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财政学对象(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第一节 财政概念 一、 财政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 1) 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是国家(政府)的分配行为。因此,财政活动的主体就是国家或政府。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基础,国家(政府)是财政产生的前提。 2) 公共财政的含义和精神实质P13 第二节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1.私人物品 私人物品是由市场供给用于满足个人需求的商品和服务。食品、衣服、房屋、汽车等。

对于私人物品而言,产品的总量等于每一个消费者所拥有或消费的该商品数的总和,这意味着私人商品具有可加性和可分割性。即: l 私人物品的两个基本特征:

排他性:私人物品的产权所有者拥有享用该物品的权利,并且能够将他人排除在享用该物品之外;排他性是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单位某种物品就排除了其他人来消费这同一单位物品。 竞争性:随着消费者数量的增加,生产该物品的的边际成本也相应增加。一个人消费了某种物品就减少了这种物品供其他人消费的数量。 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给: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由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自主生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公共物品 ü 是“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的对立物,指的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ü 与私人物品的私人的、单个的消费性质不同,公共产品具有联合的、共同的消费性质。 ü 存在形态:普遍广泛存在,诸如国防、社会治安、政府管理、路灯、垃圾清理、防洪堤坝、道路、桥梁、下水道…… l 公共产品的特征 共同消费性是决定是否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两个特性: (1)非排他性。即只要有人提供了公共产品,不管该提供者是否愿意让他人消费该产品,在产品效应覆蓋的范围和区域内,任何人都能够“消费”该产品,都能够享受该服务。 原因: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要想不让某人消费该产品,或者是技术上做不到,或者是阻止他人消费该产品的成本费用过于昂贵也实际上不可能。 n 这点,与私人物品所具有的消费时的排他性,即物品只能由提供者或购买者自己个人消费,而可以不让他人参与消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非竞争性: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公共物品时并不影响其他消费者从该产品中获得利益。每个消费者都可以从该物品中获得利益,在自己获得利益的同时,并不妨碍他人从中获得利益,消费者自己不存在利益上的冲突。 换言之,新增消费者引起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只要有人提供了公共产品,则该产品效应覆蓋范围和区域内的消费者人数多寡,与该产品的数量和成本变化无关。 n 相反,私人产品具有的消费时的竞争性,即某一消费者对于某一产品的消费,其他人便不能同时消费该产品,或者说新增消费者必须增加该产品的供应量,否则就得减少原有消费者的消费量的特点,也是形成鲜明对比的。 3、公共物品的分类 (1)纯公共物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如:国防、外交、公共秩序、路灯、等 (2)混合产品(准公共产品):即具有一定排他性或竞争性的商品。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征。 ①公共资源:竞争性;非排他性 如:海中的鱼、山林、矿藏、野生动物等由于公共资源经

常被过度开发和使用,这种的现象在西方称为“公地悲剧”。

②俱乐部产品:非竞争性;排他性 如:桥梁、高等教育、医疗、通讯等

4.公共产品导致市场失效P27

5.免费搭车者(Free-Rider)问题P27

(二)公共需要

ü 与私人的个别需要相对应。

ü 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这种需要不是个别需要的总和,而是共同利益,具有不可分割性。

ü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公共物品是从供给方面表达,公共需要是从需求方面表达。

第三节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一、 政府和市场关系与财政学

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P19划线句+P21蓝笔记句

二、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一)市场效率:指完全竞争状态下所达到的帕累托最优效率。

市场系统=家庭+企业+政府

1.市场机制: P21 其核心是包含价格竞争的竞争机制。

市场机制主要是通过市场价格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均衡,来解决以下的基本经济问题:

生产什么?生产的内容将最终决定于两大因素:“消费者和技术”。如何生产?取决于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为谁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2.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效率较高 P21 (二)市场失灵 1.含义P22

2.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P22(5点)

(1)垄断 产量达到较高水平→→→规模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 →→→垄断 →→限制产量,抬高价格 →→→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市场丧失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影响公平竞争→→→市场失灵

不完全信息或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体系不会有效率地运作,导致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 的现象(即“柠檬市场”)的出现。

n 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失效:

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的问题主要有:

(1)逆向选择。它是因为信息的事前不对称引起的问题。即在签订合同或从事交易之前,就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使得事物或活动的某些特征被隐藏,误导了相关经济主体,作出与交易另一方的期望截然相反的选择。

(2)道德风险。它是在合同签订之后才发生的问题。这一问题所对应的是隐藏行为。诸如保险市场,人们的财产一旦买了保险,可能就不会那么小心保管和使用,该财产的丢失与损坏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这种行为就是道德风险问题。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ü 外部效应含义 P22头顶 (外部效应的典型例子——公共物品)

ü 正的外部效应→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得不到应有效益补偿→市场失灵

ü 负的外部效应→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没有付出应有的代价进行补 偿→市场失灵

ü

外部性造成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一致,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导致实际价格不同于最优(市场)价格,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损失。

(4)收入分配不公 市场经济→→要素分配→→形成收入差距→→市场失灵

①定义:所谓收入分配不公,指的是特定时期内与当时社会公认的公平准则不相符合的收入、财富和社会福利的分布状态。

②出现原因:收入分配不公状态,是市场经济自发运行所必然出现的结果。但这种状态本身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结果,而不是市场低效或无效配置资源的产物。作为市场无法正常发挥作用的一种状态,也是市场失效。

它不同于前述四类市场失效的不同之处在于,前四类市场失效是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产生的,而这类市场失效则是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产物。

(5) 经济波动 市场机制→→过度竞争→→供求失衡的反复→→市场失灵

市场经济在其自发运行中,总是呈现出一种波浪型的周期循环起伏状态。这种不稳定状态,主要是以物价的跌胀、失业率的升降以及经济增长率的高低等症状表现出来的。

经济时而过冷时而过热的状态,尤其是周期性出现经济危机的状态,如同社会分配不公一样,也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结果,也是市场无法正常发挥作用的一种状态,因而也是市场失效的表现。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则是宏观经济意义上的市场失效。

总之,上述市场失灵状态,都是在肯定市场机制的作用,而市场又天然无能为力的前提下得出的。如果不能克服这些市场失效状态,市场是无法正常运行的。这就必须寻求非市场的解决办法,要求政府及财政的介入。

ü 市场失灵为政府介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和合理的依据。

ü 市场失灵就成为财政存在的经济根源。

三、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

(一)政府的经济作用 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决定性作用更能够表达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支配性作用,更好地反映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的内在要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干预程度和干预手段

l 政府干预程度:与政府规模相联系(财政支出或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一般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提高,政府规模呈逐步上升趋势,达到一定阶段则相对稳定。

国家差别: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集权国家高于分权国家。

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 :

1. 立法和行政手段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3.财政手段

(三)政府干预失效 1.含义P25

2. 政府干预失效的根本原因和政府干预失效的具体原因:P24—25

第四节 财政职能

1. 含义 P15头顶 2.财政职能的界定:重点是弥补市场失灵(4个职能)

l 资源配置职能 +P15笔记

(1)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和财政是为了弥补市场失效而存在的。这就是以政府的行政手段弥补市场机制,去克服资源配置上无效低效等问题。因此,资源配置是公共财政的首要职能。

(2)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理由

①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的本质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私人部门不愿提供。

② 私人不愿意消除外部性

外部性:A的行为给B产生未在交易价格中得到反映的成本或收益。

无论负外部性还是正外部性,都是资源配置低效率的表现。

③ 规模报酬递增所导致的垄断

规模报酬递增: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实物产出量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量增加的比例。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递减,而且边际成本曲线低于平均成本曲线,无法产生市场均衡点。

(3)资源配置的内容:P15笔记

总值,财政机制和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二者必须相互配合,互相协调,扬长避短,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l 收入分配职能 +P16 笔记

(1)收入分配的目标及判断

经济公平: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它是平等竞争的环境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

社会公平: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

(2)收入分配的手段和内容 P17

(1)通过税收对高收入者进行调节。如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等都有此作用。

(2)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

(3)增加公共投资,创造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医疗机会等, 实现机会公平。

(4)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举办公共福利设施、社会服务等,提高广大社会公民生活质量。

(5)规范工资制度。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

l 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1)经济稳定的涵义:伴随较低失业水平和较低通货膨胀水平的经济增长。

(2)促进经济稳定的理由:依靠市场机制自身的调节,必然会使宏观经济的运行呈周期性波动状态。

(3)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主要手段:P17—18

l 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二章 财政支出概论(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1.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ü 公共物品的特性,决定了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的形式。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通过垂直相加求得。

ü 私人产品的需求和供给:有效提供私人产品的条件:每个消费者的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相一致,并且都等于边际社会成本。

ü 纯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的公式P26

2.纯公共物品提供方式

1) 提供公共物品来满足公共需要可以有两个系统:一是市场,一是政府;

2) 市场的运行机制——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因而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

3) 公共物品的特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也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 +P38书本句子

4) 相对于市场机制而言,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一方面…….另一方面…….P38

n 消费是联合的、共同的;

一方面,非排他性特征使人们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产生隐瞒自己真实意愿的动机,即“免费搭车”现象; 另一方面,非竞争性意味着新增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而产品提供的效率原则要求按边际社会成本确定市场价格,零价格必然使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必须由政府介入。

结论: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提供。

2.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准公共物品的特征是兼备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两种不同类型

(1)第一类准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如有线电视,网络,收费桥梁、公路;

两种提供方式:一种是公共提供,即政府征税弥补该桥梁成本,人民免费使用;

一种是市场提供,私人提供,对过桥车辆收费弥补其成本。

两种提供方式何者为优?—依据效益和成本 +P39头顶①②③

(2)第二类是由外部效应引起的,如基础科研成果——在于判断外部效应的大小;

①如果外部效应很大,可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例如,基础科研

②对具有较大外部效应的准公共物品,采取混合提供;例如医疗保健,一部分由政府提供,一部分向就医者收费

n 准公共物品有效提供:P39第三段(4个)

3.关于公共物品私人提供问题的研究和实践:科斯(灯塔问题)

我国关于公共物品私人提供问题实践:①公路的“贷款修路,收费还款”方式;②公共项目采取“BOT”方式;③希望工程 ( PS:☞ BOT 模式 P41)

n 公共产品的私人提供

结论:公共产品不一定要由政府提供。

1) 公共产品“免费搭车”问题的存在,并不意味着私人就不能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一般要由公共部门提供,是因为私人或不愿意或无力提供某些公共产品,或者无法提供充足数量的公共产品。

