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筒井位於四川省大英縣城西卓筒井鎮。發明於北宋慶歷年間(公元1041年~1048年),比西方早800多年。其口徑僅有竹筒大小,然而能打井深達數十丈,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世界石油鉆井之父。而當地的大順灶,是卓筒井工藝僅存的一處還能生產的鹽灶,也是無價之寶。享譽世界的大英縣卓筒井已向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1821年,四川人開采三疊紀地層的天然氣。1840年氣田產量達7200萬立方米。
天然氣是一種清潔的氣體燃料,是我們現代人日常生活和經濟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能源。歷史上我國最早使用天然氣是2000年前的秦始皇時代,那時聰明的四川人就已經使用天然氣瞭。
四川自然資源豐富,其中天然氣資源量居全國首位,而四川先民使用天然氣的歷史也非常久遠。根據晉朝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在2000年前的秦始皇時代,四川臨邛(今邛徠縣)“有火井,夜時光映山昭。民欲其火,先以傢火投之,頃許如雷聲,火焰出,通耀數十裡……井有二水,取井火煮之,一觥水得五短鹽………”,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說,在秦始皇時代的四川,有火井(天然氣爐),夜晚時候光能把山照得很亮。百姓想要用火瞭,就先用傢裡的火扔進去(點燃),一會兒就會出現打雷一樣的聲音,火焰就竄出來瞭,能照亮數十裡遠。
c4fe5ecd3d237ad874e136e04268bec0
這段記載就是史書中對四川先人使用天然氣的真實記錄,也就是說,在2000年前的秦始皇時代,人們就已經會使用天然氣瞭!而當時的人們使用天然氣並不是用於做飯,主要是來燒鹵水制鹽。四川人制鹽的歷史也是非常久遠的瞭,目前比較早的實物證據就是上世紀50年代出土於成都邛崍花牌坊的一塊東漢制鹽畫像磚,這塊磚上的畫像就形象地再現瞭東漢時蜀地井鹽生產時的景象。
這一方面說明四川地區確實是“天府之國”,自然資源尤其是天然氣資料豐富,隨便打口井都能冒天然氣。另一方面也說明四川先民充滿瞭智慧和創造力,善於利用發現的事物。
1848年,世界上第一口人工千米深井——燊海井,,位於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長堰塘,開鑿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鑿成,歷時13年,井深1001.42米。現存燊海井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左右,燒鹽鍋8口,日產鹽2500公斤。它的主要建築有碓房、大車房和灶房,主要生產設備碓架、井架、大車等保存完好,保留著十九世紀的佈局和風貌,是一處典型的清代井鹽生產現場。
燊海井是中國古代鉆井工藝成熟的標志,它綜合體現瞭中國古代鉆井技術發展的水平,是世界科技史上的重要裡程碑。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以燊海井為代表的“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傢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自貢成功申報世界地質公園,燊海井為世界地質公園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底,以燊海井為代表的“自貢井鹽”被列為第三批國傢工業遺產。
跨入燊海井門內,映入眼簾的是高為18.4米的井架和碓房。
燊海井井架稱為“天車”,其結構非常科學,這種A字型木制井架,是將若幹杉木連結,以竹篾繩捆紮成巨大的支架,豎立於井口,用於采鹵、淘井、治井。
這一口就是燊海井,1966年加深瞭300多米,現在實際深度為1346米。燊海井是一口水火井,主產天然氣兼產黑鹵,在井下800到900米是天然氣層,到瞭1000米才是鹵水層,汲鹵筒是需要下到井下1000米的位置才能提撈一桶鹵水。井口旁邊為燊海井的碓架,是銼井的重要設備。
