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每當手機屏幕亮起,看到有人來電時,我心裡就湧起一陣陣的焦慮和煩躁。我經常會假裝沒聽到電話,等這個人的鈴聲過去後,再打開微信詢問對方有什麼事。
現在的年輕人怎麼不愛打電話瞭?這個像是長輩經常問的問題,現在正在變成一個普遍的事實。
“煲電話粥”已經是過去時
翻開我的通話記錄,除瞭外賣和快遞,我幾乎沒有再用電話和別人聯絡過。無論是預約餐廳,咨詢客服,還是和父母好友聊天,隻要能不打電話,就盡量不打。
這樣的行為在老一輩看來簡直不可思議,他們不明白我們為什麼願意在手機上花好幾個小時,卻不願意在電話上花幾分鐘。
英國電信局今年調查瞭15萬名英國人使用手機的情況,發現四分之一的人每月使用手機打電話次數不足5次,6%的人從來不用手機打電話,即使打電話,通話時間也相當短,將近三分之二的人不足1分半便結束通話。
調查發現,隻有15%的年輕人認為打電話是最重要的溝通方式,相比打電話,年輕人喜歡通過社交軟件發信息“聊天”,即使和發送對象在同一個房間。因為年輕人經常盯著手機屏幕,所以他們沒有鈴聲也能接到電話。
來自美國的另一個研究數據表明,在2011年,人均每天平均會接到12個或以上的電話;而在2015年,另一個針對消費者行為的研究小組數據指出,這個數字已經下降到瞭低於6個。又5年過去,如今人們對打電話的抵觸情緒更高,除瞭快遞員和外賣小哥,能夠讓人願意接聽的通話已經不多瞭。
如今,隨著社交網絡的發展,文字及語音信息通訊已經十分普遍,我們早已習慣用微信來替代電話,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願意打電話,甚至患上瞭電話恐懼癥Telephone Phobia。
@小七:我電話經常設置成靜音,聽到電話鈴聲或者震動,就會感到神經緊張甚至嚴重焦慮。每次通電話的時候都會急著想掛,希望自己是先掛電話的一方。
@沙門:我從不自動打電話,也不主動接電話。每次親友打電話過來,都會刻意忽略,再以微信回復正在忙或不方便通電話,用微信說就好。
到底是什麼讓我們把簡單的通話當作洪水猛獸一樣看待呢?
不愛打電話,是我們對失控人生的反感
對於像我這樣患有電話恐懼癥的人來說,打電話是一件很有壓力的事情。每當鈴聲響起,我必須深呼一口氣,先在心裡給自己打過氣,才敢接起電話。
用電話交流常常意味著失控和不確定,我們無法預先知道對方要說什麼,卻又得立刻給出答復。這讓我從接通電話的那一刻起,就得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迅速轉動腦筋,想好怎麼應對對方的問題。
即使是這樣,因為缺少思考和反應的時間,我總是在掛完電話後,後悔剛剛沒發揮好,或者說錯瞭話。我身邊有很多朋友都深有同感,他們有的甚至會在打電話前把要說的東西全寫下來,這樣才能安心。
記得有一次參加電話面試,在開始前我信心滿滿,覺得一切沒什麼問題。但等到實際接通電話的那一刻,我變得非常緊張。
因為在電話裡,我必須在下一刻就給出回復,這意味著我得在幾秒鐘的時間內就想出答案,害怕自己說錯話,讓對方誤解。這樣的快節奏讓我倍受壓力,好幾次在還沒有頭緒的情況下,就得慌慌張張地回答。
6dc9c0486e24116931af87f41b39b88c
這場面試我的表現與預期相差甚遠,哪怕是一些預料到瞭的問題,我仍然回答得結結巴巴。遇到一些出乎意料的問題,那就更糟糕瞭,我在電話那端支吾半天,答不出個所以然來。
等到掛斷電話的那一刻,我才發現自己出瞭一身的汗,背後的衣服也早已濕透瞭。後來復盤時我發現,如果可以不用急著立刻回復,很多地方我原本可以表現得更好。