2) 世界各地广泛存在的捐赠现象,就是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典型例子。

3) 中国的希望工程也是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范例。

第三节 公共生产与公共定价

一、公共生产与公共物品提供

1.公共提供:P41 ① 2.公共生产:P41 ② 3.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4.P41底下笔记

二、公共定价

1. 什么是公共定价 P42 1.(1)(2)(3)

(1)公共定价的含义:是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

2. 公共定价的范围

从定价政策来看,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 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如能源、通信和交通等公用事业和煤、石油、原子能等基础产品行业)的价格;

第二, 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 ,即政府规定涉及国计民生而又带有竞争性行业(如金融、农业、高等教育和医药等行业)的价格 。

3. 公共定价的目的:提高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保证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安定。

4. 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 P43(3个)

无论是纯公共定价还是管制定价,都涉及到两个方面,即定价水平和定价体系。

(1)定价水平:是指提供每一单位的物品和服务的定价是多少。定价水平是依据正常成本加合理报酬得到的总成本。(2)定价体系:把费用结构和需求结构考虑进来的各种定价组合。

5.自然垄断企业的公共定价

ü 边际成本定价法:不太现实。

此种定价方法使得消费者每消费一单位商品所付出的价格等于该厂商生产该单位商品的边际成本,即依据P=AR=MC决定供给量即价格。此时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不存在无谓的损失,社会福利达到最大。

但是这种定价方法可能造成垄断厂商的经济损失,政府如果采取MC定价法,长期而言,将使得垄断厂商的资本逐渐耗尽而破产,除非得到政府补贴。

ü 垄断定价法:政府通常不允许这种定价方法。

是垄断厂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以MR=MC决定供给量,再依据需求曲线决定价格的定价方法。 缺点:产量少价格高,社会产生大量无谓的损失,且完全垄断厂商剥夺了大部分的消费者剩余。

ü 平均定价法

此种定价方法使得消费者每消费一单位商品的价格等于垄断厂商生产该商品的平均成本,即依据P=AR=AC决定供给量和价格。 这种定价方法保证垄断厂商可以赚到正常利润,又不会有亏损,是最容易为政府接受的定价方法。

第四节 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评价

一、 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 P44—45的1.2.3.

3.财政支出效益 VS 微观经济主体的效益 + P45头顶笔记

一是两者计算的所费与所得的范围不一样。

微观经济主体:只需计算直接的、有形的所费与所得;

政府:不仅要计算直接的、有形的所费与所得,还要分析长期的、间接的、无形的费用与所得;

二是两者选优的标准不一样。

微观经济主体的目标:利润

政府的目标:整个社会利益最大化

4.财政支出效益内涵的三个层次 (3个)

(1)财政支出的内源性效益:是指财政支出本身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效益:是指该财政项目直接产生的可计量的经济效益。如经济建设支出项目,支农支出项目; 间接效益:是指某些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却存在社会效益。如事业性支出项目,行政性支出项目)

l 内源性效益:

①财政支出总量效益,是指对财政支出规模所产生的效益。包括财政支出规模与国民经济发展是否匹配、如财政支出占一国GDP的比重是否存在一个最优区间的问题(财政支出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

②财政支出结构效益:财政支出项目之间的组合效益。各类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是否合理,以期寻找一种最优的结构模式。

③财政支出项目效益:是指具体支出项目所产生的效益,是支出效益的细化。

(2)财政支出的部门绩效评价:指使用财政资金的公共部门在财政年度内的工作绩效。

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部门在财政资源配置上是否合理并得以优化,财政资源使用是否得到相应的产出或成果;二是部门本身的工作绩效评价,如是否完成了既定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完成预算目标的财力保证程度。

(3)财政支出的单位绩效评价:指使用财政资金的使用单位在财政年度内的工作绩效。

二、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将一定时期内的总成本与总收益进行对比分析。+P45—47书本内容

该方法的基本要求,将项目的收益,包括内部收益和外部收益全部量化;

同时将成本,包括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全部量化,然后比较其结果。

适用范围:适用于项目收益和成本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补充:(2)对公共项目的投入、产出物的价格应采用影子价格。

许多与政府项目相联系的市场价格根本不存在,比如清新空气的价格、生命的价格、时间的价格、自然资源得以保护、生态平衡的价格;

考虑到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在许多场合,市场价格不能反映相关产品的真实社会边际成本或社会边际收益。

影子价格:(1)对可在市场上交易,但市场价格并不反映真实社会价值的产品和投入品,设计出一种新的能反映产品实际价值的价格,即影子价格(shadow price)。

(2)不少公共项目的产出品或投入品有价不实或无价可循的原因: 项目的产品或服务在垄断市场上交易;存在因管制、税收或补贴而导致的价格扭曲;产品或服务具有外溢性

(3)需要对价格进行调整,以反映真实的边际社会成本或边际社会收益。

案例点评

(1)本案例展示了公共支出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

(2)在进行公共工程成本一收益分析时,应区别真实的(或实际的)成本收益与货币的(或金融的)成本收益,对后者一般不予考虑,报告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3)在真实的成本一收益中,又要区别直接的与间接的、有形的与无形的、内部与外部的。

(4)对成本收益要采用影子价格和贴现率予以折算。报告采用10%社会折现率(即贴现率)是从项目计划建设期内情况综合考虑的。

(5)由于公共工程的成本收益的内容比较复杂,特别是一些成本收益项目不能货币化,人们的主观评价会有很大的分歧,所以,全国人大在决定是否批准三峡工程时,弃权、反对的票数比例比一般议案要高。

2.最低成本法:亦称“最低费用选择法”。即指不用货币单位计量备选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最低成本作为择优标准的方法。适用于“成本容易计算而且效益不易衡量的支出项目”。+P47对应段落划线的内容

三、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

1.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 P47

2.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的设计 P48

四、财政的法制化、民主化和财政监督

公共选择≠公共选择理论

作为一种选择,公共选择指的是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团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还对政府决策程序和选举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财政支出的内涵和分类的意义

1.财政支出:是政府将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有计划地分配使用到各种用途上去的过程。通过财政资金的支出,满足整个社会再生产和公共部门等各方面活动的资金需要,从而为实现政府的各项职能服务。

三、我国财政支出分类 1. 按照财政支出功能(政府职能)分类

(1)2007年前,按政府职能分类 ,将财政支出分为:经济建设支出、文教科卫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国防支出、其他支出

(2)2007年以后我国财政支出分类: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 +P34

2.按照支出经济分类

实际上是按支出产生收益的时间分类可分为三类 :

①经常性支出: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

ü 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社会保障支出。

ü 支出特点:会使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益。

ü 补偿方式:税收

③净贷款

3.按照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也就是按照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这种分类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

(1)购买性支出

ü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

ü 政府是一个市场主体,一手交钱,一手接货(商品或者劳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国家的职能。

(2)转移性支出 定义:指政府单方面把一部分收入无偿地转移给社会成员所形成的支出。

ü 与此同时,政府没有取得相应的商品和劳务,只是将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重新分配。

ü 包括对居民的补贴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利息支出、捐赠支出等。

ü 转移支出对社会总供求、社会总储蓄,以及经济增长具有间接的影响,即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但对分配产生直接影响。

(3)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l 各自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

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生产、就业以及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总量与结构均衡有着直接的影响,并对收入分配产生间接的影响。转移性支出则相反。

n 购买性支出: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所拥有的资金与市场上企业和个人提供的商品与劳务相交换,直接增加了社会购买力,从而对社会生产、就业以及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总量与结构均衡有着直接的影响;并对收入分配产生间接的影响。

n 转移性支出:则是通过支出过程,将财政资金从政府转移到受领者手中,支出结果是资金所有权的转移。直接干预收入分配,受益人收入提高。对收入分配有直接影响;但对社会生产和就业以及社会总供需状况的影响,则是间接的,是要通过资金接受者的反应来实现的。

(4)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关系

n 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的比例关系受到一国政府职能的影响。一般来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较少直接参与生产活动,所以,购买支出所占的比重较小,但社会福利水平较高,转移支出所占的比重较大。

n 处于经济发展初期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因为政府直接参与的生产活动较多,且公共设施基础较差,需要大量的政府投资,因此,购买支出所占份额较大。

n 购买性支出比重大,财政偏重效率;转移性支出比重大,该国财政偏重公平。

第二节 财政支出的规模分析

(一)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

1. 反映财政活动规模的两类指标:

①绝对指标,如一定时期内的财政支出的绝对数额;

②相对指标,通常用相对相对指标来衡量财政活动的规模。

财政收入占GDP(或GNP)的比重 财政支出占GDP(或GNP)的比重

(二)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几乎所有国家的财政支出规模,不论是绝对额还是相对额,近几个世纪以来都是不断上升的。

从总体上来看,1930年以前,各国的财政支出相对规模上升比较缓慢,以后开始加快,到了20世纪70年代,财政支出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达到1/3以上。

各国经济学家试图对财政支出不断增长作出解释,其中代表性的观点:

1.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公共支出也将随之增加。+用两个因素解释 P53头顶

ü 此外,瓦格纳把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等方面的政府支出水平由它们需求的收入弹性决定,当人均收入增加时,财政支出中用于这些方面的支出也会大幅度增加,即随着经济中人均收入的增长,财政支出的增长会快于GDP的增长。

2.皮科克和威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也称之为“梯度增长理论”

ü 假定:政府喜欢多花钱,公民不喜欢多纳税,因而存在一个公民可忍受的税收水平,即税收容忍度。

ü 观点: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因素有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外在因素是说明财政支出超过GNP增长的主要原因。

主要观点:

在正常的时期,居民的税收容忍水平是稳定的,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税收也会上升,于是,政府的财政支出与GDP上升呈线性关系,从长期来看是一种渐进的增长趋势。

当社会出现激变时,如战争、经济危机的出现,财政支出需要大幅提升。纳税人的税收容忍水平将会提高,整个政府财政支出在渐进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个台阶式的增长形态。替代效应

当危急时期过去之后,政府不会轻易容许已经上升的税率降到原有的水平,私人也会因为遭受战乱之苦的缘故接受较高的税率,因此,政府财政支出水平虽然会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会太大,下降后的水平依然会比激变前高,在此基础上财政支出继续以稳定的方式向前发展。

这种财政支出上升的规律,即称为替代-规模理论。

结论:在正常年份财政支出显现一种渐进的上升趋势,但当社会经历“激变”时,财政支出会急剧上升,当这种“激变”时期过后,财政支出会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来的趋势水平。

3.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用经济发展的阶段论来解释财政支出的增长原因,将财政支出划分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和转移支出,探讨了财政支出的增长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

n 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财政支出特征:

