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幻觉:没有外界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其中幻听最常见。
2. 感知综合障碍:是指患者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能够正确感知,但对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产生错误的感知。
3. 非真实感/现实解体:患者感到周围事物和环境变得不真实,犹如隔了一层纱窗;见于抑郁发作、分离(转换)性障碍、精神分裂症。
4. 思维奔逸:思维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转换加速,表现为特别健谈、语速快、语量多,伴主题随境转移、音韵联想、字意联想,严重时可有思维压力感(思维不寻常增快,思维不但量大而且丰富多彩);多见于躁狂发作。
5. 思维散漫/联想散漫:表现为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障碍;患者认真讲了一段话,每句都可成立,但每句话之间无逻辑联系,以致别人不能理解其要说明什么;即使要求澄清,患者也不能表达清楚;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严重的思维散漫称为思维破裂,表现为语词的堆积。
6. (病理性)赘述:思维联想过于迂回曲折,枝节过多;在叙述某件事时加入许多不必要的细节以致无法使所要讲的事物/问题简明扼要,但最终能够回答相关问题;患者并不觉得自己说话囉嗦,反而认为这些都是必须的内容;见于癫痫、器 质性精神障碍、老年痴呆。
7. (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属于概念转换,以无关的、不被共同理解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解释,他人无法理解;见于精神分裂症。
8. 妄想:是指在病态推理/判断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病理性歪曲信念;其内容与事实不符、与患者的文化水平和社会背景也不符、无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坚信不移,难以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加以纠正;属于思维内容障碍,是精神病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9. 原发性妄想:是一种无法以既往经历、当前处境和其它心理活动等加以解释的妄 想;如果排除器质性疾病,原发性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常在以下妄想体验的基础上形成:①妄想心境;②妄想表象;③突发性妄想观念;④妄想知觉。
10. 强迫观念:是指在患者脑中反复持续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 维,明知不合理和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常伴有痛苦体验;多见于强迫症。
11. 强制性思维:感到脑内涌现大量无现实意义、不属于自己的联想且不能控制(思维自主性障碍),多突然出现、突然消失,内容多变;见于精神分裂症。
12. 强迫动作:指患者明知没有必要,却难以克制的去重复做某种动作行为;如果不重复,患者往往焦虑不安,多与强迫思维有关;常见于强迫症、精神分裂症。
13. 强迫障碍(OCD):患者表现出源于自我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多数患者认为这些观念和行为是没有必要的/异常的,是违反自己意愿的,强迫与反强迫的激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但无法摆脱,病程迁延者表现出仪式行为,此时焦虑和痛苦减轻,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14. 超价观念:是一种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均有一定事实根据,并不十分荒谬离奇,也无明显逻辑推理错误,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障碍。它与妄想的区别在于其形成具有一定的性格和现实基础,伴强烈情绪体验,内容较符合实际;可通过解释减轻/消失。
15. 心因性遗忘/界限性遗忘/分离性遗忘:对以往某一特定时间段的经历不能回忆(常和该时间段内的不愉快事件有关),具有高度选择性;多见于分离 (转换)性障碍。
16. 虚构:在遗忘的基础上,患者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的事件来填补记忆的缺损;其叙述的内容常常多变、易受暗示影响、带有荒诞色彩、常瞬间遗忘;多见于各种原因所致器质性精神障碍。
17. 定向力障碍:是指对环境或自身状况认识能力的丧失或错误;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伴意识障碍,是意识障碍的一个重要标志;精神分裂症可出现双重定向力。
18. 情感高涨:正性情感活动明显增强,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与环境不相符的病态喜悦,自我感觉良好,常伴明显夸大色彩,易引起周围人的共鸣;多见于躁狂发作;在智能障碍基础上出现的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的情绪高涨状态称为欣快,表情比较单调刻板,往往会给人以呆傻的感觉,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
19. 矛盾意向:表现为对同一事物,同时出现两种完全相反的意向,但患者并不感到这两种意向的矛盾和对立,没有痛苦和不安;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
