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31式速射炮
甲午战争以日本的胜利告终,通过获得战争赔款,日本进一步扩张了军力。当时正是欧美各国速射火炮热的顶点,日本马上抓住了这个时机,决定全部换装速射山野炮。最后在有坂成章大佐的主持下,先从克鲁伯公司购买220个炮身、400个炮身半成品,施耐德公司购买炮架400个,由东京炮兵工厂开始组装,命名为31式速射野炮。于1903年2月全军换装完成。最开始31式速射野炮没有防盾,只能用木板代替,到1906年才制造出铁制防盾。
日本陆军于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研制的大炮,分为野炮和山炮两种,是日俄战争中的主力火炮。这种炮和上面的三八大盖都是陆军中将有坂成章开发的,别名“有坂炮”。名字中的“速射”是因为采用了无烟火药,相较于使用黑火药的旧式火炮,不需要排煤作业。实际射速为每分钟2至3发。1916年也卖了100门给俄国人,其中44门参加了芬兰内战。俄国人在西班牙内战中还给共和国送去了42门,可惜运输船受到了佛朗哥军舰的拦截,下落不明。
三十一年式速射炮的缺点是没有设计安装驻退机,所以每次发射都会导致火炮大幅度后退,因此导致了命中率的低下。在射程上不及俄军1900年式3英寸野炮,在射程和发射速度上都不及安装了驻退机的俄军1902年式3英寸野炮。但是三十一年式速射炮的弹药采用了无烟火药,相对提高了操作速度。
三十一年式速射炮大约制造了620门,分为三十一年式野炮和三十一年式山炮两个种类。
明治31式75mm速射野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98年 ; 口径 : 75mm
炮管长: 2.200m(29.3倍口径)
高低射界:-5~+28/(战地改造炮架)38度 ; 方向射界:6度
弹丸重: 6kg(榴散弹),6.1kg(榴弹)
弹药初速: 488m/sec
放列重 : 908kg ; 发射速度:约3发/分钟
最大射程 : 6500m/7750m(战地改造炮架)
北洋新军第二镇装备的日造31式75mm野炮
生产或服役数量:620门
明治31式75mm速射山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98年 ; 口径 : 75 mm
炮管长: 1.058m(13.3倍口径) ; 螺式炮闩
上下射角: -10~ +30度 ; 水平射角: 6度
使用弹种:榴弹(炸药800g)6.1kg,榴霰弹(弹子234颗)6.0kg,采用分装式弹药 ;
放列重:327kg ; 分解:韧履(29kg),车轮(80kg),炮身(107kg),前炮架(68kg),后炮架(59kg)
弹药初速:261m/s ; 最大射程:4600m ; 射速:2发/分
北洋新军第二镇装备的日造31式75mm山炮
三一式山炮可分解成韧履(29公斤),车轮(80公斤),炮身(107公斤),前炮架(68公斤),后炮架(59公斤)
生产或服役数量:?门
明治四十一式75山炮
自打引进38式野炮后,大阪兵工厂就掌握了管退式火炮的生产工艺和设计要领,1908年根据陆军技术审查部的意思,研制生产出了新型山炮样炮,1911年完成定型,命名为41式山炮。
山炮最初只用来装备驮马师团的山炮联队,九一八事变中,日军发现山炮也适宜做为步兵部队的直瞄火力,就给这种山炮按上防盾,做为步兵炮给步兵联队使用,从1936年开始各步兵联队都配备4门这种步兵炮了,又称这种炮是联队炮,并从1936年开始恢复41式山炮的生产。
四一式75MM山炮 ; 口径:75MM
炮管长:18倍径(1.33米); 初速:360米/秒
最大射程:6400米/7100米(90式尖锐弹)
放列重:540KG 行列重:725KG
高低射界:-8度至+25度 ; 方向射界:6度
最大射速:10发/20发/分
弹丸重量:榴弹5.74kg、锥孔榴弹3.74kg、破甲弹6.575kg
配用弹种:十年式榴弹,90式尖锐弹,94式榴弹,95式破甲榴弹,发烟弹,照明弹等。
大多数情况下,火炮的实际最大射程很难达到理论最大射程。以41式山炮为例,最大射程6400米是理论值,实际上受25°最大射角的限制,射程为5600米。
四一式山炮可以分解为七个驮载件:炮管100kg,炮尾与滑钣71kg,摇加81kg,大架75kg,小架44kg,后架22kg,车轮45kg。
41式山炮分解后由6匹马进行驮载,1到2匹马就可以拖曳.3发装弹药箱重31公斤,6发装弹药箱由马匹驮载。
联队炮中队,军官1人,士兵63人,马2匹,2个小队和一个弹药小队,炮兵小队军官1人,士兵4人,马一匹,2个炮兵分队,
每个分队1门炮,分队长1人,士兵10人(炮手3人,弹药手3人,炮弹运输员4人12发炮弹),马6匹。
弹药小队军官1人,士兵3人,5个弹药分队,每个弹药分队,分队长1人,士兵12人,马2匹,1辆马车。
从上述编制上看,日军炮兵分队还是非常依赖代马输卒的!