①财政支出中用于公共投资部分比重很大,增长的速度也很快;②对政府的公共性消费支出需求不大;③转移性支出不大;

原因:由于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直接影响私人部门生产性投资的效益,从而间接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而基础设施的投资具有投资规模大、周期长、收益小的特点,私人部门不愿意投资或者没有能力投资,因此需要政府提供,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n 经济发展中期阶段的财政支出特征:

①社会总投资以及政府投资的绝对数额是增长的,但政府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会趋于下降。②政府用于教育、卫生和安全等方面的消费性支出增加,其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相应上升。③用于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转移性支出开始增加。

原因:私人产业部门已兴旺,资本存量不断增加,私人企业和农业的资本份额增大,那些需由政府提供的具有较大外部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所以政府对这一块的投资逐渐变缓。

n 经济发展成熟期的财政支出特征:

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对教育、文化、保健和福利服务的支出,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及GDP的增速。

原因:①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长,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私人消费形式将发生变化。②伴随着经济增长,社会管理日益复杂,要求政府提供各种管理服务来协调和处理增长所引起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交通警力、控制污染、反托拉斯等等需求增加,引起政府各种管理费支出的增加,从而导致整个公共消费支出迅速增长。

n 总结: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对政府投资的比例要求较高;而在经济起飞后,进入中期阶段,政府投资的比例会趋于下降;当经济步入“成熟”阶段后又会上升。

n 其增加与下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特定收入阶段和它对资本的要求。

(三)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

(四)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宏观、微观、政治决策程序

我国:政治决策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变化以及最终形成最佳的稳定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①②③④P58

第三节 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一)关于财政支出结构发展变化的学说 ×

内生增长理论: 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

该理论的基本思想: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教育、培训及职工再教育而形成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开发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生产性公共投资的增加也有助于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率。

因此,生产要素积累的收益率不会发生递减趋势,长期增长率将大于零。这一理论的贡献在于将原来认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外在要素内在化。人们将此种理论成为“内生增长理论”。

生产性资本、人力资本和研究开发活动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动力。这些因素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以及外溢效应,具有公共物品的某些属性。

所以,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长期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思路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保障社会民生的长效机制

要处理好和把握好财政支持和保障社会民生的几种关系:

①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的关系。②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③财政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关系。④增加投入和制度建设的关系。

第四讲 财政民生性支出

民生性支出的性质 (书P64所有笔记)

第一节 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

(一)行政管理支出与国防支出的属性

ü 两者同属于民生性支出,是非生产的消耗性支出,使用后不形成任何资产。

ü 是两项基本的财政支出;

ü 两者是全社会消费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1. 行政管理支出的定义和组成

行政管理支出:行政管理支出是政府(政府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司法检察机关和外事机构等政府部门)为行使其最基本的职能所必须花费的一项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包括:三类科目 P65第三段

按支出用途: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2.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

(1) 行政管理支出的绝对规模:

(2) 行政管理支出的相对规模:行政管理支出的相对大小是指其占财政收支的比重。

在一国的经济资源一定的条件下,政府行政管理支出过多必然会导致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过重,从而使微观资源配置发生扭曲。所以行政管理增长速度应小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这样才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

3. 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行政管理支出的绝对规模不断增长,但相对规模,即行政管理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应该是下降趋势。

(1)我国行政管理费居高不下的原因?①从财政供养人员与GDP之比看,中国为39人/百万美元,大大高于发达国家;②中国公务员人数太多,官民比例失调;③三公经费支出庞大

4. 影响行政管理支出规模的因素 P66

政府职能:关键因素 机构设置:新旧叠加的结果自然是行政管理支出的增加。

5. 行政管理费的控制

1) 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是控制行政管理经费的前提条件。

2) 参照各国的经验,对行政管理费的绝对规模或相对规模规定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指标,并由国家立法机关和国家审计局进行严格的审计监督和立法监督。

3) 财政部门本身必须对行政管理费加强考核和监督,主要是适应行政机构改革,规范行政管理费的范围,完善行政经费的定额和考核办法,坚持支出程序,加强检查监督,走向法制化、规范化。

4) 最终还是要通过正常的程序的来完善和解决。需要进一步完善政治程序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透明度,公民也能得到充分信息并实施有效的监督。

(二)国防支出 P69

第二节 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支出

一、教育、科技支出和医疗卫生的属性

ü 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划分:生产性劳动:凡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非生产性劳动:除此之外的劳动,皆为非生产劳动。

ü 投入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领域的劳动属于非生产性劳动,而且从事这些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还须消耗物质财富。所以,根据这一标准,用于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费属于非生产性支出。

二、教育支出

1.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1)教育的特点:具有强烈的正外溢性。具体表现:①教育是高素质劳动力的来源。②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③教育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

尽管教育也有一定的负外溢性,如提高犯罪技能等。但总体说来,教育的正外溢性大大高于负外溢性,这是近现代国家大体上都必须大力介入教育,直接为教育提供大量经费的根本原因所在。

(2)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l 初级教育:小学、初中(外部效应很明显):多数国家通过宪法规定对初级教育规定若干年的义务教育。(背P72橙色的部分)

基于上述理由,世界各国只有有财政实力,均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义务教育,由政府办学校,通过法律强制要求家长送适龄的孩子入学接收教育。

l 高层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两面性:①高层次的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人才,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②高层次的受教育者得到的利益是内在化和私人化的

参照的例子,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不由政府全包,私立高校众多,这就打破了教育资源的垄断,实现了办学资源的多元化,所以政府能够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基础教育。

2.我国教育经费的规模、结构和效率 P73

(1)教育经费规模偏低。我国的教育投入水平,还低于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2)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我国教育经费在初级教育、中级教育和高级教育之间分布的级次结构不合理。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忽视初级教育,特别是农村的普及教育长期处于落后境地。

l 教育投入改革的方向:

政府应该承担公共教育的投入,主要是义务教育;而高等教育应该更大范围地、更多地向市场开放。可参照的例子,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不由政府全包,私立高校众多,这就打破了教育资源的垄断,实现了办学资源的多元化,所以政府能够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基础教育。

三、科学技术支出

(一)科学研究的性质 

1. 科学研究具有外部性

l 基础性科学研究:关于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如基因工程、环境污染治理、地震、等;

对整个国家或社会都有作用,是以提高整个社会整体利益为目标的研究。

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外部性通常是无法用货币来计算的,实际上也难以用货币衡量其收益。

l 应用性科学研究:研究的方向性强,目的性明确,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密切,且直接体现着人的需求。有外部性,如某项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等

一些科研成果虽然可以获得发明专利,得到法律认可和保护,但由于本身具有易复制等特点,具有向外发散性质,因而在实际当中难以用商业化推广,如农业生产科研中的种子改良。

2.科学研究具有风险性与收益的不确定性

结论:对于外部性较强的科研活动的经费,主要是基础性、公益性以及高新科技的科研经费,必须由政府来承担。应用性科学研究的经费,则由微观经济主体承担,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给予一定补贴。

2. 国家的科技投入政策 P75第二段

四、医疗卫生支出:

1.含义:政府安排一部分财政资金用于社会成员的卫生事业方面的经费。+P77头顶笔记

(一)政府介入医疗卫生事业的依据 P77右边笔记

2.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方式: (1)根据公共物品理论,可以把医疗卫生物服务分为三大类:

l 纯公共物品,同时满足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如传染病监测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和健康教育

l 准公共物品,满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条件之一,或者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但是具有较大的外部性,如预防免疫,妇幼保健;

l 私人产品,大部分医疗服务属于此类产品。

(2)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方式:3种

① 政府提供:或公共提供,即谁来出资的问题。

② 市场提供:在医疗服务领域进入市场竞争机制,由营利性提供,供给方通过向患者收费来解决弥补成本。

③ 混合提供: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医疗服务。即政府对医疗服务企业以补贴的方式提供部分资金,医疗服务企业再通过向患者收费方式解决部分资金的来源。

政府补贴方式主要在医疗保险制度中实行,其中保险基金由政府补贴一部分,另外部分由单位和职工共同分担。 eg.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3.政府应选择应当介入的主要方面:

ü 提供医疗卫生领域的纯公共物品和部分准公共物品,保证这些公共物品的生产、提供和消费达到最优;

ü 纠正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缺陷,使医疗保险兼顾效率和公平;

ü 补助穷人,为他们负担必要的保险,获得相应的基本医疗服务。

4.政府需要对医疗卫生领域提供的服务 P77最后一段

第五讲 财政投资性支出

第一节 财政投资性支出的一般分析

一、投资与经济发展(P81—82划线的)

投资对对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财政投资支出增加会排挤私人部门支出,并与私人部门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公共投资也许被私人部门不用于生产能力的扩张上,比如更好的道路可能排挤卡车和其它交通设备的投资,而私人产出水平保持不变。因此,财政投资支出增加会阻碍经济增长。

二、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范围和决策标准

1. 政府投资的含义 (P83头顶笔记)

2. 政府投资的特点

(1)非政府部门的投资特点:①②③从投资领域选择来看:由于企业的微观利益所限,企业投资不可能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一般选择投资数额相对较小、资金周转快、见效快的短期投资项目。

(2)政府部门的投资特点:①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②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③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

3. 政府投资规模的影响因素 P83最后一段

l 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的主从顺序:

非政府投资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政府投资主要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发挥作用

4. 政府投资的范围 +P85头顶笔记

包括基本建设和其他资本性支出:

(1)基本建设科目:反映各级发展与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一般预算财政拨款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战略性和应急性储备、土地和无形资产,以及购建基础设施、大型修缮所发生的支出。

(2)其他资本性支出:是反映非各级发展与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用于上述的支出。

5.政府投资决策的标准

第一个:政府和非政府都遵循

第二个:资本技术构成高,劳动的生产率高

第三个:政府特有的标准(为什么?)

