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问我关于面罩共鸣和蝶窦共鸣的,因为我之前写过回答,就搬运过来,增加一些分析。
关于面罩共鸣和高位置,就是在我看来,都是同一个意思,包括蝶窦共鸣和面罩共鸣,都可以算作头腔共鸣,下边从生理的角度分析一下。
先上图。
窦,其实就是孔或者洞的意思。声乐上可以看成是气息的容器。
我们都知道,共鸣是物体共振发出的。
这些腔体,正是我们共鸣的容器。
而我们上图中的,额窦,筛窦,上颌窦,蝶窦,统称为鼻窦,也是我们头腔共鸣的主要容器,而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头部,是没有腔体可以共鸣的。所以也会有人说鼻腔就是头腔,这也是完全没问题的。
额窦的就是我们常会用到和了解到的眉心产生振动的地方。那块属于额窦的共鸣(共振)。
筛窦和上颌窦其实我们同样也听得比较多,就是我们常说的面罩共鸣和高位置。而这两个地方连得也比较近,所以才会有面罩那种比较片状的震动感。
这个共鸣因为有鼻腔通道可以进入,所以做起来相对简单。所以为什么有时我们会说顶起硬腭会比较好唱高音,就是因为顶起硬腭有助于打开我们的鼻腔通道。
最后是蝶窦,这个就听得比较少了。
蝶窦这个空腔大致是位于脊柱上端的地方。有的老师可能会把它称作脑后共鸣。就是当我们用头腔共鸣的时候,脑后那块通常也会有微微的震动感,实际这个振动就来源于蝶窦。
这个共鸣的声音表现是比较宽厚,会让声音成雾状,并且有种沙沙的特质。
蝶窦共鸣比例,国外的歌手和粤语地区的歌手会相对多一些,这主要和发音有关。
而比较典型以蝶窦共鸣为主的,除了玛丽亚凯莉,国内还有张惠妹。
张惠妹曾经就在好声音教学员的时候教过这个,大致就是让气息弧线相对再靠后些,并且颚弓在这时也是相对扩张的。
而一般我们国内都会提倡靠前发声。这样会帮助我们找到面罩。
而且本身普通话的发音也是靠前的,所以用到另外三个窦会比较多,同时也比较游刃有余。
英语和粤语的咬字都比较靠后。所以会更容易得出更多的蝶窦共鸣比例。
所以往往粤语地区人唱歌中高音会普遍更宽厚,一部分就是这个原因,
当然要改的话,只要靠前咬字和发声就好。
从训练看的话。
寻找面罩共鸣和高位置,初步可以进行哼鸣转元音的训练。毕竟经典的mima的转换练习也可以帮助我们找到。
单纯的哼鸣入门之后就应当尽快过度到哼鸣转元音练习,这样对实践到唱歌帮助比较大。
蝶窦练习的话可能网上比较少。
我目前声带受损,无法精确示范,要恢复之后才可以。
训练的原理,可以用H辅音加上容易上头腔的元音。
因为H(呵)的时候,声带处于自然吹开的状态,气息弧线前后,配合头腔元音,可以以比较靠后的声音去上头腔。
比如He,Hu。
初步训练后应该进行气息弧线结合后咽壁的训练。
比如Hang。
不过这里注意,应该先选择好自己的唱法偏向再进行训练。
如果本身比较靠前的唱法,那就第一种。比较靠后就第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