20. 协调性兴奋/躁狂性兴奋:动作行为的增加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与环境密切相关,行为是有目的的、可理解的,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和整个精神活动是协调的;多见于躁狂发作。
21. 木僵:是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的完全抑制,并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轻者表现为少言、少动、表情呆滞,无人时可自动进食、自行大小便,称为亚木僵状态;重者表现为不言不语、不动、不食,面部表情固定刻板,保持一个固定姿势,大小便潴留,对刺激缺乏反应,称为僵住;见于精神分裂症、严重抑郁发作、应激障碍、 器质性精神障碍、严重药物反应。
22. 蜡样屈曲:患者静卧/呆立不动,但身体各部位可任人摆布,即使是极不舒服的姿势,也能较长时间和蜡塑一样维持不动;患者意识清楚,事后能回忆,只是当时不能抗拒;若患者平躺时将其枕头取走,仍能长时间保持头部抬高的姿势不变(“空气枕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23. 作态/装相:指患者用一种不常用的表情、姿势或动作来表达某一有目的的行为;如做出古怪的、愚蠢的、幼稚的动作、姿势、步态和表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障碍。
24. 自知力/领悟力/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状态/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有自知力的判断标准:①意识到出现了别人认为是异常的现象;②自己认识到这些现象是异常的; ③认识到这些异常是自己精神疾病所致;④意识到治疗是必须的。
25. 自知力缺乏: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状态/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的缺乏;神经症患者自知力一般保持完整;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自知力一般是缺乏的(重要标志)。
26. 幻觉妄想综合征:以幻觉为主,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相应的妄想;幻觉和妄想联系紧密,且相互影响;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和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7. 躁狂综合征:以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为特征;主要见于躁狂发作、器质性精神障碍;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抑郁药也可引起类似发作。
28. 抑郁综合征: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和活动减少为特征;主要见于抑郁发作、器质性精神障碍;某些药物如利血平等也可引起类似发作。
29. 遗忘综合征/柯萨可夫(Korsakoff)综合征:是由脑器质性病变所致的选择性/局灶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无意识障碍,智能相对完整,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障碍、定向力障碍和虚构。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颅脑损伤、脑肿瘤及其他器质性因素所致的精神障碍。
30. 易人综合征/Capgras 综合征:由法国精神病学家 Capgras 提出;患者认为他周围某个非常熟悉的人(多为自己的亲人)是其他人的化身;这种情况并非感知障碍,因为患者认为周围人的外形并无改变/稍有改变;实质是偏执型妄想,见于精神分裂症。
31. 虚无妄想综合征/替身综合征/Cotard 综合征:患者感到自己已不复存在,或是一个没有五脏六腑的空虚躯壳;多见于高龄的抑郁症(特别是伴激越性症状者),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老年痴呆。
32. 精神病超高危风险(UHR):是指处在精神分裂症前驱期(也称超高危期,是指从首次行为改变开始到首次精神病发作之前的阶段),一般已出现功能下降并伴有感知、思维、言语和行为等精神症状,如猜疑、注意力下降等等。
33. 谵妄:因急性起病、病程短暂、病情发展迅速,又被称为“急性脑综合征”。是一组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尤以意识障碍(清晰度降低伴意识内容改变)为主要特征(波动性、昼轻夜重),尚有记忆障碍和定向障碍,伴幻觉、错觉(多恐怖性)、情绪和行为障碍,常伴躯体疾病发生,事后可部分/全部遗忘。
34. 精神病:认知功能损害少见、EEG (脑电图)一般正常;但当实验室检查结果不支持有器质性改变时,应当考虑精神病的可能性;当精神病引起谵妄症状时,称为假性谵妄。
35. 痴呆/慢性脑综合征:是一组严重的、持续的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智力减退状态,伴不同程度记忆减退、人格改变,但无意识障碍;其发生往往具有脑器质性病变的基础;65 岁之前发生痴呆时称为早老性痴呆。
36. 假性痴呆: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部分患者可产生一种类似痴呆的表现,而大脑组织结构并无任何器质性损害;经治疗后,痴呆样表现很容易消失;多见于分离(转换)性 障碍、应激障碍。