三、政府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

l 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的主从顺序:①非政府投资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②政府投资主要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发挥作用。

l 政府投资的调控方式:1、直接调节自身投资规模,间接调节非政府投资规模,保持稳定增长;2、调节自身投资结构,纠正非政府投资结构的偏差,使全社会的投资结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第二节 基础设施投资

1.基础设施投资的属性

(1)基础设施的内涵:广义、狭义(P85最后一段)

(2)基础设施的特征:+P86①②③④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

从整个社会生产过程来看,基础设施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共同生产条件”。

2.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投资的关系

(1)基础设施是处在“上游”的产业部门,基础设施投资是一种“社会先行资本”。从价值构成来分析,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构成其他部门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因而基础设施的价格变动具有很强的连锁效应,会引起整个产业成本的波动。

(2)基础设施的感应度强,感应度系数较高。基础设施在产业锁链中属于这样一类产业,即当基础产业、加工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时,一般要求适度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要求基础设施的适度超前发展。

二、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P87最后一段划线部分 + P88—89 六种方式 + 三峡资金来源渠道 + BOT的含义和优势

案例评析:(关于公共物品私人提供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1. 在基础设施主要由政府及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的情况下,BOT方式所解决的不仅仅是一个融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经济体制转型的一个重要手段。换言之,外商带来的不仅是资金,还有现代企业制度及先进的管理模式。

2. BOT方式无疑是政府投资方式的一个重要突破。传统的政府直接投资方式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效率低下,采用BOT,既可以避免政府投资决策的失误,提高决策的效率,又可以避免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

3. 显然,并非所有的政府投资项目都适宜于采用BOT方式。只有那些采用市场机制能够获得预期收益的项目,民间或外资企业才愿意介入。

第三节 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

1.政府必须介入三农的理由:一般视角 (P91 ①②③)

2. 政府应该介入“三农”的范围 P91 3. 财政加大“三农”措施和力度 P93 四点

第六讲 转移性支出

1. P97头顶笔记

第一节 社会保险支出

(一)社会保障定义和内容 P96笔记

补充:

l 社会救济:指政府对收入在贫困以下的公民和因自然灾害遭受损失或发生其他不幸事故而暂时生活处于困难中的公民提供货币或实物帮助,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一种社会保障形式。

是最初出现的社会保障项目。包括济贫和救灾。

主要资金来源:财政预算拨款;同时鼓励社会捐款和公民互助。

目标:克服贫困。

l 社会福利:由政府出资兴办,以低费或免费形式向一部分需要特殊照顾的社会成员,提供货币或实物的一种社会保障形式。

主要表现为:国家、企业或集体兴办的福利院、敬老院、疗养院、儿童福利院、福利企业,其目的是使无生活来源的孤老残幼得到基本的生活待遇。

社会福利的经费:一般由政府财政负担。

l 社会抚恤:是指对国家社会有功劳的、特殊的社会群体给予补助和褒奖,确保优抚对象有一定的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保障形式。

主要包括:现役军人及其家属、退伍、复员、转业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烈士家庭、牺牲、病故军人家属,革命伤残军人和其他特殊对象。

资金来源:国家财政拨款。

(二)社会保险

1.定义:P96笔记 2.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P96底下笔记

(1)保险具有私人产品特征 (2)商业保险的局限性P98书本

①可分性:保险面向个人提供; (3)政府实施社会保险制度的几点理由P97—98

②排他性:先尽交费义务,并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才能享受该服务;

③竞争性:增加一个人的保险会带来额外的成本。

(4)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区别

1) 商业保险由个人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在受到某些损失时得到补偿。

2) 社会保险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运用保险方式,对劳动者遭遇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特定社会风险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资收入的,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使他们仍能保证基本生活一种制度。

3) 社会保险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险政策和措施体系。

3.社会保险的内容

(1)社会养老保险

是指政府以立法形式确定的,劳动者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而退出社会就业领域,在养老期间给予养老金、医疗待遇及生活方面的照顾。

(2)社会失业保险:

政府以立法形式确定的,劳动者在失业时,应给予其基本的生活费、医疗补助费,并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

(3)社会医疗保险:政府以立法形式确定的,劳动者所享有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权利。按一定的补助标准支付劳动者的医疗费用。

(4)工伤保险:政府以立法形式确定的,劳动者因工作而负伤、致残、死亡时,给劳动者本人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提供物质帮助(支付伤残补助金)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5)生育和疾病保险:对因生育而中断劳动和因患病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给予其生育和患病期间的收入补助。

4.西方保险制度类型(1)社会保险型;(2)社会救济型;(3)社会福利型;(4)国家保障型。

5.各国社会保险制度共同特点:P99—100

6. 社会保险资金的运作基本上采取三种:完全基金制、现收现付制、部分基金制。

(1)完全基金制(fully funded):是一种以纵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要求劳动者整个就业期间或者投保期间在一个相当长的计划期间内,采取储蓄方式积累、筹集社会保险基金,整个社会当期交费收入全部用于当期缴费的受保人建立养老基金。

ü 其特征是建立个人账户,使退休金直接来源于社会成员本身的储蓄积累 。

ü 完全基金制的特点:投保人在工作期间积累资金,退休后领取保险金,支付水平与本人在职时的工资和缴费水平直接相关,可以激发投保人缴费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自我保障。

ü 时间跨度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的保值和增值的压力非常大。

(2)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用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 。

ü 特点:完全依靠当前的收入去支付现在的支出,以支定收,基金没有结余,从而避免了完全基金制下基金遭受通货膨胀而贬值的风险,也能够对基金进行有效的管理。

ü

适用于:人口年龄结构年轻、保障范围较窄、支付水平较低的国家。

(3)部分基金制:是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两种模式的结合。当年筹集的基金,一部分采取现收现付制满足当前支付的需要;另一部分采取积累式以满足未来支付的需要。

ü 一方面,该种运作方式可以避免收费率的频繁调整,使企业和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负担均衡;另一方面,由于储备数量较少,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就小,能够比较好地保证社保基金受益者的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

7.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P102了解)

我国部分基金制运作模式:各地逐步建立起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养老保险体系。经过几次调整,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部分由单位负担缴费,单位按照员工工资的20%缴纳养老金,这部分金额进入统筹账户,政府用来“现收现付”,支付退休一代的养老金。

个人账户由职工个人缴费,为缴费工资的8%,金额随着工作年份的增长不断累积。

第二节 财政补贴

1.财政补贴的概念 (P107笔记)

2.财政补贴和社会保障支出异同点:

l 相同点:

(1)两者都具有无偿性,两者都是转移性支出。两者在支出的同时都不能换回任何相应的商品和劳务,所进行的支出都是无偿的;

(2)两者都能给领取者带来实际收入和经济状况的改善。

对于财政补贴或者社会保险支出的的接受者而言,不论是什么名目获得的政府补贴,都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从而能够改善其经济状况。

财政补贴总是与相对价格的变动有直接的联系,财政补贴发挥着矫正价格机制导致的利益不平衡的作用。

l 不同点:

(1)财政补贴与相对价格相联系,而社会保险支出不与价格发生直接联系;

(2)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直接影响资源配置,而社会保险支出对资源配置间接影响

3.我国财政补贴的特征 (P109头顶笔记)

财政补贴分类:①按照财政补贴的政策目的分类: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出口补贴、财政贴息、税收支出;②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和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

4.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 (3个P109)

(1)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P110

(2)财政补贴使用过度的消极效应:

①财政补贴项目偏多,规模偏大,会加重财政负担,总体上削弱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②长期的财政补贴不可避免的会使受补单位产生依赖思想,影响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人为地加剧企业的不公平竞争,“政策性亏损”掩盖了部分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而引起的经营亏损。

③长期过多过广的补贴,人为地扩大了经济体系中政府行为,相应地缩小了市场活动覆蓋的范围,而且财政补贴成为受补单位的既得利益,易上难下,将演变为经济改革顺利进行的阻碍因素。

④某些补贴的不当,扭曲了价格体系,扭曲合理消费结构,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3)我国财政补贴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解决的问题

①财政补贴项目仍然偏多,规模仍然偏大。②长期的财政补贴不可避免地会使受补单位产生依赖思想。③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④某些补贴的不当,扭曲了价格体系,刺激了不合理消费,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4)财政补贴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①从制度创新入手,提高财政补贴支出效益,取消不符合WTO规则的补贴,合理利用可诉补贴,用足用好不可诉补贴,调整现行一些效率不高的补贴;

②重新规范财政补贴的重点和范围,改革补贴方式。

第七章 财政收入规模和结构分析

第一节 财政收入的形式和原则

一、财政收入的分类 (P118笔记)

公共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其他收)

l 专项收入:是指具有特定来源,按照特定目的建立并规定有专门用途的收入。包括:排污费收入 水资源费收入 教育费附加收入 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 内河航道养护费收入

l 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指国家授权的行政、司法机关和其他机构依据法律、法规、省级人民政府规章的规定,为行使其管理职能,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收取的费用。包括:民政性收费、司法性收费、资源性收费、证照性收费;检测、计量、咨询费用、使用费。

第二节 财政收入(预算内)规模的影响因素

一、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绝对规模、相对规模( 财政收入/GDP;财政收入增长率)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变化的因素P119—123

三、财政收入规模适度 财政收入/ GDP——指标是否适度

1、意义——合理确定财政收入规模,是财政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涉及到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关系。

财政收入规模,一方面必须保证国家财政行使职能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不能妨碍企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

如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过大,会影响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水平。

如果财政收入占比过小,资金分散,政府行使职能的资金得不到满足,致使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下降,影响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稳定发展。

l 基本要求:1、满足政府基本职能以及规模适度增长需要2、有利于保持和促进经济的适度增长和社会发展3、要与社会经济的承受力相适应4、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2、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否合适? 从公共财政收入看,占GDP的比重为23%左右

关键:口径

结论:如果按全口径比较,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与OECD国家平均水平相当

l 各国财政收入/GDP 比重状况解析: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异: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2、经济发达水平对占比的影响(正相关)3、社会福利制度中政府承担的比重(正相关)4、统计口径的影响

3、既然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并不算高,为什么提出“我国财政收入的规模适度”?