日本41式75mm山炮是日本侵华战争中使用的主要火炮之一,初期主要装备其野战部队的步兵大队或一般野战师团的步兵联队,是日本步兵大队主要的压制火力。但很多后期组建的野战师团所属的师团炮兵联队也开始装备这种原本属于步兵大队与步兵联队用的山炮。
41式75mm山炮的特点是重量很轻,2个士兵就能推著到处跑,机动性很好,在各种地形使用都很方便。94式山炮后来取代41式山炮的师炮地位。41式山炮则下发至各步兵联队的步兵炮中队,担负直接支援步兵作战的任务,改称41式步兵用山炮,外观上多了一个防盾。而41式山炮的防盾有两种,一种是较辙距窄的,另一种是宽于辙距的。
当年国内许多兵工厂都仿制过41式山炮,并成为早期中央军和各地方部队的炮兵主力。主要的仿制品有汉阳兵工厂的汉十年式75山炮,太原兵工厂的晋造13式山炮,沈阳兵工厂的辽14式山炮。在卜福斯M1930式75毫米山炮购入前,这是当年中国方面装备的最好的山炮,被广泛用于抗战的各个战场。
该型火炮的研发者普遍被认为是日军大将岛川文八郎,但美国人认为该炮是日军仿制德国的m1908式75毫米山炮的产物。
德国莱茵金属艾哈德1904型山炮
德军编号:7,5-cm-Gebirgskanone L/17 M.08
类型 山炮 原产地 德国
服役时间1904 – 1917
参与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
设计制造商 Rheinmetall 莱茵金属
德国莱茵金属的m1908式75毫米山炮
口径: 75毫米
作战重量:529kg
炮管长度:1275mm(L/17) ,炮管重:105kg
横锲式炮闩
弹丸重 :5.3kg ; 射速:12rpm
高低射角: 7°+30/ 38.5° ; 水平射界: 5°
初速: 300米/秒 ; 最大射程 :5750米
该炮外形神似日本41式75mm山炮
日本41式山炮的炮栓是隔断螺纹式,德国的横楔式!
一马挽曳的正在行进艾哈德山炮
不带防盾的m1908式75mm山炮
可以看出四一式山炮和德国的莱茵金属m1908式山炮在外形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过四一式山炮使用的是螺式炮闩,m1908式使用的是横锲式炮闩。
德国m1908式山炮的是横锲式炮闩
日本四一式山炮是隔断螺纹式炮闩
明治三十八年式75毫米野战炮
1904年11月旧日本陆军从德国克虏伯公司订购了4种管退式火炮,其中75毫米一项花了400万日元向克虏伯公司订购了400门完成品和400门份的组装件,因样炮于1905年(明治38年)抵达日本,故称为38式野炮
当火炮运回日本时,日俄战争已经结束,1907年经过一些小改后由大阪兵工厂开始生产,装备日军师团炮兵。
三八式75山炮采用液压式驻退器,单式炮架,6匹马进行牵引,短距离内3匹马也能进行移动
38式75mm野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7年
口径 : 75mm ; 炮管长: 2.325m(31倍口径)
高低射界: -8度~+16.5度 ; 方向射界:6度
弹丸重: 6.41kg ; 弹药初速: 510m/s(榴弹)
作战重量 : 947kg ; 行军重量:1734kg
有效射程:7500km ; 最大射程 : 8350m
发射速度:8~10RPM ; 最大20发/分钟
38式野炮以前日军师团炮兵使用的是自研的31式速射炮,说是速射炮,但因为是架退炮,理论射速不超过每分钟3发。
38式野炮采用的单式炮架,这点和75小姐,苏毛的1902型差不多,素还没进化好的尾巴,这种炮架明显的影响了火炮的俯仰角和方向射界。三八式炮弹最初采用分装弹,从第一千门开始采用定装弹,并部分改造了之前的产品。
38式野战炮使用的炮弹包括:九四式榴弾,九〇式榴弾,十年式榴弾:九〇式尖锐弾,榴弾乙:九〇式钢制铣榴弾,十年式钢制铣榴弾,八九式钢制铣榴弾,九五式破甲榴弾,榴弾甲:三八式榴霞弾,九〇式榴霞弾,九〇式焼夷弾,九〇式照明弾,九〇式発烟弾.
