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賞析蘇軾的詠橘詩詞,在東坡詩詞中深度領悟蘇軾對禪宗的理解與演進過程,以及禪宗的文史與歷史背景。領會詩人強調眾生平等,追求心性的自由,以般若大智慧調和瞭儒釋道三傢教義融入實用。讀蘇軾橘詩,品東坡禪意。
柑橘因其美味可口,《漢書》記載自西漢起在巴蜀、交趾等地設橘官,主貢禦橘。如今重慶雲陽縣 ,湖北秭歸、江西南豐等地都是著名的柑橘產地,每年都會舉辦橘子節,盛況空前。
d5e97644aeb0491fdecddbc4c3dfcc5b附圖 宋 趙令穰 橙黃橘綠圖
蘇軾《贈劉景文》:“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1090年蘇軾任杭州知州,在保養朋友劉景文(時年58歲)後作瞭一首詩,以鼓勵劉景文。
詩的前半句說荷盡菊殘(意指年齡大瞭),但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氣節。詩句猶如一幅白描山水畫,從春至秋,寫盡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以襯托秋冬之際的美物-橘子和橙子。橙黃橘綠,生機盎然,以此來勸朋友切莫意志消沉,要廣闊的胸襟。
蘇軾與劉景文相互唱和留下瞭不少佳句:
四海共知霜鬢滿,重陽曾插菊花無
一朝寂寞風雨散,對影誰念月與吾。
路人不識呼尚書,但見凜凜雄千夫
豈知入骨愛詩酒,醉倒正欲蛾眉扶
5d52993aaffd0adec0d17f837c532222附圖 北宋 蘇軾 字帖
《浣溪沙 詠橘》為詩人於1082年12月品嘗柑橘時所作,讀來齒有餘香:“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綠葉照林光。竹籬茅舍出青黃,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吳姬三日手猶香”。
《次韻僧潛見贈》,附圖摘取一部份:“秋風吹夢過淮水,想見橘柚垂空庭。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彭城老守何足顧,棗林桑野相邀迎”。
《遊白水山》:“仙山一見五色羽,雪樹兩摘南枝花。赤魚白蟹箸屢下,黃柑綠橘籩常加。糖霜不待蜀客寄,荔枝莫信閩人誇。恣傾白蜜收五稜,細劚黃土栽三椏”。
這幾首都是詩人後期作品,佛禪之意很濃。“君少與我師皇墳,旁資老聃釋迦文”,年輕時詩人開始接觸佛法。佛教自盛唐以來,盛行於江南地區。自六祖慧能以後,禪宗開始對源傳印度佛教進行瞭顛覆性的改革,變成純粹中國化的、擁有老莊底蘊的大眾化哲學思想,得到瞭士大夫階層的接受與廣泛傳播。而蘇軾失意苦悶之時,在黃州、蘇杭、惠州為官許久,起起落落,在詩歌上深受禪宗影響。
北宋 李成 晴巒蕭寺圖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軾遊歷大半個中國,與眾多僧人交友,拜訪瞭許多名山古剎,留下瞭眾多詩篇。
《麻田青峰寺之下院翠》:不到峰前寺,空來渭上村,馬困嘶青草,僧留薦晚飧
《屈原塔》: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至今滄江上,
投飯救饑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過木櫪觀》:石壁高千尺,微蹤遠欲無。飛簷如劍寺寺,古柏似仙都
《留題峽州甘泉寺寺》: 輕舟橫江來,吊古悲純孝。逶迤尋遠跡,婉孌見遺貌。清泉不
可挹,涸盡空石窖。古人飄何之,惟有風竹鬧。行行玩村落,戶戶懸網罩。民風坦和平,
開戶夜無鈔。叢林富筍茹,平野絕虎豹。
《贈惠山僧惠表》:行遍天涯意未闌,將心到處遣人安。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嚴》已不看。欹枕落花馀幾片,閉門新竹自千竿。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楊梅尚帶酸
《遊西菩提寺》:路轉山腰足未移,水清石瘦便能奇。白雲自占東西嶺,明月誰分上下池。黑黍黃粱初熟後,朱柑綠橘半甜時。人生此樂須天付,莫遣兒曹取次知。
《遊金山寺》: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悵然歸臥心莫識。
《送楊潔》:天門夜上賓出日,萬裡紅波半天赤。歸來平地看跳丸,一點黃金鑄秋橘。太華峰頭作重九,天風吹灩黃花酒。
《道者院池上作》:下馬逢佳客,攜壺傍小池。清風亂荷葉,細雨出魚兒。井好能冰齒,茶甘不上眉。歸途更蕭瑟,真個解催詩
《新渡寺送任仲微》:春陰欲落雪,野氣方升雲。我遊清潁尾,想見翠被君。古來聚散地,與子復言分。倦遊安稅駕,瘦田失歸耘。獨宿古寺中,荒雞亂鳴群。送子以曉角,幽幽醒時聞
《叩羅浮道院》:追歡地,寒窗夢不成。笑談驚半夜,風雨暗長檠。雞唱山椒曉,鐘鳴霜外聲。隻今那復見,仿佛似三生。
《水月寺》:千尺長松掛薜蘿,梯雲嶺上一聲歌。湖山深秀有何處,水月池中桂影多。
附圖 清 王時敏 蕭寺晚晴圖