理由:(1)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率2000-2010十年间,财政收入平均名义增速高达19.8%。即使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增速也有15%,高出同期GDP增速5个百分点。

(2)2013年1月发布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明确要提高劳动收入在GDP中的占比。这引发了财政收入增速是否过高,占GDP比重是否过大的讨论。

(3)中国人普遍感到税负过高,严重影响到“幸福感”。

(4)财政支出关于民生支出欠账太多。

第三节 财政收入其他形式(公共财政以外部分)

一、政府性基金收入

1.概念: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规定,为支持特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政府性基金的特点:强制性、非补偿性

(3)政府性基金属于政府非税收入。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1、定义: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是政府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按照当年预算收入规模安排,不列赤字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包括下列项目:

(一)利润收入; (二)股利、股息收入(三)产权转让收入; (四)清算收入。

三、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支

四、债务收入:不列入财政收入,而使用债务收入所形成的的支出必然会列入财政支出,形成支大于收,表明财政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来源:中央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务收入

当年中央财政的国债余额 =上年国债余额+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还本额

第八章 税收原理

第一节 税收概念与税收分类

一、税收概念 P136 及基本特征 P138—139

税收的职能

1、税收的财政收入职能;2、税收的公平分配职能;3、税收的经济调节职能

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

经济繁荣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增加,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增加,从而相应减少了消费和投资;

政府可以利用税收政策,调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鼓励或者限制某些产业或产品的生产和发展。

二、税收制度的要素

税制要素:是指构成每一具体税种的必要元素。(P140—143)

(1)区别于:负税人、代扣代缴义务人

负税人: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扣缴义务人,是税法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

代扣税款,并向国库交纳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起征点:是征税对象达到征税数额开始征税的界限。未达到起征点时不征税;而一旦达到或超过起征点时,则要就其全部的数额征税,而不是仅对其超过起征点的部分征税。

免征额:是在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免征额部分不征税,只对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

起征点和免征额都是对纳税人的一种优惠,但前者优惠的是个别纳税人,后者则惠及所有纳税人。

三、税收分类

1.按按课税对象的性质

l 流转税类(商品税类):一般是指对商品的流转额和非商品的营业额所征收的那一类税收,如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

l 所得税类:一般是指对纳税人的各种所得征收的那一类税收,如企业所得税(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l 财产税类:一般是指以属纳税人所有的财产或归其支配的财产数量或价值额征收的那一类税收,如房产税、契税、车船税、遗产及赠与税等。

l 行为税类,是指以某些特定行为为课税对象的税,如印花税等。

l 资源税类:车船税

2.直接税和间接税——以税收负担是否转嫁为标准的分类

l 所谓直接税,是指税负不易转嫁,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收,如各种所得税、土地使用税、社会保险税、房产税、遗产及赠与税等等。

l 所谓间接税,是指纳税人容易将税负全部或部分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如以商品流转额或非商品营业额为课税对象的消费税、营业税、增值税、销售税、关税等。

4.价内税和价外税——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的分类

税金如果是计税价格的组成部分,称为价内税;计税依据:含税价格

税金独立于计税价格之外的,称为价外税。计税依据:不含税价格

价内税:税款=含税价格×税率 价外税:税款=不含税价格×税率=[含税价格/(1+税率)]×税率

价内税的负担较为隐蔽;价外税的负担较为明显,中国的消费税与营业税都采取价内税。而增值税在零售以前各环节采取价外税,在零售环节采取价内税。西方国家的消费税大都采用价外税方式。

四、税制结构 (单一税制结构、复合税制结构)

1.税收制度:是国家按照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种税的搭配的问题。

2.复合税制主体税种选择:(三种模式)

(1)以所得税(直接税)为主体税制结构 (发达国家)

(2)以流转税(间接税)为主体税制结构 (发展中国家)

(3)以所得税和流转税两种税为主体税种的结构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3、影响税制结构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税收征管水平(3)税收政策目标

第三节 税收原则

税收原则是政府在税制的设计和实施方面所应遵循的理论准则,也是评价税制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两大标准:效率与公平)

一、税收公平原则

1.含义:P146 2.税收公平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P146 3.税收公平原则要求:P146(3个)

4.税收的公平原则:即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P147头顶笔记

重要性:(1)只有当纳税人相信税收制度是公平的,才愿意依法纳税。(2)有效维持税制正常运行(3)有效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4)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税收的效率原则

1.含义:P147

2. 税收造成的社会成本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税收干扰私人经济部门的选择造成的超额负担,亦称经济成本;二是税务成本。

由此引出了税收效率的两个涵义,即税收的经济效率和税收的行政效率。

l 税收经济效率:税收对微观经济活动的效率损失应当最小。尽可能不造成税收的超额负担即无谓损失。是指既定税收收入下的超额负担最小化。

l “税收中性”原则:指的是政府课税不应干扰或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经济部门原有的决策。或:是指在征税过程中,不应或尽量减少对纳税人带来的应纳税款之外的超额负担。

l 税收的行政效率: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在税收征收和缴纳过程中耗费成本最小。即指税收的征收成本最小化。

ü 税务效率的涵义是指以最小的税务成本取得既定的税收收入。

ü 一般通过税务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这一标准来衡量。

l 税务成本:是指在税制实施过程中征税机关和纳税人发生的各类费用和损失,包括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 。

ü 征税成本:指征税机关为履行职责,依法征税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办公费、设备购置费、人员工资和福利费用,专用发票印刷费等。

ü 纳税成本:是指纳税人为履行纳税义务,依法纳税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自行申报、登记、税务咨询以及税务纠纷花费的费用等。

我国的税收原则:1.财政原则2.效率原则3.公平原则4.适度原则

三、税收的中性和税收的超额负担

1.税收中性含义(同上) 、 两重含义(书P150第一段) 、提出税收中性的意义P150

2、税收的超额负担含义P150

税收的超额负担——即:消费者剩余的损失、生产者剩余的损失

由于税收消费者剩余损失部分为三角形阴影上半部分;生产者剩余损失为三角形阴影的下半部分——两者合计为税收的超额负担 (P151图)

第四节 税收负担和税负转嫁

一、税收负担分析

税收负担:是指国家征税减少了纳税人的直接经济利益,从而使其承受的经济负担。

它反映一定时期内社会产品在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税收分配的数量关系,通常用税收负担率这一相对量来表示。

1.1 税收负担的度量

1.微观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个体所承受的税收负担。

度量指标主要有:企业税收负担率,个人税收负担率。

企业税收负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缴纳的各种税收占同期企业纯收入(即利润)总额的比例。

个人税收负担率,是指个人缴纳的各种税收的总和占个人收入总额的比例。

2.宏观税收负担:指纳税人总体所承受的税收负担,也可看作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税收负担。

度量指标:宏观税负水平

l 我们在开展研究时所采用的“宏观税负”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总体的税负水平,一般通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政府所取得的收入总量占同期GDP的比重来反映。

ü 根据我国政府所取得收入的口径不同,通常有大、小两个口径的宏观税负衡量指标。

ü 小口径的宏观税负是指税收收入占同期GDP的比重;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是指政府全部收入占同期GDP的比重,其中政府全部收入不仅包括税收收入,还包括纳入公共预算的非税收入、还有政府性基金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即它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以各种形式取得的收入的总和。

ü 两个口径宏观税负的差别较大 。

二、税负转嫁与税负归宿

1.税负转嫁含义、基本途径、结果(P152)

2.税负归宿:表明转嫁的税负最后是由谁来承担的。是税负转嫁税收的最终落脚点。税负的实际承担者就是负税人。

3.税负转嫁与逃税(偷税、漏税、抗税)是有区别的。

税负转嫁导致税收归属变化,国家税收未减少。偷税、漏税、抗税是违法行为,造成税收减少或流失。

4.税负转嫁方式 1)前转——也称为顺转:纳税人按课税商品的流转方向,用提高商品或劳务的销售价格的办法,把所纳税款向前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或消费者。这是税负转嫁的基本形式。

(完全转嫁;不完全转嫁)

2)后转——也称逆转:纳税人无法实现前传时,通过压低进货价格的办法,把税款向后转嫁给货物或劳务的供应者。

例如纳税人通过压低购进原材料的价格,将税负转嫁给原材料的生产者以转嫁税负。

在本销售环节不因税收而提高价格。

3 )散转、混转,也称混合转嫁:是指纳税人将其缴纳的税款一部分前转嫁,一部分后转嫁,使其税负不归于一人,而是分散给多人负担。属于纳税人分别向卖方和买方的转嫁。

4)消转——纳税人通过改进工艺,降低成本,自我消化税款。

5)税收资本化:是指纳税人在购买不动产或有价证券时,将以后应纳的税款在买价中预先扣除。(实质:减少买价)

以后虽然名义上是买方在按期缴纳税款,但实际是由卖方负担。

属于买方向卖方的转嫁。(转嫁的对象是资本性商品。)

5.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 ( P153—155)

税负转嫁的基本条件: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自由浮动。

第十一章 我国现行税制

我国现行税收体系( P190笔记)

第一节 商 品 课 税

1.商品税的含义:也称为流转税,是以商品和劳务为征税对象,并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所课征的税种。

由于商品课税的主要对象是消费品或劳务,而且是在流通过程中征收的,所以通常又称为流转税。流转的环节:生产、批发、零售、消费

流转额包括: (1)商品流转额,指商品交换的金额。对销售方来说,是销售收入额;对购买方来说,是商品的采购金额。(2)非商品流转额,即各种劳务收入或服务性业务收入的金额。

特点:①以商品的流转额为课税基础——区别于所得税;②存在着重复征税问题——除了增值税;③存在着税负转嫁现象

2.商品课税的特征 :

(1)课征普遍(2)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3)实行比例税率(4)计征简便

3.对国家财政的作用:

(1)税源充足,保证国家财政收入(2)纳税成本低,征税技术简单(3)实行差别比例税率有利于国家对经济进行有效调节。

二、增值税 1.含义(P191第一段)

2.计税依据——是法定增值额:即纳税人商品销售额或劳务收入额减去税法规定扣除项目金额之后的余额。

l 理解增值额:理论上,增值额相当于商品价值(C+V+M)的(V+M)部分(新创造的价值) ;从内容上讲可以称之为净产值,即工资、利息、租金、利润之和。

l 就各个生产单位而言,增值额是这个单位的商品销售额或经营收入额,扣除规定的非增值性项目(额)后的余额 非增值性项目主要是转移到商品价值中去的原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

l 实行增值税的原因——避免重复征税。全值流转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全值流转税(周转税):对商品或劳务交易额全值课征的间接税

3、增值税的特点和优点 (1)征收范围广、税源充裕。(2)实行道道环节征税,但不重复征税。(3)有利于出口退税的处理(4)税收负担随着应税商品的流转而向消费者转嫁,最后由该商品的最终消费者承担。

4、增值税的效率与公平分析

效率 :规范化的增值税制度对经济运行呈中性影响,即对生产者的决策和消费者的选择不产生干扰、扭曲作用,从而提高经济效率 ,但是税务效率较低。

增值税单一或接近单一的税率制,难以按国家社会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发挥调节作用。

公平 :不符合按能力负担的税收公平原则

5.增值税类型 +P191三条笔记公式

(1)生产型增值税——企业不能扣除购入的固定资产总额,也不能扣减折旧。

(2)收入型增值税——企业只能扣除固定资产的折旧额计税(当期购入固定资产不得扣除)。

(3)消费型增值税——企业可以扣除包括购入固定资产在内的所有金额进行计税。

n 生产型增值税(我国曾经采用过)