碓架是一種人工踩架,由工人6至8人分成兩組,每組3或4人同時踩上踩板,利用杠桿原理,碓頭翹起,銼井工具靠自身重力迅速向下沖擊,如此反復擊碎巖石,同時不斷向井下灌水,將擊碎的巖石混合成泥漿。然後再推動大地車,通過滑輪天車,將扇泥筒下到井底,把鉆鑿出的泥漿碎石提取出來,像這樣鑿成一口井,往往要幾年甚至一二十年時間。
看似簡單的碓架開鑿出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不僅體現瞭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也更體現瞭勞動人民的艱辛。燊海井天車井架碓房對面墻上有一組浮雕線描石刻壁畫《清代井鹽圖說》,於1995年由自貢市文化局制作,按照鑿井先後順序用八幅圖反映瞭清代系統的鉆井工藝。
燊海井大車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是提撈鹵水的設備。大車用硬木做成,直徑4.5米,高2.5米,中間用軸固定車心,周圍捆上4根底杠,支出於車道上起栓牛推車作用。
燊海井最早是用人力推動大車提撈鹵水,一般需8-12人,後來使用牛推。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開始采用電動卷揚機作為動力,用鑌筒取代瞭楠竹筒,用鋼繩取代瞭竹篾繩。
燊海井是中國古代鉆井工藝成熟的標志,它綜合體現瞭中國古代鉆井技術發展的水平,是世界科技史上的重要裡程碑。同時,燊海井也是土法生產井鹽的“活化石”,更是研學自貢必遊的打卡地。
1863年,中國首次從美國進口燈用煤油。
1878年,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苗1井在臺灣完井,這也是中國第一口頓鉆井。此井由美國技師使用美國頓鉆機鉆獲成功。
根據臺灣“中油”油礦陳列館提供的資料,臺灣的油礦業發展很早,1817年就有居民在後龍溪畔發現油跡, 1861年(清咸豐11年),理蕃通事邱茍則挖瞭一口3尺深的油井,每日可產油40公斤,他將石油出售作為油燈燃料。
這口井比美國賓州1859鉆探的德瑞克油井晚瞭2年,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口油井。美國賓州這口油井早已停產,而出磺坑這個區域卻仍持續開發生產,可以說是世界上尚在生產的最古老的油井。
1877年(清光緒3年)該油井被收歸清廷官辦,清廷還向美國買瞭一臺頓鉆機,並找瞭2名技師到臺灣協助開發出磺坑油礦,這部古老的鉆機鉆到300米,每天產油1500公斤,可惜生產不到一年,油井就枯竭瞭。
在中國近代最早留學生容閎的倡導下,經由李鴻章,曾國藩等洋務派 的推動,清政府最終啟動瞭幼童留美計劃。1872年,清廷派出第一批留美幼童。其中鄺榮光、吳仰曾學習瞭地質礦產相關知識,1881年被召回國後,成為地質礦產調查工作的先驅。鄺榮光1862年出生於廣東新寧,從1872年開始被派往美國。在美期間,學完瞭小學和中學課程,而後就讀於美國拉法葉學院采礦專業。1881年,根據清政府命令,包括鄺榮光在內的7名留學生提前回國,被分配到開灤煤礦任礦師(即工程師),而後又擔任過開灤礦務局(舊址在今中共天津市委大院)代理總經理、直隸礦政調查局總勘礦師(相當於總工程師)等職。1909年9月,與張相文等一起在天津參與籌建中國地學會,並擔任首批評議員(相當於理事)。
鄺榮光對我國地質和采礦事業做出瞭突出貢獻。1900年,鄺榮光曾協助吳仰曾(與鄺榮光一起留美,時任開平礦務局副局長)保衛開灤煤礦,受到俄國軍隊的追擊。他還曾是本溪煤礦、湘潭煤礦的發現者之一。鄺榮光在直隸礦政調查局任職期間,曾組織對直隸(即今河北省)進行瞭地質、古生物以及礦產調查工作,並親自繪制瞭《直隸地質圖》、《直隸礦產圖》、《直隸石層古跡(化石)圖》等圖件,分別發表在中國地學會出版的《地學雜志》第一期和第二期上。其中的《直隸地質圖》是目前為止已知的中國人繪制的最早的彩色地質圖。該圖標有地形、地貌、水系、城市、鐵路等地理和地質信息,已經具備瞭地質圖的基本要素,因此被著名地質學傢黃汲清認定為我國第一幅區域地質圖。《直隸石層古跡(化石)圖》記錄瞭直隸全省范圍內的化石分佈情況,是我國第一幅較為正規的古生物圖件。《直隸礦產圖》標示瞭金、銀、銅、鐵、鉛、煤等6種主要礦種的產地分佈,被公認為我國最早的分省礦產圖。
