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開始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就已經嚴重落伍瞭。根據網上的信息,早在2016年3月社會各界開始廣泛探討“互聯網思維”的時候,我們這邊兒就已經熱烈地流行過“第一性原理”這個概念瞭。據說當時很多投資人看項目的時候都是這樣問別人的:“你這個項目的商業模式的第一性原理是什麼?”
那麼究竟什麼是第一性原理呢?網上的百科介紹說,這是一個計算物理或者計算化學的專有名詞。由於世界上99.99%的人們都不會去研究量子物理,我們可以直接忽略它的科學定義,用馬斯克大老板的話來理解這個概念。
馬老板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說:通過第一性原理,我把事情升華到最根本的真理,然後從最核心處開始推理。
按照這段話,第一性原理約等於我們平常講話時經常用到的“根本原因”、“基礎原理”、“核心道理”等等。這樣講比較抽象,我們用馬老板的親身案例來稍微解釋一下。
特斯拉公司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是個電動汽車公司。第一批特斯拉汽車叫Roadster,2008年交付購買者。但是賣的時候發現,實際成本為每輛12萬美元,嚴重超過其原先承諾的定價10萬美元。馬斯克不得不思考:這個電動車怎麼搞才能成功?
這裡插播一則舊聞:蘋果公司曾經於1983年推出瞭智能掌上電腦,名字叫“牛頓”,售價700美元。1983年的700美元相當於今天的十幾萬人民幣的購買力。東西確實是好東西,但是太貴瞭就沒人買得起,必然面臨商業失敗。蘋果智能手機在1983年的二十多年後推出,獲得瞭今天大傢都知道的成功,可見83年的那個東西過分超前瞭。
當承諾10萬美元售價的特斯拉Roadster的成本要12萬美元時,特斯拉早晚要虧得關門。於是馬斯克啟動他的第一性原理思維方式,開始追究問題的根源:為什麼成本這麼高?
他很快發現瞭電動汽車的最大成本來自電池。那麼順著電池繼續往下挖掘,他發現自己的團隊直接從市場上購買生產電池的原材料,通過自己研發的工藝生產組裝,可以將電池的單位成本從600美元每千瓦時,降低到80美元每千瓦時。
於是特斯拉自己搞出瞭電池的生產流程,然後自己設計瞭自己的“超級工廠”,在自己的超級工廠裡面生產電池組、動力系統和整車。再於是,特斯拉取得瞭巨大的成功。
但特斯拉一直以來還有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產能瓶頸。馬斯克再次發揮他的第一性原理思維模式,找到瞭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制造業國傢。
通過特斯拉的案例,我們可以總結出,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思維方式,就是一種追根溯源的倒推法:從眼前要解決的問題開始,分析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再分析產生原因的原因,一直倒推至無法繼續回溯的程度。
db2fbc7734cd2289e620daa8f7cda47e
當然,現實的生產生活與學術研究有一定的區別。現實的生產生活要考慮成本問題,比如特斯拉研究電池成本,最終回溯到從商品交易所直接購買大宗原材料。如果要繼續回溯的話,也是可以的,比如連原材料都不買,直接建設實驗室,合成鋰離子電池所需的各種元素。做到這一步,理論上可以,但是現實中成本不劃算,也就不必回溯到這一步瞭。
這樣看來,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方式,可以用一種通俗的方式來表達:盡一切可能用“原材料”信息,通過最基本的因果關系和邏輯推理,來進行問題的推導與分析,最終得出結論,而不利用“半成品”信息來推導與分析。
這就好比做蛋糕,從面粉、水、雞蛋、糖等基礎原材料開始一步一步地制作,而不依靠一些半成品,比如超市裡賣的調配好的蛋糕粉。如果更進一步,那就從自己種小麥、養雞生蛋、自制蔗糖等等更加溯源的步驟開始。你會發現,如果做到這一步的話,再持續拍成視頻放到網上,你是不是就成瞭某個著名的現象級網紅瞭呢。
用這種方法做吃的,能夠保證健康有機無污染。用這種方法思考問題,你會發現把問題“想對”(或者叫作“獲得最優解”)的概率會大大提升。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我們平時思考問題的時候,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利用“半成品”的基礎上的。這裡的“半成品”的意思就是過往的經驗或者別人提供的信息。
比如,走技術路線炒股的人都知道K線圖,那麼K線圖的走勢,到底能不能成為判斷未來股票價格走勢的有效依據呢?