ü 课税增值额:销售收入减除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等投入生产的中间性产品价值,即法定非增值性项目后的余额。

ü 计税依据或税基: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折旧

ü 特点:折旧不从税基中扣除。即不允许扣除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只能扣除属于非固定资产的那部分生产资料的税额。

ü 这一类型增值税的课税基础与国民生产总值(GNP)的统计口径相一致。

n 收入型增值税

ü 课税增值额:销售收入减除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等投入生产的中间性产品价值和资本品折旧后的余额。

ü 计税依据或税基: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ü 特点:税基中不包括折旧。即收入型增值税不允许一次全部扣除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而是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每期扣除提取固定资产折旧部分的进项税额。

ü 从国民经济整体看,这一类型增值税税基相当于国民净产值或国民收入。

6.增值税的计征方法

(1)加法:增值额=本期发生的工资薪金+利息+租金+利润

增值税实际应纳税额=增值额×适用税率

(2)减法 增值额=本期销售额-规定扣除的非增值额(即购入金额)

增值税实际应纳税额=增值额×适用税率

(3)扣税法(抵免法、凭发票抵扣)增值税计算征收一般采取抵免法(发票抵扣法)

企业就本期销售收入乘以税率,得出税额;再从中减去同期各项进货已纳税额,得出应纳税净额。这种方法不必计算出增值额,较为简便易行。中国增值税制也采用此法。

增值税实际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当期应税销售额×适用税率- 当期外购项目已纳增值税税额

7.我国现行增值税制的主要内容

(1)征税范围:①销售货物和进口货物 (大部分,不含不动产)②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③视同销售货物——如自用、赠送、分配等,避免逃税④混合销售(既涉及货物又涉及非应税劳务)

(2)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n 低税率13%的适用范围

1.粮食、食用植物油; 2.自来水、暖气、冷气、热水、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沼气、居民用煤炭制品; 3.图书、报纸、杂志; 4.饲料、化肥、农药、农机、农膜; 5.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货物。(动物、植物的初级产品)

(3)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附: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消费税

销项税: 是纳税人在销售货物时或者提供劳务时按销售额和适用税率计算,并向购买方收取的增值税税款。

进项税:是指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应税劳务所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额。

(4)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的几种情况:P192书本最后一段

ü 购进免税农业产品进项税额的抵扣:一般纳税人向农业生产者或者小规模纳税人购买免税农业产品,允许按买价13%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

进项税额 = 免税农业产品的购买价格 × 13%

四、增值税改革 (书P193—194)

五、 消费税

1.消费税的含义对特定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在特定环节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规定的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就其销售额或销售数量在特定环节征收的一种税。

2.在对商品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收一道消费税。

3.我国消费税的特点:(1)征税范围具有选择性(2)征税环节具有单一性(个别消费品的纳税环节为零售环节)(3)平均税率水平比较高而且税负差异比较大(4)征收方法具有灵活性。(从量定额和从价定率)

4.税率

按不同税目,分别设置: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复合税率

征收环节:生产、加工和进口环节征税(其他环节不征收)金银首饰只在零售环节征收。

六、营业税

第二节 我国现行所得税

一、 所得税:以纳税人的所得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所得税的特点:①属直接税,纳税人与实际负担人一致,税负不易转嫁;②对纯所得的征税,量能征税,考虑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多所得多征,少所得少征);③多采用累进税率

功能:筹措资金、促进社会公平分配、稳定经济。

n 企业所得税:对我国境内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就其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书本+笔记P200—201)

居民企业、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场所(25%)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没有、设机构场所,但从中国境内所得(20%,减按10%征收)

小微企业:

工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从业人数100人以下,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

其他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从业人数80 人以下,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

4、计税依据: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 =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 — 不征税收入 —免税收入— 各项扣除 — 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5.可以扣除项目: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

l 准予扣除的基本项目:

l 扣除项目标准(例举)

1、合理的工资薪金

2、职工福利费:工资薪金总额14%

3、工会经费:工资薪金总额2%

4、职工教育经费:工资薪金总额2.5%,超过结转扣除

5、业务招待费:发生额的60%,当年销售收入5‰

6、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当年销售收入15%,超过结转扣除

7、公益性捐赠:年度利润总额12%

8、研究开发费用: 50%(150%)加计扣除

9、残疾职工工资:100%加计扣除

l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支出不得扣除:(书P201)

6.亏损弥补: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7.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减免税额—抵免税额

减免税额和抵免税额,是指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国务院的税收优惠规定减征、免征和抵免的应纳税额。

(二)个人所得税:以个人的各类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而征收的一种所得税。

包括:个人,自然人性质的企业

ü 个人所得税的地位——发达国家的主体税种

ü 纳税人:个人与家庭 (在国际上,纳税人并不一定是个人,也可以是家庭)

ü 课税对象——个人所得额(毛所得)

ü 与税基(计税依据)之区别——经过扣除后的应税所得额(净所得)

ü 税率:一般采取超额累进税率

1、纳税人 (1)居民纳税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指由于户籍、家庭和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的个人)

——在中国境内没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期满1年的个人

——应当就其从中国境内、境外取得的全部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2)非居民纳税人——在中国境内没有住所又不居住的个人,

——在中国境内没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不满1年的个人,

——应当就其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PS: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也是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

n 个人应纳税额计算公式:每月应纳税额=全部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1) 工资、薪金所得的计税方法

应纳税额计算公式:应纳税所得额 = 月工资、薪金收入- 3500元 – 其他规定扣除项目

规定可以扣除的项目 (书P203)

(2)中国公民以外的其他纳税人:

应纳税所得额= 工资、薪金收入 – 3500元 – 附加减除费用(1300元)- 其他规定扣除项目

附加减除费用的适用范围包括:

1、在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中工作的外国人; 2、应聘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中工作的外国专家; 3、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任职、受雇,取得工资、薪金的个人;

4、远洋运输船员; 5、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其他人员。 6、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和华侨也参照这一办法计算纳税

第三节 资源税与财产税

一、资源课税 P205

二、财产税

财产税的特点:税负不易转嫁;课税具有选择性;符合纳税能力原则

财产税分类:①对财产所有者或者占有者课税,包括一般财产税、个别财产税;

②对财产的转移课税,主要是遗产税、赠予税

第十二讲 国债和国债市场

第一节 国债原理

一、国债的含义和特征

1.国债的含义:P209

国债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

首先,其是一种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其次,其又是一个特殊的债务范畴,国债的发行依据是政府的信誉,在一般情况下,国债比私债要可靠得多,通常被称为“金边债券”。

2.国债的特征——同税收相比

(1)自愿性:完全自愿认购,否则,是国债的“异化”。(2)有偿性:政府发债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信用行为。(3)灵活性:规模、期限、利率等都非常灵活的筹资方式

二、国债及其种类、结构和负担 1. 国债的种类P210 2.国债的结构P210(3个了解即可)

3.国债负担和限度

3.1 国债负担

(1)认购人负担: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的让渡,这种让渡虽是暂时的,但对他的经济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债发行必须考虑认购人的实际负担能力。

(2)政府负担:政府借债是有偿的,政府举债的负担首先是付息,其次是还本 。

(3)纳税人负担:不论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还债的收入来源最终还是税收

(4)代际负担:由于有些国债的偿还期较长,连年以新债还旧债并不断扩大债务规模,就会形成这一代人借的债转化为下一代甚至几代人负担的问题。

3.2 国债的限度: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指国债适度规模问题。

1. 衡量国债绝对规模的指标:

(1)历年累计债务的总规模; (2)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 (3)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2.相对规模 P212—213头顶笔记

三、国债的发行和偿付

1.国债的发行方式(4种)P212 2.国债还本方式(5种)P213

3.我国债券的发行方式P213 4.国债的政策功能 P218—219

4的(三)调节经济

第一、它调节着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将一部分消费资金转化为积累资金使两者比例关系更趋于合理。

第二、它调节著投资结构,起到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可以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优化当前投资的结构。

第三、调节货币流通量。短期国债可以作为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手段。当需要向流通中货币过多时,则可以卖出国债,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第三节 国债负担率及国债依存度的分析

(一)国债负担率分析

1.国债负担问题要点 P219(3点)

2.我国国债发行和国债负担率情况 P219第二段第一句

从国际比较来看,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各国国债负担率普遍攀升的情况下,我国国债负担率目前仍处于低水平,距离国际公认的60%的参考值仍存在较大的空间。

应当如何看待《马约》参考值的效应? P220(了解)

(二)我国国债依存度分析 P223第一段

十三章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

一、国家预算概述

1.国家预算的含义 P233

2.预算的编制方式:基数法、零基法。

3.国家预算的类别:

①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P233—234的第七行

②以预算分项支出的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P234第二段

二、国家预算原则 (5点P235)

三、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3.新收支分类和预算科目的设计三原则:

①公开透明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③便于操作

二、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

(二)编制部门预算

2.部门预算的内容

①部门预算就是按部门编制预算,改变过去长期以来按支出功能和收入类别编制预算的做法。②部门预算是一种全面反映部门收支活动的预算

第十四章 预算管理体制

第一节 概述

1.预算管理体制及其类型主要内容 P245

2. 财政体制的演变:

计划经济下 “统收统支”;

1980年开始 “分灶吃饭”,具体作法:“划分收支,分级包干”(80—85年)“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85-93年)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中央包死”,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大大下降。93年 36%。 1994年开始 “分税制”

3.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简介 (P246—247)

4.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功能:(4点P249)(P249第二段可以看一下)

第二节 中国分税制改革

1. 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4点P251)

2. 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P251笔记)

3. 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

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

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中国分税制

1.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

中央税: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如关税、消费税、海关代征各税、

地方税: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如营业税(不含铁路、金融保险和邮电通讯等中央企业)、房产土地税、个人所得税等。

共享税: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如增值税 (由国税局收,中央75%、地方25%)、资源税、证券交易税

税收实行分级管理,中央税和共享税由中央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地方税由地方税务机构负责征收。

4、分税制的运行情况及其进一步完善 (P254—255)

第十四讲 财政平衡和财政赤字

一、 财政收支平衡

1.含义P260 2.财政平衡的分类 P260—261 3.我国的财政赤字和国际比较P265—266

二、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及其经济效应

1. 财政赤字的不同融资机制 P268

2. 不同融资机制的不同经济效应 P269划线部分

第十五讲 财政政策

(一) 财政政策的概念 P277第一二段

(二) 财政政策在新中国的运用

1. 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财政基本上服从于是一个国民收入的统配计划,财政政策对经济的调节,采取直接调节的形式,内容单一。