詩人一生經歷起起落落,詩賦雙絕,傳唱千古,其與禪宗的交往,由早期的走馬觀花、詩詞唱和,逐漸浸潤其中,最終在烏臺詩案以後,以禪宗思想為基礎的人生哲學構成瞭他曠達的風格與超越的情懷。
如早期詩作《初發嘉州》:“朝發鼓闐闐,西風獵畫旃。故鄉飄已遠,往意浩無邊。錦水細不見,蠻江清可憐。奔騰過佛腳,曠蕩造平川。野市有禪客,釣臺尋暮煙。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奔騰過佛腳,曠蕩造平川句,走馬觀花意氣風發。
《萬山》一作中:西行度連山,北出臨漢水。漢水蹙成潭,旋轉山之趾。禪房久已壞,古甃含清泚。下有仲宣欄,綆刻深容指。回頭望西北,隱隱龜背起。傳雲古隆中,萬樹桑柘美。月炯轉山曲,山上見洲尾。綠水帶平沙,盤盤如抱珥。山川近且秀,不到懶成恥。問之安能詳,畫地費簪箠。全詩觀景、遊寺、賞山、懷古,雖然描瞭寺院,但沒有任何佛理思想。
《王維吳道子畫》:何處訪吳畫,普門與開元。開元有東塔,摩詰留手痕。吾觀畫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實雄放,浩如海波翻。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亭亭雙林間,彩暈扶桑暾。本詩作寫的是佛教主體的畫作,詳細品評兩人的畫風,娓娓道來淋漓盡致。
《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本詩中“雪泥鴻爪”,與佛教中的“空中鳥跡”典故相合,該典故出自《華嚴經》:“譬如鳥飛虛空,經百千年,所遊行處不可度量,未遊行處亦不可量”,《五燈會員》:“雪霽長空,迥野飛鴻。段雲片片,向西向東”,這裡來比喻人生的空幻和無常,暗合著禪宗的‘本來無一物’的人生觀,這篇七律名作已經與禪宗思想有深刻的交集瞭。
8833f5482c7ea49e07d490ea56f43f29附圖: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圖
“心衰面改瘦崢嶸,相見惟應識舊聲”,烏臺詩案對詩人產生重大影響,其後的多次貶謫,越貶越遠,佛禪思想成為其逆境中的精神支柱。禪宗人生如夢、隨緣自適、自性清靜的思想讓他在各種逆境之中安之若素,處之泰然。
《扁舟浮震澤》詩中,香知是曹溪口,眼凈同看古佛衣,水香源出《南華經》”有婆羅門智藥者,南遊至曹溪口,掬水聞香“,用此典,取”水洗禪心俱眼凈“之意。
《和黃庭堅食筍》:似僧有發,似俗無塵。非夢中夢,無身外身.蘇軾在這裡記錄瞭一個夢幻般的經歷。約1082年,詩人與太守出東郊勸農,歸登快閣隱臥休息,做夢夢到吃鮓魚飯,醒來還覺得口有餘香,起來散步走到樹林中時,碰到一個老太太在哭祭自己的孩子,墓前正擱著一碗鮓魚飯,而且那個孩子的祭日正是黃庭堅的生日。“食筍乃餘債“源出《楞嚴經》:”償其宿債“。
《武昌酌菩薩泉送王子立》送行無酒亦無錢,勸爾一杯菩薩泉。何處低頭不見我,四方同此水中天。本詩源出欏嚴經: “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觀”之語義。其功名利祿、塵世榮華皆為雲煙"。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本詩是寫佛理,也可以說是禪意詩。以明心見性的自我開悟,將現實生活中的山山水水表達為人生意義的體會,極富哲理啟人心智。詩人在後來的詩作《觀潮》中:“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對禪意的認識達到一個更高的高度,可以說是徹悟之後的境界,超越瞭凡夫俗見,心中瞭無執著掛礙,為千年來國人的紅塵修行提供一個精神支撐的典范。
附圖 金 武元直 赤壁圖
詩人有大量詩文表現佛理禪意,但同時也有詩文詆毀佛教,如《神釋》篇:“莫從老君言,亦莫用佛語。仙山與佛國,終恐無是處“,他和佛印和尚的唱和中,也多次嘲諷佛教。所以蘇軾對佛教是以辯證的思想去看待的。
而對道傢,蘇軾“本期於靜而達”,而非“為出生死,超三乘”,非常肯定三教合一的思想,認為“使漢初有此書,則孔老為一:使晉宋間有此書,則佛老不為二“(老子解 序)。《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人生短促、世事無常的感嘆,明顯屬於佛傢的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而物我為一的宇宙觀和人生觀,有限與無限間的相對關系,明顯來源於莊子的《齊物論》、《大宗師》等篇。
“東岡松柏老,西嶺橘柚秋。著意尋彌明,長頸高結喉。無心逐定遠,燕頷飛虎頭。君方卒功名,一泛范蠡舟“,這首《鼓盆勸學佛》,這際上講的都是道傢的事情,是在勸人歸隱,而非勸人學佛。
詩人其實摒棄的是神道設教,接受的人生哲學。最終以禪宗思想為基礎的人生哲學構成瞭他曠達的風格與超越的情懷。“青青翠竹,無非般若”,強調眾生平等,追求心性的自由,以般若大智慧調和瞭儒釋道三傢教義融入實用。
《豬肉頌》: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傢君莫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