38式野炮到1919年3月共生产了1900门,到1942年10月总共生产了2559门,此数字不包括原装进口的4百门,和大件组装的4百门,从1927年开始日军改造了其中的400门,另有部分新生产,正确数字不可考,但总数改造型在八百门以上。
日军二战标准师团野炮兵联队由联队本部,1个观察中队,3个炮兵大队和联队纵列组成。观测中队担负师团展开地域的测地,目标的标定,气象观察和通讯网的设立,联队纵列负责后方勤务,以及弹药补给,各炮兵大队有3个炮兵中队组成,其中1个91式10厘米榴弹炮中队,2个野炮中队,一个野炮中队由指挥小队和2个炮列小队组成,每个炮列小队由2个野炮分队组成,
每个分队由1门火炮,1名军曹或伍长,7名士兵,12匹马组成,其中6匹马拖运炮车,另6匹马拖运弹药车
改造型38式75毫米野战炮
38式(改进型)野炮是西方国家情报机构赋予这型1939年到1945年间广泛装备日军的野炮代号,该型野炮设计来自1905年日本根据许可生产的克虏伯炮,即最早的38式野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人仔细考察了世界各军事强国的火炮作战情况,改进制造了他们自己的野战炮。
最明显的改进是盒形炮架,替代了最初的克虏伯单柱炮架,这大大增加了射角,另外还改进了炮管托架,其他小改动还包括后座机构,这型改进型火炮被称为75-mm Field Gun Type 38 (Improved),即75毫米38式(改进型)野炮。
除了以上所说的改进,整体上该炮改动不大,性能提升也不明显。该炮整个服役期内从未有可机动牵引的改型,一直用马或骡子拖曳,直到1945年。该炮外观古老,数量也不大。尽管二战开始后日本陆续研发出新型野炮,但产量一直不能满足要求,日军炮兵游走于古老与现代之间。
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也就是1930年代,日军的38式野炮在与国民政府军队作战中性能绰绰有余,但当1941年西方盟国加入战争后情况大变,与以前不同,日军发现西方国家军队的小炮群火力就远超火炮数量比他们多的日军炮群,38式野炮风光不再。实际上,如果考虑到需要骡马拖拽以及不佳的机动力,38式野炮有时反倒成了累赘,经常因为不能快速变换射击阵地而被对手轰掉。
1945年后通过官方或半官方形式38式野炮转手给了东南亚国家军队,部分火炮甚至参加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战斗。
改进型38式75mm野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26年 ; 口径 : 75mm
炮管长: 2.325m(31倍口径) ; 炮管重:333kg
高低射界: -8度 ~ +43度 ; 方向射界: 7度
弹丸重: 6.41kg
弹药初速: 500m/s(榴散弹)585m/s(尖头弹)
重量:行军状态1910公斤,作战状态1136公斤
最大射程 : 11550m(尖锐弹) ; 最大射速:20rpm
生产或服役数量:400门
三八改式75毫米野战炮及其炮车
第一,改造38式野炮的最大射程,多数资料都是尖锐弹射程11550米或者11500米或者11600米,比95式野炮射程还远,实际上这是炮口初速585mps的大改型号。真正的小改型号,38改的炮口初速发射尖锐弹是510mps,最大射程10400米或者10396米,比95式野炮的射程520mps射程10700米或者518mps射程10634米,近。
第二,38改野炮有2个数据,前者炮口初速,尖锐弹510,94式榴弹515,后者炮口初速,尖锐弹585,榴弹538mps,很显然,前者是小改方案,药室没有变化,而后者是大改方案,药室应该加大了。增加了发射药量。结合38改炮重也有1122和1135.7两个数据,因此38改野炮非常有可能有2个版本。只不过最后多数资料都搞混了2个版本 区别,把大改方案的射程张冠李戴放在了小改方案的炮口初速上。
第三,那就是95式野炮和38改野炮发射1式穿甲弹都是发射药600g,炮口初速508mps,40°发射角最大射程9100米。这说明,38改野炮的药室容积和95式接近,因此才能够有相同的穿甲弹炮口初速,所以那个炮口初速远高于95式的38改大改方案应该只是一个计划而已,最多只进行过少量生产。
90式75毫米野战炮
自20年以后,日本陆军就开始打算新型野炮了,但当时因为八八舰队,搞得日本陆军很差钱,后来又是关东大地震,又是经济萧条,对于炮兵新技术的发展,当时日军还是考虑依赖国外的技术,并派出了赴外考察团,最后焦点集中在施耐德公司身上。由施耐德公司提供设计和技术转让。
