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货-13、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译文:孔子说:“没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败坏者。”
乡愿是指一个人好像对谁都好,好像挑不出他的好,但也说不上他的不好。孔子慧眼如炬,这种人是道德的败坏者。
《宪问篇-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 乡愿的人对谁都好,以德报怨,以德报德,那么,价值观何在?在一个公司里,好员工是一万块工资,差员工也是一万块工资,合适么?谁还会干活?
2. 乡愿的人之所以好坏不分,是无法面对别人对自己不好的评价,本质上是好名的表现。甚至我见过一个企业领导明明要对一个员工处分,那个员工犯了重大的错误,而当员工稍微有点微词,他就放弃了,然后老方一帖。这实际上是内心的一种怯懦,不敢面对不好的评价。
3. 乡愿的人不敢面对的还是自己,正因为内心没有建立稳固的价值观,所以对于是非判断没有坚定的意见,导致认为外面人的评价则是自己仁德与否的重要标志,殊不知,这本来就是错误的,因为评价样本的不准确。《子路篇-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所以,与上一则一样,同样没有“诚”。
4. 乡愿的人是虚伪的,人不可能没有好恶,肯定有喜欢的和讨厌的,而他一概喜欢,那自然是掩盖了讨厌的那一方面,这样的人自然是虚伪,跟微生高一样。明明没醋还装做有醋,显然是虚伪。一旦人虚伪,那么你能判断他什么时候真,什么时候伪?这样的人你要相处么?
5. 孟子是有解释的,《孟子·尽心下》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说的更露骨,这种人看着中心廉洁,但与犯罪分子都可能同流合污,当然是败类了。
所以,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再通过好人和坏人两方面的判断来修正行为,而不是好人坏人作为同一样本。
老好人、烂好人得不到尊重,还容易败坏风纪。想起一句话:对待朋友要像春天一般温暖,对待敌人要像冬天一般严寒。
中國合同能源管理(EMC)十四五規劃及未來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3 VS 2029年第一章:合同能源管理發展必要性及政策分析第一節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简称地大,位于武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