808959ef8968a3e347a4a43bc92834ec
基於對我國地質和采礦事業的貢獻,1909年,鄺榮光被清朝政府認定為科舉出身,並由學部授予鄺榮光工科進士。1965年,鄺榮光在天津逝世,享年103歲。作為第一批留美幼童,吳仰曾於1872年公費赴美留學,並攻讀於哥倫比亞大學礦冶學院.雖然沒有畢業便被清政府召回,但吳仰曾仍將畢生精力奉獻給瞭祖國的礦冶事業,成為中國地質礦冶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
中國最早的石油機構——苗栗礦油局,於1887年在臺灣成立。
1897年,清政府在新疆壟斷獨山子石油的開采——用瓢在泉水中舀油
第一口油井是新疆近代石油工業興起的標志性遺址,它目睹瞭清末、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時期的歲月滄桑,是新疆石油工業從無到有,從舉步艱難到展翅飛翔的歷史見證。
1903年,魯迅著《中國地質之略論》,是最早論及中國地質構造的學者。同年,虞和欽發表《中國地質之構造》。
100多年前,曾有兩位中國人合著過一本《中國礦產志》,它是第一部記錄我國礦產資源的科學著作,也是中國第一部地質礦產專著,署名為江寧顧瑯、會稽周樹人(即魯迅),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5月出版。內有上海復旦公學校長馬相伯序,由日本本邦信印刷。發行所系南京啟新書局、上海普及書局,日本東京留學生會館。《中國礦產志》附有中國礦產全圖一幅,書後有《中國各省礦產一覽表》,計109頁。該書由《例言》《導言》四章六節和《本言》十八章三十六節組成。《中國礦產志》是中國第一部關於礦產分佈的著作,一在草創,二在完備。書中愛我中華、為我中華的拳拳之心卻如炬光,閃亮在中國的近代史上。而寫作這一本《中國礦產志》,緣起於一篇文章,即《中國地質略論》。
《中國地質略論》的寫作意圖在傳播地質科學知識,破除風水迷信之說,而且“吾國自辦礦路之議,自湖南自立礦務公司,浙人爭劉鐵雲條約,皖人收回銅官山礦地,晉人爭廢福公司(英商)條約,商部(1902年清政府設立商務大臣,成立商務總局,總理全國礦政;1906年改為農工商部)奏設礦政總局;諸事件踵生以來,已有日臻發達之勢”。(參見1906年初版發行的《中國礦產志》,顧瑯、周樹人合編,上海普及書局印行。)“顧欲自辦礦路,而不知礦產之所在,則猶盲人瞎馬,半夜之臨深池,縱欲多方摸索,必無一得”,這是印證魯迅“略論”中“挽救之法”的根本所在,即強烈指出國傢要自立富強,必須推廣地質學教育和培養人才。顧瑯和魯迅確實是“向皆留心礦學有年”,他們都是南京礦務鐵路學堂畢業,同赴日本留學。
顧瑯,原名芮石臣,江蘇江寧人,1902年赴日留學,後入東京帝國大學地質系,1908年歸國任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學堂教務長;1910年在本溪煤鐵公司任采礦部部長。1914年編著有《中國十大廠礦調查記》。清政府農工商部曾通令各省礦務、商務界購閱和作為中學堂參考書。魯迅在《而已集——革命時代的文學中》曾說:“我首先學的是開礦,叫我講掘煤,也許比講文學要好一些”。魯迅1898—1901年在南京礦務鐵路學堂畢業時的成績為一等第3名,頒發的畢業執照明確記載他系統學習過地質學、礦學、化學、格致學、測算學、熔煉(冶金)學、繪圖學。魯迅的“略論”以“中國地質”論及國土、礦產主權,全文充滿愛國激情,他大聲疾呼:“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撿;可容外族之贊嘆,不容外族之覬覦者也”。時代風雲際會,正是“略論”引出瞭中國地質學史上第一部開山之作——《中國礦產志》。
1905年,中國大陸上最早的油礦,“延長油礦”成立,廠長陳振夏。
52ef7add6f31bf7a8b194bd8abd69684
延長石油創建於1905年,是中國石油工業的發祥地,1935年成立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黨支部。在黨的領導下,延長石油為中國革命和新中國石油工業建立瞭彪炳史冊的功勛,被譽為“功臣油礦。1944年,毛澤東同志為延長石油廠廠長陳振夏題寫“埋頭苦幹”,從此,“埋頭苦幹”精神成為延長石油的企業精神,激勵著一代代石油兒女為祖國獻石油的忠誠初心。