1928年施耐德开始着手设计新炮,1930年经过数轮的修改,样炮完成,31年完成设计定型,32年开始在大阪兵工厂生产并命名为90式野炮。
新技术主要是采用单肉自紧身管,炮口制退器,开式炮架,法国小姐那种气体式驻退机。
驻退器主体与炮身固定,增加了后坐部分的重量,以减轻射击时的后坐加速度.开式炮架大大增加了火炮的方向射界和高低射界这增加了90式火炮的潜在反坦克能力。
90式野炮比38式野炮重了三百公斤,参谋本部担负作战的部门对新型火炮过重非常不满,但新炮由第2师团携带参加了九一八后的实战,反馈认为多出的射程比多出的重量更划算,90式火炮正式进入生产,但产量不高,只2百门。
1931年就开始对90式火炮前车可以用汽车牵引进行研究,3月开始研究前车用的悬挂装置,32年5月开始设计,1934年完成,1935年8月投入生产,使用这种带悬挂装置的火炮前车后,90式野炮就可以由汽车进行拖曳了
1931年在研究火炮前车的同时,开始研究带悬挂装置的90式野炮,1933年6月开始设计带橡胶轮胎和悬挂装置的90式野炮,1935年8月9日完成定型,命名为机动90式野炮,最终生产了六百门左右
90式野炮和38式野炮一样用六匹挽马拖曳,也可汽车拖曳。
90式机动野炮理论上由98式4吨拖拉机/牵引车拖曳
90式机动野炮价格是2万日元,不过98式拖拉机要3万8千日元
98式牵引车
90式75mm野炮
口径 : 75mm
放列重 : 1400kg/1600kg(机动型);行列重:2000kg
炮闩:横锲式;炮架:开脚式炮架
炮管长: 2.883m(38.4倍口径)
高低射界: -8度 ~ +43度 ; 方向射界: 50度
弹重: 6.56kg ; 弹重:800gTNT
弹药初速:683m/s;最大射程 : 14000m
射速:8~10发/分 ; 炮组人数:6人
日军的95式75毫米野炮
95式野炮这种野炮是参谋本部强烈主导推动的,上面说过,参谋本部对90式野炮的重量非常不满,考虑到苏毛滨海地区森林沼泽复杂地形,同时中国南方地区也是复杂地形和落后的交通。参谋本部非常怀疑和38式野炮一样用六匹挽马拖曳的90式野炮能否适应这种地形,而日本陆军完全没有能力用汽车取代马匹,参谋本部希望出现一种采用新技术,而机动性与38式野炮仍相当的新野炮,这就是95式野炮由来
1933年10月7日陆军军需审议会提出建议,11月29日发布研制命令,1934年8月完成两门样炮,1935年完成重量过大和射击安定性不足的改进,1937年完成定型,命名为95式野炮
95式野炮采用开式炮架,方向射界改进很大,其他和38式性能改变不大,采用定装弹,和38式通用,和90式不能兼容,但弹头和90式想通,除了炮本身价格比较低外,炮管寿命为1万6千发,这点比90式的4千5百发强3.5倍,非常适应在中国大陆这种低强度作战当中。
95式野炮总共生产了200门,有不少资料表明,实际产量最后达到五百门左右,1940年日军将生产力集中到91式榴弹炮上面了
95式野炮重1108公斤,比改38式轻27公斤俯仰角-8度~+43度,初速520m/s, 最大射程10,700m,除了射程增加450米外,和改38式差不多,方向射界增加到左右各25度,另外开式炮架在寿命上比改三八式强。
95式75mm野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35年
口径 : 75mm
炮管长: 2.325m(31倍口径)
高低射界: -8度 ~ +43度 ; 方向射界: 50度
弹丸重: 6.56/6.33kg ; 初速:520m/s
作战重量 : 1108kg
最大射程 : 10700m
生产或服役数量:261门
日军94式75毫米山炮
94式是日军在引进法国技术的基础上研制的一种野战师团级山炮,在射程、携行性能方面都较为出色,是日军在侵略战争期间的主力火炮之一。阎锡山控制的太原兵工厂在1947年(民国36年)仿制成功,称之为晋36式,总产量将近300门。
这些火炮在解放战争中纷纷被我军缴获,成为数量较大、型号较统一的一种中口径火炮。三十年代,日军嫌弃四一式技术落后,将它从师团下放到联队,甚至有些加强的大队也能弄到两门,一款更优秀的山炮替代了它,那就是九四式!
九四式山炮性能数据:
口径:75MM
炮管长:1560MM(21倍径)
放列重:536KG行列重:700KG
高低射界:﹣10°至﹢45° ; 水平射界:左右各20°
最大射速:10发/20发/分
炮口初速:390米/秒 ; 最大射程:8300米
配用弹种:榴弹,榴霰弹,破甲弹,穿甲弹,白磷弹(纵火弹)
该炮采用了横楔式炮闩和欧洲最先进的单层自紧身管技术,射程提高了2公里,精度也较四一式有所提升,而且最大程度的降低了炮重,放列重量比四一式还要低,这在中国战场是最实用的!