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它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不管這種需要是物質上的喝水、吃飯;還是精神上的看書看戲,你無法將別人不需要的東西賣給他,即使是暴力脅迫下的強買強賣,其商品也滿足瞭他人的安全需要,畢竟不買就要被打。
商品滿足人的需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前面所講的作為消費品來直接滿足,另一種是作為生產資料來間接滿足,廠房、土地、生產線都不能吃,但還是有人會買。
商品具有價值,簡單的說價值是指X數量的A商品與Y數量的B商品發生交易,X和Y就是兩件商品各自代表的價值,舉個例子:2隻雞換1隻鵝,2和1代表雙方的價值。現代社會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逐漸減少,大部分是用貨幣來充當一般等價物,比如小明先把2隻雞賣瞭得10塊,再用10塊跟小華買1隻鵝。(實際價格以市場為準,此處隻舉例)
那麼商品的價值是如何確定的呢?為什麼1隻雞賣5塊,一隻鵝卻賣10塊?這跟社會的必要勞動時間有關。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量所決定
商品具有價值是因為商品中凝結著抽象的人類勞動,它的價值量由勞動量來計算。同樣是一瓶礦泉水,山腳下的水2塊,山頂的水8塊,為什麼還會有人買?因為這瓶礦泉水從山腳運到山頂,中間增加瞭他人的勞動成本,這6塊的差價是用來支付運費。運輸時間越長,水費自然越貴。那我賣80塊一瓶可以嗎?
答案是看情況,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量所決定,為瞭滿足你的需求,同行們平均花的勞動量就是商品的價值量,如果山頂沒有同行,而山頂的行人又迫切地需要水,你賣800塊都可以。商品所需要的勞動量決定瞭商品的上下限,有時候它的需求度看似可以超越它的上下限,但隻能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起作用,時間一長基本崩盤,最終商品的價值將會隨著同行的加入而趨於穩定。別人隻願意為你的勞動付出這點錢,很難再加瞭。
如同疫情時期瘋狂增長的口罩,時間一長,同行入場,疫情穩定,價格又會恢復原樣。
商品中勞動的二重性
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所決定的,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這個很好理解,像廚師做飯、工人搬磚、裁縫做衣服這一類的具體勞動使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對應瞭商品的使用價值:吃飯、做房子、穿衣。抽象勞動指做飯、搬磚、做衣服所需要的社會平均勞動量決定瞭商品的價值,從理論上講,花費時間越長、勞動量越多的商品它的價值越大,菜、房子、衣服的價值由於所需要的勞動量不同,商品的價值自然不同。
簡單、個別的價值形式
商品的價值形式也有二重性——自然形式和價值形式,這個概念跟前面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差不多,前者指它的自然屬性後者指價值屬性,如“辣條”是商品的自然形式,“一塊錢一包”是商品的價值形式。
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價值形式
一種商品是處於相對價值形式還是等價價值形式,由它當時在價值表現中所處的地位決定,誰被動誰等價,比如小明用一包辣條與小華的兩包咪咪交換,1“辣條”=2“咪咪”,“辣條”是相對價值行式,“咪咪”是等價價值形式,這種情況很少見,通常以貨幣來充當一般等價物,即1辣條=1塊錢,2咪咪=1塊錢,推出1辣條=2咪咪。
商品的價值是人類勞動的凝結,離開瞭交換關系的孤立商品,隻能說明商品包含著價值,並不能說明價值表現的形式。小明的辣條突然不想賣瞭,那麼你不能說這包辣條值一塊錢,也不能說它值2包咪咪。
