理说,大敌当前,团结是第一,但梁成富没能做到这点,他继续排斥郑永和。史载:“信重李短鞑、蓝二顺部将蔡昌荣,自封昭武王者也,视永和蔑如,永和心颇泱泱。”
队友排斥,郑永和走投无路,留在关中也只能孤军奋战,早晚会被清军消灭。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灭亡。此时,梁成富等继续抗清,郑永和则心灰意冷,他率5000兵马投降清朝,“永和闻之,益无战心,以五千人降于清荆州将军穆图善。”
郑永和,太平天国悍将,石达开大渡河败亡后,他有一千个理由投降清朝,但他没有,而是继续北上抗清。可惜,陈得才、梁成富看不起他,郑永和作战非常勇猛,功劳也多,却没能得到赏赐,还被排挤、打击。如此,郑永和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投降清朝。
郑永和“被迫”投降清朝,足以说明太平天国败亡的根源,就是内部不团结,即便局势万分危急,还是不忘内斗,岂能不败呢?与郑永和一起转战关中的唐日荣下场更惨,陈得才赏识他,但赖文光对他不满意,后来找个借口将其杀死,还吞并其部下。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天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