37. 刚塞(Ganser)综合征/心因性假性痴呆:是分离(转换)性障碍的一种特殊类型;表现为能理解简单问题但却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核心症状),往往给人以故意开玩笑的感觉;行为方面也可出现异常,如将钥匙倒过来开门;但对某些复杂问题,却能给出正确应付,一般生活也能自理;可伴幻觉、意识朦胧和定向障碍。
38. 童样痴呆:以行为幼稚、模仿幼儿的言行为特征;表现为说话嗲声嗲气、含糊不清,犹如刚学说话的幼儿,行为动作稚气十足。
39. 阿尔兹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疾病,常起病于老年期/老年前期,进展缓慢,为老年痴呆的首位原因;病理表现为大脑弥漫性萎缩、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分早发型、晚发型、家族性、散发性;早期表现为近记忆减退,晚期发展为不可逆的痴呆综合征。Hachinski评分<4分。女>男
40. 血管性痴呆(VD):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所致的痴呆,也称多发性梗塞性痴呆;是老年期痴呆的第二位原因;颅外动脉栓子是主要原因;起病相对较急,一般在脑卒 中后痴呆症状变得明显,病程呈波动性、阶梯式加重;智能障碍可仅累及部分认知功能而呈 “斑片状”,情感症状较为常见。。Hachinski评分>7分。
41. 肝脑综合征:是由严重的肝脏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总称;分为前驱期、昏迷前期、昏睡期、昏迷期,但临床表现可相互重叠。
42.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少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
43. 妄想性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是一组病因不明、发展缓慢、以系统性妄想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妄想多持久,有时可持续终生;多30岁以后起病,妄想内容以被害、嫉妒、诉讼、钟情、夸大、疑病等常见,很少出现幻觉。一般不会出现人格衰退和智能缺损,并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发病年龄约为40岁,女>男,多为已婚和有职业者。
44. E.Bleule“4A”症状:即联想障碍+情感淡漠+矛盾意向+内向性,Bleule认为“4A”症状时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症状,而幻觉、妄想等是附加症状。
45. 首级症状(FRS)/Schneider的一级症状:是具有高度特异性和强烈阳性预测价值的 11 项症状; 即争论性幻听、评论性幻听、思维鸣响、思维播散、思维抽去、思维插入、思维中断、躯体被动体验、情感被动体验、冲动被动体验、妄想知觉;70%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存在这些症状,但对阴性症状的诊断价值不足,且有些症状(如思维散漫)非常具有特异性但不属于首级症状。
46. 心境障碍: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明显而持久的心情/情感高涨/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功能性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主要表现为抑郁障碍(MDD)、双相障碍(BPD)、恶劣心境、持续性心境障碍等
47. 难治性抑郁症(TRD):是指使用现有的 2 种或 2 种以上不同化学结构的抗抑郁药,足量足疗程治疗无效/起效甚微,同时符合 CCMD-3 或 ICD-10 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者
48. 预后结果“5R”:有效(response)、缓解(remission)、临床痊愈(recovery)、再燃(relapse)、复发(recurrence)
49. 扩大性自杀:见于严重抑郁患者,认为活着的亲人也非常痛苦,可在杀死亲人后再自杀。
50. 惊恐障碍/急性焦虑障碍:突然发作的、不可预测的、反复出现的、强烈的惊恐体验,一般历时 5~20min,伴濒死感/失控感,常体验到濒临灾难性结局的害怕和恐惧,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发作期间意识始终清晰
51. 社交焦虑障碍 (SAD)/社交恐惧症 :显著而持续地害怕在公众面前可能出现羞辱和尴尬的社交行为,担心会被别人嘲笑、负性评价自己的社交行为,并在相应的社交场合持续性紧张/恐惧;尽管患者意识到这种情况是不合理的。
52. 广场恐惧症:患者害怕离家/独处,害怕处于被困、窘迫、无助的环境(如公共交 通、广场),患者认为这些地方难以逃离、无法获得帮助而恐惧不安;一个值得信赖的亲友陪伴可明显减少惊恐发作。
53.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是一种以持续、全面、过度的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患者常有不明原因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并有显著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肌肉紧张和运动性不安,但焦虑和周围任何特定的情境无关;患者能够认识到这些担忧是过度和不恰当的,但不能控制,因难以忍受而感到痛苦。
54. 应激发生三要素:应激源、个体易感素质、支持系统的保护作用。人类的应激源按不同的环境因素可分为三大类:外部环境、个体内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