和電話相比,用微信溝通的好處在這時就顯現出來。當收到別人的消息後,比起下一秒就回復,我們擁有充分的時間,可以等想好瞭再回。這一點點延遲,能讓我們喘上一口氣,在思考過後,給出一個周全的、不後悔的回答。
4cba8f84d021b109f426943dc66274c0
不愛打電話,是我們對社交距離的尊重
雖然沒有明說,但現在人們交往時,都默默遵循著一種社交禮儀。就是當需要聯絡他人時,比起直接打電話,應該先在微信上溝通。如果貿然地打電話過去,對方不一定有空,也不一定方便接聽。
每當有人來電時,我們通常都會有“有什麼不能在微信上說的,為什麼非要打電話”的想法。這是因為直接的電話轟炸打擾瞭我們的個人空間,讓人覺得冒犯和唐突。
2ebff9683f5eefd7470f9a9da6acc6eb
在我上大學時,外公外婆就常常打電話來關心我過得怎麼樣。老一輩習慣瞭直接打電話,然而他們打來時,我要麼在上課,要麼在趕作業,正好有空的時候非常少。
哪怕正好湊得上,有的時候我正處在沮喪低落的情緒中,實在沒有心情聊天。有時勉強接起,匆匆忙忙說個一兩句;有時不得不掛斷,卻又會讓他們擔心。
最後想來想去,我還是教會瞭外公外婆用微信來聊天。這樣我就可以等到有空或者方便的時候,再去回復他們的消息,而不用在電話鈴聲響起後,不得不打斷當下的事去接聽。
從此以後,每當我想要和別人聯絡時,我學會瞭將心比心,先用微信去和對方交流。這樣給互相之間留有一點社交距離,既尊重瞭對方的個人空間,又能把打擾減到最低。
不愛打電話,
是我們對繁文縟節的拒絕
電話溝通的另一個弊端,是它包含瞭太多繁文縟節。有時一句話就能說明白的事,如果打電話,常常省不瞭一番寒暄客套。我們從小受過的教育告訴我們,如果不先客氣問候一下對方,是不禮貌的行為。
這就導致瞭我們打電話時,會從最近怎麼樣,工作學業是否順利,再到傢裡人的身體是否健康,全部都問一遍。等終於談到正題的時候,時間已經過去一大半瞭。
想起有一回朋友打電話來,想詢問我能否幫她一個忙。或許是因為不好意思,她繞來繞去先和我寒暄瞭大半天,最後才提及正事。偏偏我當時正著急地趕時間,恨不得她能跳過前面大段的客套,直接點明正題。
如果用微信來溝通的話,我們隻需要發一則消息就能夠表明來意。這樣省下瞭沒必要的客套,節約瞭大段的時間和精力。
我們是沉默的一代,卻不是孤獨的一代
因為不愛打電話這件事,我們被稱為“沉默的一代”。對於這個現象,有人批判,有人擔憂。人們大多擔心的是年青一代不愛打電話,會不會意味著社交能力的衰落和親密關系的難以建立。
在一定程度上,電話溝通確實能鍛煉社交能力。如何在短時間內迅速地反應,周全地說話,這些都是我們能從打電話中學習到的。
同時,電話溝通也能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更親密。當親耳聽到對方的聲音,感受對方的情緒,我們的嬉笑怒罵不再隻是隔著冷冰冰的屏幕,人們之間的距離也更近瞭一步。
然而,不愛打電話卻並不等同於不善於構建社交關系和親密關系。我們不愛打電話,更多是因為不願再被電話溝通的種種弊端束縛。
如今,我們的聯絡方式早已從電話轉變到微信這樣的社交軟件上。在這些社交軟件上,我們更能隨時隨地、沒有負擔地和別人溝通聯絡,一起分享快樂、分擔壓力。
不喜歡打電話不是問題,重要的是找到讓自己舒服的人際狀態,我想我們或許是沉默的一代,卻並不是孤獨的一代。
-END-
作者: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