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介绍上周采自松山的4种双翅目昆虫,全文约2800字,配图19张。
目录:
前言
1、寄蝇
2、纽眼蝇
3、巢穴蚜蝇
4、壮小头皮蝇
网图来源及参考文献
松山,全称北京延庆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美丽,或者说暂时美丽的地方。我和此地结缘于3年前的动物学实习,在这里我第一次挥动捕虫网学习采集昆虫。当初觉得,松山的生态环境可能是北京近郊最好的了吧!
【关于某运动会bla bla bla】
事件至此,并无多大转机了。趁松山还美丽,多走多看多记录吧。
——【分割线-以上梦呓】——
本次采集地点处于保护区景区与缓冲区边缘地带,同时又要带着大一同学进行昆虫实习,所以实际上并未能完全投入精力采集和拍照,松山笔记(1)跟大家分享这次行程中的4种双翅目昆虫,其他昆虫日后再写~
寄蝇科的科名是Tachinidae,词根为希腊文“tachys”,意味“迅速的”,指此类昆虫的飞行特点。中文名表明该类群的寄生性特点:幼虫均寄生在昆虫或其他节肢动物体内。成虫的区别特征很简单,走这个路线:
苍蝇(双翅目)→下侧片有鬃列(狂蝇总科)→后小盾片向后突出(寄蝇科)
以上提取总结的特征不做分类的人看了可能会晕,那看非战斗人员的版本:
大苍蝇+体毛♂旺盛≈寄蝇。
网图1:寄生于鳞翅目幼虫的寄蝇生活史
网图2: 外形多样的寄蝇科
看图片,会发现以上简略判断并不是时时成立的,这是因为:
如果说双翅是昆虫纲里最难搞的目,那么寄蝇科就是双翅目里最难搞的科。
这个科太繁盛了!1998年《中国蝇类》记载中国有寄蝇科190属754种。2011年北卡州立大学做的双翅目大树的数据写道,世界范围内有超过9600种寄蝇。
寄蝇不但数量多,形态也多样:看上图,有些带金属光泽的神似丽蝇,而有些腹部瘦长又像食蚜蝇。总之,寄蝇作为多样性最高的双翅目,奇葩多出此家。
网图3:奇葩寄蝇:左,触角鞭节枝条状;右:喙特别长
趣虫(8)介绍头蝇时,捎带提及了眼蝇的存在,这次来更全面些地认识这种苍蝇:
眼蝇成虫访花、幼虫多寄生于膜翅目针尾部Aculeata昆虫体内(有蛰针的蜂和蚁)。其外观常呈现为黑黄相间的颜色,腹部基部缩缢,整体与黄蜂、食蚜蝇等昆虫相似(和蜾蠃guǒ luǒ像到简直了)。其雌性成虫产卵习性和头蝇相同,喜欢强力空中劫持寄主,并将卵刺入寄主体内。
《Manual of CentralAmerican Diptera》(2010)写道,要抓眼蝇,除了往扫和布置马氏网外,还可以在蜂巢附近待着,捡周围死掉的蜂,里边说不定就藏着个眼蝇大蛹~
网图4: 访花的眼蝇
网图5:蜾蠃,和眼蝇多么相似
眼蝇是一个比较奇怪的一个类群,兼具无缝组和有缝组无瓣类的特征,系统发育关系的位置并无统一定论,但大多数研究者们认为它属于有缝组、和无缝组的食蚜蝇关系并没有那么近。
Gibson et al.(2010)的发育树,示有缝组眼蝇科及相关类群的位置
【封面图物种】食蚜蝇科-巢穴蚜蝇亚科-巢穴蚜蝇属
说到食蚜蝇,众人皆知,它是吃蚜虫的——这其实指食蚜蝇亚科Syrphinae。
去过旱厕或者其他简易厕所的可能见过一种“屎海狂蛆”:鼠尾蛆——吃粑粑的,这是管蚜蝇亚科Eristalinae(如迷蚜蝇族的种类)。
而最神奇的一个亚科在这里:和蚂蚁同居的巢穴蚜蝇亚科Microdontinae。
巢穴蚜蝇的辨识特点是:
网图6:巢穴蚜蝇属M. yokohamai雌性