陳振夏,1941年至1945年任延長石油廠廠長,他的故事,仿佛是歷史的鏡子,映現著延長石油那難忘的歲月……
1938年2月,陳振夏從上海輾轉到延安,和胡華欽、王凱等幹部受中央組織部派遣,到延長石油廠工作。陳振夏擔任技正和工程師。中央要求他們首先對延長石油廠的生產現狀進行調查,及時匯報,並迅速恢復生產。
當時延長石油廠受陜甘寧邊區政府建設廳領導,全廠共有職工50餘名,隻有永坪201井日產原油100多公斤,拉回延長提煉,設備器材仍疏散在四處。為瞭把戰爭期間疏散在四處的設備器材情況搞清楚,延長石油廠的老工人董開泰配合陳振夏等,深入從延長到永坪沿途過去藏機器的各個村莊,訪問當地群眾,將藏機器的窯洞逐個清理,造冊登記。陳振夏還撰寫瞭書面報告,提出用收回器材打新井的建議計劃。一是采用科學的煉油技術,調整煉油設備;二是修復舊油井,開鉆新油井;三是修復舊有機械;四是修建姚店至延長公路。
1940年春,陳振夏和員工一起在延長西山鉆成延19井,初日產量達到1.6噸。原油產量增加,石油廠有瞭收入,可以進行擴大再生產,職工生活也得到改善,大傢稱這口井是“起傢井”。
1941年12月,陳振夏出任廠長,員工也發展到上百人,成立瞭修理部,自辦瞭小煤窯,添置石窯12孔、工房、制蠟冰窖等,修配機器、研制鍋爐、煉油鍋。1943年,七1井、七3井先後噴油,當年原油產量達到1279噸。陳振夏改造土法煉油,生產瞭大量汽油、煤油,提煉出瞭潤滑油和黃油等,保證瞭黨中央和邊區政府、部隊和人民的生活用油,印刷油墨、軍工用油,燃料、洋蠟都得到充足供應。毛主席在延安期間奮筆疾書的光輝著作,所用的燈油和蠟燭由延長石油廠提供。當時,在邊區到處可見運油的成群騾馬,送油隊伍絡繹不絕,保證瞭邊區政府和抗日前線的供給。
1944年5月和1945年1月,陳振夏兩次被評為邊區“特等工業模范工作者”,毛澤東同志在陜甘寧邊區職工代表大會上表彰瞭油廠的特殊貢獻,並給陳振夏親筆題詞“埋頭苦幹”以茲鼓勵。這是毛澤東給中國石油工業個人最早的一次題詞,成為延長石油的傳傢寶,成為延長石油人薪火相傳的企業精神。
1907年,中國大陸第一口油井——延1井,由日本技師使用日本頓鉆機在陜西鉆成。陜北有石油,最早見之於東漢著名歷史學傢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地理志》中載道:“高奴(今延安)有水可燃”。北宋著名科學傢沈括(公元1031年~1095年)在任延路經略龕使期間,對陜北延長一帶的石油作瞭考察和研究,並在《夢溪筆談》中寫道: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德國人來延長調查石油,1903年發生德帝國主義企圖開采未遂事件後,延長石油引起瞭官方的註意。光緒三十年(1904年)11月,陜西巡撫曹鴻勛秦請試辦延長石油廠,得旨允準,1905年撥地方官款銀八萬一千兩為開辦資本,派候補知縣洪寅為“總辦”,自此,創辦瞭“延長石油官廠”。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聘請日本技師佐藤彌市郎在延長縣西門處勘定延一並,獲得工業油流,是為中國大陸第一口油井。用小銅釜提煉原油,每日可得燈油12.5公斤,中國煉油工業由此萌芽。延長石油官廠的創辦和大陸第一口油井的投產,結束瞭中國大陸不產石油的歷史,填補瞭舊中國民族工業的一項空白,在中國石油發展史上起到先驅作用。為新中國石油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世界上第一口石油井在延長。《大元一統志》(1303年)裡說:“在延長縣南迎河有鑿開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癬”。
中國近代陸上第一口油井在延長。延長油礦於1907年鉆成的第一井——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被國務院命名為“中華之最”。2018年1月,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