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一種剛需。◆ ◆ ◆ ◆ ◆“不讓孩子去體驗,不讓他們去嘗試藝術,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將找不到工作,因為他沒有辦法競爭過機器”,馬雲的這番話有些絕對,但並不是沒有道理。
美國國傢教育科學院曾做過一個調查,在對 1999-2000 學年度與 2009-2010 學年度的藝術教育進行對比研究時,做過一個有 5 萬多畢業生參與的問卷調查。其中有一個問題是“什麼知識最有用”,結果頗感意外。畢業 1-5 年的學生答案是“基本技能”,畢業 6-10 年的回答是“基本原理”,畢業 11-15 年的結論是“人際關系”,而畢業 16 年以上的則提出:藝術最有用。我想,這裡說的“有用”並非是直接轉換成物質的有用,而是被藝術浸染後擁有的一種感知世界和獨立思考的的能力。
蔡元培認為,美育的目的在於陶養人的感情,認識美醜,培養高尚的興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實際上,藝術從來不是藝術本身,而是整個人生觀。
b75e053a4d2899d6a08b34d1ffec5d9b
每個兒童都天生擁有藝術的心靈。◆ ◆ ◆ ◆ ◆藝術教育,一定是潤物細無聲的。在一個傢庭中,隻有當父母從內心愛上藝術的那一刻,這一切才真正發生。對個體而言,藝術教育在生命的早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在所有年齡階段中,兒童與藝術最近,每個兒童都天生擁有藝術的心靈。
81b6f35bd9e025e38148fd2f8950c521
通過藝術的教育,能開發兒童的藝術本能,能使兒童感知到世界的多種形式,如色彩、聲音、韻律等。正因為如此,一些有遠見的教育傢主張,在 7-14 歲期間,藝術教育應該成為學校生活的主旋律。
智識教育強調的是邏輯的、理性的認知能力,更多在開發人的左腦。藝術教育則側重於直覺的、感性的認知能力,更多在開發人的右腦。 從腦科學角度來說,藝術協調著人的左右腦,使兩者既保持相互的平衡,又在相互促進中得到提升和發展。
美育喚醒和塑造兒童發現美的眼睛。◆ ◆ ◆ ◆ ◆人類天生具有一定的創造能力,創造能力的強弱也是考察一個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準。藝術思維側重於直覺,具有跳躍性、非線性的特點,因此在很多類型的發明創造的過程中,都會起到關鍵的鏈接作用。 在這個意義上說,當“人轉向藝術時,就進入瞭創造活動的實驗室”。
康德對此做瞭這樣的描述:“藝術是神聖的,它比科學更高深、更深刻。它揭示的真理超越瞭科學的范疇。”這句話從一個側面揭示瞭藝術創作具有原創性,是一個發明的過程,是從無到有的過程。羅丹說: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而要培養善於發現美的眼睛,藝術教育必不可少。藝術教育對於喚醒與塑造兒童的美感具有重要作用。
e08e990de17d13e790722441bc795b8e
每個兒童內心深處都有一種審美的潛能,隻是它取決於是否能夠被喚醒,又是否在相應的精確之後,能夠被綜合塑造為更高層次的美的意境。
通過藝術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種子,可以形成螺旋上升的經驗結構,形成足夠豐富的感受、感知以及溝通能力。因而,藝術教育也是對美感的喚醒。
生活方式轉變,更“藝術化”。◆ ◆ ◆ ◆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人的心理普遍存在承受力小,調適能力差,凈化能力弱等問題。而藝術由於它直接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與人的身心關系最為緊密,並在人的理性和感性沖突之間找到平衡,使人的生活方式由“物質化”向“藝術化”轉變,這也是藝術教育所特有的精神救贖的功能。
在日本等國傢,用藝術治療心理疾病,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治療技術。如通過繪畫療法,讓病人釋放並表達自己;通過音樂療法,讓病人發泄情緒;通過戲劇療法,讓病人借助於表演回歸自我......
人的一生雖然漫長,可做的事情看似很多,但其實真正能做的,不過隻有一件而已,這件事就是一個人來到世間的使命。
藝術教育的價值就在於喚醒每一個人心中的潛能,幫助他們找到隱藏在體內的特殊使命和註定要做的那件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