据1998年所著《中国蝇类》,该亚科在我国仅记录1种,中国的巢穴蚜蝇种类数量近15年也无系统更新,没有详尽确切的资料可以参考,定种困难。
分类就不提啦,还有更好玩儿的生物学习性~巢穴蚜蝇得名于该类群幼虫生活在蚂蚁巢穴之中,以蚂蚁幼虫为食,属于蚁栖生物myrmecophiles。
节肢动物和蚂蚁共栖并不是新鲜事,在蜘蛛和甲虫中尤甚,有多达35科甲虫属于蚁栖生物(据Mynhardt,2013)。好友林业杰半个月前发表了蜘蛛科普文章《蛛丝“蚂”迹——拟蚁、蚁客与食蚁》,其中写道“蚁客”一词是现今记录过的10种蚁栖蜘蛛的代名词。
不像蚜虫和蚂蚁的互惠互利关系,蚂蚁并不能从某些蚁栖昆虫身上获得什么好处,反而这些蚁栖动物还会以蚂蚁为食、破坏其种群。所以,要做一个成功的、骗吃骗喝的蚁栖生物,最重要的是得会“瞒天过海”——骗过蚂蚁,避免被识别出是异己。
《蛛丝“蚂”迹*》一文中,林介绍了蚁栖蜘蛛的2种骗术:
全世界约450种巢穴蚜蝇中,报道了确实是蚁栖性而且吃蚂蚁的巢穴蚜蝇有Microdon和Omegasyrphus两个属的物种,其中M.属身上发现了对应寄主蚂蚁的信息素,但没有人知道M.属是用什么方式获得信息素的。
今天介绍的4种苍蝇里,最后这个才是最棒的~北京唯一的一种皮蝇,在松山和百花山有分布。皮蝇亚科蝇类均在寄主皮下生活,小头皮蝇属专性寄生啮齿类,壮小头皮蝇则喜欢姬鼠麝鼠等。
虽然这习性并不讨喜,但它其实长得很可爱~有着萌萌的大眼睛,头前面观三角形,全身还毛茸茸的,简直是居家小宠物啊!
网图7,杨南师兄拍于百花山的壮小头皮蝇
但…和巢穴蚜蝇一样,这货的生物学也没被摸透,产卵习性未知,目前有关研究多为分类和触角形态的内容。
这趟来松山,共采得2雄1雌3头P. magnifica。2个雄性估计已完成交配,逮住后没一会儿就不行了。唯一的雌性倒是一直很活跃,带回后第二天,在乐扣盒中的植物枝叶上产卵了,乐扣盒打开拍照的时候,这货飞出来了在房间里到处乱撞,在不同地方产下了卵。而且,卵的形态也有差异:既有一枚一枚整齐排列的;也有一堆一堆的。
估计是在这个非自然状态下,皮蝇妈妈着急了。不知在正常情况下,它会怎样产卵?是否产在寄主巢穴周边环境(植物或石块或土壤)中?卵孵出是否需要热应激?而后又是如何转移到寄主身上的?要解答这些疑问,得蹲老鼠窝附近观察啊,可是这东西那么少,好不容易见到肯定怕跑掉先逮了再说,不然那么多山头怎么找。。。真矛盾!
以下4张组图:小头皮蝇不同产卵地点(植物叶片;捕虫网;书包肩带)以及不同类型的产卵方式(单个;成堆)
关于壮小头皮蝇,最后一点有意思的是它的拟态。包括壮小头皮蝇,同地同期抓获了三种外形相似的昆虫,它们构成了一条拟态链:
壮小头皮蝇(左)-毛腹食虫虻(中)-红光熊蜂(右)
熊蜂翅膀未展开,展开后可见同样橙红色的腹部。这三者中,尤其以前后两者最难区别,没搂进网之前,船长也确定不出到底是皮蝇还是熊蜂:体型基本相同,飞行高度和振翅频率相同,体色相同。长得和凶猛的熊蜂那么像,呆萌的壮小头皮蝇应该能免受很多麻烦吧!
希望以后再来松山,还能见到它。
网络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
本文首发于船长的个人微信公众号:
扫码可关注,“信”船长,“治”虫恐
未说明来源的图片即为本人拍摄所得
图文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使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