55.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PTSD的终生患病率为1%-14%,女性约为男性的2倍,PTSD共患病率高,常见的有抑郁症、酒精滥用或成瘾、恐怖症等。这是临床症状最严重,预后最差的应激相关障碍。至少有1/3的患者因为疾病的慢性化而终身不愈,PTSD的自杀率是普通人的6倍。
56. 闪回:患者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反复出现各种形式的错觉、幻觉构成的创伤性事件的重新体验。
57. 失眠障碍:是指尽管有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环境,依然对于睡眠时间和睡眠环境不满足,并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58. “过度觉醒假说”:认为失眠是一种过度觉醒的障碍,体现在躯体、情感、认知及皮层等不同水平上并且不仅仅是夜间睡眠的缺失,而是横跨24h的高觉醒状态。
59. “3P假说”:是指易感因素、促发因素和持续因素,是用来解释失眠的发生、发展和持续的认知行为假说。
60. 精神发育迟滞MR:是一组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18岁)之前起病,以智能低下、学习困难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病因复杂,可单独存在,也可共患其它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是导致人类残疾的主要原因。
61. 儿童孤独症/Kanner’s 三联征:起病于婴幼儿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核心症状)、语言发育障碍(就诊的主要原因)、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多伴精神发育迟滞。
62. Asperger 综合征: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多见于男孩;也存在社会交往的实质性损害和重复、刻板、局限的活动。
63. Rett 综合征: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多见于女孩;早期发育正常,通常在出生后 7~24 个月起病,以运动技能和智能进行性衰退为特征。
64.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 活动过多和冲动,影响学习效率和人际交往;智力多正常,常共患学习障碍、品行障碍等。
65. 抽动障碍:是发病于18岁前,症状表现为肌肉运动和发声肌肉抽动的一组疾病。根据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最常见)、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Tourette 综合征三种临床类型。
治疗药物:氟哌啶醇、硫必利、苯胺咪唑啉
66. Tourette 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类抽动障碍;多 2~15 岁起病,男孩多见;表现为进行性发展的多部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同时存在,一般首发症状为简单运动抽动,随病程进展,抽动的部位增多、形式更复杂、频度增加,少数可呈间断性(<2m)。该病病程迁延,对社会功能影响大,预后较差。
67. 共情:也称同理心,指治疗师体认当事人内部世界,“设身处地”地使自己变成当事人,去知觉、思维和体验,进行“投入地理解”的态度和能力。
68. 精神康复:是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职业的和其他方面的措施,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训练和再训练,以减轻疾病因素所造成的的后果,尽量改善其社会功能,使精神障碍患者的能力得到提高,恢复或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水平,进而获得平等的权利参加社会生活,充分完成其与年龄、性别、社会与文化因素相适应的正常角色,履行应尽的社会职责。
69. 静坐不能:见于抗抑郁药物使用早期或剂量较大,表现为躯体不能放松,需要运动而无法控制,坐立不安,来回走动,两 腿不停地踏步样运动,内心紧张/焦虑,不能保持安静,严重时可有抑 郁/自杀,常伴肌张力增高的表现
70. 迟发性运动障碍TD:最严重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可能和 DA 受体阻断后超敏有关,表现为口面部吸吮肌、躯干、四肢的不自主运动,如不自主咀嚼、吸吮、鼓 腮、歪颈、四肢舞蹈样动作,严重时可有构音不清、进食困难。
71. 戒断状态:是指停用药物/减少使用剂量/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产生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本质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所致适应性反跳;一般表现为与所使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反的症状,包括精神症状、躯体症状和社会功能受损。
72. 震颤谵妄:是在长期酒依赖的基础上,突然停酒/减少酒量时,引起的一种短暂且有躯体症状的急性意识模糊状态;典型表现为有生动幻觉/错觉的谵妄+全身肌肉震颤+行为紊乱三联征,常伴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症状,发作有昼轻夜重规律性,恢复后可有遗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就是这样,理解背诵70+,期末检测就考4题。简答题放上来乱码啦,不想整理了,看后面有人需要再整理吧!祝各位医学生期末好运~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