2. 市场经济时期: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各种政策手段间接地调节经济的运行,财政政策的内容、手段和目标更加丰富,财政政策的调节功能更显重要,财政政策的运用和操作的难度也加大了。

(三)财政政策主体 (P278) (四)财政政策工具(P281—283)

(五)、财政政策的类型 (P284—285)

(六)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和经验 (P297—300小标题)

2005年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

稳健财政政策的政策要点:基本维持现有规模的赤字水平,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积极增加积极收入,合理调整增长速度,增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优化支出结构,加强管理,提高效率;

推动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简述题

1 比较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区别。

全部财政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特点是财政一手付出了资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用于实现国家职能,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特点是政府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所得,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越大,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的规模也就越大,即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反之,转移性支出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也就越大,即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2 评述瓦格拉法则的主要内容。

答:瓦格纳法则也称政府活动扩张论,指公共支出的相对增长,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随之提高。瓦格纳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增长,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经济发达国家自18世纪末到如今100多年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瓦格纳法则符合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3 怎样理解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之间的互补与替代关系。

答:经济体制不同,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的比重不同。一般来说,实行市场经济体制,非政府投资在社会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或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投资所占的比重较大. 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的比重不同。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非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较大,欠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的政府投资所占的比重较大。

由于存在上述差异,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在一国投资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主从次序便有所不同,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属于市场活动的非政府投资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而政府投资主要在基础设施、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领域发挥作用。

4 公共投资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由于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资建成的项目,如社会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2)企业或个人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和社会筹资来为投资提供资金,自身积累规模和社会筹资都受到种种限制,一般难以承担规模宏大的建设项目。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企业投资不可能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共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

7 从宏观层面上分析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答:(1)财政补贴的首要意义在于有效地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财政补贴的对象可以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人企业、城乡居民,补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顺利实施国家的方针政策。

(2)财政补贴可以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对于民间不太热衷的事业,财政予以补贴,就可以将民间资金调动起来,在紧急低迷时期作用更为显著。

(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财政补贴支出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消除“排挤效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公共工程的支出,可能带来市场利率水平上升从而加大私人部门的融资成本,导致私人投资萎缩,这就是所谓的排挤效应。如果对私人部门给予补贴,就可以降低私人部门的融资成本,消除排挤效应,增强民间投资意愿,加快民间投资的恢复和增长。

(5)对社会经济发挥稳定效应。财政补贴中,出于社会经济稳定的考虑往往是首要的目的。如对于企业的亏损补贴、平抑农产品价格周期波动的部分、对居民支付的各类价格补贴,基本的功能都是保持社会与经济的稳定。

10 简述税收公平。

答:税收应以公平为本,公平合理是税收的基本原则和税制建设的目标,古今中外税收的实践表明,税收公平与否往往是检验税制和税收政策好坏的标准。一般地说,税收公平包括普遍征税和平等征税两个方面。

所谓普遍征税,通常指征税遍及税收管辖权之内的所有法人和自然人,换言之,所有有纳税能力的人都应毫无例外地依法纳税。

所谓平等征税,通常指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称。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同等纳税,二是纳税能力不同的人不同等纳税.

15 简述预算赤字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预算赤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就有赤字,但执行结果不一定就有赤字,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可以通过增收节支的措施,实现收支平衡;从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上说,并不一定是有意识地安排赤字,也并非在每个财政年度都出现,只是由于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矛盾一时难以解决而导致的个别年度或少数年度的赤字。

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和赤字规模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取决于赤字的弥补方式。政府一般会通过融资来弥补,债务融资和货币融资是两种常规方法。 赤字与刺激需求和通货膨胀的关系十分复杂,高预算赤字对总需求具有很大的扩张作用,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但不是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6 简述财政职能和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答: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政府通过财政职能对经济活动产生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财政职能包括以下几方面:

(1)资源配置职能:指政府主要通过税收动员社会资源,通过财政提供公共物品,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2)收入分配职能:指政府通过收入——支出制度,对不同收入阶层征税或不征税,多征税或少征税,从事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支出项目,实现对市场活动产生的收入分配状况的合理调整。

(3)经济稳定职能:指政府在失业和经济萧条时期实行赤字财政,在充分就业和通 货膨胀压力很大的时期实行盈余财政,熨平经济波动。

(4)经济发展职能:是指政府主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调整支出结构,以经济增长 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20.分析公共财政活动改善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有哪些?

公共财政活动改善收入分配差距既参与由价格形成的起始阶段的要素分配,又参与在要素分配基础上的再分配。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主要手段有:

(1) 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财政的职能是通过再分配进行调节,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由财政集中分配,实行社会化。

(2) 规范工资制度。这是指规范由国家预算拨款的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视同政府机关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

(3) 加强税收调节。 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4) 通过转移性支出,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福利水平。

1 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

答:目前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存在以下问题:(1)财政支出能力低下与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并存;(2)国家财政包揽过多,供给制分配方式尚未完全打破;(3)在财政分配格局中,支出“越位”矛盾相当突出;(4)财政供养人口日益膨胀,加重了公共支出负担;(5)公共支出管理和控制机制尚未健全。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应遵照以下原则:(1)完整统一原则。必须将公共支出管理权力及其相应的责任逐级下放,上级与下级按照一定的规范履行各自的职责,实现“各自为政”,并按照同一规范上统下属,实现公共支出决策和支出行为的一致性。(2)权责一致原则。确立管理权力与管理责任的对应关系,并用合理、科学、严格和准确的规章制度来规定这种关系,权力和责任成正比。(3)经济、效率和有效性原则。必须使支出活动实现预定目标,即追求支出活动的有效性。(4)依法管理原则。应由宪法、预算法和与之相一致的有关法规,对财政组织的宗旨、性质、地位、职能、权力及支出预算编制、执行、预算调整、决算、管理、工作程序和工作范围作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并由相应的权力机构和部门依法予以监督。(5)适应发展原则。要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而相应调整财政管理组织的职能、职权和机构。

8 什么是市场失灵?什么是政府失灵?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应如何分工?

答: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率或缺乏效率的。市场失灵

的主要表现有自然垄断、外部效应、公共物品、信息不充分、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政策。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有短缺或过剩、信息不足、官僚主义、缺乏市场激励和政府政策的频繁变化。 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一个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简明的概括清楚地说明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又说明了市场只是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的,这就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市场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

1. 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

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的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

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比如,政府为市场提供诸如基础实施、教育和社会保障之类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同时从市场采购大量的投入品和办公用品。但政府又是一个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力机构,具有与市场不同的运行机制,因而在市场中又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的地位,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

4.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答: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立法和行政手段。这主要是指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 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价格等。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仅是出于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而且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

(3)财政手段。应当指出,财政手段既不直接生产也不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税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

(1)政府决策失误。而政府决策失误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2)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特征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也就是公务员(特别是领导人员)凭借人民赋予的政治权力,谋取私利,权钱交易,化公为私,受贿索贿,为“小集体”谋福利,纵容亲属从事非法商业活动等等。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一旦失误,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这种政府干预失效,可能主要发生于经济体制转轨国家。

5.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私人产品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

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

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例如,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受益于国防所提供的安全保障,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权力和义务接受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等。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

8.试述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

答: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转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前提下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因而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重新认识财政,也就是要从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角度重新认识财政。这是社会主义市场财政体制改革和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1)首先是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上来。(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9.试述研究财政职能的基本思路。

答: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这里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分析和研究财政在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财政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研究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研究政府、企业、家庭和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因而从四个部门的相互关系出发,也是分析财政职能的另一种思路。

10.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答:资源配置从广义上理解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从狭义上理解可以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问题,效率问题又是资源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结构问题。财政的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11.试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答: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当前各国几乎公认采取由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来显示公平分配的程度。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例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都明显具有这种作用。(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例如,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加快文教的发展,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2.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请解释其理由。

答: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所决定的。

其一,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在市场上,谁有钱就可以购买商品或享用服务,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其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

其三,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能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

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适于提供私人物品,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纯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

3.简述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答:准公共物品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另一类是由外部效应引起的。

对于第一类准公共物品来说,一是通过征税弥补,免费使用,这是公共提供方式;二是由收费弥补,这是市场提供方式。最终选取哪种提供方式,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同收费成本和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1)政府授权经营。(2)政府参股。(3)政府补助。

4.简述公共定价。

答:公共定价是指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公共定价的对象自然不仅包括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而且包括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从定价政策来看,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涉及国计民生而又带有竞争性行业的价格。

政府实施公共定价的目的和原则,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公共物品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益,而且是保证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安定的重要措施。

公共定价方法一般包括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法。

5.试述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

答:回答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首先需要选定一个更为可行的效率标准。这样的效率标准就是社会净效益(或净所得)最大化标准,即当改变资源配置时,社会的所得要大于社会的所失,其差额越大越好、

首先,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首先是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适度问题,也就是指政府的资源配置与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恰当结合问题,

其次,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提供进行资源配置,就是要把居民的消费需求集合为“社会的”(或政府的)需求。

一般来说,为了提高公共支出的配制效率,财政部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基本要求:(1)财政支出的来源是受严格立法的约束;(2)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都有制度的严格规定;(3)公共部门是非盈利性的部门,不以追求利润而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4)财政资金的安排是高度透明的,财政民主不仅是政治民主的一个重要要素,而且是政治民主的集中体现;(5)居民有财政支出的状况和公共物品提供状况的知情权,不仅政府要定期公告,而且居民有随时查询权。

6.试述完善我国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答:(一)评价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又称成本—收入分析法这种方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于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它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对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这一方法的要求是:必须将项目的收益全部量化,同时也将成本全部量化,然后再比较其效果。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广泛应用于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的评价,如公共工程项目等,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即不能应用于成本和收益无法用货币计量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的评价。

2.最低成本法。最低成本法,又称最低费用选择法。这种评价方法与成本—效益分析法的主要区别是不用货币单位计量备选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作为择优的标准。因而,最低成本法适用于评价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运用最低成本法来选择支出项目,其基本原理与成本-效益分析法大体相同,只是由于免去计算支出效益和无形成本的麻烦,操作程序要简化得多。最低成本法多用于教育、卫生、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支出项目。

(二)评价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应体现完整性、科学性及易操作性等特点。一般而言,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上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1)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兼顾的原则,即所谓“3E原则”。(2)针对性与兼容性相结合的原则。(3)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和相衔接的原则。(4)工作需要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根据前面所讲的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和范围,可以考虑设计支出规模、支出结构、项目及部门(单位)效益四个指标体系。一般而言,可设置以下指标体系:(1)规模效益指标体系:(2)结构效益指标体系:(3)支出项目效益指标体系:(4)公共部门(单位)效益指标体系:

7.试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答: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公共选择理论对于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调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关系、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避免政府干预的失效,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首先,该理论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其次,该理论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再次,该理论对实现公共决策(政府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最后,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2.试述“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

答:对于这种财政支出不断膨胀的趋势,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Wagner)最先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他的研究成果被后人称为“瓦格纳法则(Wagner′sLaw)”。按照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R.A.Musgrave)的解释,瓦格纳法则指的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于是,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4.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答:归纳起来,经常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三个方面:

(1)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2)政治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的效应。

(3)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6.根据个人的理解,阐述我国当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答:根据当前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近期内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是:

(1)实行重点倾斜政策。一是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二是增加社会保障。三是保障教育、科技等重点支出。四是增加国防支出。

(2)根据保证重点、压缩一般的方针,对一般支出实行零增长政策。

(3)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适量发行国债,主要用于续建和收尾工程,重点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和中西部倾斜。

(4)进一步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缩小地方间财力差距,协调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中央财政的调控作用,支持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

第四章 社会消费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之一

1.试述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

答:社会消费性支出与投资性支出同属购买性支出,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非生产的消耗性支出,它的使用并不形成任何资产。然而,两者又有共同之处,即在必要的限度内,它们都是为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另外,就其本质来说,社会消费性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共同需要,正是这种支出构成了财政这一经济现象存在的主要依据。社会消费性支出既然是社会的,它所提供的服务就可为全体公民共同享受,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社会消费性支出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一国政府不仅要为公民提供国家防务和社会安定,还要通过法律、行政和社会管理处理和协调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维系正常的社会关系以及商务关系。

第五章 财政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二

1.试述政府财政投资的范围和特点。

答: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总投资都可以分为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两大部分。一般来说,财政投资即为政府投资。财政投资包括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生产性投资按财政支出项目划分,包括基本建设支出、增拨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以及支援农村生产支出。非生产性支出主要用于国家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文教、科学、卫生等部门的办公用房建设。

财政投资的特点是:

(1)政府投资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从事的投资,作为商品生产者,它们的目标是追求盈利,而且它们的盈利是根据自身所能感受到的微观效益和微观成本计算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资建成的项目,如社会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2)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用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

2.试述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

答: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投资项目。

(2)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是指政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

(3)就业创造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

4.试述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答: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如“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就是这种提供方式。

(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政府在其中主要发挥资金诱导和政策支持作用。

(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这种投资方式的最大特点是鼓励和吸引私人投资者(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者)对发电厂(站)、高速公路、能源开发等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7.试述什么是财政投融资,简述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答:按日本财政学家井手文雄的解释,所谓财政投融资是“以特定的财政资金,对指定的特别会计、政府关系机关和各种特殊法人进行投资和借贷,以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如下:

(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银行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

(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概括地说,它主要是为具有提供“公共物品”特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部门融资。

(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

(5)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第六章 转移性支出

2.简述市场经济调整下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意义。

答:正像有的学者所说的:“社会虽然不能制止老天下雨,但却可以生产雨伞”。这里的“下雨”是指人们的收入差距拉大,而“雨伞”则是指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

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由于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都是制度化的,社会保障的收支(特别是支出)便与财政收支以及国民经济的运行构成某种函数关系。基于这种联系,社会保障支出随经济周期而发生的反向变化,可能弱化经济周期的波幅。

政府之所以实施社会保障另一个经济上的合理性,是私人保险市场由于存在种种局限,不能完全胜任向人们提供经济保障的职责。私人保险市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2)私人保险无法解决个人储蓄不足以及 “免费搭车”的问题。(3)私人保险市场难以抗御系统性风险。(4)私人保险市场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收入再分配。

5.试述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答:(1)财政补贴的性质:作为一种转移性支出,财政补贴支出同社会保障支出有很多相似性。从政府角度看,无论是以补贴形式还是以社会保障形式拨付支出,都不能换回任何东西,支付都是无偿的。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补贴主要有物价补贴(在现行财政科目中称为“政策性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每一类补贴又都含若干项目。除了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以外,政府还提供某些专项补贴、财政贴息,还有税收支出实际上也是一种财政补贴形式。

6.试述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

答: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

(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2)财政补贴还可以改变供给结构(3)将外部效应内在化。对科学研究的补贴就是矫正外部效应的一个典型例证。(4)财政补贴运用的限度。财政补贴既然是一种调节手段,则其使用范围及规模就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积极作用就可能趋弱,甚至出现消极作用。

财政补贴既然是调节手段,就不应当在国民经济的运行中扮演主要角色。调节手段只是辅助性的。财政补贴规模急剧增大和补贴范围急剧扩展的现象,反映出的本质是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和不合理,因而扭转财政补贴过多局面的根本出路在于变革经济体制。

7. 试述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答:(1)财政补贴的首要意义在于有效地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财政补贴不论补贴对象是谁,最终目的都是顺利实施国家的方针政策。(2)财政补贴可以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财政补贴支出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4)消除“排挤效应”。(5)对社会经济发挥稳定效应。在我国的财政补贴中,出于社会经济稳定的考虑往往是首要的目的。

8.试述我国财政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答:(1)从制度创新入手,提高财政补贴支出效益。(2)改变农业补贴方式。(3)取消绝大部分工业企业亏损补贴。(4)改革公用事业补贴。(5)增加财政对科研费用的补贴,调动企业研究开发的积极性。(6)运用财政补贴,加强环境保护。(7)运用财政补贴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的加速发展。

4.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

答:财政收入规模大小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是由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但从根本上说,首先还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就比较丰富而且其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就多,一般来说,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较高。经济决定财政,没有经济不发达而财源可以丰裕的。

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但生产技术水平是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因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因此,对生产技术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分析,事实上是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研究的深化。因此,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首要的有效途径,在我国更是如此。

6.如何分析价格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答: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它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的,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所以由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分配的变化也是影响财政收入增减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在价格波动较大的年份,就会出现财政收入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的背离。只有因物价上升形成名义增长而无实际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长才是通过价格再分配机制实现的。因此,这时的财政收入的增量通常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GDP正常增量的分配所得;二是价格再分配所得。

决定价格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另一个因素是现行税收制度。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往往是和产品比价的变动同时发生的,而产品比价关系变动以另一种形式影响财政收入。

1.简述税收的“三性”。

答:税收的“三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形式特征,不同时具备“三性”的财政收入就不是税收。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采用颁布法令方式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税收的“三性”可集中概括为税收的权威性,维护和强化税收的权威性是我国当前税收征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3.简述税收的效率类原则。

答:效率类税收原则包括:(1)促进经济发展原则。(2)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4.简述税收的公平类原则。

答:公平类税收原则包括:(1)受益原则。受益原则是指各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中享用的利益来纳税,(2)能力原则。能力原则是指征收以各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标准,而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

5.简述税收中性和超额负担。

答:税收效率涉及税收中性问题。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因此,提出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应当指出,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一般是将增值税视为一种中性税收。

税收中性和税收超额负担相关,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了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了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税收理论认为,税收的超额负担会降低税收的效率,而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从而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途径,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

6.试分析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答: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包括: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从前边的讨论中可以看出,税负转嫁的最主要方式是变动商品的价格,因而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是明显的。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课税不易转嫁。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7.试述研究税负转嫁的现实意义。

答:税负转嫁是和商品经济相伴随的一种经济现象,是通过价格升降而实现的税负转移。

我国过去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计划价格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税负转嫁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都是不存在的。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不仅存在税负转嫁的动机,而且也具备了充分的税负转嫁的条件。

(1)我国税制是以商品课税为主体的,而税负转嫁又主要发生在商品课税领域,因而深入地研究税负转嫁的机理,有着特殊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2)税负转嫁和制定税收政策及设计税收制度有密切关系。

(3)税负转嫁会强化纳税人逃税的动机,即当税负转嫁不易实现时,纳税人极有可能转向逃税来取代税负转嫁,

(4)自然垄断行业的税负转嫁居于优势,应加强对这些行业的价格管理。

1.试述税收的收入效应。

答:所谓税收的经济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税收的经济效应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各个税种对经济的影响都可以分解成这两种效应,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2试述税收的替代效应。

答: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2.简述国债的政策功能。

答: (一)弥补财政赤字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当今各国的普遍做法。(二)筹集建设资金有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又具有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三)调节经济国债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财政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

2.试述国家预算的主要原则。

答:国家预算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制定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方针。原则主要有下述五条。

(1)公开性。(2)可靠性。(3)完整性。(4)统一性。(5)年度性。

上述预算原则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不是绝对的。一种预算原则的确立,不仅要以预算本身的属性为依据,而且要与本国的经济实践相结合,要充分体现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一个国家的预算原则一般是通过制定国家预算法来体现的。

7.试述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

答:分级分税预算体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

(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2)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4)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

(5)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

9.试述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功能。

答:(1)弥补纵向财政缺口。纵向财政缺口,是指由于中央收入占主导地位而地方又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所形成的地方财政的财政赤字,

2)弥补横向财政缺口。横向财政缺口,是指由于规范统一的收支划分方法,形成一些地方的收入能力不能满足支出需要的缺口,

(3)弥补地区性公共物品辖区间的外部效应。(4)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全新的2023款豐田皇冠(Toyota Crown)

全新的2023款豐田皇冠(Toyota Crown)以其獨特的外觀,將大膽的設計風格帶到瞭豐田轎車系列的頂端。憑借巨大的車輪、流暢的...

· 6分钟前

一文讀懂微內核

2019年8月9日華為 餘承東 發佈HarmonyOS 1.0,HarmonyOS的發佈將一個計算機領域內非常專業的詞帶到瞭廣大公眾的視線內,這就...

· 11分钟前

加油打工人——《中國飛俠》

今天聊聊電影《中國飛俠》。片名China Hero (2020)。看到本片主演是許君聰、李琦時,我還以為《中國飛俠》是一部喜劇電影,會...

· 11分钟前

楚味荆州 | 飘香的葱油饼,传统与改良你更爱哪种

在荆州,葱油饼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清晨街道小吃,更是儿时的美好回忆,是学校门口的葱油香,是过早摊头前排的长队。油润酥香 ...

· 15分钟前

@考研er,你心心念的南理工宿舍介紹來啦~

我,研大神,考研內容的搬運工,考研資訊的分享者!目前很想為考研學子貢獻我的一份力量,所以有瞭今天的分享,跟我一起來吧~...

· 20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