隻有在使生產一個使用物所耗費的勞動表現為該物價值的時代,勞動產品才轉換成商品,所以商品的簡單價值形式同時又是勞動產品的簡單商品形式。這段話很繞,你可以這樣理解,勞動產品成為商品的必要條件是產生勞動剩餘,你生產出來的勞動產品除去自身所需要的還有剩餘,這樣你才能把它拿出去賣,而大傢對於這件商品的定價是以完成它的勞動量為參考條件的,你看似是在賣你養的豬,其實是在賣你養豬所付出的勞動力。你以你的勞動力來換取他人的勞動力,你養豬所花費的勞動時間換取他人養雞所花費的勞動時間,商品的簡單價值形式同時又是勞動產品的簡單商品形式。
擴大的價值形式
隨著生產力的進步,人們的勞動剩餘產品越來越多,人們把這些多出來的勞動產品與他人互相交換,商品生產逐漸擴大,這時,一種商品已經不是偶然地,而是經常地同多種商品交換。農民種的小麥在以前可能就跟周圍的人發生交易,大傢換換雞鴨、農具、衣服、蔬菜,而現如今農民將小麥賣出去之後可以用來買手機換洗臉盆,除去貨幣這一道中間手續,本質上還是用小麥換手機換臉盆。
多少斤小麥等於一部手機?這麼多牌子這麼多型號的手機該怎麼去衡量他們之間的價值?擴大的價值形式已經無法滿足雙方之間價值量的計算,於是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孕育而生。
一般的價值形式
所有的商品它的價值都能與貨幣價值進行互換,如X小麥=Y元,A手機=B元,如此一來,我們隻要計算雙方商品與貨幣之間的換算關系,就能完成交易,X小麥=Y元=A手機,而不是碰到市場上的新品時兩眼一抹黑,心裡犯嘀咕這個新手機到底能得吃多少斤的肉啊?
貨幣形式
人類一開始的一般等價物還不固定,它可能是某種貝殼,也可能是幾斤稻谷,又或者是沙漠的幾桶水,它們都具有現如今紙幣的支付功能,說白瞭就是“硬通貨”。現在這個“硬通貨”基本固定為黃金等貴金屬,當然紙幣、電子貨幣都有相同的功能,微信裡面的錢和錢包裡的錢都具有支付功能。
商品的拜物教性質
在《小王子》裡面有這麼一段話——如果你對大人們說:“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磚蓋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戶上有天竺葵,屋頂上還有鴿子……”他們怎麼也想象不出這種房子有多麼好。必須對他們說:“我看見瞭一幢標價十萬法郎的房子。”那麼他們就驚叫道:“多麼漂亮的房子啊!”
商品形式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性質,從而使商品一生產出來就帶有著它所特有的社會屬性,大部分人對於某件商品的好壞,某個人地位的高低都是由它所擁有的商品標價來判斷的,我們普遍認為10塊錢一雙的鞋不如5000塊一雙的鞋的質量好,穿5000塊一雙鞋的人比10塊一雙鞋的人厲害。同樣,開幾百塊自行車的人沒開幾千萬豪車的人牛逼。
之前還有個名媛圈新聞,一群女生靠眾籌來打造自己使用奢侈品的高大形象,以此形象來吊凱子。這就是商品拜物教的典型案例,人們崇拜高價商品,進而崇拜高價商品的使用者,商品在此時不僅具有使用價值,它還附加瞭其社會屬性。
一部分拜物教信徒通過使用高端奢侈品來表現自己高人一等的社會地位,對他們來說高標價意味著高地位,持有這樣觀念的人數不勝數,他們的信徒將會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直到塞滿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商品的交換過程
對商品所有者(老板)而言,商品是交換價值的承擔者,是一種交換手段,他們通過出售自己的商品來取得對自己具有使用價值的商品。一切商品,對它們的所有者來說,都不具有直接的使用價值,而對它們的非所有者而言,卻具有使用價值,因此,商品必須交換,交換則意味著雙方價值關系的互換。
商品對其所有者而言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職責,比方說武大郎賣燒餅,他賣的燒餅大部分是賣給別人吃的,自己吃的很少,燒餅對他來說沒有使用價值,而他用賣燒餅的錢去買衣買米,燒餅在他這裡充當著貨幣的功能,燒餅——錢——米,隨著勞動產品轉化成商品,商品也在一定程度上轉換成貨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