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学习笔记)
问题:传送身体相关信息至中枢神经系统的DCML和AL路径分别是什么?
先确定术语
脊柱内侧丘系 dosal column medial lemnisica
前外侧通路 pathway of the anterolateral
丘系是纤维素的另一个名字。它有几个特点:
脑干中纤维素分为后束、脊髓丘脑束和脊髓小脑束。其中后束,也就是薄束、楔束。
上升到延髓平面的薄束核和楔束核中换元,形成二级神经元,也就是内侧丘系。内侧丘系,也形成内侧丘系交叉,到达另一侧。[1]
内侧丘系
将携带触碰感觉的信息传递给大脑的主要通道是背侧柱-内侧丘系通路(DCML)[2],这一路径同时也负责传递包含本体感受和身体所处空间位置的相关信息,这些信号通常来自肌肉和关节中的本体感受器。
DCML中的纤维从皮肤受体或本体感受器出发,途径后角进入脊髓。这些纤维从脊柱进入髓质–通过脊背内的两个纤维素(薄束或者楔束)中的一个进入脊柱。薄束通常携带身体下半部分的信息。楔束携带上肢和上半身的信息。在髓质中,在传递路径上二级神经元的薄束和楔束突触分别位于薄束核与楔束核的地方。正是从这些核开始感觉信息传递的第二部分路径出现了:内侧丘系的纤维素。内侧丘系离开脊柱核,并在行至丘脑之前迅速交叉成十字或交叉到大脑的另一侧。它们在丘脑的一部分中形成突触,这一部分是腹侧后外侧核,或称为VPL的区域。这一通路的第三部分始于丘脑并向上传播到一处被称为中央后回的大脑皮层,其中包含了大脑中主要负责触觉感觉区域:即躯体感觉皮层。
躯体感觉皮层的特定部分接受来自特定身体部位的信号,一种被称为躯体特定区。关于感觉的性质和定位的信息被整合在躯体感觉皮层之中,在这里有意识的感觉活动开始了。
中央后回图片来自[3]
前外侧系统(antreolateral system)由三个主要通路组成:脊髓丘脑束、脊髓网状束和脊髓前束
疼痛产生于痛觉感受器,它们是一些专门检测有害刺激的皮肤感受器。[4]如极度压力、极热或极冷的温度,或组织损伤。被激活时,痛觉感受器会像脊髓发送信号;信号将通过前外侧系统的通路传输到大脑。
痛觉感受器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束可以被认为是向大脑皮层传递疼痛信息的主要途径;它涉及对疼痛刺激发生的部位的感知和识别。
脊髓丘脑束中的神经元将疼痛信息从痛觉感受器传递到脊髓,然后立即和第二个神经元形成突触,迅速交叉传输到对侧,或在沿脊髓上行之前到达脊髓的另一侧,这些纤维进入丘脑腹侧后外侧核,在这里它们和另一个神经元形成突触,从而将疼痛信息传递给躯体感觉皮层。
脊髓网状束
脊髓网状束功能还不是很清楚,但它可能与疼痛反应时注意力水平的变化有关。脊髓网状束的纤维与脊髓丘脑束路径相同,但他们都会投射到网状区域,也就是一个遍布脑干的神经元网络。涉及注意力和意识等广泛的功能。
脊髓网装束
脊髓前束,又称脊髓顶盖束,在疼痛的控制和抑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脊髓前束中的纤维与脊髓丘脑束路径相同,但它们会在中脑一个称为导水管周围灰质的区域形成突触。
当导水管周围灰质的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身体内的疼痛抑制系统被激活,从而释放内源性阿片类物质,这是一种由身体产生的具有镇痛作用的物质。内源性阿片和其他神经递质的释放抑制了脊髓的疼痛信号,同时产生了天然的镇痛效果。
脊髓前束
小结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