用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方式來炒股,基本思路應該是這樣的:買還是賣,先要研究股票漲還是跌的決定因素到底有哪些;窮盡列出影響股價的所有因素之後,逐一分析每個因素對應的真實現狀;最後將所有的現實信息綜合起來,分析並得出股票到底會漲還是會跌的結論。
在這個例子裡面,“現實信息”就是“原材料”。任何道聽途說的、股評新聞裡的、教科書上寫的東西,都可以歸類為“半成品”。而一切“半成品”都有一個核心潛在缺陷:你怎麼知道這個“半成品”是怎麼來的,如何驗證它的真實性與品質高低?
當然,說到這一步,不可避免地會有人提出一個質疑:如果所有的思考活動,都要進行“原材料”的采集工作,那不是持續在做“重新發明輪子”的工作嗎?有現成經驗和前人總結的規律直接使用,不是效率更高嗎?
ad9f65b432ea650852fae1208ca1aa14
這個問題,確實是一個非常經典的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的問題。
第一性原理,從字面上來看,已經體現出它的精髓:“第一性”,就是最原始、最根本、最基礎的意思。它的本質就是用真理來推導現實的發展,一切結論才能是最準確的。
而經驗,都是人為創造的,可能有、也可能沒有摻雜個人偏見的。如果經驗就是真理本身,或者是從真理推導出來的推論,那麼直接采用就非常提高效率,是完全正確的。
如果經驗是特定時間、特定條件、特定環境下誕生的特定經驗,那麼直接利用到其他場景,非常可能出現不適用的結果。
比如非常經典的一個現象,叫思維定勢。網上流傳很廣的一個例子是:一個兩次被趕出辦公室、天天睡懶覺、嗜酒如命、還抽鴉片的人,是二戰時期的美國、德國、還是英國的領導?答案是這個人叫溫斯頓·丘吉爾。
因此,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到底是完完全全追根溯源地挖掘一切“原材料”信息,還是部分采納“半成品”經驗,首先就是確定“半成品”經驗的可信度;其次就是兼顧做決定的時間要求;再次,就要權衡挖掘“原材料”信息的綜合成本。
首先,“半成品”經驗的可信度越高,那麼就越值得采納。比如流傳時間很久的一些經典著作,可信度就遠高於朋友圈裡流傳的一些“專傢建議”。
而做決定的時間限制越短,那就越需要縮短決策流程,從而更多地采用“半成品”經驗作為思考的依據,比如公司要推出一個新產品,需要營銷部門在限定時間內拿出一個營銷方案。
最後,獲取“原材料”信息的綜合成本,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限制條件。比如上面說的營銷方案,肯定需要做市場調研,而市場調研的目的就是要獲得消費者需求、競爭者狀況這些一手“原材料”信息,但是調研的范圍越廣、樣本越大,那麼成本也就越高。因此這就需要綜合權衡,要多大程度上獲取“原材料”信息。
說到這裡,有關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方式也探討得差不多瞭。其實我倒是有幾個小技巧可以幫助目前還沒有建立這種思維方式的朋友,那就是想問題的時候,多問幾個“為什麼”,做事情的時候,多問幾個“然後呢”。這樣,想著想著就容易溯源到“根本原因”、“基礎原理”、“核心道理”上面瞭。
現在我們經常看到網上有人說“選擇比努力重要”。這句話確實很有道理,“選擇”重要的核心道理就是時代大趨勢的能量遠高於任何個人努力的能量,選對瞭方向就能乘著大趨勢獲利,“豬遇到風口也能被吹上天”。
但是,大傢想過怎麼做“選擇”嗎?你在“選擇”上花費瞭多少時間和多少資源呢?成功人士的“選擇”,僅僅隻是運氣好、恰巧選對瞭風口、碰對瞭時機嗎?用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方式開始思考吧,說不定有一天,你也會遇到投資大佬對你說:“你這個項目的商業模式的第一性原理是什麼?”
相關閱讀:
《人生進步的根本驅動力:思維的維度》
《如何大幅度地提升決策勝算:養成檢驗關鍵假設合理性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